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钢转向夹送装置及其转向辊入口侧的随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73501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带钢转向夹送装置及其转向辊入口侧的随动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冶金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轧钢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钢转向夹送装置及其转向辊入口侧的随动结构。



背景技术:

在冷轧连续处理生产线的出口段,带材进入卷取机之前,必经过一组转向夹送辊,可以将带头沿指定轨迹送进卷取机,进行齐边卷取。带钢能否顺利到达卷取机是卷取进行的前提,各设备之前的衔接是否流畅便是带钢能否顺利到达卷取机的重要因素;带钢能否沿指定轨道进入卷取机钳口或助卷器是实现齐边卷取的前提,卷取完毕后,钢卷外圈是否服帖是影响钢卷外观质量的重要因素。

目前,钢厂配备的转向夹送辊装置大多功能单一,即仅具有转向夹送的功能,在穿带时常遇到带头难以按精准的路线地向卷取机方向运动,在甩尾时常出现带尾翘曲而影响钢卷的外观。另外,转向辊入口侧设置的导板一般由摆动驱动机构驱动摆动,以便获得合适的导板摆角,保证在穿带和甩尾时能够支撑前进中的带钢,而正常卷取过程中,该导板不接触带钢;该摆动驱动机构的设置需要对应的控制元件及安装空间,而且增加运行成本及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一种带钢转向夹送装置转向辊入口侧的随动结构,至少可解决现有技术的部分缺陷。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一种转向辊入口侧的随动结构,包括侧压辊和随动导板,所述侧压辊与所述随动导板均布置于转向辊的入口侧,所述侧压辊连接有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侧压辊在待机位与压下位之间运动;所述侧压辊处于所述压下位时,所述侧压辊与带钢接触并将带钢压合在所述转向辊的来料侧辊面上;处于所述待机位时,所述侧压辊偏离带钢运行通道且位于带钢运行通道上方;所述随动导板位于带钢运行通道下方,所述随动导板可转动安装于一导板架上,且与所述侧压辊可转动连接,随所述侧压辊在所述待机位与所述压下位之间运动而上下摆动。

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随动导板可转动连接有一连杆,所述连杆另一端与所述侧压辊可转动连接。

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随动导板和所述侧压辊均通过关节轴承与所述连杆连接。

作为实施例之一,其中一所述关节轴承为左旋关节轴承,另一所述关节轴承为右旋关节轴承;两所述关节轴承均通过锁紧机构与所述连杆连接。

作为实施例之一,该随动结构还包括托辊,用于当所述侧压辊处于所述压下位时托住带钢,所述托辊布置于所述导板的来料侧。

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托辊安装在所述导板架上,所述导板的对应侧端部与所述托辊的辊轴可转动连接且转轴的轴向平行于所述侧压辊的轴向。

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侧压辊安装于一侧压辊辊座上,所述侧压辊辊座通过第一转轴可转动安装于所述转向辊的安装机架上,所述第一转轴位于带钢运行通道上方且其轴向平行于所述转向辊的轴向。

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单元和安装座,所述第一驱动单元通过第二转轴可转动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具有沿自身轴向可伸缩的输出轴,所述输出轴通过第三转轴与所述侧压辊辊座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的轴向及所述第三转轴的轴向均平行于所述侧压辊的轴向。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一种带钢转向夹送装置,包括转向辊和夹送辊单元,还包括如上所述的转向辊入口侧的随动结构。

作为实施例之一,该带钢转向夹送装置还包括弯曲辊,所述弯曲辊布置于所述转向辊的出料侧,所述弯曲辊连接有第二驱动机构,所述弯曲辊由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并具有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所述工作状态下,所述弯曲辊靠近所述转向辊并与经所述转向辊转向后的带钢上表面接触,将带钢向卷取机方向导引;所述非工作状态下,所述弯曲辊偏离带钢运行通道。

本发明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设置侧压辊,在卷取接近尾声时,通过侧压辊与转向辊配合压住带钢尾部,可实现对带钢尾部的包绕校型,使成型卷的外圈不翘曲。通过设置随动导板与侧压辊随动连接,该随动导板不需要独立的摆动驱动部件,因而可节省相应的动力部件、控制元件,降低设备投资、运行成本及维护成本,可节约设备安装空间,便于生产。

本发明实施例进一步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两端安装有旋转关节轴承的连杆实现侧压辊与随动导板的随动连接,可根据处理带钢的厚度及板型等因素调节随动导板与侧压辊之间的相对距离,提高本发明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带钢转向夹送装置在穿带过程中的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带钢转向夹送装置在正常卷取过程中的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带钢转向夹送装置在甩尾过程中的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随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随动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带钢转向夹送装置,包括转向辊7和夹送辊单元,所述转向辊7安装于一机架5上,还包括侧压辊3和第一驱动机构(已图示,未标注),所述侧压辊3布置于所述转向辊7的来料侧,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侧压辊3连接并驱动所述侧压辊3在待机位与压下位之间运动;所述侧压辊3处于所述待机位时,所述侧压辊3偏离带钢运行通道且位于带钢运行通道上方;处于所述压下位时,所述侧压辊3与带钢接触并将带钢压合在所述转向辊7的来料侧辊面上。以转向辊7的竖直对称平面为基准面,上述转向辊7的来料侧辊面即为该基准面的远离卷取机一侧的转向辊7辊面;其中,在穿带及正常卷取过程中,上述侧压辊3处于待机位,此时,侧压辊3不与带钢接触,在卷取接近尾声时,由第一驱动机构驱动至压下位,该侧压辊3将带钢尾部压合在转向辊7的来料侧辊面,可实现对带钢尾部的包绕校型,使成型卷的外圈不翘曲。

上述第一驱动机构可驱动侧压辊3作直线运动,也可驱动侧压辊3在竖直平面内作摆动运动,实现侧压辊3在待机位与压下位之间运动即可,且保证在穿带及正常卷取过程中不与带钢的运动发生干涉。本实施例中,优选为采取摆动运动驱动的方式,具体结构如下:

如图1-图3,所述侧压辊3安装于一侧压辊辊座4上,所述侧压辊辊座4通过第一转轴(已图示,未标注)可转动安装于所述机架5上,所述第一转轴位于带钢运行通道上方且其轴向平行于所述转向辊7的轴向。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单元和安装座,所述第一驱动单元通过第二转轴(已图示,未标注)可转动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具有沿自身轴向可伸缩的输出轴,所述输出轴通过第三转轴(已图示,未标注)与所述侧压辊辊座4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的轴向及所述第三转轴的轴向均平行于所述转向辊7的轴向。其中,上述第一转轴连接于侧压辊辊座4的一端,上述第二转轴连接于侧压辊辊座4的另一端,方便侧压辊辊座4相对于第一转轴的摆动动作;上述安装座优选为安装于机架5上,使得侧压辊3与转向辊7形成一体式装配结构。上述第一驱动单元可采用液压缸、气缸等常用的驱动设备。

进一步优化上述带钢转向夹送装置的结构,如图1-图3,该带钢转向夹送装置还包括弯曲辊8,所述弯曲辊8布置于所述转向辊7的出料侧,所述弯曲辊8连接有第二驱动机构(已图示,未标注),所述弯曲辊8由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并具有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所述工作状态下,所述弯曲辊8靠近所述转向辊7并与经所述转向辊7转向后的带钢上表面接触,将带钢向卷取机方向导引;所述非工作状态下,所述弯曲辊8偏离带钢运行通道。如图2和图3,在正常卷取过程中及甩尾过程中,该弯曲辊8均位于带钢运行通道上方,即处于非工作状态;如图1,在穿带过程中,该弯曲辊8与带钢上表面接触,可对带钢施加一定的作用力,进一步对带钢进行导向,同时可使得带钢进一步转向,以便将带钢头部向卷取机方向导引;当带头进入卷取机被钳口夹紧,开设进行卷取,卷取若干圈建立稳定的张力后,该弯曲辊8打开(即与带钢分离),回复非工作状态。本发明通过设置弯曲辊8,在穿带过程中,转向辊7完成带头的转向后,该弯曲辊8压向带钢表面,可对带钢进行导向及转向控制,将带钢头部向卷取机方向导引,提高穿带效率。

接续上述带钢转向夹送装置的结构,如图1-图3,所述弯曲辊8安装于一弯曲辊辊座(已图示,未标注)上,所述弯曲辊辊座通过第四转轴(已图示,未标注)可转动安装于一支架上,所述第四转轴位于带钢运行通道上方且其轴向平行于所述转向辊7的轴向。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单元和固定座,所述第二驱动单元通过第五转轴(已图示,未标注)可转动安装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具有沿自身轴向可伸缩的驱动轴,所述驱动轴通过第六转轴(已图示,未标注)与所述弯曲辊辊座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五转轴的轴向及所述第六转轴的轴向均平行于所述转向辊7的轴向。其中,上述弯曲辊8优选为安装于该弯曲辊辊座的靠近转向辊7的一侧,且安装于该弯曲辊辊座的底部;上述第四转轴连接于该弯曲辊辊座的中部,上述第六转轴连接于该弯曲辊辊座的远离转向辊7的一侧;通过上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可使得弯曲辊8在竖直平面内上下摆动,从而在工作状态与非工作状态间转换。同样地,上述第二驱动单元可采用液压缸、气缸等常用的驱动设备;上述固定座及支架均优选为安装于机架5上,使得弯曲辊8与转向辊7形成一体式装配结构。

进一步优化上述带钢转向夹送装置的结构,转向辊7和夹送辊单元用于对带钢运行轨迹进行转向并实现对带钢的夹送,可采用常用的一个转向辊与一对夹送辊配合的方式,其中,转向辊实现转向功能,一对夹送辊(上、下夹送辊)实现对带钢的夹送;本实施例中,采取如下的优选结构:

如图1-图3,所述夹送辊单元包括上压辊6,所述上压辊6布置于所述转向辊7上方,所述侧压辊3的竖直对称平面、所述转向辊7的竖直对称平面及所述上压辊6的竖直对称平面沿带钢运行方向依次设置;所述上压辊6连接有升降驱动机构(已图示,未标注),所述升降驱动机构驱动所述上压辊6在夹送位与等待位之间移动,所述等待位位于所述夹送位上方,处于所述夹送位时,所述上压辊6与所述转向辊7配合对带钢进行夹送。上压辊6位于转向辊7的侧上方,且位于转向辊7的靠近卷取机的一侧,其与转向辊7配合,可实现对带钢的转向及夹送功能,具体地:穿带前,该上压辊6打开(即位于等待位),带头穿过转向辊7后,升降驱动机构驱动上压辊6向夹送位运动,运动过程中与带钢接触,完成对带头的转向,运动到夹送位后,上压辊6与转向辊7配合将带钢夹住,进行对带钢的夹送。

本实施例仅采用一个上压辊6与转向辊7配合即可实现对带钢的转向及夹送功能,相较于常用的一个转向辊与一对夹送辊配合的方式,可有效降低设备投资、维护成本及设备占用空间。

进一步地,如图1-图3,上述上压辊6安装在一上压辊辊座(已图示,未标注)上,在机架5上对应设有适于上压辊辊座的升降滑道,该上压辊辊座即滑设于该升降滑道内,上述升降驱动机构也优选为安装在机架5上,其可采用液压缸、气缸等常用的驱动设备。本实施例将上压辊6安装在机架5上,使得该上压辊6与转向辊7形成一体式装配结构。

进一步优化上述带钢转向夹送装置的结构,如图1-图3,该带钢转向夹送装置还包括用于在穿带或甩尾时支承带钢的导板2,所述导板2布置于所述转向辊7的来料侧且位于带钢运行通道下方;所述导板2连接有摆动驱动机构,所述摆动驱动机构可驱动所述导板2在竖直平面内上下摆动。在该导板2上可根据需要开设便于EPC检测的透光孔;该导板2的面板材料可根据实际工况进行更换。本实施例中,将该导板2安装在转向辊7的入口侧,无论是穿带过程还是甩尾过程,该导板2都可支撑前进中的带钢;如图2,在正常卷取过程中,该导板2不与带钢接触。

如图1-图5,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结构,设置上述导板2与侧压辊3随动,即该导板2为随动导板2,该随动导板2没有独立的驱动部件,而是由侧压辊3带动一起动作,也即上述摆动驱动机构包括侧压辊3和第一驱动机构,通过这种方式,可节省随动导板2的动力部件。具体地,如图4和图5,该随动导板2通过一连杆9与侧压辊3连接,其中,连杆9的一端与侧压辊3的辊轴或侧压辊辊座4可转动连接(优选为铰接,本实施例中,优选为与侧压辊3的辊轴连接),连杆9的另一端与随动导板2可转动连接(优选为铰接),且连杆9连接的两转轴的轴向均平行于转向辊7的轴向。该随动导板2优选为通过第七转轴(已图示,未标注)可转动连接于导板架11上,该导板架11优选为安装在机架5上,该第七转轴的轴向平行于所述转向辊7的轴向。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随动导板2与侧压辊3之间的相对间距可调,若生产的带钢板型不好或带钢的厚度发生变化,而导致穿带空间需要变化,可通过调整随动导板2与侧压辊3之间的相对间距,以解决上述问题。如图4和图5,本实施例中,上述连杆9与侧压辊3的辊轴或侧压辊3辊轴之间通过关节轴承10连接,连杆9与随动导板2之间也通过关节轴承10连接;两个关节轴承10中,其中一关节轴承10为左旋关节轴承10,另一关节轴承10为右旋关节轴承10,两关节轴承10与连杆9之间均可通过锁紧机构锁紧,本实施例中,采用锁紧螺母锁紧;可旋转该连杆9通过伸缩调节上述两关节轴承10的旋进量实现随动导板2与侧压辊3之间的相对间距的调节。

进一步优化上述带钢转向夹送装置的结构,如图1-图3,该带钢转向夹送装置还包括托辊1,用于当所述侧压辊3处于所述压下位时托住带钢,所述托辊1布置于所述随动导板2的来料侧。如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在穿带过程中及正常卷取过程中,该托辊1均不与带钢接触;如图3,在卷取末期,当侧压辊3压下时,带钢与该托辊1接触,由该托辊1托住带尾。当然,也可设置该托辊1在穿带过程及正常卷取过程中均与带钢接触,这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进一步地,所述托辊1由导板架11支撑,所述随动导板2的对应侧端部通过第七转轴可转动连接于托辊1的辊轴上或可转动连接于导板架11上,所述第七转轴的轴向平行于所述转向辊7的轴向。通过将该托辊1与随动导板2连接,可进一步使得本带钢转向夹送装置的布局更为紧凑,节约设备占地空间。进一步地,该托辊架优选为安装于机架5上,使得上述托辊1与转向辊7形成一体式装配结构。

如图1-图3,本实施例采用上述结构,将托辊1、侧压辊3、随动导板2、转向辊7、上压辊6及弯曲辊8集成安装在一机架5上,布局紧凑合理,可完成带钢的卷取工作,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