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卧加工中心的立柱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96422发布日期:2018-06-15 21:34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卧加工中心的立柱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工中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立卧加工中心的立柱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数控机床等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各种数控加工中心逐渐占据国内市场,各种新型的加工方案也得到开发。加工中心主要分为立式加工中心和卧式加工中心,但是当一个工件同时需要进行立式和卧式加工时,就需要工作人员将工件从一个加工中心搬运到另一个加工中心,增加了劳动强度,降低工作效率。为了克服这个缺陷,人们研发出高精度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但是由于其结构复杂、价格昂贵,一般使用在航空航天、军事、科研、精密器械、高精医疗设备等精度要求高的行业的设备,而对于一些精度要求较低、成品价格低廉的工价采用五轴联动进行施工显然大大的浪费加工成本。

为此中国发明专利CN104259937A公开了一种复合加工中心,包括床身部件和立柱部件,立柱部件包括设置在床身上的立柱,立柱的正面设有立式主轴组件,在立式主轴组件的下方设有卧式主轴组件,通过立式主轴组件与卧式主轴组件之间的配合,完成工件的加工,但是由于立式铣头与卧式铣头的重量大,导致驱动电机的负载过大,减少驱动电机的使用寿命。

由此可见,现有技术中的立卧式一体的加工中心存在驱动电机的负载过大进而降低驱动电机的使用寿命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目前的立卧式一体的加工中心存在驱动电机的负载过大进而降低驱动电机的使用寿命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立卧加工中心的立柱装置,包括立柱本体和滑动设置在所述立柱本体一侧的立式铣头和卧式铣头,所述卧式铣头设置在所述立式铣头的下方,

所述立柱本体的顶部设有立铣头背重装置,包括用于与所述立柱本体的顶部连接的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固定座和穿设在所述第一固定座的一端的第一拉杆式液压缸,所述第一拉杆式液压缸的缸筒竖直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座的上方,所述第一拉杆式液压缸的活塞杆的底端设置在所述立式铣头的顶部;

所述立柱本体的中部设有卧铣头背重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立柱本体朝向所述卧式铣头一侧的两个第二固定座和穿设在所述第二固定座的中部的第二拉杆式液压缸,所述第二拉杆式液压缸的缸筒竖直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座的上方,所述第二拉杆式液压缸的活塞杆的底端设置在所述卧式铣头的侧面。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立柱本体为中空结构且与所述立式铣头、卧式铣头连接的一侧设有开口,所述立式铣头、卧式铣头的一端均穿过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立柱本体的内部。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开口的两侧沿竖直方向设有导轨,所述立式铣头上固定设有可在所述导轨上滑动的第一导轨小车,所述卧式铣头上固定设有可在所述导轨上滑动的第二导轨小车。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立柱本体的顶面设有立铣头驱动电机和卧铣头驱动电机,所述立铣头驱动电机的下方设有立铣头转轴,所述立式铣头上设有与所述立铣头转轴相适配的第一轴孔,所述卧铣头驱动电机的下方设有卧铣头转轴,所述卧式铣头上设有与所述卧铣头转轴相适配的第二轴孔。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卧式铣头上设有可供所述立铣头转轴穿过的通孔。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拉杆式液压缸、第二拉杆式液压缸的外周面均设有四根加强筋。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拉杆式液压缸的底端通过连接座设置在所述卧式铣头的侧面。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固定座采用镂空结构。

本实用新型,通过立铣头背重装置、卧铣头背重装置分别给予立式铣头、卧式铣头与自身重力方向相反的力,进而减小了驱动装置的负载重量,减慢驱动装置的磨损,增加驱动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柱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式铣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卧式铣头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予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立卧加工中心的立柱装置包括立柱本体10和滑动设置在立柱本体10一侧的立式铣头20和卧式铣头30,卧式铣头30设置在立式铣头20的下方。

如图1和图2所示,立柱本体10为中空结构且与立式铣头20、卧式铣头30连接的一侧设有开口12,立式铣头20、卧式铣头30的一端均穿过开口12设置在立柱本体10的内部,开口12的两侧沿竖直方向设有导轨11,立式铣头20上固定设有可在导轨11上滑动的第一导轨11小车,卧式铣头30上固定设有可在导轨11上滑动的第二导轨11小车,使立式铣头20、卧式铣头30沿着立柱本体10的一侧上下移动。

如图3和图4所示,立柱本体10的顶面设有立铣头驱动电机40和卧铣头驱动电机50,立铣头驱动电机40的下方设有立铣头转轴41,立式铣头20上设有与立铣头转轴41相适配的第一轴孔,卧铣头驱动电机50的下方设有卧铣头转轴51,卧式铣头30上设有与卧铣头转轴51相适配的第二轴孔33,卧式铣头30上设有可供立铣头转轴41穿过的通孔34。

将立铣头驱动电机40和卧铣头驱动电机50均设置在立柱本体10的顶部,减少占用立柱本体10的内部空间,立铣头转轴41穿过通孔34设置,设计合理,简化结构,减少零部件,节省制造成本。

如图1和图3所示,立柱本体10的顶部设有立铣头背重装置,包括用于与立柱本体10的顶部连接的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固定座21和穿设在第一固定座21一端的第一拉杆式液压缸22,第一固定座21采用镂空结构,减少立柱本体10的重量同时节省了制造的成本。第一拉杆式液压缸22的缸筒竖直设置在第一固定座21的上方,第一拉杆式液压缸22的活塞杆的底端设置在立式铣头20的顶部。

如图1和图4所示,立柱本体10的中部设有卧铣头背重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立柱本体10朝向卧式铣头30一侧的两个第二固定座和穿设在第二固定座的中部的第二拉杆式液压缸31,第二拉杆式液压缸31的缸筒竖直设置在第二固定座的上方,第二拉杆式液压缸31的活塞杆的底端通过连接座32设置在卧式铣头30的侧面。

立铣头驱动电机40的负载即为立式铣头20自身的重量,由于立式铣头20的重量过大,导致立铣头驱动电机40工作时的负载过大,进而减少立铣头驱动电机40的使用寿命。

而本实用新型实用在立柱本体10的顶部设有立铣头背重装置,将第一拉杆式液压缸22的缸筒竖直设置在立柱本体10的顶面,第一拉杆式液压缸22的活塞杆设置在立式铣头20的顶部,使用时,第一拉杆式液压缸22的活塞杆给予立式铣头20向上的力,从而减小了立铣头驱动电机40负载的重量,增加立铣头驱动电机40的使用寿命。

同理,通过卧铣头背重装置较少卧铣头驱动电机50的负载重量,增加了卧铣头驱动电机50的使用寿命。

立铣头背重装置与卧铣头背重装置结构简单,便于生产,且可拆卸设置在立柱本体10上,便于维修,使用方便。

第一拉杆式液压缸22、第二拉杆式液压缸31的外周面均设有四根加强筋60,增加第一拉杆式液压缸22、第二拉杆式液压缸31的强度,防止其受到外力变形,增加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通过立铣头背重装置、卧铣头背重装置分别给予立式铣头、卧式铣头与自身重力方向相反的力,进而减小了驱动装置的负载重量,减慢驱动装置的磨损,增加驱动装置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作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实用新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