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角柱自动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78393阅读:395来源:国知局
集装箱角柱自动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集装箱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装箱角柱自动生产线。



背景技术:

目前,大部分采用的人工压型生产集装箱角柱(包括前角柱和后角柱)。通常地,操作人员先用行车将一堆板材吊运在倒角设备上进行人工倒角。倒角完毕后,再吊运到折弯机/压床上进行折弯处理。折弯完毕后进行堆垛,堆垛完成后再吊运到成型角柱存放区进行存放。由于工件大且重,整个工艺过程的完成至少需要四名操作人员,这不但费时费力、效率低下,而且折弯机/压床本身是较危险的设备,会对操作人员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此外,少数企业采用的是机器人来代替人工作业,但机器人的设备成本比较昂贵,且使用和维护成本较高,不利于在企业中进行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集装箱角柱自动生产线,用于将板材加工成集装箱角柱,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料装置;

倒角装置,所述倒角装置接收来自所述存料装置的所述板材,并对所述板材进行倒角;

折弯装置,所述折弯装置接收来自所述倒角装置的所述板材,并对所述板材进行折弯以形成集装箱角柱;以及

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用于将所述板材输送至所述折弯装置和/或将所述集装箱角柱从所述倒角装置以及折弯装置输送至下一工位。

可选地,所述存料装置设置有移动机构,用于将位于所述存料装置上的所述板材移动至便于对板材进行下一工序处理的位置。

可选地,所述输送装置包括输送机构以及分别为所述倒角装置以及所述折弯装置输送所述板材的两个吸附机构。

可选地,所述吸附机构包括第一吸附机构,所述第一吸附机构包括第一吸附部和第二吸附部,所述第一吸附部和所述第二吸附部能够分别吸附两块所述板材,所述第一吸附部用于将输送过来的板材吸附至倒角或折弯工序处理位置上,而所述第二吸附部用于将已经过倒角工序处理后的板材或经过折弯工序处理后的角柱吸附至向下游输送的所述输送机构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吸附部和所述第二吸附部同步动作或非同步动作。

可选地,所述吸附机构包括第二吸附机构,所述第二吸附机构包括至少一个吸附部,所述至少一个吸附部中的至少一个用于将输送过来的板材吸附至倒角或折弯工序处理位置,所述至少一个吸附部中的至少一个用于将已经过倒角工序处理后的板材或经过折弯工序处理后的角柱吸附至向下游输送的输送机构上。

可选地,所述倒角装置包括:

压紧机构,所述压紧机构用于压紧所述板材;以及

倒角机构,所述倒角机构用于对所述板材倒角。

可选地,所述折弯装置包括:

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用于对待折弯的所述板材定位;

折弯机构,所述折弯机构用于折弯所述板材;以及

翻转推送机构,所述翻转推送机构用于对所述板材施加侧向作用力以辅助所述折弯机构。

可选地,还包括位于所述折弯装置的下游的自动堆垛装置,所述自动堆垛装置接收来自所述折弯装置的所述集装箱角柱,并且将所述集装箱角柱堆码。

可选地,所述自动堆垛装置设置有翻转机构,所述翻转机构用于翻转折弯后的所述角柱,以使得折弯后的所述集装箱角柱呈倒v字型堆码。

根据本发明的集装箱角柱自动生产线,包括存料装置、倒角装置、折弯装置和输送装置,使用机械化替代了人工作业,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并且减少人工数量。且整个生产线流线化作业,不存在窝工现象,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无需手工操作或搬运,规避了生产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优点更容易理解,将通过参考在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方式更详细地描述上文简要描述的本发明。可以理解这些附图只描绘了本发明的典型实施方式,因此不应认为是对其保护范围的限制,通过附图以附加的特性和细节描述和解释本发明。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发明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发明。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集装箱角柱自动生产线的示意图;以及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集装箱角柱自动生产线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200:板材111、211:第一存料架

112、212:第二存料架121、221:第一机械平台

122、222:第二机械平台131、231:第一输送辊道

132、232:第二输送辊道141、241:第一吸附机构

242:第二吸附机构143、243:第一吸附部

144、244:第二吸附部150、250:倒角机构

160、260:压紧机构170、270:折弯机构

180、280:翻转推送装置190、290:定位机构

199:自动堆垛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讨论中,给出了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了解,本发明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特定的示例中,为了避免与本发明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详尽地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参考图1,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装箱角柱自动生产线,其用于将板材加工成集装箱角柱,集装箱角柱包括前角柱和后角柱。集装箱角柱自动生产线包括:用于存放工件的存料装置、倒角装置、折弯装置以及输送装置。其中倒角装置接收来自存料装置的板材100,并对板材100进行倒角。折弯装置接收来自倒角装置的板材100,并对板材100进行折弯以形成集装箱角柱,输送装置用于将板材100从倒角装置输送至折弯装置,和/或将所述折弯装置折弯后的集装箱角柱从折弯装置输送至下一工位。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输送装置可以包括诸如链式输送机、辊道输送机或者皮带输送机等的输送机构,以及用于将工件从输送机构上吸附(搬运)的吸附机构。由此,输送装置可用于输送和搬运工件,从而可避免人工使用行车搬运,大大减轻工作强度,并能够显著提高生产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集装箱角柱自动生产线,包括存料装置、倒角装置、折弯装置和输送装置,使用机械化替代了人工作业,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并且减少人工数量。且整个生产线流线化作业,不存在窝工现象,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无需手工操作或搬运,规避了生产的安全隐患。

下文将参考图1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集装箱角柱自动生产线。第一存料架111(作为存料装置的一个示例)可以用于存放需要加工生产的前角柱的板材100,第一存料架111可根据场地以及生产的要求设置为能够堆放一堆或多堆板材100。

参考图1,倒角装置可设置在第一机械平台121处,在第一机械平台121处设置有支架,第一吸附机构141设置在支架上,倒角机构150和压紧机构160位于支架下方的第一机械平台121上。其中,第一吸附机构141相对于倒角机构150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可移动,用于将未倒角的板材100从存料装置吸附至倒角机构150处,并将已倒角的板材100从倒角机构150吸附至第一输送辊道131(输送机构)上。压紧机构160用于压紧板材100,以保证倒角机构150倒角时的精度。倒角机构150用于对板材100倒角。

具体地,第一机械平台121的两侧可以分别设置存料装置以及第一输送辊道131。第一机械平台121上安装有压紧机构160,并且两个端头分别安装有一台倒角机。

此外,第一吸附机构141可以包括第一吸附部143和第二吸附部144,第一吸附部143和第二吸附部144可以为常见的吸盘或电磁铁等设备,其能够将板材吸附起、移动并放在期望的位置处。

第一吸附部143和第二吸附部144能够同时分别吸附两块板材100,具体地,第一吸附部143可用于将输送过来的板材吸附至倒角或折弯工序处理位置上,例如,将未倒角的板材100从第一存料架111吸附至第一机械平台121上的倒角机构150处。而第二吸附部144用于将已经过倒角工序处理的板材或已经过折弯工序处理后的角柱吸附至向下游输送的输送机构上,例如,将已倒角的板材100从倒角机构150吸附至第一输送辊道131。

两个吸附部可以连体安装并同步动作。这样,当板材100在第一存料架111上到位(到达第一吸附部143的吸附位置,即,便于下一工序处理的位置)时,第一吸附机构141的第一吸附部143先将板材100吸附放到第一机械平台121上,然后压紧机构160自动地将板材100压紧。而位于第一机械平台121两端的两台倒角机(作为倒角机构150的示例)开始对板材100的两端进行自动倒角。

倒角完毕后,倒角机停止,压紧机构160松开。第一吸附机构141的第二吸附部144开始吸附倒角完毕的板材100,将其放在第一输送辊道131上。而与此同时,第一吸附部143开始吸附未倒角的板材100(位于第一存料架111上),并将其吸附放到第一机械平台121上。在图示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吸附部143和第二吸附部144是连体同步的,此两个动作是同步进行的,这样可提高效率。当然,第一吸附部143和第二吸附部144也可以构造为分开的构件,并且第一吸附部143的动作和第二吸附部144的动作可以是非同步的,即前后进行的。

当然,在不需要同时搬运两块板材,或者对生产节拍要求不高的情形中,也可以仅设置第一吸附部,而不设置有第二吸附部。并且,具有第一吸附部和第二吸附部的第一吸附机构也可以用于折弯工序处。

此后,倒角完毕后的板材100通过第一输送辊道131输送到第二机械平台122旁。由于倒角的速度比下文将详细描述的压型的速度快,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对集装箱角柱自动生产线的流程进行适当的设置。例如,可设置为:对一片板材倒角,并将其输送并压型;也可设置为先对一堆板材倒角(如图1所示,此时第二吸附部144可实现堆码),然后再进行输送和压型。

此外,为了能够提高效率,存料装置可设置有移动机构,以将位于存料装置上的工件输送至特定位置。例如,存料装置上可设置有链条或滚轮,通过链条或滚轮可自动地将工件递补,以满足生产的需求。例如,板材100堆放在第一存料架111上的链条或滚轮(即,移动机构)上,当第一堆板材100使用完后,移动机构可以将第一存料架111上的板材100移动至第一吸附机构141的吸附位置。

如上文所述,经由倒角机构150倒角之后的板材100可被第二吸附部144吸附至第一输送辊道131,而第一输送辊道131能够将板材100输送至折弯装置旁。相似于倒角装置,折弯装置设置在第二机械平台122处,并且折弯装置具有折弯机构170(诸如折弯机或者数控折弯机)、定位机构190以及相对于折弯机构170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可移动的第二吸附机构(仅在图2中示出,未在图1中示出)。折弯机构170用于对板材100施加作用力以产生折弯,翻转推送机构用于对板材100施加侧向作用力以辅助折弯机构170。

从而,类似于第一吸附机构141,第二吸附机构能够将已倒角的板材100从第一输送辊道131吸附至折弯机构170处,但第二吸附机构可以仅设置一个吸附部。定位机构190用于对吸附至折弯机构170处的待折弯的板材100定位。折弯机构170用于折弯板材100。

当然,第二吸附机构的吸附部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例如设置为两个、三个或更多个,至少一个吸附部中的至少一个用于将输送过来的板材吸附至倒角或折弯工序处理位置,而至少一个吸附部中的至少一个用于将已经过倒角工序处理后的板材或经过折弯工序处理后的角柱吸附至向下游输送的输送机构上。

具体地,在图示实施方式中,第二机械平台122与折弯装置紧靠在一起。定位机构190可安装在第二机械平台122上,第二机械平台122的上方安装有第二吸附机构。折弯机构170上安装有翻转推送装置180。

第二输送辊道132设置在折弯机构170的一侧。当板材100到达第二机械平台122旁边时,第二吸附机构将板材100吸附并放到第二机械平台122上,定位机构190对板材100进行自动定位。随后折弯机构170与前翻转推送装置180配合,对板材100进行压型,以形成v型的前角柱型材。压型完成的前角柱型材可以从折弯机构170相连的第二输送辊道132输出。并且在前角柱压型的同时,第二吸附机构通过程序控制,继续吸附板材100放在第二机械平台122上,整个过程可由程序控制,以配合压型的节拍。

此外,集装箱角柱自动生产线还包括位于折弯装置的下游的自动堆垛装置199,自动堆垛装置199接收来自折弯装置的集装箱角柱,并且将集装箱角柱堆码。

例如,在图示实施方式中,自动堆垛装置199与第二输送辊道132连接安装在一起,下方为第二存料架112(存料装置)。当折弯后的集装箱角柱从第二输送辊道132输送出后,可安装在自动堆垛装置199上的两个机械手(作为翻转机构的示例,未示出)可抓住集装箱角柱,然后将其进行翻转,使得折弯后的集装箱角柱呈倒v字型堆码,并将其堆码在第二存料架112上。

可以理解的是,自动堆垛装置199与第二输送辊道132的连接安装方式可根据场地及生产线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本实施方式为自动堆垛装置199横跨在第二输送辊道132上。第二存料架112上安装有链条或辊道,前角柱型材可堆放在链条或辊道上,下一工序使用时,可以直接从链条或辊道上输送。

现请转到图2,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集装箱角柱自动生产线,与图1示出的集装箱角柱自动生产线相类似,图2的集装箱角柱自动生产线包括第一存料架211、第一机械平台221、具有第一吸附部243和第二吸附部244的第一吸附机构241、倒角机构250和压紧机构260。

第一存料架211设置在第一机械平台221的一侧,第一输送辊道231设置第一机械平台221的另一侧。

第一输送辊道231延伸至折弯装置处,折弯装置包括折弯机构270(数控折弯机)、翻转推送装置280以及定位机构290,并且设置在第二机械平台222处。第二吸附机构242设置在第二机械平台222的上方,第一输送辊道231与第二输送辊道232平行设置。由此,第二吸附机构242能够从第一输送辊道231将待弯折的板材200吸附至第二机械平台222上,并可以将弯折后的集装箱角柱从折弯机构270处吸附至第二输送辊道232上,以输送至下一工位。

当然,通过设置自动堆垛装置,也可以直接在第二输送辊道232上堆垛后角柱。这可根据v型的前角柱和长条板状的后角柱各自不同形状来设置堆垛的位置。进一步,经折弯机构270输送出的v型的前角柱后,需要进行翻转(例如旋转一定角度),以方便堆垛。而平伸状的后角柱不需要翻转,可直接堆垛,因此后角柱可直接在输送辊道上堆垛。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发明。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发明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发明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发明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