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8606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含一具有至少一反射表面并围绕出一容置空间的外壳单元、一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中的光源、一安装于该容置空间中的导光板,及一叠置于该导光板上并位于该容置空间内的量子点增强薄膜。该导光板包括一朝向该光源的入光边,及一衔接该入光边且共同围绕形成该导光板的边缘的围绕边。该外壳单元的反射表面是朝向该导光板,以增加光线通过该量子点增强薄膜的次数,激发出足够的补正光,借此改善显示器边缘位置的色差现象。
【专利说明】背光模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组,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能改善显示器边缘色差现象的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0002]量子点增强薄膜(Quantum Dot Enhancement Film, QDEF)是目前使用于背光模组,并用以使显示器的颜色呈现更精准的光学组件。其原理是在薄膜上设置数量相当多的两种量子点,并且以蓝光为背光光源,蓝光照射到两种量子点时会分别转换为红光及绿光,所产生的红光及绿光会与蓝光一同混色为白光,借由改变将蓝光转换为红光及绿光的比例,能使混色的效果更接近实际颜色,因而使得显示器的呈色更加精准。
[0003]参阅图1,为一现有技术安装有量子点增强薄膜的背光模组1,包含有一背板11,一连接于该背板11并与该背板11共同围绕出一容置空间10的塑框12、一设置于该容置空间10中的导光板13、一设置于该导光板13上并同样位于该容置空间10中的量子点增强薄膜14、一设置于该导光板13其中一侧面的反射件15,及多数彼此叠置于该量子点增强薄膜14上,并与该塑框12横向间隔而形成一开口 100的光学膜片16。该背光模组I的光源(图未示)所发出的光线会经由该导光板13传递,该等光学膜片16具有反射效果,光线自该导光板13穿透该量子点增强薄膜14时,还有机会被反射而再次穿透该量子点增强薄膜14,光线经过多次折射穿透该量子点增强薄膜14,经过混光作用产生补正光,再穿过该等光学膜片16。当光线经过该导光板13并被该反射件15而反射时,会回到该导光板13内,并再次经过折射而穿透该量子点增强薄膜14产生补正光。
[0004]然而,将该背光模组I的光源激发而产生补正光的过程中,该补正光的能量足够与否,取决于光线折射通过该量子点增强薄膜14的次数,若是通过的次数越多,则会经过更多次的激发作用,使得补正光的能量较为足够,才能呈现精准的颜色。由于组装顺序上的需求,该等光学膜片16与该塑框12之间并不能完全密合,而必定会有一极微小的开口 100,光线尚未经足够激发次数即有可能自该开口 100漏出,使得该等光学膜片16的边缘位置产生色差。
实用新型内容
[0005]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在提供一种改善设置有量子点增强薄膜的显示器边缘色差的背光模组。
[0006]于是,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包含一具有至少一反射表面且围绕出一容置空间的外壳单元、一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中的光源、一安装于该容置空间中的导光板,及一叠置于该导光板上并位于该容置空间内的量子点增强薄膜。该导光板包括一朝向该光源的入光边,及一衔接该入光边而与该入光边共同围绕形成该导光板的边缘的围绕边,而该外壳单元的反射表面是朝向该量子点增强薄膜;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另包含一具有至少一反射表面的物件,该物件可以是反射层或反射片,位于外壳单元与量子点增强薄膜之间。
[0007]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在于:借由该反射表面,能反射在该外壳单元或物件所遮蔽区域中,穿过该导光板而通过该量子点增强薄膜的光线,使所述光线在反射后再次通过量子点增强薄膜,增加光线通过该量子点增强薄膜的次数,使在该导光板边缘的位置也能激发足够的补正光,改善安装有量子点增强薄膜的显示器边缘色差的问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图式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0009]图1是一侧视示意图,说明一现有技术的背光模组;
[0010]图2是一正视图,说明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的一导光板;
[0011]图3是一侧视示意图,说明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的一第一较佳实施例;
[0012]图4是一局部示意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在该围绕边侧的第一实施态样;
[0013]图5是一示意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光线反射情况;
[0014]图6是一局部示意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在该围绕边侧的第二实施态样;
[0015]图7是一局部示意图,说明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的一第二较佳实施例在该围绕边侧的实施态样;
[0016]图8与图9皆是折线图,说明在该围绕边侧自一边框向内间隔一距离的色差的情况;
[0017]图10是一局部示意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在该入光边侧的第一实施态样;
[0018]图11是一局部示意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在该入光边侧的第二实施态样;
[0019]图12是一局部示意图,说明该第二较佳实施例在该入光边侧的第一实施态样;
[0020]图13是一局部示意图,说明该第二较佳实施例在该入光边侧的第二实施态样;及
[0021]图14是一折线图,说明在入光边侧自该边框向内间隔一距离的色差的情况。
[0022]其中,图中各标示为:2_背光模组;200_开口 ;201_第一安装区域;202_第二安装区域;203_第三安装区域;21_外壳单元;210-容置空间;211-反射表面;212_背板;213-边框;214_延伸部;215_弯折部;216_反射层;22_光源;23_导光板;231_入光边;232-围绕边;24_量子点增强薄膜;241_第一量子点增强薄膜;242_第二量子点增强薄膜;25-反射件;26_光学单元;271_第一反射片;272_第二反射片;A1_折线;A2_折线;A3_折线;B1-折线;B2-折线;B3-折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在本实用新型被详细描述之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组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不。
[0024]参阅图2与图3,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2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包含一具有至少一反射表面211且围绕出一容置空间210的外壳单元21、一设置于该容置空间210中的光源22、一安装于该容置空间210中的导光板23、一叠置于该导光板23上并位于该容置空间210内的量子点增强薄膜24、一设置于该导光板23的边缘的反射件25,及一叠置于该量子点增强薄膜24上的光学单兀26。该导光板23包括一朝向该光源22的入光边231,及一衔接该入光边231而与该入光边231共同围绕形成该导光板23的边缘的围绕边232,而该外壳单元21的反射表面211是朝向该量子点增强薄膜24。
[0025]要特别说明的是,该光学单元26实际上是由多层薄膜及光学板所组成,为便于说明,在以下的描述以及图式绘示,皆是将所述薄膜及光学板的整体视为该光学单元26,而关于所述多层薄膜及光学板的功能和用途,为显示器相关领域的现有技术,故不再赘述。
[0026]该外壳单元21包括一背板212,及一围绕设置于该背板212周缘的边框213,该边框213具有一与该背板212连接的延伸部214,及一自该延伸部214与该背板212相间隔处朝向该容置空间210延伸的弯折部215。
[0027]定义在被该边框213遮蔽且与该导光板23的入光边231同侧的区域中,有一位于该弯折部215与该导光板23之间的第一安装区域201,及一位于该背板212与该导光板23之间的第二安装区域202,并定义一被该边框213遮蔽且与该导光板23的围绕边232同侧的第三安装区域203。其中,该反射件25是安装于该第三安装区域203中,且设置于该导光板23至少一部分的围绕边232。
[0028]参阅图4,为该第一较佳实施例在该围绕边232侧的第一实施态样。该外壳单元21还包括一设置在该边框213的弯折部215与该量子点增强薄膜24之间的物件,如反射层216,该量子点增强薄膜24的至少一部分是位于该第三安装区域203,该反射表面211是形成在该反射层216朝向该量子点增强薄膜24的一侧,而该反射层216是设置于该量子点增强薄膜24上。
[0029]参阅图5并配合图4,当该光源22所发出的光线经由该导光板23传递至该反射件25时,由该反射件25所反射的光线,会再次进入该导光板23,当所述光线穿过该导光板23并通过该量子点增强薄膜24时,该反射层216所形成的反射表面211会将光线反射,使其再次通过该量子点增强薄膜24,增加该边框213所遮蔽区域的光线通过该量子点增强薄膜24的次数,使产生足够的补正光,避免光线在激发足够补正光前就自该光学单元26与该弯折部215之间的开口 200漏出,借此改善显示器边缘的色差情况。
[0030]参阅图6,为该第一较佳实施例在该围绕边232侧的第二实施态样,与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态样差异在于:该反射层216的至少一部分是位于该第三安装区域203中,且位于该导光板23与该延伸部214之间,而该反射层216是设置于该弯折部215上,该反射表面211是形成在该反射层216朝向该量子点增强薄膜24的一侧。如图6所示的实施态样,能如图4及图5所示的实施态样,达成反射光线而增加光线通过该量子点增强薄膜24次数的效果,并借此激发足够的补正光,改善显示器边缘的色差情况。
[0031]参阅图7,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2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在该围绕边232侧的实施态样,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差异在于:该物件,如外壳单元21是以光反射性材料所制成,以形成该反射表面211,该反射表面211是形成于该弯折部215朝向该量子点增强薄膜24的一侧。如图7所示的实施态样,同样能达成反射光线而增加光线通过该量子点增强薄膜24次数的效果,借以改善显示器边缘的色差情况。
[0032]参阅图8与图9并配合图2,其中,图8为量测如图2所示的顶边位置,而图9则是量测如图2所示的左右两侧边位置,且于此是以测量27寸的显示器机种进行比较。借由比较安装现有技术的背光模组与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2的显示器在色差上的差异,得明确呈现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2对于显示器的色差的改善效果。图8及图9中的横轴为自一显示器边缘向内的距离,而纵轴则为色差百分比。图8为自该显示器相反于该导光板23的入光边231的一侧所测量的色差数据,其中,安装现有技术的背光模组的显示器所呈现的数据表示为折线Al,安装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2的显示器所呈现的数据表示为折线BI。由图8所示可明显得知折线Al的色差数据随着距离增加而快速增加,且在距离为72至86公厘时为最大值(100% ),代表在此距离之前,靠近该导光板23的边缘区域,色差的情况相当明显,而在此距离之后,越来越靠近该导光板23的中间区域,色差的情况才渐渐稳定,不会有明显的色差。反观折线BI的色差数据增加情况,在距离23公厘时即渐趋缓,且持续维持在远低于折线Al的程度(20% ),代表原本在距离超过72至86公厘才会渐趋稳定的色差情况,提前至23公厘的位置即稳定下来,缩短了产生色差的边缘距离,且在色差情况的改善比例达到80%。图9为自该显示器垂直于该导光板23的入光边231的一侧所测量的色差数据,其中,安装现有技术的背光模组的显示器所呈现的数据表示为折线A2,安装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2的显示器所呈现的数据表示为折线B2。如图9所示,同样能得知折线A2的色差数据随着距离而快速增加,且在65公厘处为最大值(66%)。折线B2的色差数据则同样呈现快速趋缓的趋势,至大仅于37公厘处产生13%的色差,远低于折线A2的色差数据,明显缩短了产生色差的边缘距离,且色差情况的改善比例达到53%。依据图8与图9所呈现的色差数据,可知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2的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对于显示器在该围绕边232侧的边缘位置有良好的色差改善效果。
[0033]参阅图10,为该第一较佳实施例在该入光边231侧的第一实施态样,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外壳单元21还包括一安装于该第一安装区域201的物件,如第一反射片271、一安装于该第二安装区域202的物件,如第二反射片272,及一安装于该第一安装区域201的第一量子点增强薄膜241,且该第一量子点增强薄膜241位于该第一反射片271与该导光板23之间。
[0034]如图10所示,自该光源22所发出的光线,在由该第一反射片271进行反射而传输之前,即会先通过该第一量子点增强薄膜241。借由设置于该第一安装区域201的第一量子点增强薄膜241,在光线由该导光板23传输至超过该边框213所遮蔽的区域之前,即会先通过该第一量子点增强薄膜241而激发补正光,避免光线在未激发足够补正光的情况即自该边框213与该光学单元26之间的开口 200漏出,借此改善显示器边缘的色差情况。
[0035]参阅图11,为该第一较佳实施例在该入光边231侧的第二实施态样,与图10所示的第一实施态样差异在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外壳单元21还包括一安装于该第二安装区域202的第二量子点增强薄膜242,且该第二量子点增强薄膜242位于该第二反射片272与该导光板23之间。图11所示的第二实施态样,在该第二安装区域202多安装一第二量子点增强薄膜242,多提供使光线通过而激发补正光的机会,借此改善显示器边缘的色差情况。
[0036]参阅图12,为该第二较佳实施例在该入光边231侧的第一实施态样,该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外壳单元21还包含一安装于该第一安装区域201的第一量子点增强薄膜241,及一安装于该第二安装区域202的第二量子点增强薄膜242,且该第一量子点增强薄膜241及该第二量子点增强薄膜242,是分别位于由光反射性材料所制成的该外壳单元21与该导光板23之间。由于该外壳单元21是以光反射性材料所制成,已具有反射光线的功能,故不需要如图11所示安装该第一反射片271及该第二反射片272。借由上述设计,图12所示的本实施态样,在改善显示器边缘的色差上,能达成与图11所示的实施态样同样的效果。
[0037]参阅图13,为该第二较佳实施例在该入光边231侧的第二实施态样,与图12所示的第一实施态样的差异在于:该量子点增强薄膜24的至少一部分是位于该第一安装区域201,并位于由光反射性材料所制成的该外壳单兀21与该导光板23之间,且该第一安装区域201中并未安装该第一量子点增强薄膜241。也就是说,该量子点增强薄膜24是延伸至该第一安装区域201中,借由该量子点增强薄膜24延伸至该第一安装区域201的部分,取代图12所示的实施态样中的第一量子点增强薄膜241。因此,图13所示的本实施态样,在改善显示器边缘的色差上,能达成与图12所示的实施态样同样的效果。要特别说明的是,如图10及图11所示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中,亦能使该量子点增强薄膜24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该第一安装区域201,且位于该第一反射片271与该导光板23之间,同样能达成改善显示器边缘色差的效果。
[0038]参阅图14并配合图2,为自如图2所示的底边,也就是该导光板23的入光边231的一侧测量显示器的色差数据,且于此是以测量27寸的显示器机种进行比较。借由比较安装现有技术的背光模组与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2在色差上的差异,得明确呈现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2对于显示器的色差的改善效果。图14中的横轴为自一显示器边缘向内的距离,而纵轴则为色差百分比,其中,安装现有技术的背光模组的显示器所呈现的数据表示为折线A3,安装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2的显示器所呈现的数据表示为折线B3。由图14所示可明显得知折线A3的色差数据随着距离增加而快速增加,且在距离为40公厘时为最大值(100% )。反观折线B3的色差数据增加情况,在距离16公厘时即渐趋缓,且持续维持在远低于折线A3的程度(19%至23%),缩短了产生色差的边缘距离,且在色差情况的改善比例达77%至81%。依据图14所呈现的色差数据,可知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2的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对于显示器在该入光边231侧的边缘位置有良好的色差改善效果。
[0039]综上所述,该第一较佳实施例及该第二较佳实施例在该围绕边232侧的设计,由该反射件25所反射的光线,穿过该导光板23并通过该量子点增强薄膜24时,该反射表面211会将光线反射而使其再次通过该量子点增强薄膜24,使产生足够的补正光。而该第一较佳实施例及该第二较佳实施例在该入光边231侧的设计,能使自该光源22发出的光线先通过该第一量子点增强薄膜241而激发补正光,避免光线在未经激发补正光的情况下即自该边框213与该光学单元26之间的开口 200漏出,借由上述设计能改善显示器边缘色差情况,故确实能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0040]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外壳单元,具有至少一反射表面,且该外壳单元围绕出一容置空间; 一光源,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中; 一导光板,安装于该容置空间中,该导光板包括一朝向该光源的入光边,及一衔接该入光边而与该入光边共同围绕形成该导光板的边缘的围绕边;及 一量子点增强薄膜,叠置于该导光板上并位于该容置空间内,该外壳单元的反射表面是朝向该量子点增强薄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外壳单元包括一背板,及一围绕设置于该背板周缘的边框,该边框具有一与该背板连接的延伸部,及一自该延伸部与该背板相间隔处朝向该容置空间延伸的弯折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定义在被该边框遮蔽且与该导光板的入光边同侧的区域中,有一位于该弯折部与该导光板之间的第一安装区域,及一位于该背板与该导光板之间的第二安装区域。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定义一被该边框遮蔽且与该导光板的围绕边同侧的第三安装区域,该背光模组还包含一安装于该第三安装区域中,且设置于该导光板至少一部分的围绕边的反射件。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外壳单元是以光反射性材料所制成,以形成该反射表面。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外壳单元还包括一安装于该第一安装区域的第一反射片,及一安装于该第一安装区域的第一量子点增强薄膜,且该第一量子点增强薄膜位于该第一反射片与该导光板之间。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外壳单元还包括一安装于该第一安装区域的第一反射片,该量子点增强薄膜的至少一部分是位于该第一安装区域且位于该第一反射片与该导光板之间。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外壳单元还包括一安装于该第二安装区域的第二反射片,及一安装于该第二安装区域的第二量子点增强薄膜,且该第二量子点增强薄膜位于该第二反射片与该导光板之间。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外壳单元还包括一安装于该第一安装区域的第一量子点增强薄膜,且该第一量子点增强薄膜是位于由光反射性材料所制成的该外壳单元与该导光板之间。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安装于该第二安装区域的第二量子点增强薄膜,且第二量子点增强薄膜位于由光反射性材料所制成的该外壳单元与导光板之间。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量子点增强薄膜的至少一部分是位于该第一安装区域,且位于由光反射性材料所制成的该外壳单元与该导光板之间。
12.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外壳单元还包括一设置在该边框的弯折部与该量子点增强薄膜之间的反射层,该量子点增强薄膜的至少一部分是位于该第三安装区域,该反射表面是形成在该反射层朝向该量子点增强薄膜的一侧。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反射层的至少一部分是位于该第三安装区域中,且位于该导光板与该延伸部之间。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反射层是设置于该量子点增强薄膜上。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反射层是设置于该弯折部上。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外壳单元是以光反射性材料所制成,以形成该反射表面。
17.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光源; 一导光板,包括一朝向该光源的入光边,及一衔接该入光边而与该入光边共同围绕形成该导光板的边缘的围绕边; 一量子点增强薄膜,叠置于该导光板上;及 一物件,具有至少一反射表面,该物件的反射表面是朝向该量子点增强薄膜。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物件为反射层、反射片,或是以光反射性材料所制成的外壳单元。
【文档编号】F21S8/00GK203980010SQ201420359776
【公开日】2014年12月3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29日
【发明者】黄哲辉, 蔡叔安, 黄惠瑜, 刘益成 申请人:瑞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