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手拉铆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14583阅读:3168来源:国知局
单手拉铆枪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铆接工具技术领域,具体讲是一种单手拉铆枪。



背景技术:

拉铆枪,用于各类金属板材、管材等制造工业的紧固铆接,目前广泛地使用在、电梯、开关、仪器、家具、装饰等机电和轻工产品的铆接上。

常见的拉铆枪往往包括铆钉枪和铆螺母枪,铆钉枪和铆螺母枪的区别在于打开手柄时的力臂不同,铆钉枪的手柄打开时力臂最小,合上时力臂最大,而铆螺母枪则与铆钉枪正好相反,所以目前在需要铆螺母和铆铆钉时就需要两把枪。

所以,如何研制出一种能够既能用于铆铆钉又能用于铆螺母的单手拉铆枪即为本领域工作人员所欲研究的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用于铆铆钉又能用于铆螺母的单手拉铆枪。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单手拉铆枪,包括底端具有左手柄的外壳以及一右手柄,所述左手柄和右手柄外分别套有左手柄套和右手柄套,所述外壳上安装有拉铆头,拉铆头的后端安装有拉杆,右手柄的顶端与拉杆连接,所述右手柄的顶端两侧均具有一支臂,两支臂的顶端通过一定位轴与拉杆连接,两支臂的底端分别通过一销轴连接有连杆,两连杆远离支臂的那一端之间穿设有一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L形连接片,L形连接片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一连接孔,连接轴穿过其中一连接孔,且所述L形连接片的后端通过螺钉连接的方式与设置在拉杆后端的固定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的前端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与拉铆头连接,外壳的后端通过螺钉连接的方式与L形连接片固定,且外壳内设有用于固定L形连接片的卡槽。

进一步地,所述拉铆头包括固定在拉杆后端的固定座以及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安装在外壳前端的调节套筒,所述拉杆的后端位于固定座的中心孔内,所述调节套筒的前端安装有导嘴,所述拉杆的前端安装有抓持机构;L形连接片前后两端的连接孔分别为前连接孔和后连接孔。

进一步地,当所述连接轴穿过L形连接片前端的前连接孔时,所述连接轴位于销轴的左侧;

所述抓持机构包括抓片、抓片座、顶杆和复位弹簧,所述抓片设置于抓片座内,抓片座的后端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与拉杆的前端连接且容置在调节套筒内,所述抓片座、顶杆和复位弹簧从左至右依次设置,且所述复位弹簧容置在拉杆前端的轴孔内,所述顶杆的后端压在复位弹簧的前端;

所述连接轴上安装有第一扭簧,所述第一扭簧的一端与左手柄相抵接,另一端从拉杆的后端伸出。

进一步地,当所述连接轴穿过L形连接片后端的后连接孔时,所述连接轴位于销轴的右侧;

所述抓持机构包括铆螺母杆、固定滑套和弹簧,所述铆螺母杆的一端容置在调节套筒内,另一端穿过导嘴,所述固定滑套设置在连杆前端,所述弹簧设置在固定滑套后端且套在拉杆上;

所述销轴上安装有第二扭簧,所述第二扭簧的一端与右手柄相抵接,另一端伸入调节套筒内。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单手拉铆枪,其有益效果是:使用时,L形连接片是与外壳固定住的,再通过L形连接片将连接轴固定住,所以不需要直接在外壳上开孔,而是通过选择连接轴穿过L形连接片前后两端的两连接孔位置来控制铆钉枪和铆螺母枪两种工作方式,能够根据力臂的不同形成铆钉枪和铆螺母枪两种工作方式,即在一把拉铆接枪上就能实现铆铆钉和铆螺母功能,方便了人们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一个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另一个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一个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另一个分解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剖视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左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100-外壳,1-左手柄,2-右手柄,21-支臂,3-左手柄套,4-右手柄套,5-拉铆头,51-固定座,52-调节套筒,53-导嘴,54-抓持机构,541-抓片,542-抓片座,543-顶杆,544-复位弹簧,54A-铆螺母杆,54B-固定滑套,54C-弹簧,6-拉杆,61-轴孔,7-定位轴,8-销轴,9-连杆,10-连接轴,11-L形连接片,12-连接孔,121-前连接孔,122-后连接孔,13-第一扭簧,14-第二扭簧,15-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比较直观、完整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现就结合本实用新型附图进行非限制性的特征说明如下:

如图1-图9所示,单手拉铆枪,包括底端具有左手柄1的外壳100以及一右手柄2,左手柄1和右手柄2外分别套有左手柄套3和右手柄套4,外壳100上安装有拉铆头5,拉铆头5的后端安装有拉杆6,右手柄2的顶端与拉杆6连接,右手柄2的顶端两侧均具有一支臂21,两支臂21的顶端通过一定位轴7与拉杆6连接,两支臂21的底端分别通过一销轴8连接有连杆9,两连杆9远离支臂21的那一端之间穿设有一连接轴10,连接轴10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L形连接片11,L形连接片11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一连接孔12,连接轴10穿过其中一连接孔12,且L形连接片11的后端通过螺钉连接的方式与设置在拉杆6后端的固定座51连接。

外壳100的前端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与拉铆头5连接,外壳100的后端通过螺钉连接的方式与L形连接片11固定,且外壳100内设有用于固定L形连接片11的卡槽15。

拉铆头5包括固定在拉杆6后端的固定座51以及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安装在外壳100前端的调节套筒52,拉杆6的后端位于固定座51的中心孔内,调节套筒52的前端安装有导嘴53,拉杆6的前端安装有抓持机构54;L形连接片11前后两端的连接孔12分别为前连接孔121和后连接孔122。

实施例一:如图1-图4所示,当连接轴10穿过L形连接片11前端的前连接孔121时,连接轴10位于销轴8的左侧;抓持机构54包括抓片541、抓片座542、顶杆543和复位弹簧544,抓片541设置于抓片座542内,抓片座542的后端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与拉杆6的前端连接且容置在调节套筒52内,抓片座542、顶杆543和复位弹簧544从左至右依次设置,且复位弹簧544容置在拉杆6前端的轴孔61内,顶杆543的后端压在复位弹簧544的前端;连接轴10上安装有第一扭簧13,第一扭簧13的一端与左手柄1相抵接,另一端从拉杆6的后端伸出。

使用时,将右手柄2打开后,拉杆6前移,连接轴10固定不动,即将连接轴10作为连杆9的支点,连杆9摆动,此时销轴8作为右手柄2的力臂支点与定位轴7的距离最远,所以此时力臂最小,而将手柄2闭合后,此时销轴8作为右手柄2的力臂支点与定位轴7的距离最近,所以此时力臂最大,符合铆钉枪的工作原理,此时工作状态相当于铆钉枪。

实施例二,如图5-图8所示,连接轴10穿过L形连接片11后端的后连接孔122时,连接轴10位于销轴8的右侧;抓持机构54包括铆螺母杆54A、固定滑套54B和弹簧54C,铆螺母杆54A的一端容置在调节套筒52内,另一端穿过导嘴53,固定滑套54B设置在连杆9前端,弹簧54C设置在固定滑套54B后端且套在拉杆6上;销轴8上安装有第二扭簧14,所述第二扭簧14的一端与右手柄2相抵接,另一端伸入调节套筒52内。

使用时,将右手柄2打开后,拉杆6前移,连接轴10固定不动,即将连接轴10作为连杆9的支点,连杆9摆动,此时销轴8作为右手柄2的力臂支点与定位轴7的距离最近,所以此时力臂最大,而将手柄2闭合后,此时销轴8作为右手柄2的力臂支点与定位轴7的距离最远,所以此时力臂最小,符合铆螺母枪的工作原理,此时工作状态相当于铆螺母枪。

当然,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非因此即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之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