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轴承外圈进行定位固定的工装夹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48184发布日期:2021-07-27 14:01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轴承外圈进行定位固定的工装夹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轴承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于轴承外圈进行定位固定的工装夹具。



背景技术:

轴承是当代机械设备中一种重要零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撑机械旋转体,降低其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并保证其回转精度。我国轴承工业飞速发展,轴承品种由少到多,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从低到高,行业规模从小到大,已经形成了产品门类基本齐全、生产布局较为合理的专业生产体系。

在对轴承进行加工时,需要使用工装夹具,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大多数轴承加工用轴承外圈工装夹具操作复杂,不便于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实用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轴承外圈进行定位固定的工装夹具,解决了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大多数轴承加工用轴承外圈工装夹具操作复杂,不便于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实用性较低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轴承外圈进行定位固定的工装夹具,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上表面与固定架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架外壁通过四个轴承套接有四个螺纹筒,所述螺纹筒的右侧面螺纹连接有螺纹杆,对应两个螺纹筒相互远离的一面分别与两个从动锥形齿轮相互靠近的一面固定连接,所述从动锥形齿轮与主动锥形齿轮相互啮合,所述主动锥形齿轮的下表面与第一转轴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轴通过轴承套接在安装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一转轴外壁套接有从动齿轮,所述安装板的下表面通过轴承套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底端与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四个从动齿轮相互靠近的一面与同一个主动齿轮相互啮合,所述主动齿轮套接在第二转轴外壁,对应两个螺纹杆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别与两个固定板相互远离的一面固定连接,对应两个螺纹杆外壁的螺纹方向相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固定板的下表面与滑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滑块滑动连接在滑槽内,所述滑槽开设在安装板的上表面,四个滑槽内壁的下表面开设有同一个凹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凹槽内滑动连接有挤压板,所述挤压板的下表面通过若干个弹簧与凹槽内壁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弹簧位于凹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安装板的上表面开设有放置槽,所述挤压板的上表面与顶出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对应两个固定板相互靠近的一面均设置有防划软垫。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安装板下表面的四角处均通过安装立柱与安装基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基座的上表面与电机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滑块和滑槽的形状均设置为t形,所述顶出板和放置槽相互嵌合。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该便于轴承外圈进行定位固定的工装夹具,通过设置电机、第二转轴、从动齿轮、主动齿轮、第一转轴、螺纹筒、螺纹杆和固定板,当工作人员需要使用该工装夹具时,直接将需要加工的轴承外圈放置到顶出板的上表面,打开电机,电机通过第二转轴带动主动齿轮进行旋转,主动齿轮通过四个从动齿轮带动四个第一转轴进行旋转,第一转轴在从动锥形齿轮和主动锥形齿轮的配合下,带动螺纹筒进行旋转,使得对应两个螺纹杆推动对应两个固定板做相互靠近的运动,当四个固定板相互靠近的一面分别与轴承外圈外壁紧密贴合时,对轴承外圈进行夹持固定,防止加工过程中轴承外圈晃动,影响加工出的产品质量,同时操作简单快捷,便于工作人员进行操作,提高该工装夹具的实用性。

2、该便于轴承外圈进行定位固定的工装夹具,通过设置凹槽、挤压板、弹簧、顶出板和放置槽,当工作人员使用该轴承外圈对工装夹具进行加工,对应两个滑块做相互靠近的运动时,滑块挤压挤压板,使得挤压板带动顶出板和轴承外圈向下运动,当顶出板缩入放置槽内时,轴承外圈的下表面与安装板的上表面搭接,四个固定板对轴承外圈完成夹持固定,当工作人员操作结束后,对轴承外圈解除夹持固定时,对应两个滑块做相互远离的运动,解除对挤压板的挤压,使得挤压板通过顶出板推动轴承外圈向上运动,方便工作人员取出加工后的轴承外圈,降低工作人员操作难度,提高该工装夹具的适用性。

3、该便于轴承外圈进行定位固定的工装夹具,通过设置滑块、滑槽和防划软垫,在滑块和滑槽的配合下,使得螺纹杆带动固定板进行左右移动时,更加稳定,提高该工装夹具的稳定性,通过设置防划软垫,避免固定板对轴承外圈进行夹持固定时,出现划伤轴承外圈的情况,保证加工出的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固定架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a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安装板、2固定架、3螺纹筒、4螺纹杆、5从动锥形齿轮、6主动锥形齿轮、7第一转轴、8从动齿轮、9主动齿轮、10第二转轴、11电机、12固定板、13滑块、14滑槽、15凹槽、16挤压板、17弹簧、18顶出板、19放置槽、20防划软垫、21安装立柱、22安装基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于轴承外圈进行定位固定的工装夹具,包括安装板1,安装板1的上表面与固定架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固定架2外壁通过四个轴承套接有四个螺纹筒3,螺纹筒3的右侧面螺纹连接有螺纹杆4,通过设置螺纹筒3和螺纹杆4,使得电机11通过从动齿轮8和主动齿轮9带动螺纹筒3进行旋转时,螺纹杆4能推动固定板12进行左右移动,使得该工装夹具能对轴承外圈进行夹持固定和解除夹持固定,保证该工装夹具能正常进行工作,对应两个螺纹筒3相互远离的一面分别与两个从动锥形齿轮5相互靠近的一面固定连接,从动锥形齿轮5与主动锥形齿轮6相互啮合,主动锥形齿轮6的下表面与第一转轴7的顶端固定连接,第一转轴7通过轴承套接在安装板1的下表面,第一转轴7外壁套接有从动齿轮8,安装板1的下表面通过轴承套接有第二转轴10,第二转轴10的底端与电机1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四个从动齿轮8相互靠近的一面与同一个主动齿轮9相互啮合,通过设置从动齿轮8和主动齿轮9,使得电机11能同时带动四个第一转轴7进行旋转,降低能耗,提高该工装夹具的实用性,主动齿轮9套接在第二转轴10外壁,对应两个螺纹杆4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别与两个固定板12相互远离的一面固定连接,对应两个螺纹杆4外壁的螺纹方向相反。

具体的,如图1和2所示,固定板12的下表面与滑块1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滑块13滑动连接在滑槽14内,滑槽14开设在安装板1的上表面,通过设置滑块13和滑槽14,使得螺纹杆4带动固定板12进行左右移动时,更加稳定,提高该工装夹具的稳定性,四个滑槽14内壁的下表面开设有同一个凹槽15,安装板1下表面的四角处均通过安装立柱21与安装基座2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安装基座22的上表面与电机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安装立柱21和安装基座22,提高该工装夹具的稳定性。

具体的,如图1和3所示,凹槽15内滑动连接有挤压板16,挤压板16的下表面通过若干个弹簧17与凹槽15内壁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弹簧17位于凹槽15内,通过设置弹簧17,当滑块13解除对挤压板16的挤压后,在弹簧17的弹力下,挤压板16通过顶出板18推动轴承外圈向上运动,便于工作人员取出加工后的工装夹具,提高该工装夹具的适用性,滑块13和滑槽14的形状均设置为t形,顶出板18和放置槽19相互嵌合,通过设置放置槽19,当挤压板16受到挤压时,顶出板18能缩入放置槽19内,使得轴承外圈的下表面与安装板1的上表面搭接,保证轴承外圈加工时的稳定性。

具体的,如图2和3所示,安装板1的上表面开设有放置槽19,挤压板16的上表面与顶出板18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对应两个固定板12相互靠近的一面均设置有防划软垫20,通过设置防划软垫20,避免固定板12对轴承外圈进行夹持固定时,出现划伤轴承外圈的情况,保证加工出的产品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s1、当工作人员需要使用该工装夹具时,直接将需要加工的轴承外圈放置到顶出板18的上表面,打开电机11,电机11通过第二转轴10带动主动齿轮9进行旋转,主动齿轮9通过四个从动齿轮8带动四个第一转轴7进行旋转,第一转轴7在从动锥形齿轮5和主动锥形齿轮6的配合下,带动螺纹筒3进行旋转,使得对应两个螺纹杆4推动对应两个固定板12做相互靠近的运动;

s2、对应两个滑块13做相互靠近的运动时,滑块13挤压挤压板16,使得挤压板16带动顶出板18和轴承外圈向下运动,当顶出板18缩入放置槽19内时,轴承外圈的下表面与安装板1的上表面搭接,四个固定板12相互靠近的一面分别与轴承外圈外壁紧密贴合时,完成对轴承外圈的夹持固定;

s3、当工作人员操作结束后,打开电机11,使得电机11带动主动齿轮9反向旋转,主动齿轮9通过四个从动齿轮8带动四个第一转轴7进行反向旋转,对应两个螺纹杆4带动对应两个固定板12做相互远离的运动,当固定板12对轴承外圈解除夹持固定时,对应两个滑块13做相互远离的运动,解除对挤压板16的挤压,使得挤压板16通过顶出板18推动轴承外圈向上运动,工作人员取出加工后的轴承外圈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