发光二极管支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6995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发光二极管支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支架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 LED)具有耗电量低、 元件寿命长、无须暖灯时间及反应速度快等优点,加上其体积小、耐震动、 适合量产,因此发光二极管已普遍使用于信息、通讯及消费性电子产品的指 示灯与显示装置上,如行动电话及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屏幕背光源、各种户外显示器、交通信号灯及车灯等。
并且需要配合不同的消费性电子产品的指示灯与显示装置的电路配置 以及外壳显示,因此需要发光二极管呈现出不同方向的发光,因此发展出正 向型(Top View)发光的发光二极管以及侧向型(Side View)发光的发光 二极管,以提供该些装置与发光二极管不同方向的电性连接,使其呈现出不 同方向的发光。
由于正向型发光的发光二极管以及侧向型发光的发光二极管需要配合 不同的消费性电子产品的指示灯与显示装置的电路配置以及外壳显示,因 此,在制造时通常来说是分开的设计以及独立的过程,所制造出来的发光二 极管也通常仅存在单一的发光方向,无法适用于各种消费性电子产品的指示 灯与显示装置。
有鉴于此,是否可以将正向型发光的发光二极管以及侧向型发光的发光 二极管整合一体设计及过程,将能适用于各种消费性电子产品的指示灯与显 示装置的需求,将是期待发展的方向。
综上所述,可知当前技术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正向型以及侧向型发光的 发光二极管不适用于各种消费性电子产品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提出改进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此一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支架结构,解决 了当前技术存在正向型以及侧向型发光的发光二极管不适用于各种消费性 电子产品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光二极管支架结构,包含 胶座以及至少两支架;其中,胶座具有凹陷部;该些支架之一端部分地埋置 于胶座内且暴露于凹陷部,该些支架另 一端分别延伸出胶座两侧且形成分离 之第 一 电性连接部以及第二电性连接部,且第二电性连接部呈现L型形状, 第一电性连接部以及第二电性连接部分别具有第一弯折部以及第二弯折部, 该第一电性连接部以及第二电性连接部分别通过第一弯折部弯折贴合于胶 座之第一外表面,以形成侧向电性连接部,并且第一电性连接部更进一步透 通过第二弯折部弯折贴合于胶座之第二外表面,以形成正向电性连接部,第 二电性连接部则通过第二弯折部弯折贴合于胶座之第三外表面,以形成散热 功能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差异在于具有分离的第一电性连接部以 及第二电性连接部,并且在分离的第 一 电性连接部以及第二电性连接部上通 过第一弯折部以及第二弯折部分别弯折,以形成侧向电性连接部以及正向电 性连接部或是散热功能区,使侧向电性连接部以及正向电性连接部可以同时 用于提供各种消费性电子产品形成侧向型发光或是正向型发光的电性连接。 通过上述的4支术手段,本实用新型可以达到整合正向型以及侧向型发光之发 光二极管的技术功效。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光二极管支架结构之支架平面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光二极管支架结构之平面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光二极管支架结构之侧向电性连接部弯折过程立体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光二极管支架结构之正向电性连接部及散热功 能区弯折过程立体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光二极管支架结构之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配合图式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之实施方式,藉此对本 实用新型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 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以下将先说明本实用新型所揭露之发光二极管支架结构,并请参照「图 1 J所示,「图1」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光二极管支架结构之支架平面图。
首先以沖压(stamping)方式制成两支架10,各支架10中之一端是用 于与发光二极管芯片形成电性连接,以提供不同电性极性之用,并且支架 10另一端形成分离之第一电性连接部11以及第二电性连接部12,第二电性 连接部12于冲压时是直接以L型形状方式进行沖压过程,并且第一电性连 接部11以及第二电性连接部12分别具有第一弯折部13以及第二弯折部14, 第一电性连接部11以及第二电性连接部12即可以通过第一弯折部13以及 第二弯折部14分别进行弯折,经过弯折后可分别形成侧向电性连接部15以 及正向电性连接部16或是散热功能区17。
接着,请参考「图2」所示,「图2」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光二极管 支架结构之平面图;本实用新型的发光二极管支架结构,其包含至少两支 架 10以及胶座20。
在通过冲压方式制成两支架10后,接着以埋入射出(insert molding) 的方式形成胶座20,以^f吏各个支架10之一端部分净皮埋于月交座20内。而且, 胶座20具有凹陷部21,各支架10中之被部分埋入于胶座20之端部即为暴 露在胶座20的凹陷部21内,是用于与发光二极管芯片进行电性连接之用, 同时可以提供发光二极管芯片不同的电性极性。
各支架10未被部分埋入于胶座20之端部由于分离且形成第 一 电性连接部11以及第二电性连接部12,则第一电性连接部11以及第二电性连接部 12即分别延伸出胶座20的两侧形成相互对应,以便于与其他电子装置(图 式中未绘示)形成不同方向的电性连接。换言之,后续配置于胶座20之凹 陷部21内的发光二极管芯片即是通过支架10延伸出胶座20之第一电性连 接部11以及第二电性连接部12而与其他电子装置以不同方向形成电性连 接。
在此,支架10可以是铜、铁或其他导电性佳的金属板或合金板,以及 胶座20的材质则可为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聚邻苯二曱酰胺 (Polyphthalamide, PPA)或其他常用来作为胶座20的热塑性树脂。
接着,请参考「图3」所示,「图3」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光二极管 支架结构之侧向电性连接部弯折过程立体图。
第一电性连接部11以及第二电性连接部12首先自第一弯折部13开始 弯折,第一电性连接部11以及第二电性连接部12经过将第一弯折部13弯 折角度为90度角,将使得第一电性连接部11以及第二电性连接部12可以 分别贴合于胶座20相互对应的第一外表面22,第一电性连接部11以及第 二电性连接部12与胶座20之第一外表面22贴合部分即为侧向电性连接部 15。
接着,请参考「图4」所示,「图4」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光二极管 支架结构之正向电性连接部及散热功能区弯折过程立体图。
在将支架10的第一电性连接部11通过第一弯折部13弯折并贴合于胶 座20之第一外表面22后,第一电性连接部11再自第二弯折部14进行弯折, 第一电性连接部ll通过第二弯折部14弯折角度为90度角,藉以使得第一 电性连接部11可以贴合于胶座20的第二外表面23,第一电性连接部11与 胶座20之第二外表面23贴合部分即为正向电性连接部16。
在将支架10的第二电性连接部12通过第一弯折部13弯折并贴合于月交 座20之第一外表面22后,第二电性连接部12再通过第二弯折部14进行弯 折,第二电性连接部12通过第二弯折部14弯折角度为90度角,藉以使得 第二电性连接部12可以贴合于胶座20的第三外表面24,第二电性连接部 12与胶座20之第三外表面24贴合部分即为散热功能区17。
7上述的第一外表面22、第二外表面23以及第三外表面24可以参考r图 3J以及「图4」所示,第一外表面22为胶座20相互对应的两外表面,并 且第一外表面22与发光二极管支架结构的发光面是相互垂直,可以分别将 第一电性连接部11的侧向电性连接部15,以及第二电性连接部12的侧向 电性连接部15贴合之外表面。
而第二外表面23即为胶座20中与发光二极管支架结构的发光面是相互 平行的外表面,可以将第一电性连接部11的正向电性连接部16贴合之外表 面;第三外表面24即为月交座20相互对应的两外表面,并且第三外表面24 与发光二极管支架结构的发光面以及第一外表面22相互垂直,可以将第二 电性连接部12的散热功能区17贴合之外表面。
在将支架10的第一电性连接部11分别通过第一弯折部13以及第二弯 折部14弯折贴合于胶座20之第一外表面22及第二外表面23,并且支架10 的第二电性连接部12分别通过第一弯折部13以及第二弯折部14弯折贴合 于胶座20之第一外表面22及第三外表面24,正向电性连接部16以及散热 功能区17分别位于胶座20之不同外表面,其弯折结果可参考「图4」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支架IO第二电性连接部12的弯折过程中,亦可以先 分别通过第二弯折部14进行弯折,再通过第一弯折部13进行弯折,将使得 第二电性连接部12的侧向电性连接部15以及散热功能区17在第一弯折部 13进行弯折时,可同时分别贴合于胶座20的第一外表面22以及第三外表 面24,即先形成散热功能区17后,再形成侧向电性连4妄部15。
当发光二极管支架结构通过侧向电性连接部14与其他电子装置(图式 中未绘示)形成电性连接时,由于第一电性连接部11或第二变性连接部12 是通过第一弯折部13弯折90度角以形成侧向电性连接部15,因此,发光 二极管支架结构的发光面与侧向电性连接部15即会呈现90度,藉此可提供 作为侧向型(SideView)发光之发光二极管支架结构。
当发光二极管支架结构通过正向电性连接部16与其他电子装置(图式 中未绘示)形成电性连接时,由于第一电性连接部11是通过第一弯折部13 以及第二弯折部14分别弯折90度角以形成正向电性连接部16,因此,发 光二极管支架结构的发光面与正向电性连接部16即为相互平行的平面,藉此可提供作为正向型(TopView)发光之发光二极管支架结构。
此外,在釆用第二电性连接部12的侧向电性连接部15与其他电子装置 (图式中未绘示)形成电性连接时,由于支架10可以是铜、铁或其他导电 性佳的金属板或合金板,其另外的特性为散热性良好,因此,发光二极管芯 片即可以通过未与其他电子装置电性连接的第一电性连接部11的侧向电性 连接部15、正向电性连接部16以及第二电性连接部12的散热功能区17进 行发光二极管的导热以及散热。
反之,在釆用第一电性连接部11的正向电性连接部16与其他电子装置 (图式中未绘示)形成电性连接时,发光二极管芯片即可以通过未与其他电 子装置电性连接的第一电性连接部11的侧向电性连接部15、第二电性连接 部12的侧向电性连接部15以及第二电性连接部12的散热功能区17进行发 光二极管的导热以及散热。
以下将要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特征,并请参考「图5」所示,「图 5J绘示本实用新型的发光二极管支架结构之立体图;在第一电性连接部11 以及第二电性连接部12通过第一弯折部13弯折形成的侧向电性连接部15, 由于第一电性连接部11之侧向电性连接部15的长度大于第二电性连接部 12之侧向电性连接部15的长度L2,因此,使得在第一电性连接部11通过 第二弯折部14弯折形成的正向电性连接部16与第二电性连接部12的侧向 电性连接部15为不同平面,藉此可以避免在第一电性连4妄部11的正向电性 连接部16形成电性连接时,会接触到第二电性连接部12的侧向电性连接部 15,会影响第二电性连接部12的侧向电性连接部15散热效果,造成第二电 性连接部12的侧向电性连接部15散热效果的效率下降。
当然,在不考虑散热效果的情况下,第一电性连接部11通过第二弯折 部14弯折形成的正向电性连接部16与第二电性连接部12的侧向电性连接 部15可以为相同平面,因此,不论是第一电性连接部11之侧向电性连接部 15的长度L1以及第二电性连接部12之侧向电性连接部15的长度L2皆以 胶座20之厚度D为限制。
而在第二电性连接部12通过第二弯折部14弯折形成的散热功能区17, 由于第二电性连接部12之散热功能区17的的长度L3小于第一电性连接部11之正向电性连接部16的长度L4,因此,使得在第一电性连接部11之侧 向电性连接部15与第二电性连接部12的散热功能区17为不同平面,藉此 可以避免在第一电性连接部11的侧向电性连4妄部15形成电性连接时,会接 触到第二电性连接部12的散热功能区17,会影响第二电性连接部12的散 热功能区17散热效果,造成第二电性连接部12的散热功能区17散热效果 的效率下降。
当然,在不考虑散热效果的情况下,第二电性连接部12通过第二弯折 部14弯折形成的散热功能区17与第一电性连接部12的侧向电性连接部15 可以为相同平面,因此,不"i仑是第一电性连冲妄部11之正向电性连接部16的 长度L4以及第二电性连接部12之散热功能区17的长度L3皆以胶座20之 宽度W为限制。
综上所述,可知本实用新型与当前技术之间的差异在于本实用新型具有 分离的第 一 电性连接部以及第二电性连接部,并且在分离的第 一 电性连接部 以及第二电性连接部上通过第 一 弯折部以及第二弯折部分别弯折,以形成侧 向电性连接部以及正向电性连接部或是散热功能区,使侧向电性连接部以及 正向电性连接部可以同时用于提供各种消费性电子产品形成侧向型发光或 是正向型发光的电性连接。
通过此一技术手段可以来解决当前技术所存在正向型以及侧向型发光 的发光二极管不适用于各种消费性电子产品的问题,进而达到整合正向型以 及侧向型发光之发光二极管的技术功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 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该技术的人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范围 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 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发光二极管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胶座,具有一凹陷部;及至少两支架,该些支架之一端部分地埋置于所述胶座内且暴露于所述凹陷部,该些支架另一端分别延伸出该胶座两侧且形成分离之一第一电性连接部及一第二电性连接部,且该第二电性连接部是呈现L型形状,该第一电性连接部及该第二电性连接部分别具有一第一弯折部以及一第二弯折部,该第一电性连接部及该第二电性连接部分别通过该第一弯折部弯折贴合于该胶座之一第一外表面,以形成一侧向电性连接部,且该第一电性连接部更进一步通过该第二弯折部弯折贴合于该胶座之一第二外表面,以形成一正向电性连接部,该第二电性连接部则通过该第二弯折部弯折贴合于该胶座之一第三外表面,以形成一散热功能区。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一电性连接部之所述侧向电性连接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电性连接部之所 述侧向电性连接部的长度,使得该第一电性连接部之所述正向电性连接部与 该第二电性连"J妄部之该侧向电性连接部为不同平面。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二极管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一电性连接部之所述侧向电性连接部的长度以所述胶座之厚度为限制。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一电性连接部之所述侧向电性连接部的长度以所述胶座之厚度为限制。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二电性连接部之所述侧向电性连接部的长度以所述胶座之厚度为限制。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二电性连接部之所述散热功能区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电性连接部之所述正 向电性连接部的长度,使得该第二电性连接部之该散热功能区与该第 一 电性 连接部之所述侧向电性连接部为不同平面。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二极管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一电性连接部之所述正向电性连接部的长度以所述胶座之宽度为限制。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一电性连接部之所述正向电性连接部的长度以所述胶座之宽度为限制。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二电性连接部之所述散热功能区的长度以所述胶座之宽度为限制。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 性连接部自所述支架另一端分别延伸于所述月交座相对的两侧,以形成分离之 所述电性连接部。
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一电性连接部以及所述第二电性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弯折部以及所述第二 弯折部是以垂直角度进行弯折。
1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 光二极管支架结构之所述正向电性连接部进行电性连接时,提供作为正向型 发光二极管发光。
1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 光二极管支架结构之所述侧向电性连接部进行电性连接时,提供作为侧向型 发光二极管发光。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光二极管支架结构,其具有分离的电性连接部,并且在个别分离的电性连接部上通过第一弯折部以及第二弯折部分别弯折,以形成正向电性连接部以及侧向电性连接部,使正向电性连接部以及侧向电性连接部可以同时用于正向型发光或是侧向型发光的电性连接使用,藉此可以达到整合正向型以及侧向型发光之发光二极管的技术功效。
文档编号F21V19/00GK201340860SQ200920009629
公开日2009年11月4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13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13日
发明者林士杰, 陈咏杰, 陈立敏 申请人:一诠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