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纵臂装配自动化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80668发布日期:2019-07-27 10:27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一种纵臂装配自动化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生产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用于装配纵臂及制动角单元总成的自动化生产线。



背景技术:

目前,在汽车生产、制造工厂内,制动车间的纵臂生产线,主要用于生产纵臂及制动角单元总成,纵臂和制动角单元总成的装配主要在纵臂生产线上进行。

传统纵臂生产输送线的工艺技术有很大的局限性,较多工艺需在线下完成,生产线自动化程度低,生产节拍慢、效率低;此外,在装配制动角单元总成时,需要操作人员爬上生产线翻转制动角单元,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安全隐患很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纵臂装配自动化生产线,以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加快生产节拍及效率,减少在线下装配的工序,降低劳动强度,避免安全隐患。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纵臂装配自动化生产线,包括输送线、设于所述输送线两端的前升降机、后升降机以及由所述输送线传输的工装板,所述输送线分上下两层,所述工装板通过所述前升降机和后升降机在上层输送线和下层输送线之间循环运转;所述工装板上设有纵臂工装,所述纵臂工装用于承载并固定以卧式姿态放置的纵臂;所述上层输送线设有位于其上方的角单元工装,所述角单元工装用于起吊并翻转制动角单元总成。

优选地,所述纵臂工装设有用于支撑纵臂前端销轴的U形支撑块、用于从下方支撑纵臂后端的尾部支撑块、以及用于固定纵臂的固定件。

优选地,所述固定件为螺杆。

优选地,所述纵臂工装设有相平行的上工装板和下工装板,所述U形支撑块和尾部支撑块设于所述上工装板的上表面;所述下工装板固定连接于所述工装板的上表面;所述上工装板与下工装板上下间隔并通过位于中间的旋转轴转动连接,所述上工装板能够相对于下工装板转动,且两者间设有用于固定所述上工装板的定位件。

优选地,所述定位件为设于所述下工装板的卡销,所述上工装板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与所述卡销相对应的销孔。

优选地,所述角单元工装包括吊架和用于吊起所述吊架的平衡吊;所述吊架呈倒U形,其U形开口处设有能够与制动盘两端的工艺孔转动连接的销轴,所述销轴的轴线为制动角单元总成在所述吊架上的翻转中心线。

优选地,所述前升降机和后升降机均包括外框架组件、升降座、导向柱和气缸;其中,所述前升降机的升降座用于将下层输送线的工装板转运至上层输送线,所述后升降机的升降座用于将上层输送线的工装板转运至下层输送线,所述前升降机和后升降机的气缸分别与其升降座相连接,以带动所述升降座沿所述导向柱上下升降。

优选地,所述输送线的上层输送线设有用于将所述工装板截停在各工位的阻挡器。

优选地,所述阻挡器包括挡块和驱动所述挡块的气缸;在截停状态下,所述气缸带动所述挡块运动至阻挡所述工装板前行的位置,在放行状态下,所述气缸带动所述挡块运动至避让所述工装板前行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输送线包括若干沿输送方向间隔分布的底座和设于所述底座的链槽组件,所述链槽组件为分段式结构,分别通过螺栓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链槽组件内设有循环运行的倍速链。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纵臂装配自动化生产线设有纵臂工装和角单元工装,其中纵臂工装在装载纵臂时,纵臂以卧式姿态放置并进行固定,与纵臂以立式姿态放置并进行固定的方式相比,产品组装姿态更加合理,可以允许更多的零部件在线上进行装配,从而减少线下装配的工序,提高了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生产节拍快、效率高,而角单元工装可以提起较重的制动角单元总成并进行翻转,可避免人工爬上生产线进行手动翻转,从而减轻工作强度,提高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纵臂装配自动化生产线的侧视图;

图2为纵臂工装上装载纵臂的轴测图;

图3为纵臂以卧式姿态放置的俯视图;

图4为角单元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阻挡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输送线 2.前升降机 3.后升降机 4.工装板 5.底座 6.链槽组件 7.纵臂工装 8.纵臂 9.U形支撑块 10.尾部支撑块 11.螺杆 12.上工装板 13.下工装板 14.旋转轴 15.卡销 16.销孔 17.角单元工装 18.制动角单元总成 19.吊架 20.制动盘 21.销轴 22.工艺孔 23.外框架组件 24.升降座 25.导向柱 26.气缸 27.挡块 28.操作台 29.挡辊 30.倍速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在本文中,“上、下、内、外”等用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而确立的,根据附图的不同,相应的位置关系也有可能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并不能将其理解为对保护范围的绝对限定;而且,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与另一个具有相同名称的部件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部件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纵臂装配自动化生产线的侧视图。

如图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纵臂装配自动化生产线,主要由输送线1、设于输送线两端的前升降机2、后升降机3以及由输送线传输的一系列工装板4组成。

输送线1设有多个沿输送方向间隔分布的底座5,底座5由方管焊接而成,链槽组件6为分段式结构,以拼接的方式安装在底座5上,分别通过螺栓与底座5固定连接,链槽组件6磨损后可以方便拆卸更换,链槽组件6内设有循环运行的倍速链30,例如滚子链,工装板4放置在倍速链上,在倍速链30的带动下,向后传输。

输送线1分上下两层,工装板4通过前升降机2和后升降机3在上层输送线和下层输送线之间循环运转。工装板4上设有纵臂工装7,纵臂工装7用于承载并固定以卧式姿态放置的纵臂8,输送线1能够通过工装板4将纵臂8运至不同的工位,从而在各工位上进行组装。

请参考图2、图3,图2为纵臂工装上装载纵臂的轴测图;图3为纵臂以卧式姿态放置的俯视图。

如图所示,纵臂工装7设有用于支撑纵臂8(简化画法)前端销轴的U形支撑块9、用于从下方支撑纵臂8后端的尾部支撑块10、以及用于固定纵臂8的固定件,图中所示的固定件为螺杆11。

纵臂工装7设有相平行的上工装板12和下工装板13,U形支撑块9和尾部支撑块10设于上工装板12的上表面;下工装板13固定连接于工装板4的上表面;上工装板12与下工装板13上下间隔并通过位于中间的旋转轴14转动连接,上工装板12能够相对于下工装板13转动,且两者间设有用于固定上工装板12的定位件,以满足打扭力的需求。

图中所示的定位件是设于下工装板13的弹性卡销15,上工装板12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与卡销相对应的销孔16。当上工装板12相对于下工装板13转动至销孔16与卡销15相对的位置时,卡销15便会卡入销孔16,从而将上工装板12和下工装板13相对固定,由于设有两个销孔16,可以将上工装板12旋转180度之后进行固定,通过施加外力旋转上工装板12,可使卡销15退出销孔16,从而解除固定。

纵臂8以卧式姿态放置并进行固定,产品组装姿态更加合理,可以允许更多的零部件在线上进行装配,从而减少线下装配的工序,提高了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生产节拍快、效率高。

请参考图4,图4为角单元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上层输送线设有位于其上方的角单元工装17,角单元工装17用于起吊并翻转制动角单元总成18。

角单元工装17包括吊架19和用于吊起吊架19的平衡吊;吊架19呈倒U形,其U形开口处设有能够与制动盘20上的工艺孔22转动连接的销轴21,在需要翻转制动角单元总成18时,将吊架19下放,使其销轴21对准制动盘20上左右镜像对称的工艺孔22,将销轴21伸入工艺孔22内,然后通过平衡吊将吊架19和制动角单元总成18吊起,从而可以使制动角单元总成18可以沿着翻转中心轴线上下翻转,销轴21的轴线便是制动角单元总成18在吊架19上的翻转中心线。

请参考图5,图5为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前升降机2和后升降机3均包括外框架组件23、升降座24、导向柱25和气缸26,前升降机2和后升降机3的气缸26分别与其升降座24相连接,以带动升降座24沿导向柱25上下升降;其中,前升降机2的升降座24用于将下层输送线的工装板4转运至上层输送线,后升降3机的升降座24用于将上层输送线的工装板4转运至下层输送线。

请参考图6,图6为阻挡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输送线1的上层输送线设有阻挡器,以便于在生产过程中,将工装板4截停在各工位,由操作人员在不同的工位上完成装配工作,完成本工序内容后,按放行按钮即可将工装板4放行至下一工位。

阻挡器包括挡块27和驱动挡块的气缸(图中未示出),上层输送线的倍速链之间设有操作台28,操作台28上设有与各挡块27对应的孔位,孔位的两侧设有支耳,挡块27通过转轴与支耳转动连接,气缸与挡块27的一端传动连接,从下方带动挡块27进行摆动,挡块27的另一端设有可自由旋转的挡辊29;在截停状态下,气缸带动挡块27摆动,使挡块27设有挡辊29的一端向上抬起,处于阻挡工装板4前行的位置,将工装板4截停,在放行状态下,气缸带动挡块27摆动,使挡块27设有挡辊29的一端向下退回,处于避开工装板4的位置,工装板4在倍速链的带动下可继续向后输送,由于挡块27通过挡辊29与工装板4接触,因此在截停和放行的过程中,两者之间发生的是滚动摩擦,不会对零部件造成磨损。

上述内容仅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优选方案,具体并不局限于此,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实际需要作出具有针对性的调整,从而得到不同的实施方式。例如,将纵臂工装设计成其他能够承载卧式纵臂的形式;或者,将阻挡器的挡块设计成挡爪,等等。由于可能实现的方式较多,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在进行生产时,纵臂8以卧式姿态放置并进行固定,与纵臂8以立式姿态放置并进行固定的方式相比,产品组装姿态更加合理,可以允许更多的零部件在线上进行装配,从而减少线下装配的工序,提高了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生产节拍快、效率高,而且,整个角单元工装17和制动角单元总成18(约35KG)用平衡吊承重,无需人工抬起,可避免人工爬上生产线进行手动翻转,大大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安全性。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纵臂装配自动化生产线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