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装管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27303发布日期:2018-07-13 17:23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采血管生产领域,具体是一种自动装管机。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和人们健康理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会定期去医院或者专业体检机构进行体检,检测自己的身体状况。体检是通过医学手段和方法对受检者的身体检查,是医疗的诊断环节,是针对症状或疾病及其相关因素的诊察手段。体检的项目有很多,抽血就是其中常见的一种。抽血就会用到采血管,采血管是用来盛放血液的装置。

采血管是一种体外诊断用的医疗耗材,用量非常庞大,对于医疗耗材生产厂家而言,采血管生产效率直接影响企业利润,若能快速生产作业同时能降低物料损耗,可大大降级生产成本。装管工序为采血管组装生产的前道工序,需要将试管装到相应模架托盘内,为后续连续生产作业做准备,故采血管组装生产中,装管工序非常重要,直接其生产效率直接影响整个生产工序的效率,但是目前主要采用人工装管及部分自动装管设备(如专利CN106044171A),人工装管产能低,人力投入大,现有的自动装管设备生产效率不高,结构复杂,特别是对夹具移动较为复杂,相对出现故障的概率更大,对所装的试管产品有损伤,这就为采血管的生产带来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装管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装管机,包括本体、旋转落管装置、分料推管装置、进模轨道、模架、移模分模装置、气缸和用于驱动模架的装管移模电缸,所述气缸包括进模气缸、装管升降气缸、装管前推模气缸、分模后推模气缸和出模气缸,分料推管装置安装在本体的顶端,旋转落管装置安装在本体中部并且旋转落管装置位于分料推管装置的下方,进模轨道和模架均安装在本体的下方并且进模轨道上设置有第一拉模钩和第二拉模钩,装管移模电缸、进模气缸、装管升降气缸、装管前推模气缸、移模分模装置、分模后推模气缸和出模气缸均安装在本体上,进模气缸驱动第一拉模钩和第二拉模钩,进模气缸、装管升降气缸、装管前推模气缸、分模后推模气缸和出模气缸均相互独立。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移模分模装置包括装管后移模气缸、移模推杆、移模卡块、移模卡销轴、凸轮随动器、卡销加强轴、弹簧和轨道槽,移模推杆、移模卡块、移模卡销轴、凸轮随动器、卡销加强轴、弹簧和轨道槽均安装在装管后移模气缸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模架的侧面设置有第一槽孔和第二槽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的结构简单实用,工作周期短,生产效率高;该装置中模架在同一平面内移动,便于自动化及可视化快速生产;该装置采用回字型设计,装管前移模气缸、进模气缸、装管后移模气缸、分模后推模气缸等都可独立同时进行,空间不干涉,同时各动作平台可暂存模架,做为缓冲区缓冲模架,这更利于快速生产时各工序间的衔接;该装置采用模块式单机设计,结构灵活。

附图说明

图1为自动装管机的立体图。

图2为自动装管机的侧视图。

图3为自动装管机的俯视图。

图4为自动装管机的正视图。

图5为自动装管机中移模分模装置的俯视图。

图6为自动装管机中移模分模装置的立体图。

图7为自动装管机中模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第一拉模钩,2-第二拉模钩,3-进模气缸,4-装管升降气缸,5-装管前推模气缸,6-装管移模电缸,7-装管后移模气缸,71-移模推杆,72-移模卡块,73-移模卡销轴,74-凸轮随动器,75-卡销加强轴,76-弹簧,77-轨道槽,8-分模后推模气缸,9-出模气缸,10-旋转落管装置,11-分料推管装置,12-进模轨道,13-模架,14-第一槽孔,15-第二槽孔,16-第一槽,17-第二槽,18-第三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7,一种自动装管机,包括本体、旋转落管装置10、分料推管装置11、进模轨道12、模架13、移模分模装置、气缸和用于驱动模架13的装管移模电缸6,所述气缸包括进模气缸3、装管升降气缸4、装管前推模气缸5、分模后推模气缸8和出模气缸9,分料推管装置11安装在本体的顶端,旋转落管装置10安装在本体中部并且旋转落管装置10位于分料推管装置11的下方,进模轨道12和模架13均安装在本体的下方并且进模轨道12上设置有第一拉模钩1和第二拉模钩2,装管移模电缸6、进模气缸3、装管升降气缸4、装管前推模气缸5、移模分模装置、分模后推模气缸8和出模气缸9均安装在本体上,进模气缸3驱动第一拉模钩1和第二拉模钩2,进模气缸3、装管升降气缸4、装管前推模气缸5、分模后推模气缸8和出模气缸9均相互独立,空间不干涉,同时各动作平台可暂存模架13,做为缓冲区的缓冲模架13,这更利于快速生产时各工序间的衔接。移模分模装置包括装管后移模气缸7、移模推杆71、移模卡块72、移模卡销轴73、凸轮随动器74、卡销加强轴75、弹簧76和轨道槽77,移模推杆71、移模卡块72、移模卡销轴73、凸轮随动器74、卡销加强轴75、弹簧76和轨道槽77均安装在装管后移模气缸7上。模架13的侧面设置有第一槽孔14和第二槽孔15。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该装置的工作流程如下:空载的模架13经进模轨道12进入A处,进模气缸3驱动第二拉模钩2将A处的模架13拉至B处,然后进模气缸3回原位等待拉一个模架13,将另一模架13到达A处,进模气缸3重复上述工作,此时,原B处的模架13被原A处的模架13推至C处,原A处的模架13到达B处,装管前推模气缸5工作,将此时在B和C处的两模架13前移一定距离,装管移模电缸6驱动B和C处的两模架13一起前移至装管位位置,然后每装一排试管后(装管装置在此申请中未涉及,其结构可以是多种,满足装管需求即可),装管移模电缸6驱动此两模架13前移一定距离(其值为模架孔移动方向的中心距),当模架13装完试管后,装管移模电缸6驱动此满载试管的两模架13前移至D和E处,装管后移模气缸7驱动此时D和E处的模架13移动至G和F处,将装管后移模气缸7回复原位时,将会带动F处的模架13回退一定距离,以方便将G和F两模架13间隔一定距离,分模后推模气缸8推动此时G和F处的模架13前移至H和I处,出模气缸9将驱动此时H和I处的模架13依次前移,即出模气缸9向工作一次后回原处,原I处模架13并推出本设备,原H处的模架13被推送至I,当出模气缸9再次工作时,此时I处的模架13又被推送出本设备。

装管后移气缸7驱动模架13前移后并将F处的模架13后退一定距离的工作细分流程如下:装管后移模气缸7工作驱动所固定在此气缸滑动上的装置前移,同时移模卡块72进入模架13的第二槽孔15处,将当装管后移气缸7刚接触轨道槽77时,凸轮随动器74经过轨道槽77的第一槽16进入槽内,从而将移模卡销轴73插入模架13的第一槽孔14内,当装管后移模气缸7到位后,凸轮随动器74在轨道槽77的轨道内到达第二槽17处;当装管后移模气缸7回原时,移模卡销轴73带动模架13后移,凸轮随动器74在轨道槽77内后移至第三槽18处后脱离,同时带动移模卡销轴73脱离模架13,模架13停止后移,装管后移模气缸7继续回原,上述后移动作可将模架G与F分开一定距离,分开一定距离的目的是便于后续将满载试管的模架间隔性的依次推出,满足后道工序生产需要(为了优化空间及提高生产效率,装管时是多个模架13同时装管的,但后道工序中,所涉及的模架13都是单独移动工作的)。卡销加强轴75的作用是促使加强移模卡销轴73轴向移动。卡销加强轴75及移模卡销轴73上的弹簧76作用在于将装管后移模气缸7回原时,移模卡销轴73快速脱离轨道槽77,同时又可确保移模卡销轴73不在轨道槽77时,与模架13保持一定距离的。移模分模装置的数量为一个以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装管移模电缸6、装管后移模气缸7、进模气缸3、装管升降气缸4、装管前推模气缸5、分模后推模气缸8和出模气缸9均可以采用气缸、电缸、电机、机械凸轮、杠杆等。该装置中的移模和进模方向包括但不仅限于前移后移,也可以是左移、右移等。该装置中采用独立的模架合并后装管,满载试管后再分开,独立输送出去,移模轨迹近似回字型。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