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72771发布日期:2018-09-07 23:06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在三菱日立UCM轧机的正常轧制过程中,机架间工作侧和驱动侧之间的张力偏差是监测带钢在机架内状态的重要参数。若张力偏差过大,表示机架内的带钢已经跑偏,需要操作工手动调节轧辊的倾斜度,以防止带钢跑偏断带。如果操作工调节不及时,会造成带钢跑偏断带,处理起来相当费时费力,不利于生产的正常进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通过提供一种轧制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当机架间工作侧和驱动侧之间的张力偏差过大时,需要操作工手动调节轧辊的倾斜度的技术问题,实现了防止带钢跑偏断带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轧制系统,包括:轧机、第一张力监测部件、第二张力监测部件、第一动力缸及第二动力缸;所述第一张力监测部件设置在所述轧机的轧辊的工作侧;所述第二张力监测部件设置在所述轧机的轧辊的驱动侧;所述第一动力缸的活塞杆对向所述轧机的轧辊的工作侧;所述第二动力缸的活塞杆对向所述轧机的轧辊的驱动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动力缸和/或所述第二动力缸为液压缸。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磁头和第一刻度尺;所述第一磁头设置在所述第一动力缸的活塞杆上;所述第一刻度尺设置在所述第一动力缸的内部;所述第一磁头指向所述第一刻度尺。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磁头和第二刻度尺;所述第二磁头设置在所述第二动力缸的活塞杆上;所述第二刻度尺设置在所述第二动力缸的内部;所述第二磁头指向所述第二刻度尺。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位移传感器和第二位移传感器;所述第一位移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动力缸的活塞杆上;所述第二位移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二动力缸的活塞杆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测压部件和第二测压部件;所述第一测压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动力缸的动力输入端;所述第二测压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动力缸的动力输入端。

进一步地,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张力监测部件、所述第二张力监测部件、所述第一磁头、所述第二磁头、所述第一位移传感器、所述第二位移传感器、所述第一测压部件、所述第二测压部件的信号输出端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轧机、所述第一动力缸、所述第二动力缸的信号输入端通信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报警装置;所述报警装置的信号输入端与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通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报警装置至少为以下一种:

蜂鸣器和指示灯。

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通过第一张力监测部件和第二张力监测部件分别对轧机轧辊的工作侧和驱动侧的张力进行监测,根据监测得到的张力得出张力偏差。当张力偏差较大时,控制第一动力缸和/或第二动力缸动作,带动轧机轧辊升降,从而改变工作侧和驱动侧的辊缝,使得工作侧和驱动侧的带钢的张力发生变化,将张力偏差调至设定范围以内,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当机架间工作侧和驱动侧之间的张力偏差过大时,需要操作工手动调节轧辊的倾斜度的技术问题,不仅避免了因操作工手动调节不及时而造成的轧机跑偏断带情况的发生,有利于生产的正常进行。而且还避免了人为失误的发生,实现了准确地调节机架间张力。此外,还省去了操作工因调节机架间的张力偏差而付出的时间,从而提高了操作工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轧辊,2-第一张力监测部件,3-第二张力监测部件,4-第一动力缸,5-第二动力缸,6-第一刻度尺,7-第二刻度尺,8-第一测压部件,9-第二测压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轧制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当机架间工作侧和驱动侧之间的张力偏差过大时,需要操作工手动调节轧辊的倾斜度的技术问题,实现了防止带钢跑偏断带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通过第一张力监测部件和第二张力监测部件分别对轧机轧辊的工作侧和驱动侧的张力进行监测,根据监测得到的张力得出张力偏差。当张力偏差较大时,控制第一动力缸和/或第二动力缸动作,带动轧机轧辊升降,从而改变工作侧和驱动侧的辊缝,使得工作侧和驱动侧的带钢的张力发生变化,将张力偏差调至设定范围以内,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当机架间工作侧和驱动侧之间的张力偏差过大时,需要操作工手动调节轧辊的倾斜度的技术问题,不仅避免了因操作工手动调节不及时而造成的轧机跑偏断带情况的发生,有利于生产的正常进行。而且还避免了人为失误的发生,实现了准确地调节机架间张力。此外,还省去了操作工因调节机架间的张力偏差而付出的时间,从而提高了操作工的工作效率。

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轧制系统,包括:轧机、第一张力监测部件2、第二张力监测部件3、第一动力缸4及第二动力缸5;第一张力监测部件2设置在轧机的轧辊1的工作侧;第二张力监测部件3设置在轧机的轧辊1的驱动侧;第一动力缸4的活塞杆对向轧机的轧辊1的工作侧;第二动力缸5的活塞杆对向轧机的轧辊1的驱动侧。

具体地,当第一动力缸4和第二动力缸5是压上缸时,分别向上顶轧机的轧辊1的工作侧和驱动侧;当第一动力缸4和第二动力缸5是压下缸时,分别向下顶轧机的轧辊1的工作侧和驱动侧。

在本实施例中,轧机为三菱日立UCM式轧机。第一动力缸4和/或第二动力缸5为液压缸。第一张力监测部件2和第二张力监测部件3为张力计。

具体地,三菱日立UCM式轧机由五个机架组成,各个机架之间都有张力计辊,张力计辊两侧轴承座下均安装有张力计压头,用以检测工作侧和驱动侧的带钢张力。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两种监测动力缸的活塞杆伸出长度的方式,即磁尺和位移传感器。其中,第一种监测方式包括:第一磁头和第一刻度尺6,即第一磁尺;第一磁头设置在第一动力缸4的活塞杆上;第一刻度尺6设置在第一动力缸4的内部;第一磁头指向第一刻度尺6。

第一种监测方式还包括:第二磁头和第二刻度尺7,即第二磁尺;第二磁头设置在第二动力缸5的活塞杆上;第二刻度尺7设置在第二动力缸5的内部;第二磁头指向第二刻度尺7。

第二种监测方式包括:第一位移传感器和第二位移传感器;第一位移传感器设置在第一动力缸4的活塞杆上;第二位移传感器设置在第二动力缸5的活塞杆上。

为了对第一动力缸4和第二动力缸5输入端的压力进行监测,还包括:第一测压部件8和第二测压部件9;第一测压部件8设置在第一动力缸4的动力输入端;第二测压部件9设置在第二动力缸5的动力输入端。

具体地,在每个动力缸上均安装有取压管,在取压管上安装有测压部件。

为了提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自动化水平,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与第一张力监测部件2、第二张力监测部件3、第一磁头、第二磁头、第一位移传感器、第二位移传感器、第一测压部件8、第二测压部件9的信号输出端通信连接,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与轧机、第一动力缸4、第二动力缸5的信号输入端通信连接。

为了实现对异常情况的报警,还包括:报警装置;报警装置的信号输入端与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通信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报警装置至少为以下一种:

蜂鸣器和指示灯。

在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之前,首先对投用条件、调节量和调节频率进行说明。其中,投用条件为:轧机必须处于连续轧制模式下;轧制速度高于100mpm(米每分)。为了防止机架间两侧的张力计采集数据错误,设定当机架内的轧制力偏差大于30吨时,工作侧自动调节倾斜不投入;当机架内的轧制力偏差小于-30吨时,驱动侧自动调节倾斜不投入。在本实施例中,若机架间的张力偏差在0.5吨至-0.5吨之间,认为机架间带钢状态正常。若机架间的张力偏差大于0.7吨或者小于-0.7吨,说明机架间带钢有轻微跑偏,需要进行调节。因此,将调节量限定为:当机架间的张力偏差大于0.7吨时,调节工作侧倾斜,将张力偏差调至0.5吨以下停止调节;当机架间的张力偏差小于-0.7吨时,调节驱动侧倾斜,将张力偏差调至-0.5吨以上停止调节。需要说明的是,张力偏差的调节频率应当适宜,调节不宜过快或者过慢。若调节过快,会导致张力偏差超调,出现震荡;若调节过慢,会导致张力偏差自动调节失效,可能会造成断带。因此,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张力偏差进行调节的调节频率为:调节0.2s,间歇0.2s,再调节0.2s,直到张力偏差回归正常。

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张力偏差进行调节的过程如下:

先通过第一张力监测部件2和第二张力监测部件3分别监测出机架间工作侧和驱动侧的张力,并将监测出的张力数据发送到控制器,计算出机架间工作侧和驱动侧的张力偏差。当机架间工作侧的张力比驱动侧的张力大时,说明带钢向工作侧跑偏,应该调节工作侧倾斜,使带钢向驱动侧移动;反之,若驱动侧的张力比工作侧的张力大,说明带钢向驱动侧跑偏,应该调节驱动侧倾斜,使带钢向工作侧移动。具体地,按照预定的投用条件、调节量和调节频率,控制器将调节触发信号输出到第一动力缸4和/或第二动力缸5。第一动力缸4和/或第二动力缸5动作,带动机架轧辊1升降,从而改变工作侧和驱动侧的辊缝,使得工作侧和驱动侧的带钢的张力发生变化,快速将张力偏差调整到设定范围之内。在本实施例中,当机架间有张力偏差后,需要调节前一机架的倾斜,比如:3-4#机架间的张力计测得张力偏差过大,需要对3#机架进行张力偏差调节。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还通过第一测压部件8和第二测压部件9分别对第一动力缸4和第二动力缸5的动力端的压力进行监测,并将监测到的压力数据发送到控制器,计算换算成轧制力,从而对工作侧和驱动侧的轧制力进行监控。此外,还通过磁尺和/或位移传感器对动力缸的活塞杆的伸出量进行监测,并将监测到的伸出量发送到控制器,从而对动力缸的活塞杆的伸出量进行监控。在张力偏差的调节过程中,机架内工作侧和驱动侧之间的张力偏差、轧制力偏差和动力缸的活塞杆的伸出量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张力偏差调节量的方向与轧制力偏差或者动力缸的活塞杆的伸出量的方向相反,就说明现场的监测部件有错误或者带钢位置不正确,这时可以通过报警装置发出警报,需要操作工确认后再调节,以保障机架间的张力偏差调节作业正常进行。

【技术效果】

1、通过第一张力监测部件2和第二张力监测部件3分别对轧机轧辊1的工作侧和驱动侧的张力进行监测,根据监测得到的张力得出张力偏差。当张力偏差较大时,控制第一动力缸4和/或第二动力缸5动作,带动轧机轧辊1升降,从而改变工作侧和驱动侧的辊缝,使得工作侧和驱动侧的带钢的张力发生变化,将张力偏差调至设定范围以内,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当机架间工作侧和驱动侧之间的张力偏差过大时,需要操作工手动调节轧辊1的倾斜度的技术问题,不仅避免了因操作工手动调节不及时而造成的轧机跑偏断带情况的发生,有利于生产的正常进行。而且还避免了人为失误的发生,实现了准确地调节机架间张力。此外,还省去了操作工因调节机架间的张力偏差而付出的时间,从而提高了操作工的工作效率。

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两种针对动力缸的活塞杆的伸出量进行监测的方式,从而可以有选择性地对动力缸的活塞杆的伸出量进行监测,进而对动力缸的工作状况进行监控。

3、通过对第一测压部件8和第二测压部件9的使用,分别实现了对第一动力缸4和第二动力缸5的动力输入端处压力的监测,进一步实现了对动力缸的工作状况的监控。

4、通过对控制器的使用,提高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自动化水平,从而提高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能够快速高效地自动调节张力偏差,对于防止高速断带有很大的帮助。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快速、准确和方便的特点。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