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型复合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8978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自动型复合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型复合模具。
背景技术
模具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模具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工艺装备,在电子、汽车、电机、电器、仪表、家电和通讯等产品中,60% 80%的零部件都依靠模具成形,模具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产品质量的高低,因此,模具被称为“百业之母”。模具又是“效益放大器”,用模具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往往是模具自身价值的几十倍、上百倍。目前,模具一般由凸模和凹模构成,冲床在一次行程完成后往往需要操作者手动将凸模上的产品取下,此种方式不仅安全性较低,同时还导致操作者劳动强度较大、冲切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劳动强度低、使用安全、冲切效率较高的自动型复合模具。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型复合模具,依次包括上模架板、 上模固定板、凹模、卸料板、下模垫板和下模架板,所述凹模中设置有顶料块,所述上模固定板中设置有顶杆,所述顶杆的下端延伸至与所述顶料块相接触,所述顶杆的上端延伸至所述上模架板中并与位于所述上模架板中的打料板相接触,所述打料板的顶壁与打料杆相接触,所述打料杆的上端延伸至所述上模架板的上部。所述上模架板与所述上模固定板之间依次设置有上模垫板,所述卸料板与所述下模垫板之间设置有下模固定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动型复合模具依次设置有打料杆、打料板、顶杆和顶料块,其中打料杆、打料板、顶杆和顶料块依次接触设置,实际使用中在冲床震动的作用下迫使打料杆向下压迫打料板并通过顶杆向下驱动顶料块使产品从凹模中被顶出,无需操作者手工取出产品,不仅消除了安全隐患,同时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本实用新型劳动强度低、使用安全、冲切效率较高。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参见图1所示,一种自动型复合模具,依次包括上模架板10、上模垫板12、上模固定板14、凹模16、卸料板18、下模固定板20、下模垫板22和下模架板M,其中在凹模16中
3设置有顶料块沈,在上模固定板14中设置有顶杆观,顶杆28的下端延伸至与顶料块沈相接触,顶杆观的上端延伸至上模架板10中并与位于上模架板10中的打料板30相接触,在打料板30的顶壁与打料杆32相接触,该打料杆32的上端延伸至上模架板10的上部,实际使用中打料杆32与冲床的震动机构相接触,模具打开后打料杆32在冲床震动的作用下迫使其向下压迫打料板30并通过顶杆观向下驱动顶料块沈使产品从凹模16中被顶出,无需操作者手工取出产品,不仅消除了安全隐患,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还提高了工作效率。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劳动强度低、使用安全、冲切效率较高。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以上述实施方式为限,但凡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示内容所作的等效修饰或变化,皆应纳入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自动型复合模具,依次包括上模架板、上模固定板、凹模、卸料板、下模垫板和下模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模中设置有顶料块,所述上模固定板中设置有顶杆,所述顶杆的下端延伸至与所述顶料块相接触,所述顶杆的上端延伸至所述上模架板中并与位于所述上模架板中的打料板相接触,所述打料板的顶壁与打料杆相接触,所述打料杆的上端延伸至所述上模架板的上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型复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架板与所述上模固定板之间依次设置有上模垫板,所述卸料板与所述下模垫板之间设置有下模固定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型复合模具,依次包括上模架板、上模固定板、凹模、卸料板、下模垫板和下模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模中设置有顶料块,所述上模固定板中设置有顶杆,所述顶杆的下端延伸至与所述顶料块相接触,所述顶杆的上端延伸至所述上模架板中并与位于所述上模架板中的打料板相接触,所述打料板的顶壁与打料杆相接触,所述打料杆的上端延伸至所述上模架板的上部。本实用新型劳动强度低、使用安全、冲切效率较高。
文档编号B21D37/10GK202239261SQ20112035100
公开日2012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0日
发明者周建东 申请人:常熟市杜尼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