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粗轧立辊短行程二次曲线控制方法

文档序号:3241612阅读:4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粗轧立辊短行程二次曲线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铁冶金热轧生产线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热轧粗轧机轧钢过程中,板坯经过立辊和水平辊的轧制后,达到需要的粗轧中间 坯尺寸目标值。按照刚端理论,立辊侧压使得带钢形成一个鱼尾或舌形的端部,这是由于在 轧制中轧件的断面产生不均匀变形,导致带钢的不均匀伸长造成的,造成头尾部宽度超差, 经过水平轧制后,轧件端部的变形不但不会消除反而会加重,造成轧件变宽或失宽现象。当 轧件头尾端部的偏差超过允许值时,就需要剪切掉宽度超差部分,从而降低了金属的收得 率。
为了减少带钢头尾超差宽,增加带钢的成才率,提高宽度的控制精度,采用了粗轧 机立辊头尾短行程控制方式,目前大数采用的是双折线短行程控制方式。头部端点的立辊 开口度最大,随着轧件的进行,缩小开口度,到达折点后,继续缩小开口度,直到达到静态开 口度,尾部则相反。传统的立辊头尾折线短行程控制方式只有几个点定位,很难精确控制头 尾开度,实际控制效果是阶跃式的,不能精确控制轧件形状。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粗轧立辊短行程二次曲线控制方法,该方法采用二次曲 线形状进行短行程控制,可有效减少折线方式产生的误差,更精确控制轧件头尾形状的变 化,提高短行程控制的精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粗轧立辊短行程二次曲线控制方法,包括立辊头部短行程控制和立辊尾部短 行程控制,所述的立辊头部短行程控制方式为当检测到轧件进入轧机头部短行程时,PLC 根据立辊缝最大变化量G,使辊缝达到短行程最大开口度等待轧件进入,PLC根据立辊或平 辊的速度进行积分,考虑前滑等因数的影响,对轧件的头部进行跟踪,计算出进入立辊的轧 件长度X,随着轧制的进行,PLC根据二次曲线方程,计算出立辊实时辊缝修正量Y,实时调 整辊缝开口度;辊缝由大到小以二次曲线形状随着轧件的进入逐渐减小,当咬入立辊的轧 件长度X和头部短行程长度L相等时,立辊辊缝修正量Y=0,立辊辊缝设定值恢复到基准值, 头部短行程执行完毕;
所述的立辊尾部短行程控制方式为当检测到轧件进入轧机立辊尾部短行程时, PLC对轧件的尾部进行跟踪,计算出进入立辊尾部短行程的轧件长度X,随着轧制的进行, PLC根据二次曲线方程,计算出立辊实时辊缝修正量Y,实时调整辊缝开口度;辊缝由小到 大以二次曲线形状随着轧件的走出逐渐增大,当咬入立辊的轧件长度X和尾部短行程长度 L相等时,立辊辊缝修正量Y=O,尾部短行程执行完毕;
所述的二次曲线方程为
权利要求
1.一种粗轧立辊短行程二次曲线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立辊头部短行程控制和立辊尾部短行程控制,所述的立辊头部短行程控制方式为当检测到轧件进入轧机头部短行程时,PLC根据立辊缝最大变化量G,使辊缝达到短行程最大开口度等待轧件进入,PLC根据立辊或平辊的速度进行积分,考虑前滑等因数的影响,对轧件的头部进行跟踪,计算出进入立辊的轧件长度X,随着轧制的进行,PLC根据二次曲线方程,计算出立辊实时辊缝修正量Y,实时调整辊缝开口度;辊缝由大到小以二次曲线形状随着轧件的进入逐渐减小,当咬入立辊的轧件长度X和头部短行程长度L相等时,立辊辊缝修正量Y=0,立辊辊缝设定值恢复到基准值,头部短行程执行完毕;所述的立辊尾部短行程控制方式为当检测到轧件进入轧机立辊尾部短行程时,PLC 对轧件的尾部进行跟踪,计算出进入立辊尾部短行程的轧件长度X,随着轧制的进行,PLC 根据二次曲线方程,计算出立辊实时辊缝修正量Y,实时调整辊缝开口度;辊缝由小到大以二次曲线形状随着轧件的走出逐渐增大,当咬入立辊的轧件长度X和尾部短行程长度L相等时,立辊辊缝修正量Υ=0,尾部短行程执行完毕;所述的二次曲线方程为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粗轧立辊短行程二次曲线控制方法,该方法采用二次曲线形状进行短行程控制,当检测到轧件进入轧机头部短行程时,PLC根据立辊缝最大变化量G,使辊缝达到短行程最大开口度等待轧件进入,PLC根据立辊或平辊的速度进行积分,考虑前滑等因数的影响,对轧件的头部进行跟踪,计算出进入立辊的轧件长度X,随着轧制的进行,PLC根据二次曲线方程,计算出立辊实时辊缝修正量Y,实时调整辊缝开口度;辊缝由大到小以二次曲线形状随着轧件的进入逐渐减小,当咬入立辊的轧件长度X和头部短行程长度L相等时,立辊辊缝修正量Y=0。该方法可有效减少折线方式产生的误差,更精确控制轧件头尾形状的变化,提高短行程控制的精度。
文档编号B21B37/58GK103056171SQ20121057923
公开日2013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7日
发明者金鹏, 黄金霞 申请人:鞍钢集团自动化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