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组件用汇流条折弯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33420阅读:890来源:国知局
光伏组件用汇流条折弯工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伏组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伏组件用汇流条折弯工装。



背景技术:

近几年,随着太阳能行业的飞速发展,光伏组件制造行业也进入了飞跃式发展阶段,各个光伏组件制造企业竭尽所能开发新技术新工艺,以提高组件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从而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但是,在光伏组件的制造流程中,叠层工序还是以手工作业为主,特别是叠层员工在组件头部敷设EVA小料、绝缘小料、整张EVA、背板时,由于要将引出线穿过这四类材料的开口,这对员工的作业技能是一大挑战,不仅不易操作,还很容易使组件头部引出线位置即C1D1位置电池片隐裂或破片,对生产效率和制造成本都是一大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困难,提供一种专用汇流条引出线折弯工装,以降低电池片损耗,提高制造效率的光伏组件用汇流条折弯工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光伏组件用汇流条折弯工装,包括:上顶面;下底面,与上顶面平行,所述下底面的宽度大于上顶面的宽度;左右支撑面,设于上顶面和下底面之间,所述左右支撑面从上顶面的两端端部延伸至下底面的两端端部;前后支撑面,设于上顶面,下底面和左右支撑面之间,所述前后支撑面上具有至少一个通孔。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左右支撑面包括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上顶面垂直,所述第二支撑面呈圆弧形,所述第一支撑面的高度为5mm~50mm。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左右支撑面与下底面的连接处至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交界处的横向距离为5mm~50mm,纵向距离为5mm~50mm。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左右支撑面与下底面相交处为尖角。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左右支撑面包括多个横向设置的支撑条。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前后支撑面上具有两个通孔。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通孔设于前后支撑面的上部,所述两个通孔纵向排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是为提高叠层工序作业效率和质量而设计研发的一种专用汇流条引出线折弯工装,以降低电池片损耗,提高制造效率。本实用新型上顶面的宽度小于下底面的宽度,左右支撑面连接上顶面和下底面两端的端部,汇流条经过左右支撑面的弧面结构引流,实现汇流条的弯折。

此外,通过左右支撑面的包括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便于汇流条与左右支撑面的完整贴合;左右支撑面与下底面的连接处至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交界处的横向距离为和纵向距离的调整,便于实现汇流条的安装和对汇流条的引出线端部翘起的数值范围的控制;左右支撑面与下底面相交处为尖角便于汇流条的引流;支撑条的设置,可以节约工装的生产成本;两个通孔便于将工装安装固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光伏组件用汇流条折弯工装,包括:上顶面1,下底面2,左右支撑面3、3’和前后支撑面4、4’,所述下底面2与上顶面1平行,所述下底面2的宽度大于上顶面1的宽度;左右支撑面3、3’,设于上顶面1和下底面2之间,所述左右支撑面3、3’从上顶面1的两端端部延伸至下底面2的两端端部,所述左右支撑面3,3’呈弧面结构;前后支撑面4、4’,设于上顶面1,下底面2和左右支撑面3、3’之间,所述前后支撑面4、4’上具有一个通孔41。本实施例中,对通孔41的个数和位置不作限定。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前后支撑面4、4’上具有两个通孔41,所述通孔设于前后支撑面4、4’的上部,所述两个通孔41纵向排列。于本实施例中,下底面2与上顶面1平行,于其他实施例中,下底面2与上顶面1可以不平行。于本实施例中,左右支撑面3、3’对称设置,于其他实施例中,左右支撑面3、3’不对称。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折弯工装厚度可根据汇流条宽度而定,一般要求工装厚度大于汇流条宽度2mm,于其他实施例中,工装厚度大于汇流条宽度10mm,或者2mm~10mm之间的任意数值,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折弯工装高度要求为上顶面至下底面的垂直距离不小于汇流条直角的短边长度。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左右支撑面3、3’包括第一支撑面31和第二支撑面32,所述第一支撑面31与所述上顶面1垂直,所述第二支撑面32呈圆弧形。所述第一支撑面31位于第二支撑面32的上方。本实施例中,对第二支撑面32的弧度不过限定,第一支撑面31的长度和第二支撑面32的弧长可以根据汇流条引出线翘起的高度要求决定。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左右支撑面3、3’与下底面2的连接处至第一支撑面31和第二支撑面32交界处的横向距离为5mm,纵向距离为5mm。该垂直距离可以控制汇流条的引出线端头部可翘起5mm。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左右支撑面3、3’与下底面2的连接处至第一支撑面31和第二支撑面32交界处的横向距离为50mm,纵向距离为50mm。该垂直距离可以控制汇流条的引出线端头部可翘起50mm。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左右支撑面3、3’与下底面2的连接处至第一支撑面31和第二支撑面32交界处的横向距离为5mm~50mm之间的任意数值,纵向距离为5mm~50mm之间的任意数值。该垂直距离可以控制汇流条的引出线端头部可翘起5mm~50mm的任意数值,该数值根据左右支撑面3、3’与下底面2的连接处至第一支撑面31和第二支撑面32交界处的横向距离和纵向距离而定。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左右支撑面3、3’与下底面2相交处为尖角,便于汇流条的引流。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于其他实施例中,该相交处的顶角可以为圆角或直角圆角。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左右支撑面3、3’包括多个横向设置的支撑条。支撑条之间的排布可以相互平行,也可以交错排布,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本实用新型工装为环氧树脂或铁质等硬质材料制成,本实用新型对工装的材料不做限制。使用前可将其固定安装在桌子等具有凸起台面的一个侧面,将一定尺寸的两根汇流条头部用烙铁进行焊接,使其呈直角型,然后将一定数量(1~30根,具体数量可根据折弯弧度要求和工装设计弧度而定)的汇流条整齐摆放在凸台边缘,直角汇流条引出线端紧贴凸台侧面自然下垂,用手将汇流条扶住并紧贴汇流条折弯工装一侧,另一只手将汇流条引出线沿折弯工装弯曲弧度下压,保证汇流条引出线与折弯工装弯曲弧面贴合,即可完成汇流条引出线折弯作业,一般折弯后汇流条引出线端头部可翘起5~10mm,具体可根据汇流条引出线翘起高度要求自行设计不同弧度的工装。

本实用新型显著提高了叠层员工敷设EVA小料、绝缘小料、整张EVA、背板的效率,避免了员工敷设时需要抬起汇流条引出线的穿插的操作,降低了组件头部C1D1(汇流条引出线位置)位置处隐裂破片等,提高了叠层工序良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是为提高叠层工序作业效率和质量而设计研发的一种专用汇流条引出线折弯工装,以降低电池片损耗,提高制造效率。本实用新型上顶面的宽度小于下底面的宽度,左右支撑面连接上顶面和下底面两端的端部,汇流条经过左右支撑面的弧面结构引流,实现汇流条的弯折。

此外,通过左右支撑面的包括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便于汇流条与左右支撑面的完整贴合;左右支撑面与下底面的连接处至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交界处的横向距离为和纵向距离的调整,便于实现汇流条的安装和对汇流条的引出线端部翘起的数值范围的控制;左右支撑面与下底面相交处为尖角便于汇流条的引流;支撑条的设置,可以节约工装的生产成本;两个通孔便于将工装安装固定。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