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叉架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叉架用拉套装置。
背景技术:
叉架主要特征在于其衔接部是由两管件以一体结构的连接体相连结所构成,叉架的两侧设置有通孔,为了使叉架结构稳定,需要在叉架两侧的通孔内压入压套。目前再对叉架压套进行安装时,需要吊装至单缸油压机进行翻转压入,效率低,安全系数低,需要频繁使用行车,造成了较大时间浪费和设备成本的浪费,且翻转工件时,员工劳动强度大。
综上,为了提高拉套的压入效率,提高安全系数,降低员工的劳动强度,需要设计一种结构简单、容易操作、使用寿命长的叉架专用的拉套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叉架用拉套装置,有效解决了目前叉架压装效率低、压装安全系数低、工人劳动强度大、操作麻烦的问题,目的在于设计一种叉架专用的拉套装置,对液压缸结构作相应的改造,使其运用到叉架压装上,达到结构简单、成本低、操作方便、使用寿命长、效率高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叉架用拉套装置,包括叉架、水平操作台、液压筒以及液压筒上设置的进油孔和出油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叉架上设置有双排压套孔,所述液压筒设置有两个,并分别对称设置在叉架的两侧,液压筒设置在水平操作台上,液压筒内设置有一体式的液压轴,液压轴靠近液压筒的一端套接有压套,液压轴的中部套接有叉架,液压轴远离液压筒的一端设置有固定板,固定板靠近叉架的一端设置有压套。
所述液压筒的外部设置有扶手。
所述液压轴远离液压筒的一端设置有凹槽。
所述凹槽与固定板卡接。
所述液压轴远离液压筒的末端设置有螺纹轴段。
所述螺纹轴段上设置有螺母和垫圈。
所述液压轴的中心和压套孔的中心相对于水平操作台的高度一致。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叉架用拉套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
1、所述拉套装置设置有两个,分别对称设置在叉架的两侧,采用手持式油缸拉套可一次拉入两件压套,较单缸油压机一次压入一个压套,灵活性高、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且避免了叉架在实际操作中的翻转,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2、一体式的液压轴的设计与通过焊接固定的液压轴相比,提高了拉套装置整体的刚度,减小了长时间使用出现疲劳断裂的概率,提高了拉套装置的使用寿命,减小了维修成本。
3、液压轴的中心和压套孔的中心在水平操作台上高度一致,手持扶手滑动油缸在平台上即可操作,操作方便,没有了行车的等待及吊装翻转工件的安全隐患,而且还减小了设备的占用空间。
综上,所述叉架用拉套装置推广性强,也可单个油缸使用,同类型的压套产品都可采用所述装置,较单杠油压机来说,此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易操作、使用寿命长、效率高。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附图1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叉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液压筒,2.扶手,3.压套,4.液压轴,5.叉架,6.固定板,7.螺纹轴段,8.螺母,9.垫圈,10.进油孔,11.出油孔,12.水平操作台,51.压套孔。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1、附图2、附图3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便公众更好地掌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法,本实用新型具体的实施方案为:如附图1、附图2、附图3所示,一种叉架用拉套装置,包括叉架5、水平操作台12、液压筒1以及液压筒1上设置的进油孔10和出油孔11,其特征在于,所述叉架5上设置有双排压套孔51,所述液压筒1设置有两个,并分别对称设置在叉架5的两侧,液压筒1设置在水平操作台12上,液压筒1内设置有一体式的液压轴4,液压轴4靠近液压筒1的一端套接有压套3,液压轴4的中部套接有叉架5,液压轴4远离液压筒1的一端设置有固定板6,固定板6靠近叉架5的一端设置有压套3。
所述液压筒1的外部设置有扶手2,方便滑动液压筒1到压套孔51的位置。
所述液压轴4远离液压筒1的一端设置有凹槽,凹槽与固定板6卡接,通过固定板6对压套3限位。
所述液压轴4远离液压筒1的末端设置有螺纹轴段7,螺纹轴段7上设置有螺母8和垫圈9,较少液压轴4端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的磨损。
所述液压轴4的中心和压套孔51的中心相对于水平操作台12的高度一致,提高液压轴4和压套孔51的同轴度,使压套3与压套孔51定位准确,防止歪斜造成叉架5生产质量降低。
在使用所述拉套装置时,首先在液压轴4靠近液压筒1的一端套接上压套3,手持液压筒1外部的扶手2,滑动液压筒1,使液压轴4穿过叉架5中的双排压套孔51,然后在液压轴4远离液压筒1的一端依次安装上压套3和卡接上固定板6,最后在螺纹轴段7安装上螺母8和垫圈9,然后启动与拉套装置相连的液压站,使液压轴4收缩,实现双排压套孔51同时压入压套3。所述拉套装置推广性强,也可单个油缸使用,同类型的压套产品都可采用所述装置,较单杠油压机来说,此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易操作、使用寿命长、效率高。
以上所述,只是用图解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原理,本说明书并非是要将本实用新型局限在所示所述的具体结构和适用范围内,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应修改以及等同物,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申请的专利范围。
除说明书所述技术特征外,其余技术特征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