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0297阅读: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背光模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背光板设置的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具有低辐射、体积轻薄以及低耗电量的优点,已大量地被应用在个人 数码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笔记型电脑、数码相机、行动电话等各式电 子商品中。由于液晶面板为非自发光性的显示面板,故在液晶面板下方必须设置一背光模 组,通过背光模组以提供液晶面板所需的面光源才能显示影像。请参考图1,为现有的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组10的示意图,其包含一框架12、一反 射片14、多个灯管16、一导光板18以及多层透明光学薄膜20。灯管16发出的光线部分直 接进入导光板18,其余的光线则是在反射片14的表面反射后再进入导光板18,此外,导光 板18的出光面设有透明光学薄膜20,可产生特定的光学效果使得背光模组10可以输出均 勻的光线,以提供液晶显示器(图未示),在显示影像时所需的光源。然而,现有的背光模组10所使用的导光板18大多采用塑胶作为材料,且有一定的 重量,与液晶显示器往轻量化发展的趋势相违背,因此,如何减少背光模组的重量,进而减 少液晶显示器的重量,为当前技术欲解决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减少背光模组的重量的背光模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一反射腔,包括一底反射件;一顶反射件,与所述底反射件相对设置;至少一入光口 ;以及多个出光孔洞,位于所述顶反射件上;以及至少一光源,对应所述入光口 ;所述顶反射件包括m个区域,第(n-1)区域为紧临第(n)区域且所述第(n-1)区 域较所述第(n)区域接近所述光源,所述第(n-1)区域的单位面积内的所述出光孔洞的设 置密度小于所述第(n)区域的单位面积的所述出光孔洞的设置密度,且m为大于等于2的 正整数,η为大于等于2且小于等于m的正整数。所述出光孔洞具有相同的孔径。设于所述第(n-1)区域内的所述出光孔洞的间距为大于设于所述第(n)区域内的 所述出光孔洞的间距;所述出光孔洞间的间距会随着所述出光孔洞至所述光源的距离增加 而渐进式的缩减。所述入光口位于所述反射腔的一侧面,且所述背光模组为侧光式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一扩散板,且所述顶反射件为贴附于所述扩散板面对所述底反射件的一表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一反射腔,包括一底反射件;一顶反射件,与所述底反射件相对设置;至少一入光口 ;以及多个出光孔洞,位于所述顶反射件上;以及至少一光源,对应所述入光口 ;所述顶反射件包括m个区域,第(n-1)区域为紧临第(η)区域且所述第(η_1)区 域较所述第(η)区域接近所述光源,所述第(n-1)区域内的所述出光孔洞的孔径小于所述 第(η)区域内的所述出光孔洞的孔径,且m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η为大于等于2且小于 等于m的正整数。所述第(n-1)区域内与所述第(η)区域内的所述出光孔洞的设置密度相同。设于所述第(n-1)区域内的所述出光孔洞的间距为等于设于所述第(η)区域内的 所述出光孔洞的间距;各出光孔洞的孔径会随着各出光孔洞至所述光源的距离增加而渐进 式的增加。所述背光模组为侧光式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一扩散板,且所述顶反射件为贴附于所述扩散板面对所述底 反射件的一表面。在本实用新型中,光源发出的光线为在本实用新型的反射腔内传递反射,并经由 出光孔洞离开背光模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无需设置现有的导光板,从而达成背 光模组轻量化的目的。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组的示意图。图2及图3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所绘示的背光模组的示意图。图4为图3的另一实施态样的示意图。图5及图6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所绘示的背光模组的示意图。图7为图6的另一实施态样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 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 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请参考图2以及图3。图2及图3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所绘示的背 光模组22的示意图,其中图2为背光模组22的侧视图,图3为背光模组22的俯视图。背 光模组22包括一反射腔24以及至少一光源26 ;反射腔24包括一底反射件241、一顶反射 件242、一入光口 243以及多个出光孔洞244,所述多个出光孔洞244设于顶反射件242上, 其中底反射件241为相对设置于顶反射件242下方,且底反射件241的表面可选择性地设置微结构,以增加光线在反射腔24内的反射及散射效果。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背光模 组22为一侧光式背光模组,光源26可以是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或冷 阴极萤光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且光源26为对应入光口 243设 置,此外,背光模组22还可在光源26背向入光口 243的一侧设置一反射件28,使得射向所 述反射件的光源可在所述反射件表面反射后进入反射腔24,以提高光源26的可利用率。其中,顶反射件242可包括m个区域,以下将以m等于2时为例来 进行说明,但不 以此为限。如图3所示,顶反射件242上的出光孔洞244具有相同的孔径大小,且顶反射件 242可略区分为第一区域30以及第二区域32,其中第一区域30为紧临光源26,并位于光源 26与第二区域之间,值得注意的是,出光孔洞244的设置为呈疏密分布,距光源26较近的第 一区域30,其单位面积内的出光孔洞244的设置密度为小于距光源较远的第二区域32单位 面积内的出光孔洞244的设置密度,以避免距离光源26较近的第一区域30与距离光源26 较远的第二区域32的辉度差异。请一并参考图2,光源26所产生的光线为经由入光口 243 进入反射腔24,在由顶反射件242以及底反射件241所建构出来的反射腔内重覆反射传递, 仅能经由出光孔洞244向外射出;此外,由于顶反射件241上出光孔洞244为呈疏密分布, 故背光模组22的光线可均勻输出。再者,背光模组22还包括一扩散板34,所述扩散板34 设置于背光模组22的一出光面,且顶反射件242为贴附于扩散板34面对底反射件241的 一表面,使得由出光孔洞244射出的光线经由扩散板34,再次扩散为更均勻的面光源。另外,顶反射件242也可具有其它实施态样。请参考图4。图4为图3的另一实 施态样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顶反射件242可略区分为m个区域,依序为第1区域41、第 2区域42、第3区域43、…、第m区域4m,第(n_l)区域为紧临第(η)区域且第(η_1)区域 较第(η)区域接近光源,第(η-1)区域单位面积内的出光孔洞的设置密度小于第(η)区域 单位面积的出光孔洞的设置密度,且m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η为大于等于2且小于等于 m的正整数。例如,当η等于2,第1区域41为紧临第2区域42且第1区域41较第2区域 42接近光源,且第1区域41单位面积内的出光孔洞的设置密度小于第2区域42单位面积 的出光孔洞的设置密度。值得注意的是,出光孔洞244间的间距可以随着出光孔洞244至 光源26的距离增加而渐进式的缩减,但不以此为限。接着请参考图5及图6。图5及图6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所绘示 的背光模组36的示意图,其中图5为背光模组36的侧视图,图6为背光模组36的俯视图, 且为清楚比较本实施例与前一实施例的异同,与前一较佳实施例中相同的元件为使用相同 的标号标注。如图5所示,背光模组36包括一反射腔38以及至少一光源26 ;反射腔38 包括一底反射件381、一顶反射件382、一入光口 383以及多个出光孔洞384、385,所述多 个出光孔洞384、385设于顶反射件382上,其中底反射件381为相对设置于顶反射件382 下方,且底反射件381的表面可选择性地设置微结构,以增加光源在反射腔38内的反射及 散射效果。如同前一较佳实施例,背光模组36为一侧光式背光模组,光源26可以是发光二 极管或冷阴极萤光灯管,且光源26为对应入光口 383设置,此外,在光源26背向入光口 383 的一侧可设置一反射件28,以提高光源26的可利用率。其中,顶反射件382可包括m个区域,以下将以m等于2时为例来进行说明,但不 以此为限。请参考图6,顶反射件382可略区分为第一区域30以及第二区域32,设于第一 区域30内的出光孔洞384间的间距与设于第二区域32内的出光孔洞385间的间距相同,即第一区域30内与第二区域32内的出光孔洞384、385的设置密度相同;与前一较佳实施 例相比,本较佳实施例所示的顶反射件382上的出光孔洞384的孔径为随出光孔洞384、385 与光源26的距离变化,如图6所示,设于所述第一区域30内的出光孔洞384的孔径小于所 述第二区域内的出光孔洞385的孔径,以避免距离光源26较近的第一区域30与距离光源 26较远的第二区域32的辉度差异。此外,背光模组36还包括一扩散板34,所述扩散板34 设置于背光模组22的一出光面,且顶反射件382为贴附于扩散板34面对底反射件381的 一表面,使得由出光孔洞384、385射出的光线经由扩散板34,再次扩散为更均勻的面光源。另外,顶反射件382也可具有其它实施态样。请参考图7。图7为图6的另一实施 态样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顶反射件382可略区分为m个区域,依序为第1区域41、第2 区域42、第3区域43、···、第m区域4m,第(n_l)区域为紧临第(η)区域且第(η_1)区域较 第(η)区域接近光源,第(η-1)区域内的出光孔洞的孔径小于第(η)区域内的出光孔洞的 孔径,且m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η为大于等于2且小于等于m的正整数。例如,当η等 于2,第1区域41为紧临第2区域42且第1区域41较第2区域42接近光源,第1区域41 内的出光孔洞的孔径小于第2区域42内的出光孔洞的孔径。值得注意的是,出光孔洞的孔 径可以随着出光孔洞至光源26的距离增加而渐进式的增加,但不以此为限。本实用新型的底反射件与顶反射件可为镜面薄膜、不透明薄膜或其他具良好反 射光线特性的材料,较佳为一银反射片或一由多层聚合物薄膜构成的增强型镜面反射片 (enhanced specular reflector, ESR),并以蚀刻、咬花以及印刷等方法在顶反射件上形成 出光孔洞。此外,出光孔洞的形状、数量、孔径大小以及设置密度可随各产品需求做调整,不 局限于本实用新型所示的较佳实施例。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为通过顶反射件与底反射件构成反射腔,并使 光线在所述反射腔内重覆反射及传递,再经光学孔洞射出;此外,顶反射件上的光学孔洞为 呈疏密分布,距离光源较近处的光学孔洞设置密度较低,距离光源较远处的光学孔洞设置 密度较高,以避免背光模组辉度不均的问题。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 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 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一反射腔,包括一底反射件;一顶反射件,与所述底反射件相对设置;至少一入光口;以及多个出光孔洞,位于所述顶反射件上;以及至少一光源,对应所述入光口;所述顶反射件包括m个区域,第(n 1)区域为紧临第(n)区域且所述第(n 1)区域较所述第(n)区域接近所述光源,所述第(n 1)区域的单位面积内的所述出光孔洞的设置密度小于所述第(n)区域的单位面积的所述出光孔洞的设置密度,且m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n为大于等于2且小于等于m的正整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孔洞具有相同的孔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设于所述第(n-1)区域内的所述出光孔 洞的间距为大于设于所述第(η)区域内的所述出光孔洞的间距;所述出光孔洞间的间距会 随着所述出光孔洞至所述光源的距离增加而渐进式的缩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口位于所述反射腔的一侧面, 且所述背光模组为侧光式背光模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一扩散板,且所述 顶反射件为贴附于所述扩散板面对所述底反射件的一表面。
6.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一反射腔,包括一底反射件;一顶反射件,与所述底反射件相对设置;至少一入光口 ;以及多个出光孔洞,位于所述顶反射件上;以及至少一光源,对应所述入光口 ;所述顶反射件包括m个区域,第(n-1)区域为紧临第(η)区域且所述第(η_1)区域较 所述第(η)区域接近所述光源,所述第(n-1)区域内的所述出光孔洞的孔径小于所述第(η) 区域内的所述出光孔洞的孔径,且m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η为大于等于2且小于等于m 的正整数。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n-1)区域内与所述第(η)区域 内的所述出光孔洞的设置密度相同。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设于所述第(n-1)区域内的所述出光孔 洞的间距为等于设于所述第(η)区域内的所述出光孔洞的间距;各出光孔洞的孔径会随着 各出光孔洞至所述光源的距离增加而渐进式的增加。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为侧光式背光模组。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一扩散板,且所 述顶反射件为贴附于所述扩散板面对所述底反射件的一表面。
专利摘要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一反射腔以及至少一光源,所述反射腔包括一底反射件、一顶反射件、至少一入光口以及多个出光孔洞位于所述顶反射件上,所述光源为对应所述入光口,且设于所述顶反射件的所述出光孔洞为呈疏密分布,距光源较近处的出光孔洞的设置密度为小于距离光源较远处的出光孔洞的设置密度。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无需设置现有的导光板,从而达成背光模组轻量化的目的。
文档编号F21S8/00GK201772349SQ20102005673
公开日2011年3月23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20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20日
发明者李宗阳, 林子斌, 莫启能, 邹健龙 申请人:深圳华映显示科技有限公司;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