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激光切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1215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一种激光切割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切割机,具体涉及一种激光切割机。



背景技术:

光电领域中,蓝玻璃,滤光玻璃等在加工过程中需要切割,现有技术中有用物理刀具切割和激光切割两种方式,前者切割效率低,切割刀口大,不良率高,后者相较前者切割效率高,然而,随着对生产工艺自动化要求的提高,人们期望在保证切割效率的同时,还能提高上下料系统的自动化,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激光切割机,该激光切割机自动化程度高,提高了切割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激光切割机,包括机台外壳,所述机台外壳内部设有激光振荡器,聚焦系统,供气系统和控制系统,还包括至少部分容置于机台外壳内的输料系统,所述输料系统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输送道,装料系统和第二输送道,所述装料系统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卡架和第二卡架,及带动所述第一卡架和第二卡架水平运动的水平滑动装置、带动所述第一卡架和第二卡架上下运动的升降装置;所述第一卡架和第二卡架之间装有工件篮,且当所述水平运动装置带动所述第一卡架和第二卡架相背滑动时,所述工件篮落入所述第二输送道。

优选的,所述工件篮是由侧壁围合而成的筒状结构,工件篮相对的两侧面内壁上设有卡槽,所述卡槽包括沿内壁长度方向设置的若干个。

优选的,所述升降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一卡架相连的第一升降装置,和与所述第二卡架相连的第二升降装置,所述第一升降装置和所述第二升降装置同步运动。

优选的,所述第一升降装置和所述第二升降装置均为升降丝杆。

优选的,所述第二输送道位于所述第一输送轨道下方。

优选的,所述第一输送道和所述第二输送道均包括输送皮带和输送电机,所述第一输送道和所述第二输送道输送方向相同。

优选的,所述控制系统包括电脑控制软件和设于机台外壳上的操作界面。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激光切割机中输料系统自动化程度较高,能够配合快速的激光切割节奏,能够保证切割完成的产品摆放规整,减少因输送过程中产生的产品损坏,同时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输送系统的侧面示意图;

图2是图1右侧面示意图;

图3是带有工件篮的产品转移盒示意图;其中:

1. 第一输送道,2. 装料系统,21. 第一升降装置,22. 第二升降装置,3. 第二输送道,4. 第一卡架,5. 第二卡架,6. 工件篮,61. 卡槽,7. 产品,8.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一种激光切割机,包括机台外壳,机台外壳内部设有激光振荡器,聚焦系统,供气系统和控制系统,还包括至少部分容置于机台外壳内的输料系统,输料系统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输送道1,装料系统2和第二输送道3。如图1和图2所示,装料系统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卡架4和第二卡架5,及带动第一卡架4和第二卡架5水平运动的水平滑动装置、带动第一卡架4和第二卡架5上下运动的升降装置;第一卡架4和第二卡架5之间装有工件篮6,且当水平运动装置带动所述第一卡架4和第二卡架5相背滑动时,工件篮6落入所述第二输送道3。

具体的,工件篮6是由侧壁围合而成的筒状结构,工件篮6相对的两侧面内壁上设有卡槽61,所述卡槽61包括沿内壁长度方向设置的若干个。

升降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一卡架4相连的第一升降装置21,和与所述第二卡架5相连的第二升降装置22,所述第一升降装置21和所述第二升降装置22同步运动。

第一升降装置21和所述第二升降装置22均为升降丝杆。

第二输送道3位于所述第一输送轨道下方。第一输送道1和所述第二输送道3均包括输送皮带和输送电机,所述第一输送道1和所述第二输送道3输送方向相同。

具体的,控制系统包括电脑控制软件和设于机台外壳上的操作界面。

在输料过程中,第一卡架4和第二卡架5分别卡住工件篮6的一侧,将工件篮6夹住,第一输送道1将切割好的产品7送出,由于产品7是通过贴膜覆固定在一个环形贴片上的,所以产品7呈近似的圆片状,其被送出后直接放置在工件篮6的卡槽61中,放置顺序是自下而上,即:放置第一片时升降装置将第一卡架4和第二卡架5台至最高点,然后随着装片的继续第一卡架4和第二卡架5带动工件篮6逐渐下降,当工件篮6的最后一个卡槽61也装上产品7时,第一卡架4和第二卡架5已下降至最低点,此时,水平滑动装置带动第一卡架4和第二卡架5相背运动,从而将工件篮6放下,并由第二输送道3运走。

在输料过程中,工件篮6是立着的,产品7是躺着的,具体见图2,而产品7在不同工序间移动时,工件篮6是躺着的(产品7是立着的),见图3的产品7转移盒,此时,为了保证转移过程中的安全,工件篮6底部或/和上部还配有底座8或/和盖子。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