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铜线折弯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00431阅读:45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加工装置,特别是一种多层铜线折弯机。



背景技术:

变压器纸包多层铜线需要进行平面弯曲作业,由于没有相关的专用工具,因此现在只能通过自制的简易的工具进行手动弯曲,这种方式耗时费力,并且其弯曲角度、宽度及弯曲R角都无法精确控制,同时对于相对较粗的铜线,则无法进行弯曲加工。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省时省力、携带方便、工作效率高,各项参数可控的多层铜线折弯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多层铜线折弯机,包括手柄1,其特征在于:在手柄1的顶端连接有缸筒2,缸筒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板3,支撑板3的顶部设置有静模部分,所述的静模部分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静模分块4和第二静模分块5,第一静模分块4朝向第二静模分块5的一侧为平面,而第二静模分块5朝向第一静模分块4一端的下部为弧面部,所述缸筒2内活动连接有柱塞6,柱塞6的工作端与动模部分连接,所述动模部分包括直接与柱塞6固定连接的动模板,在动模板上相对设置有第一动模分块7和第二动模分块8,第一动模分块7朝向第二动模分块8的一侧为平面,而第二动模分块8朝向第一动模分块7一端的上部为弧面部,所述缸筒2的内腔中还设置有与柱塞6相配的弹簧9,在缸筒2的尾端螺纹连接有调节螺栓10,所述调节螺栓10与活动套接在缸筒2外部的调节套11相连,所述缸筒2外壁上画有刻度线,所述调节套11的边沿与该刻度线相配,在所述静模部分上也画有刻度线,与所述的缸筒2还配有供油系统。

所述的第二静模分块5通过螺栓连接在支撑板3上,在支撑板3上设置有多套与第二静模分块5相配的螺纹孔,并且支撑板3上还设有锯齿面13,在第二静模分块5朝向支撑板3的端面上也设置有锯齿面13。

所述的第一动模分块7通过螺栓连接在动模板上,在动模板上设置有多套与第一动模分块7相配的螺纹孔,并且动模板上还设有锯齿面13,在第一动模分块7朝向动模板的端面上也设置有锯齿面13。

所述调节套11上还固定设置有吊环12。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种结构形式的多层铜线折弯机,其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布局合理,它针对在进行铜线折弯时没有专用的自动化工具所存在的种种问题,设计出一种能够自动完成多层铜线折弯操作的结构,与传统的手动折弯方式相比,它具有省时省力,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同时它还可以准确地控制折弯时的多项参数(如弯曲角度、宽度及弯曲R角等),有效控制加工精度。同时它的制作工艺简单,制造成本低廉,因此可以说它具备了多种优点,特别适合于在本领域中推广应用,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一种多层铜线折弯机,包括手柄1,在手柄1的顶端连接有缸筒2,该缸筒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板3,在支撑板3的顶部设置有静模部分,静模部分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静模分块4和第二静模分块5,其中第一静模分块4朝向第二静模分块5的一侧为平面,而第二静模分块5朝向第一静模分块4一端的下部则为弧面部;

在缸筒2内活动连接有柱塞6,这个柱塞6的工作端与动模部分相连,动模部分包括一个直接与柱塞6固定连接的动模板,在动模板上相对设置有第一动模分块7和第二动模分块8,其中第一动模分块7朝向第二动模分块8的一侧位平面,而第二动模分块8朝向第一动模分块7一端的上部则为弧面部;

在缸筒2的内腔中还设置有套接在柱塞6上的弹簧9,在缸筒2的尾端螺纹连接有调节螺栓10,这个调节螺栓10与活动套接在缸筒2外部的调节套11相连,即调节螺栓10能够带动调节套11沿着缸筒2的轴向运动,在缸筒2的外壁上画有刻度线,并且上述调节套11的边沿与这个刻度线相配,在上述的静模部分上也画有刻度线,同时与上述的缸筒2还相配有供油系统;

第一动模分块7通过螺栓连接在动模板上,在动模板上设置有多套与第一动模分块7相配的螺纹孔,并且动模板上还设有锯齿面13,在第一动模分块7朝向动模板的端面上也设置有锯齿面13,在安装时,第一动模分块7上的锯齿面13与动模板上的锯齿面13之间相互咬合,可以增强折弯作业过程中动模的稳定性;

第二静模分块5通过螺栓连接在支撑板3上,在支撑板3上设置有多套与第二静模分块5相配的螺纹孔,并且支撑板3上还设有锯齿面13,在第二静模分块5朝向支撑板3的端面上也设置有锯齿面13,在安装时,第二静模分块5上的锯齿面13与支撑板3上的锯齿面13之间相互咬合,可以增强折弯作业过程中静模的稳定性;

在调节套11上还固定设置有吊环12,可以用来吊装以进行高空折弯作业,在不使用本装置时,可通过吊环12将本装置悬挂在某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层铜线折弯机的工作过程如下:初始状态下,动模部分位于静模部分的正下方,而第一静模分块4与第二静模分块5之间的通道和第一动模分块7和第二动模分块8之间的通道同轴,首先根据需要进行折弯处理的多层铜线的宽度,调整第一静模分块4与第二静模分块5之间的相对位置、第一动模分块7和第二动模分块8之间的相对位置,同时根据需要进行折弯的铜线段长度,参考支撑板3上的刻度,调整第二静模分块5在支撑板3上的轴向位置,第二静模分块5和第一动模分块7分别找到合适的锯齿位置啮合,并用螺栓固定,再根据铜线需要进行折弯处理的平面位移量,旋转调节螺栓10,参考调节套11的边沿与缸筒2外壁上的相对刻度,此时将需要进行折弯处理的多层铜线从侧向放置在本装置上,让平直的多层铜线同时放入第一静模分块4与第二静模分块5之间的通道和第一动模分块7和第二动模分块8之间的通道内,准备工作完成;

通过供油系统向缸筒2的内腔中供油,在液压油的驱动下,柱塞6朝向远离静模部分的方向运动,进而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动模部分运动,铜线的上半部分在静模部分的束缚下无法运动,而下半部分又会在动模部分的带动下横向运动,由此实现铜线的折弯操作;

多层的铜线折弯成需要的形状后,在侧向将其从本装置上取下,供油系统泄压,在弹簧9的作用下,柱塞6反向运动并回到初始位置,动模部分也回到静模部分的正下方,等待下一次折弯操作;

在上述过程中,由于第二静模分块5朝向第一静模分块4一端的下部和第二动模分块8朝向第一动模分块7一端的上部均为弧面部,而这两个部分恰好是铜线折弯过程中的拐角处,因此上述弧面部分的设计能够让铜线顺畅、平滑的折弯;同时上述的弧面部的轮廓决定了折弯的铜线的弯曲R角的大小,因此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更换不同的第二静模分块5和第二动模分块8的方式来控制铜线的弯曲R角;

需要调节折弯量时,可以利用螺栓将第二静模分块5连接在支撑板3上的不同位置,来控制铜线上半部分的折弯位置和折弯长度;

可以通过旋转调节螺栓10,改变调节螺栓10位于缸筒2内部一端的相对位置,进而来限制柱塞6的运动极限位置,也就是说通过调节螺栓10能够改变动模部分的运动行程,通过这种方式来决定铜线的折弯位移程度;在调节螺栓10运动时,调节套11也会沿着缸筒2的轴向进行运动,操作人员可以通过读取缸筒2外壁上的刻度线上数值的方式来判断此位置下所对应的动模部分的行程,达到精确控制折弯参数的目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