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管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67371阅读:437来源:国知局
剪管器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剪管器结构,属于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剪管器结构如美国专利号:us7743509b2(即中国台湾地区专利案申请号:097118409,证书号:i391215,专利名称:具有易更换切割刀之棘齿手工具)中所述,该专利保护了一种棘齿切割工具,包括:一第一细长部件,其定义了一位于一第一端上的第一手柄部分及一位于第二对置端上的工件支架部分;一轴销部件,其有选择地携载于该第一细长部件上;一第二细长部件,其定义了一位于一第一端上且枢转地与第一细长部件连接于其一第二端上的第二手柄部分;一刀片套筒部件,其携载于该第一细长部件上且相对于该第一细长部件偏置至一第一位置;一驱动棘爪,其携载于第二细长部件上;及一切割刀片,其包括:一平坦主体部件,其定义了一外边缘;一刃口,其由该外边缘的一切割部分定义;复数个间隔开的齿,其由该外边缘的一带齿部分定义,该复数个齿经组态以有选择地啮合该切割工具的驱动棘爪;一狭槽,其由该外边缘的一狭槽部分定义,狭槽部分经组态以在切割刀片安装至该第一细长部件中时有选择地接纳刀片套筒部件;及一位于主体部件上的刀片轴销开口,该刀片轴销开口经组态以有选择地与该轴销部件耦合以用于支撑切割刀片与切割工具之间的相对旋转运动;其中刀片套筒部件藉轴销部件而携载于第一细长部件上,刀片套筒部件可绕轴销部件转动,而具有一与刀片的旋转轴线重合的旋转中心。

但是,上述剪管器结构还存在一些缺陷:

如上述专利的说明书附图4所示,刀片枢轴销的第二端上设有一制动器,制动器在一沿轴销长度方向的位置处携载于刀片枢轴销的第二端上,以使其将在刀片枢轴销的握持头部分完全抵靠在第一细长部件上时位于通路以外,通常制动器内设有一滚珠及一弹簧的组合,当使用者推动第二端以移动刀片轴销时,制动器的滚珠即向下压抵弹簧,刀片枢轴销不受限于制动器即可移位,使得切割刀片的轴梢开口即不再受限于刀片枢轴销即可取下切割刀片以更换另一切割刀片,但是上述的制动器为一珠体及弹簧的组合,安全性不高,如果在操作过程中有外力碰触到第二端,制动器的滚珠可能没入,刀片枢轴销就可能会自动移位,从而容易使该刀片枢轴销易与切割刀片相脱开,进而使切割刀片自第一细长部件中脱出,并且制动器内的弹簧经长时间使用后也可能产生弹性疲乏,从而使制动器的滚珠没入制动器内的机率大增,使得安全性更不足。

有鉴于上述使用的剪管器结构方面的缺陷,本发明人藉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制造、生产及设计经验,提供一种安全性好的剪管器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为:现有剪管器结构中若于操作过程中有外力碰触到第二端,制动器的滚珠系可能没入,刀片枢轴销即可能自动移位,即容易使刀片枢轴销即易与切割刀片相脱开,使切割刀片自第一细长部件中脱出,安全性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设有移动件及弹性元件,第一枢杆即受限于移动件及弹性元件而不脱出第一枢部外,刀片体受限于第一枢杆即组设于二本体之间,第一枢杆受限于移动件而不会移位、具有高安全性的剪管器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剪管器结构,包括:

二本体,所述二本体相对应设置,每一本体设有一第一枢部,二个第一枢部连设呈贯穿的圆孔状,二个第一枢部相对正且相通,二本体间相对合形成一第一容槽,所述第一容槽与二个第一枢部呈相通状,其中一个本体的第一枢部一侧设有第二容槽,所述第二容槽与同一本体的第一枢部呈相通状,所述第二容槽与第一容槽呈相通状;

一弹簧体,所述弹簧体容设于第一容槽内,所述弹簧体设有第三容槽,所述第三容槽与第一容槽相对正,所述第三容槽与第一容槽呈相通状,所述弹簧体设有第二枢部,所述第二枢部与第一枢部呈相对正;

一刀片组,所述刀片组与本体及弹簧体相组设,所述刀片组包括第一枢杆、刀片体、移动件、弹性元件及作动件;

所述第一枢杆贯穿套设于第一枢部及第二枢部内,所述第一枢杆设有卡制槽,所述卡制槽呈环凹槽状,所述卡制槽一端面处设有第一卡制部;

所述刀片体容设于本体的第一容槽及第三容槽处,所述刀片体略凸露于本体外,所述刀片体设有贯穿的第三枢部,所述第三枢部与第一枢部相对正,所述第三枢部枢设于第一枢杆上,所述第一枢杆贯穿枢设于第一枢部、第二枢部及第三枢部处,使刀片体与本体相枢设,所述第三枢部呈圆孔状,所述刀片体与弹簧体间具有弹性抵靠的功效;

所述移动件容设于第二容槽处,所述移动件能在第二容槽处位移,所述移动件一端设有第三靠抵部,所述第三靠抵部靠抵于卡制槽处,所述第三靠抵部呈凹圆弧槽状,所述第三靠抵部端面处设有第二卡制部,所述第二卡制部与第一卡制部相靠抵;

所述弹性元件一端弹抵于本体的壁面上,另一端弹抵于移动件上,使第一枢杆受限于移动件而不脱出第一枢部外;

所述作动件容设于本体的第二容槽处,所述作动件能在第二容槽处位移,所述作动件显露于本体外,所述作动件与移动件相组设,所述作动件能带动移动件一同移位;

扳动所述作动件,使作动件带动移动件位移并压抵弹性元件,所述移动件的第三靠抵部及第二卡制部即与第一枢杆的卡制槽及第一卡制部相脱开,所述第一枢杆即不受限于移动件,即可自第一枢部处移位或取出,所述刀片体即不受限于第一枢杆而可取下。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容槽呈u形槽状。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容槽一侧设有第一面,所述第一面设于本体的内侧,所述第二容槽一侧设有容弹槽,所述第二容槽设于第一枢部及容弹槽间,所述容弹槽与第一容槽呈相通状,所述容弹槽呈凹槽状,所述第二容槽另一侧设有第二面,所述第二面设于本体的外侧,所述移动件靠抵于第一面上,所述移动件另一端凸设有容弹部,所述容弹部与容弹槽相对正,所述弹性元件套设于移动件的容弹部上,所述弹性元件容设于容弹槽及容弹部间,所述弹性元件一端弹抵于容弹槽的壁面上,另一端弹抵于移动件上,所述弹性元件呈圈体弹簧状,所述作动件靠抵于第二面上,所述移动件及作动件夹设于第一面及第二面上。

作为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面及第二面呈平面状。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枢部套合于第一枢部外,所述第二枢部与第三容槽呈相通状。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弹簧体一端设有第一靠抵部,所述第一靠抵部呈u形状,所述刀片体设有第二靠抵部,所述第二靠抵部供弹簧体的第一靠抵部相靠抵,使刀片体与弹簧体间具有弹性抵靠的功效,所述第二靠抵部呈u形槽状,所述第二靠抵部设于接近第三枢部处。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弹簧体另一端设有第一结合部,所述第一结合部呈似j形体状;设有一第一结合件及一第二结合件,所述第一结合件及第二结合件将弹簧体的第一结合部锁固于其一本体上,使弹簧体与该本体相结合,所述第一结合件穿设于第一结合部及第二结合件并与本体相结合,所述第一结合件为一螺合件,所述第二结合件为一垫圈。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枢杆一端设有第一头部,所述第一头部与卡制槽相远离,所述第一枢杆呈圆杆体状,所述第三枢部枢设于第一枢杆的卡制槽与第一头部间。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刀片体端部处设有复数齿部,所述复数齿部呈弧形排列状。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移动件能在第二容槽处直线位移,所述作动件能在第二容槽处直线位移。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移动件设有第四容槽,所述第四容槽呈非圆槽状,所述作动件凸设有一作动部,所述作动部容设于第四容槽处,使作动件与移动件相组设,所述作动部配合第四容槽的形状。

作为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作动部内设有第二结合部,所述第二结合部呈内螺纹状;所述刀片组设有第三结合件,所述第三结合件穿设于第四容槽处并与第二结合部相结合,使移动件与作动件相组设,所述第三结合件呈外螺纹状;所述刀片组设有第四结合件,所述第四结合件套合于第三结合件上,所述第四结合件压抵移动件,所述第四结合件呈圆环体状,所述第四结合件为垫圈。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枢杆能在本体的第一枢部内移位一特定距离或所述第一枢杆能自第一枢部处取出。

作为优选方案,剪管器结构中设有第一头部,所述第一头部再结合于第一枢杆的端部处,所述第一枢杆另一端设有第一端部,所述卡制槽设于第一枢杆及第一端部间,所述第一端部与第一头部相远离,所述第一枢杆的杆体设有第三直径,所述第一端部设有第四直径,所述第四直径大于第三直径,所述第一枢部近端部处设有第一直径,所述第一枢部设有第二直径,所述第二直径大于第一直径,所述第一直径与第二直径处间设有第一抵缘,所述第三直径略等于第一直径,所述第四直径大于第一直径,所述第四直径略等于第二直径,所述第一枢部开口处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设于第一直径外侧,所述容置槽供第一头部相容置,当第一枢杆不受限于移动件时,第一枢杆自第一枢部处移位,但由于第一枢杆的第四直径大于第一枢部的第一直径,使第一枢杆的第一端部受限于第一抵缘而无法完全脱出第一枢部外,亦即第一卡制部即会靠抵于第一抵缘处。

作为优选方案,二个本体均设有第二容槽、第一面、容弹槽及第二面,所述二个第二容槽、第一面、容弹槽及第二面呈对称状,所述第一枢杆设有二个卡制槽及二个第一卡制部,所述移动件、弹性元件、作动件、第三结合件及第四结合件均为二个而分别容设于每一本体的第二容槽处,所述二个移动件、弹性元件、作动件、第三结合件及第四结合件呈对称状,每一移动件的第三靠抵部及第二卡制部与每一卡制槽及每一第一卡制部相卡制,需同时移动二个作动件及二个移动件才能使第一枢杆不受限制。

作为进一步优选方案,二个作动件以一连接件相连接,亦即只需移位一作动件,二个作动件即均会同步移位,二个移动件亦同步移位。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

本发明提供的剪管器结构,相较于传统的剪管器结构,包括:二本体,所述二本体设有一第一枢部、第一容槽及第二容槽;一弹簧体,所述弹簧体容设于第一容槽内,弹簧体设有第三容槽及第二枢部;一刀片组,包括第一枢杆、刀片体、移动件、弹性元件及作动件;其中,第一枢杆贯穿枢设于第一枢部、第二枢部及第三枢部处,弹性元件容设于容弹槽及移动件间,弹性元件一端弹抵于容弹槽的壁面上,另一端弹抵于移动件上,使第三靠抵部靠抵于第一枢杆的卡制槽处,第二卡制部与第一卡制部相靠抵,第一枢杆即受限于移动件及弹性元件而不脱出第一枢部外,刀片体受限于第一枢杆即组设于二本体之间,第一枢杆受限于移动件而不会移位而具有安全性;并且,使用过程中,扳动该作动件,可以使作动件带动移动件于第二容槽处位移并压抵弹性元件,移动件的第三靠抵部及第二卡制部即与第一枢杆的卡制槽及第一卡制部相脱开,第一枢杆即不受限于移动件,即可自第一枢部处移位或取出,刀片体即不受限于第一枢杆而可取下,使得可轻易更换不同规格的刀片体,并且更换刀片体的动作相当简单而具方便性;总之,本发明的剪管器结构结构简单、安全性好、使用方便、可轻易更换不同规格的刀片体,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本发明实施例1中提供的剪管器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提供的剪管器结构中本体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提供的剪管器结构中本体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提供的剪管器结构中第一枢杆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提供的剪管器结构中移动件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提供的剪管器结构中部分元件的立体组合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提供的剪管器结构的立体组合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提供的剪管器结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提供的剪管器结构第二操作状态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提供的剪管器结构第二操作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提供的剪管器结构第三操作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提供的剪管器结构第三操作状态部分元件的立体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提供的剪管器结构中第一枢杆的前视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提供的剪管器结构的上视图;

图15是本发明图14中a-a处的剖视图;

图16是本发明图15中b处的放大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3中提供的剪管器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3中提供的剪管器结构中第一枢杆的立体图;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3中提供的剪管器结构的立体组合图。

图中标号示意如下:10-本体;11-第一枢部;111-第一直径;112-第二直径;113-第一抵缘;114-容置槽;12-第一容槽;13-第二容槽;14-第一面;15-容弹槽;16-第二面;20-弹簧体;21-第三容槽;22-第二枢部;23-第一靠抵部;24-第一结合部;30-第一结合件;31-第二结合件;40-刀片组;41-第一枢杆;411-卡制槽;412-第一卡制部;413-第一头部;414-第一端部;415-第三直径;416-第四直径;42-刀片体;421-第三枢部;422-第二靠抵部;423-齿部;43-移动件;431-第三靠抵部;432-第二卡制部;433-容弹部;434-第四容槽;44-弹性元件;45-作动件;451-作动部;452-第二结合部;46-第三结合件;47-第四结合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1

首先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剪管器结构,包括:

二本体10,请辅以图2和图3所示,所述二本体10相对应设置,每一本体10设有一第一枢部11,二个第一枢部11连设呈贯穿的圆孔状,二第一枢部11呈相对正且相通,所述二本体10间相对合形成一第一容槽12,所述第一容槽12与二第一枢部11呈相通状,其一本体10的第一枢部11一侧设有第二容槽13,所述第二容槽13与同一本体10的第一枢部11呈相通状,所述第二容槽13与第一容槽12呈相通状,所述第二容槽13呈u形槽状,所述第二容槽13一侧设有第一面14,所述第一面14设于本体10的内侧,所述第二容槽13一侧设有容弹槽15,所述第二容槽13设于第一枢部11及容弹槽15间,所述容弹槽15与第一容槽12呈相通状,所述容弹槽15呈凹槽状,所述第二容槽13另一侧设有第二面16,所述第二面16设于本体10的外侧,所述第一面14及第二面16呈平面状;

一弹簧体20,所述弹簧体20容设于第一容槽12内,所述弹簧体20设有第三容槽21,所述第三容槽21与第一容槽12相对正,所述第三容槽21与第一容槽12呈相通状,所述弹簧体20设有第二枢部22,所述第二枢部22与第一枢部11呈相对正,所述第二枢部22套合于第一枢部11外,所述第二枢部22与第三容槽21呈相通状,所述弹簧体20一端设有第一靠抵部23,所述第一靠抵部23呈u形状,所述弹簧体20另一端设有第一结合部24,所述第一结合部24与第一靠抵部23相远离,所述第一结合部24呈似j形体状;

一第一结合件30及一第二结合件31,所述第一结合件30及第二结合件31将弹簧体20的第一结合部24锁固于其一本体10上,使弹簧体20与该本体10相结合,所述第一结合件30穿设于第一结合部24及第二结合件31并与该本体10相结合,所述第一结合件30为一螺合件,所述第二结合件31为一垫圈;

一刀片组40,所述刀片组40与本体10及弹簧体20相组设,所述刀片组40包括第一枢杆41、刀片体42、移动件43、弹性元件44、作动件45、第三结合件46及第四结合件47;

请辅以图4所示,所述第一枢杆41贯穿套设于第一枢部11及第二枢部22内,所述第一枢杆41设有卡制槽411,所述卡制槽411呈环凹槽状,所述卡制槽411一端面处设有第一卡制部412,所述第一枢杆41一端设有第一头部413,所述第一头部413与卡制槽411相远离,所述第一枢杆41呈圆杆体状;

所述刀片体42容设于本体10的第一容槽12及第三容槽21处,所述刀片体42略凸露于本体10外,所述刀片体42设有贯穿的第三枢部421,所述第三枢部421与第一枢部11相对正,所述第三枢部421枢设于第一枢杆41上,所述第一枢杆41贯穿枢设于第一枢部11、第二枢部22及第三枢部421处,使刀片体42与本体10相枢设,所述第三枢部421枢设于第一枢杆41的卡制槽411与第一头部413间,所述第三枢部421呈圆孔状,所述刀片体42设有第二靠抵部422,所述第二靠抵部422供弹簧体20的第一靠抵部23相靠抵,使刀片体42具有弹性抵靠的功效,所述第二靠抵部422呈u形槽状,所述第二靠抵部422设于接近第三枢部421处,所述刀片体42端部处设有复数齿部423,所述复数齿部423呈弧形排列状;

请辅以图5所示,所述移动件43容设于第二容槽13处,所述移动件43能在第二容槽13处直线位移,所述移动件43靠抵于第一面14上,所述移动件43一端设有第三靠抵部431,所述第三靠抵部431靠抵于卡制槽411处,所述第三靠抵部431呈凹圆弧槽状,所述第三靠抵部431端面处设有第二卡制部432,所述第二卡制部432与第一卡制部412相靠抵,所述移动件43另一端凸设有容弹部433,所述容弹部433与容弹槽15相对正,所述移动件43设有第四容槽434,第四容槽434呈非圆槽状,第四容槽434设于近容弹部433处;

所述弹性元件44套设于移动件43的容弹部433上,所述弹性元件44容设于容弹槽15及容弹部433间,所述弹性元件44一端弹抵于容弹槽15的壁面上,另一端弹抵于移动件43上,使第一枢杆41受限于移动件43而不脱出第一枢部11外,所述弹性元件44呈圈体弹簧状;

所述作动件45容设于本体10的第二容槽13处,所述作动件45能在第二容槽13处直线位移,所述作动件45显露于本体10外,所述作动件45与移动件43相组设,所述作动件45能带动移动件43一同移位,所述作动件45靠抵于第二面16上,所述移动件43及作动件45夹设于第一面14及第二面16上,所述作动件45凸设有一作动部451,所述作动部451容设于第四容槽434处,使作动件45与移动件43相组设,所述作动部451配合第四容槽434的形状,所述作动部451内设有第二结合部452,所述第二结合部452呈内螺纹状;使用者可扳动作动件45,使作动件45带动移动件43位移并压抵弹性元件44,移动件43的第三靠抵部431及第二卡制部432即与第一枢杆41的卡制槽411及第一卡制部412相脱开,第一枢杆41即不受限于移动件43,即可自第一枢部11处移位或取出,刀片体42即不再受限于第一枢杆41而可取下而更换另一规格的刀片体42;

所述第三结合件46穿设于第四容槽434处并与第二结合部452相结合,使移动件43与作动件45相组设,所述第三结合件46系呈外螺纹状;

所述第四结合件47套合于第三结合件46上,所述第四结合件47压抵移动件43,所述第四结合件47呈圆环体状,所述第四结合件47为垫圈。

其中一个本体10、弹簧体20、第一结合件30、第二结合件31及刀片组40相组设后的结构如图6所示,图6是本实施例中剪管器结构的部分元件的立体组合图,从图6中可见,图6中仅有一个本体10;

二本体10、弹簧体20、第一结合件30、第二结合件31及刀片组40相组设后如图7所示,图7是本实施例中剪管器结构的立体组合图,图8是本实施例中剪管器结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9是本实施例中剪管器结构第二操作状态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10是本实施例中剪管器结构第二操作状态的立体图,由图9和10所示可见,扳动作动件45,使作动件45带动移动件43于第二容槽13处直线位移并压抵弹性元件44,第三靠抵部431及第二卡制部432即与卡制槽411及第一卡制部412相脱开,第一枢杆41即不再受限于移动件43,即可自第一枢部11处移位或取出。

图11是本实施例中剪管器结构第三操作状态的立体图,图12是本实施例中剪管器结构第三操作状态的部分元件的立体图,由图11和12所示可见,第一枢杆41不受限于移动件43并自第一枢部11处移位一距离后,刀片体42即不受限于第一枢杆41,刀片体42即可自本体10内取出而可更换另一规格的刀片体42。

如图12所示,一般而言,第一枢杆41能在本体10的第一枢部11内移位一特定距离或第一枢杆41可自第一枢部11处取出。

实施例2

请参阅图1至图5、图13至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剪管器结构,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第一头部413为另一元件,所述第一头部413再结合于第一枢杆41的端部处,所述第一枢杆41另一端设有第一端部414,所述卡制槽411设于第一枢杆41及第一端部414间,所述第一端部414与第一头部413相远离,所述第一枢杆41的杆体设有第三直径415,所述第一端部414设有第四直径416,所述第四直径416大于第三直径415(请参阅图13所示)。

请继续参阅图14至图16所示,所述第一枢部11近端部处设有第一直径111,所述第一枢部11设有第二直径112,所述第二直径112大于第一直径111,所述第一直径111与第二直径112处间设有第一抵缘113,所述第三直径415略等于第一直径111,所述第四直径416大于第一直径111,所述第四直径416略等于第二直径112,所述第一枢部11开口处设有容置槽114,所述容置槽114设于第一直径111外侧,所述容置槽114供第一头部413相容置,当第一枢杆41不受限于移动件43时,第一枢杆41自第一枢部11处移位,但由于第一枢杆41的第四直径416大于第一枢部11的第一直径111,使第一枢杆41的第一端部414受限于第一抵缘113而无法完全脱出第一枢部11外,亦即第一卡制部412即会靠抵于第一抵缘113处,如此即可避免第一枢杆41掉落或遗失。

本实施例所述剪管器结构的其余内容与实施例1一致。

实施例3

结合图1至图5、图17至图1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剪管器结构,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二个本体10均设有第二容槽13、第一面14、容弹槽15及第二面16,二个第二容槽13、第一面14、容弹槽15及第二面16呈对称状,第一枢杆41设有二个卡制槽411及二个第一卡制部412,移动件43、弹性元件44、作动件45、第三结合件46及第四结合件47均为二个而分别容设于每一本体10的第二容槽13处,二个移动件43、弹性元件44、作动件45、第三结合件46及第四结合件47呈对称状,每一移动件43的第三靠抵部431及第二卡制部432与每一卡制槽411及每一第一卡制部412相卡制,藉此需同时移动二个作动件45及二个移动件43才能使第一枢杆41不受限制,一般而言二个作动件45不可能因其它因素而同时被移动,更具安全性。

如图17所示,二个作动件45可以一连接件相连接,亦即只需移位一作动件45,二个作动件45即均会同步移位,二个移动件43亦同步移位,此设计结构主要在于切管器结构的二侧均具有作动件45,如此而适合左手及右手者均方便移位作动件45。

本实施例所述的剪管器结构的其余内容与实施例1一致。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剪管器结构,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的剪管器结构中第一枢杆41贯穿枢设于第一枢部11、第二枢部22及第三枢部421处,弹性元件44容设于容弹槽15及移动件43间,弹性元件44一端弹抵于容弹槽15的壁面上,另一端弹抵于移动件43上,使移动件43的第三靠抵部431靠抵于第一枢杆41的卡制槽411处,第二卡制部432与该第一卡制部412相靠抵,第一枢杆41即受限于移动件43而不脱出该第一枢部11外,刀片体40受限于第一枢杆41即组设于二本体10之间,第一枢杆41受限于移动件43而不会移位,从而具有安全性;

2、使用过程中,扳动作动件45,使作动件45带动移动件43于第二容槽13处位移并压抵弹性元件44,移动件43的第三靠抵部431及第二卡制部432即与第一枢杆41的卡制槽411及第一卡制部412相脱开,第一枢杆41即不受限于移动件43,即可自第一枢部11处取出,此时即可轻易更换不同规格的刀片体42,使得更换刀片体42的动作相当简单而具方便性;

3、如图12所示,当要置入刀片体42时,刀片体42进入二本体10的第一容槽12内时,第二靠抵部422只要略接触至弹簧体20的第一靠抵部23时,第三枢部421即大约已对正第一枢部11,第一枢杆41即可穿设至第三枢部421内,如此即可完成组设刀片体20的动作,操作简单;

4、如图16所示,当第一枢杆41不受限于移动件43时,使用者可将第一枢杆41自第一枢部11处往容置槽114之方向略向上抽出,但由于第一枢杆41的第四直径416大于第一枢部11的第一直径111,使第一枢杆41的第一端部414受限于第一抵缘113而无法完全脱出第一枢部11外,亦即第一卡制部412即靠抵于第一抵缘113处,即可避免第一枢杆41自本体10的第一枢部11处取出后而掉落或遗失。

因此,本发明的剪管器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显著的产业利用价值和进步性。

最后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