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纠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93234发布日期:2021-01-08 15:37阅读:70来源:国知局
角度纠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自动化调节装置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角度纠偏装置。



背景技术:

在部分工件制造过程中,需将工件安装至预定位置进行检测或进一步加工。现有装置在对工件进行调整位置时,工件在安装预定位置的过程中其角度往往难以精准调整,致使位置对应困难,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至少针对上述部分问题,提供一种角度纠偏装置,其能够精确纠偏工件角度。

本发明提供一种角度纠偏装置,包括:

第一支座,第一支座用于安装工件并能够旋转;

第一驱动件,第一驱动件能够驱动第一支座绕其旋转中心转动,以纠偏工件角度;

其中,第一驱动件驱动第一支座的作用位置不在第一支座的旋转中心。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支座朝向第一驱动件一面设有固定部;

其中,第一驱动件至少部分抵接/连接固定部的一侧,并以垂直于旋转中心的轴线方向直线推动/拉动固定部移动,以带动第一支座转动。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驱动件,第二驱动件至少部分抵接/连接固定部的另一侧,第二驱动件能够对固定部施加移动方向相反的力。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包括:

抵持件,第一驱动件至少部分及/或第二驱动件至少部分设有抵持件,抵持件抵接固定部;

其中,第一驱动件的输出端及/或第二驱动件的输出端能够驱动抵持件抵持固定部,以带动第一支座转动。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抵持件包括:

安装座,安装座相对第一驱动件或第二驱动件的输出端设置;

第一滚轮,第一滚轮转动安装于安装座;

其中,第一驱动件的输出端或第二驱动件的输出端能够驱动安装座移动,并使得第一滚轮抵持固定部,以带动第一支座转动。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固定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固定部沿第一支座的周向间隔设置;

第一驱动件与第二驱动件的数量为两个,一第一驱动件及一第二驱动件共同对应一固定部;且第一驱动件与第二驱动件沿第一支座的周向间隔排布。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固定部的数量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固定部沿第一支座的周向间隔设置;

第一驱动件与第二驱动件的数量均与固定部的数量相同,每一第一驱动件及一第二驱动件共同作用于一固定部;且第一驱动件与第二驱动件沿第一支座的周向交替排布。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固定部的数量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固定部沿第一支座的周向间隔设置;

第一驱动件与第二驱动件的总数量与固定部的数量相同,至少一第一驱动件设置在一固定部的旋转方向前侧,至少另一第二驱动件设置在另一固定部的同一旋转方向背侧。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角度纠偏装置还包括位移组件,位移组件包括:

第二支座,第一支座转动连接于第二支座,第一驱动件与第二驱动件均设置于第二支座;

第三支座,第三支座上设有第三驱动件;

底座,底座上设有第四驱动件;

其中,第三驱动件的输出端能够驱动第二支座相对第三支座沿第一方向移动,第四驱动件的输出端能够驱动第三支座相对底座沿第二方向移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互成角度,以调节第一支座上工件的位置。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支座上设有支撑件,支撑件用于支撑工件,支撑件上开设有通气孔,通气孔允许气流吹向工件,使得工件与支撑件之间形成气膜,以减小支撑件与工件之间的摩擦。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支座上还设有吸附件,吸附件与支撑件间隔设置,吸附件上开设有吸附孔,吸附孔用于吸附固定工件。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角度纠偏装置还包括第一定位组件,第一定位组件包括第五驱动件、第一定位件及止挡件;

止挡件设置于第一支座并位于吸附件背离支撑件的一端,第一定位件位于支撑件背离吸附件的一端并相对止挡件设置;

其中,第五驱动件的输出端能够驱动第一定位件朝向或背离止挡件移动,以定位或释放工件。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支座的至少一端设有第二定位组件,第二定位组件包括第六驱动件及第二定位件,且第一定位件及止挡件的连线与第二定位件及第一支座对应第二定位件端部的连线互成角度;

其中,第六驱动件能够驱动第二定位件朝向或远离第一支座相对第二定位件的一端移动,以使得第二定位件能够与第一定位件及止挡件共同定位工件。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件靠近旋转中心的一侧及/或第二定位件靠近旋转中心的一侧设有第二滚轮,第二滚轮用于抵持工件。

本发明提供的角度纠偏装置,第一支座能够旋转,第一驱动件至少部分对应第一支座远离旋转中心的部分设置,从而第一驱动件驱动该部分移动时,由于该部分远离旋转中心,在相同驱动行程情况下,第一支座旋转较小的角度,进而实现精准调整第一支座旋转,避免第一支座受驱动力后难以调控,从而第一支座能够精准带动工件绕旋转中心转动,工件角度得到纠偏,保证工件后续正常加工或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角度纠偏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角度纠偏装置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角度纠偏装置其他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角度纠偏装置;10、第一支座;11、固定部;12、支撑件;121、通气孔;13、吸附件;131、吸附孔;20、第一驱动件;30、位移组件;31、第二支座;311、第一导向部;312、第一卡合部;32、第三支座;321、第二导向部;322、第二卡合部;33、第三驱动件;34、底座;341、第三导向部;35、第四驱动件;40、第二驱动件;50、抵接件;51、安装座;52、第一滚轮;60、第一定位组件;61、第五驱动件;62、第一定位件;63、止挡件;70、第二定位组件;71、第六驱动件;72、第二定位件;73、第二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发明为解决工件角度难以精准调整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角度纠偏装置,该角度纠偏装置包括第一支座及第一驱动件,第一支座用于安装工件并能够旋转;第一驱动件能够驱动第一支座绕其旋转中心转动,以纠偏工件角度;其中,第一驱动件驱动第一支座的作用位置不在第一支座的旋转中心。以下进行详细阐述。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发明角度纠偏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提供一种角度纠偏装置100,其能够安装工件,并能够对工件进行精确的角度纠偏,使得工件能够快速调整至预期位置,以完成工件的检测或进一步加工。

角度纠偏装置100包括第一支座10、第一驱动件20及位移组件30,第一驱动件20相对第一支座10设置,位移组件30连接第一支座10,第一支座10用于安装工件,第一驱动件20为第一支座10转动提供驱动力,位移组件30用于调整第一支座10的位置。

具体地,第一支座10转动连接于位移组件30,从而第一支座10能够带动工件相对位移组件30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座10大致为矩形板,矩形板具有加工方便,安装兼容性高等优点,从而能够适配多种类型的工件,扩大角度纠偏装置100的使用范围;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在不同工况中,根据不同工件,第一支座10也可为其他形状,只要能够保证工件顺利安装即可。

第一驱动件20设置于位移组件30,第一驱动件20的输出端对应第一支座10远离旋转中心的部分设置,从而能够通过该部分驱动第一支座10转动,且由于该部分远离旋转中心,在相同驱动行程情况下,第一支座10对应转动较小的角度,从而实现第一支座10精准调整角度,进而纠偏第一支座10上工件的角度,利于使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座10朝向第一驱动件20的一面设有有固定部11,第一驱动件20的至少部分抵接固定部11的一侧,即第一驱动件20的输出端能够直接或间接驱动固定部11,并通过固定部11带动第一支座10转动。固定部11的设置便于第一驱动件20为第一支座10提供驱动力,进而便于第一支座10带动工件纠偏角度;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固定部11也可设置于第一支座10的其他位置,只要达到上述目的即可。

角度纠偏装置100还包括第二驱动件40,第二驱动件40设置于位移组件30,第二驱动件40的至少部分抵接固定部11的另一侧,第二驱动件40的输出端同样能够直接或间接驱动固定部11,进而实现第一驱动件20与第二驱动件40共同驱动第一支座10,提升角度纠偏装置100的传动稳定性,利于角度调节。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件20与第二驱动件40均抵接固定部11,且由于第一驱动件20与第二驱动件40分别设置在固定部11的两侧,进而第一驱动件20与第二驱动件40中的一者作为驱动源为第一支座10提供驱动力时,另一者能够始终抵持固定部11的另一侧,从而第一驱动件20与第二驱动件40均始终抵接固定部11,确保纠偏精度,同时,由于第一驱动件20与第二驱动件40能够向固定部11提供两个方向相反的驱动力,进而能够实现第一支座10相对两个方向的转动,扩大纠偏范围,利于角度纠偏装置100的使用;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件20与第二驱动件40也可连接于第一支座10的固定部11或连接第一支座10的其他部分,并可通过滑轨导向的方式使得第一驱动件20的输出端与第二驱动件40的输出端能够沿一方向移动并驱动第一支座10部分移动,同样能够实现第一支座10精确、稳定地转动。在驱动件控制精准的前提下,第一驱动件20与第二驱动件40中的一者也可取消设置,以减小投入成本,提升经济效益。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件20选取为电机,电机空间占位小,能够顺畅安装,且易于控制,利于提升传动稳定性;第二驱动件40选取为气缸,气缸的活塞杆能够有效抵持第一支座10;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件20与第二驱动件40中的一者可选取为其他类型的驱动源,另一者也可采用弹簧等弹性件,弹簧始终处于压缩或拉伸状态,驱动源可克服弹簧的弹力实现驱动固定部11移动,进而调整第一支座10转动,同样能够达到上述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件20或第二驱动件40以垂直于旋转中心的轴线方向直线推动或拉动固定部11移动,进而通过可控的直线位移提升第一支座10转动的精度,利于角度纠偏装置100精确纠偏角度;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件20或第二驱动件40也可通过弧形轨道等部件以弧动运动的方式驱动固定部11,只要能够实现精转动整第一支座10的即可。

第一驱动件20的输出端及/或第二驱动件40的输出端设有抵接件50,第一驱动件20及/或第二驱动件40通过抵接件50抵持固定部11,从而实现带动第一支座10转动。抵接件50至少部分能够相对第一驱动件20的输出端及/或第二驱动件40的输出端转动,且该转动部分能够抵持固定部11,从而适应固定部11移动带来的角度变化,进而抵接件50始终抵接固定部11,利于提升角度纠偏装置100的可靠性,进一步利于使用。

请一并参阅图2,图2为图1所示角度纠偏装置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抵接件50包括安装座51及第一滚轮52,安装座51设置于第一驱动件20及/或第二驱动件40的输出端,第一滚轮52转动连接于安装座51,从而第一驱动件20的输出端及/或第二驱动件40的输出端能够驱动安装座51移动,并使得安装座51上的滚轮能够抵持固定部11,且在固定部11移动时,第一滚轮52能够通过周向不同位置始终抵持固定部11,进而达到稳定第一支座10转动的目的;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根据不同工况,抵接件50也可设置为其他类型的抵接元件。

固定部1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固定部11沿第一支座10的周向间隔设置,第一驱动件20及第二驱动件40的数量与固定部11的数量相同,一第一驱动件20及一第二驱动件40共同作用于一固定部11。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不同固定部11设置的不同第一驱动件20能够分别按顺时针、逆时针的方向带动第一支座10转动,进而实现第一支座10的全方位角度纠偏,利于使用;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件20与第二驱动件40也可沿第一支座10的周向交替排布,进而第一支座10转动时,多个第一驱动件20的输出端的运动方向相同,多个第二驱动件40的输出端的运动方向相同,从而多个第一驱动件20可共同控制,多个第二驱动件40可共同控制,方便操控。当然,第一驱动件20与第二驱动件40为同一类型驱动源时,各个驱动件也可随意间隔排布,同样能够达到上述目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11的数量为两个,第一驱动件20及第二驱动件40的数量同样为两个,如此设置能够满足大多工况下对于稳定性的需求,即当相对其中一个固定部11设置的第一驱动件20或第二驱动件40失效、且无法抵持固定部11稳定移动时,其他的第一驱动件20及第二驱动件40能够抵持其他固定部11继续稳定第一支座10转动,进而提升第一支座10转动的可靠性,利于角度纠偏装置100的使用;同时减小投入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根据不同工况,固定部11的数量也可为其他数值,只要能够达到上述目的即可。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件20与第二驱动件40的总数量也可与所述固定部11的数量相同,至少一所述第一驱动件20设置在一所述固定部11的所述旋转方向前侧,至少另一所述第二驱动件40设置在另一所述固定部11的同一所述旋转方向背侧。例如,当固定部11的数量为两个时,第一驱动件20及第二驱动件40的数量也可均设置为一个,第一驱动件20设置在一固定部11的一侧,第二驱动件40设置在另一固定部11的另一侧,即第一驱动件20与第二驱动件40分别对应不同的固定部11,且相对于两个固定部11的连线分别位于不同侧,从而第一驱动件20能够通过一固定部11驱动第一支座10转动,第二驱动件40能够通过另一固定部11稳定第一支座10,同样能够达到上述目的。

请一并参阅图3,图3为图1所示角度纠偏装置其他视角的结构示意图。第一支座10上还设有支撑件12,支撑件12上开设有通气孔121,支撑件12能够支撑工件,通气孔121可与吹风机等吹气元件相连接,从而通气孔121允许气流吹向工件,使得工件与支撑件12之间形成气模,从而减小支撑件12与工件之间的摩擦,防止工件被划伤,利于保护工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件12与第一支座10之间通过螺纹紧固件固定连接,从而保证支撑件12与第一支座10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进而第一支座10稳定转动时,支撑件12能够稳定带动工件转动,利于使用;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支撑件12与第一支座10之间也可通过卡接、胶粘连接等其他连接方式。

第一支座10上还设有吸附件13,吸附件13与支撑件12间隔设置,吸附件13上开设有吸附孔131,吸附孔131用于吸附并固定工件,从而防止工件脱落,保证角度纠偏装置100安全使用。在本实施方式中,吸附件13的形状大致呈长方形状,呈长方形状的吸附件13与工件之间具有较广范围的吸附面积,进而有利于稳固工件;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吸附件13的形状也可为其他规则或不规则形状。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支撑件12上的通气孔121与吹风元件相连接,并且通过通气孔12不仅能够对工件进行吹气,还能够更改气流方向以吸附工件,即支撑件12与吹风元件结合实现对工件的吸附及吹气,此时也可省略吸附件13,同样能够达到上述目的,且减少零件,利于提升经济效益。

角度纠偏装置100还包括第一定位组件60及第二定位组件70,第一定位组件60与第二定位组件70用于定位支撑件12上的工件,使得工件能够固定至预期位置。

第一定位组件60包括第五驱动件61、第一定位件62及止挡件63,第一定位件62与止挡件63设置于第一支座10。第五驱动件61为第一定位件62提供驱动力,第一定位件62与止挡件63用于定位工件。具体地,止挡件63设置于吸附件13背离支撑件12的一端,第一定位件62设置于支撑件12背离吸附件13的一端并对应止挡件63设置,从而第五驱动件61的输出端能够驱动第一定位件62朝向止挡件63移动,第一定位件62与止挡件63夹持并定位工件,或第五驱动件61的输出端能够驱动第一定位件62远离止挡件63移动,工件得到释放。

在本实施方式中,止挡件6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止挡件63平齐设置,两个止挡件63能够加强定位的可靠性;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止挡件63也可设置为其他数值,并不做具体的限定。

第一支座10至少一端设有第二定位组件70,第二定位组件70包括第六驱动件71及第二定位件72。第六驱动件71为第二定位件72提供驱动力,第二定位件72用于定位工件。第六驱动件71能够驱动第二定位件72朝向或远离第一支座10相对第二定位件72的一端移动,以使得第二定位件72能够配合第一支座10的端部夹持工件,或使得位于第一支座10两端的第二定位件72共同夹持工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座10的两端均设有第二定位组件70,位于第一支座10两端的第六驱动件71能够驱动不同的第二定位件72相向或背离运动,从而两个不同的第二定位件72能够夹持并固定工件。其中,第一定位件62与止挡件63的连线与分别位于第一支座10两端的两个第二定位件72的连线互成角度,进而第一定位件62与第二定位件72能够由不同方向共同定位工件,进一步提升角度纠偏装置100的可靠性;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仅在第一支座10的一端设置第二定位组件70,即第六驱动件71驱动第二定位件72朝向第一支座10的另一端移动,且第二定位件72能够配合另一端夹持工件,第一定位件62和止挡件63的连线与第二定位件72和第一支座10相对第二定位件72的端部连线互成角度,同样能够实现第一定位件62、止挡件63及第二定位件72配合固定工件。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组件60与第二定位组件70也可只设置一个,只要能够确保稳定定位工件即可。

第一定位件62及/或第二定位件72靠近旋转中心的一侧滚动设置有第二滚轮73,第二滚轮73用于抵持工件,进而防止第一定位件62及/或第二定位件72直接抵持工件而导致工件易损,进一步加强对工件的保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滚轮73为橡胶滚轮,橡胶滚轮具有较好的弹性性能,能够满足对工件的保护需求;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滚轮73也可为其他滚动元件,只要能够达到上述目的即可。

位移组件30包括第二支座31、第三支座32、第三驱动件33、底座34及第四驱动件35,第二支座31相对第一支座10设置,第三支座32相对第二支座31设置,底座34相对第三支座32设置,第三驱动件33设置于第三支座32,第四驱动件35设置于底座34。第二支座31用于安装第一支座10,第三支座32及第三驱动件33用于调整第一支座10位置,底座34及第四驱动件35同样用于调整第一支座10位置。

具体地,第一支座10转动设置于第二支座31上,第一驱动件20及第二驱动件40均设置于第二支座31朝向第一支座10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支座31的大致为矩形板,方便取材;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支座31也可为圆形、三角形等其他规则形状,当然,第二支座31也可为不规则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件20及第二驱动件40均通过螺纹紧固件固定连接于第二支座31,进而保证第一驱动件20及第二驱动件40稳定固定的同时,方便更换,利于使用;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件20及第二驱动件40与第二支座31之间也可通过卡接等其他方式固定。

第二支座31朝向第一支座10的一侧还设有第一导向部311,第一导向部311沿抵接件50移动方向延伸,安装座51滑动设置于第一导向部311,从而第一驱动件20或第二驱动件40的输出端驱动安装座51移动时,安装座51能够沿第一导向部311滑动,保证安装座51稳定移动,进一步确保第一滚轮52能够抵持固定部11,利于使用。

第三支座32与第二支座31间隔设置,第三驱动件33设置于第三支座32朝向第二支座31的一侧,第三驱动件33的输出端能够驱动第二支座31相对第三支座32沿第一方向移动,进而第二支座31带动第一支座10移动,第一支座10能够在第一方向上调整位置;第四驱动件35设置于底座34朝向第三驱动件33的一侧,第四驱动件35的输出端能够驱动第三支座32相对底座34沿第二方向移动,第三支座32带动第二支座31移动,进而第二支座31带动第一支座10移动,第一支座10能够在第二方向上调整位置,从而实现第一支座10多方位的位置调整,利于工件顺利置于预期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进而方便精确控制第一支座10移动,利于角度纠偏装置100的使用;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也可呈其他角度设置,只要能够到达相应工况的调整需求即可。

第三支座32朝向第二支座31的一侧设有第二导向部321,第二支座31朝向第三支座32的一侧设置第一卡合部312,第二导向部321及第一卡合部312相互卡合,第二导向部321与第一卡合部312中的一者沿第一方向延伸,另一者能够沿其一者滑动,进而在第三驱动件33的驱动下,第一卡合部312及第二导向部321能够导向第二支座31沿第一方向移动,进一步导向第一支座10沿第一方向调整位置,从而加强角度纠偏装置100的传动可靠性,利于使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导向部321及第一卡合部312的数量均为两个,且一一对应配合,两个第二导向部321及两个第一卡合部312能够加强对第二支座31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利于第二支座31稳定移动;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导向部321及第一卡合部312也可设置为其他数值。

底座34与第三支座32间隔设置,底座34朝向第三支座32的一侧设有第三导向部341,第三支座32朝向底座34的一侧设有第二卡合部322,第二卡合部322及第三导向部341相互卡合,第三导向部341与第二卡合部322中的一者沿第二方向延伸,另一者能够沿其一者滑动,进而在第四驱动件35的驱动下,第二卡合部322及第三导向部341能够导向第三支座32沿第二方向滑动,从而导向第二支座31沿第二方向移动,由于第一支座10转动连接于第二支座31,进而导向第一支座10沿第二方向调整位置,进一步加强角度纠偏装置100的传动可靠性。其中,底座34可连接于其他外部设备,从而实现角度纠偏装置100的整体固定,以满足相应工况的使用需求。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导向部341及第二卡合部322的数量同样为两个,且一一对应配合,两个第三导向部341及两个第二卡合部322能够加强对第三支座32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利于第一支座10稳定移动;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三导向部341及第二卡合部322也可设置为其他数值。

本发明的角度纠偏装置100工作过程大致如下:

工件放置在支撑件12上,支撑件12上的通气孔121允许气流通过,使得工件于支撑件12之间形成气膜,第五驱动件61驱动第一定位件62朝向止挡件63移动,位于第一支座10两端的不同第六驱动件71分别驱动不同的第二定位件72相向移动,进而第一定位件62、止挡件63及第二定位件72夹持并定位工件;第四驱动件35驱动第三支座32沿第二方向移动,第三驱动件33驱动第二支座31沿第一方向移动,进而第一支座10实现在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上的位置调整,使得第一支座10大致处于预期位置,第一驱动件20与第二驱动件40中的一者通过第一滚轮52沿直线推动固定部11的一侧移动,另一者通过不同的第一滚轮52配合抵持固定部11的另一侧,进而稳定固定部11的运动,从而通过固定部11的位移带动第一支座10精确转动,第一支座10上的工件实现角度纠偏,从而使得工件处于预期位置。

本发明提供的角度纠偏装置,第一支座能够旋转,第一驱动件至少部分对应第一支座远离旋转中心的部分设置,从而第一驱动件驱动该部分移动时,由于该部分远离旋转中心,在相同驱动行程情况下,第一支座旋转较小的角度,进而实现精准调整第一支座旋转,避免第一支座受驱动力后难以调控,从而第一支座能够精准带动工件绕旋转中心转动,工件角度得到纠偏,保证工件后续正常加工或使用。

此外,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层叠”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