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润滑系统内外管连接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760297阅读:来源:国知局
,在连接外壳Al和连接外壳B4旋紧连接的作用下,连接内芯A2上的密封凸台13插入连接内芯B3上的密封凹槽14并压缩密封凹槽14中的连接内芯O型密封圈7,以实现连接内芯A2、连接内芯B3间连接后的密封。完成连接后,内管中的介质通过内层介质传输通道15传输,夕卜管中的介质通过外层介质传输通道16传输。连接外壳Al、连接外壳B4与连接内芯A2、连接内芯B3可相互组合使用,因此大大提高了管路安装的效率。
[0035]本发明所述的连接装置中,如图2和图3所示,连接外壳Al上设置有外壳内芯连接螺纹A9、外壳连接外螺纹10和快拧接头连接内螺纹All,所述的连接外壳B4上设置有外壳内芯连接螺纹BI 7、外壳连接内螺纹18和快拧接头连接内螺纹B19。所述的快拧接头连接内螺纹Al I和快拧接头连接内螺纹BI9分别用于连接快拧接头A5和快拧接头B20,将所述的快拧接头A5和快拧接头B20分别固定在连接外壳Al和连接外壳B4上。所述的外壳连接外螺纹10与外壳连接内螺纹18相配合连接,实现连接外壳Al和连接外壳B4的连接。所述的外壳内芯连接螺纹A9和外壳内芯连接螺纹BI 7分别用于螺纹连接连接内芯A2和连接内芯B3。所述的快拧接头A5和快拧接头B20可根据外管径大小、传输介质压力、密封等要求选择安装相应尺寸。如图1所示,在所述的快拧接头A5与连接外壳Al之间、在所述的快拧接头B20与连接外壳B4之间,均配有铜垫圈6,以调整快拧接头A5和快拧接头B20的位置,并实现密封。在所述的连接外壳Al和连接外壳B4之间设置连接外壳O型密封圈8,实现密封。
[0036]本发明所述的连接装置中,连接外壳Al内部连接连接内芯A2,一端连接快拧接头A5,组成所述连接装置的A部分;连接外壳B4内部连接连接内芯B3,一端连接快拧接头B20,组成所述连接装置的B部分,A、B两部分通过连接外壳Al和连接外壳B4之间螺纹连接实现安装,按照完成后,连接内芯A2和连接内芯B3的头部将略微伸出快拧接头A5和快拧接头B20,如图6所示,以方便安装内管。
[0037]使用时,首先将连接内芯A2、连接内芯B3分别连接在连接外壳Al和连接外壳B4上,将快拧接头A5和快拧接头B20分别与连接外壳Al、连接外壳B4的另一端相连,组成连接装置的A、B两部分。将连接内芯A2、连接内芯B3的头部插入需要连接的双层管(即内外管)两端的内管中,利用内管管壁的弹性使连接内芯A2和连接内芯B3的头部的圆锥凸台12完全顶入内管中,起到稳定连接、密封和承压的作用,同时略微调整连接内芯A2和B3的伸入内管的长度以方便外管安装。利用快拧接头5和快拧接头B20连接外管,完成装置A、B部分分别与内外管两端的连接。将连接外壳Al和B4螺纹连接,并在连接部分配有连接外壳O型密封圈8保证传输介质的密封。当旋紧连接外壳Al、B4时,连接内芯A2尾部的密封凸台13将插入连接内芯B3尾部的密封凹槽14中,在所述的密封凸台13和密封凹槽14的连接部分配有连接内芯O型密封圈7,在旋紧力的作用下,连接内芯A2、B3尾部将其间的连接内芯O型密封圈7压紧,实现了连接内芯A2和连接内芯B3中传输介质的密封。此时,便完成了两节内外管的连接,同时可保证连接的安全可靠,以及传输润滑介质的流动、密封和隔离。完成连接后,内管中的介质通过内层介质传输通道15传输,外管中的介质通过外层介质传输通道16传输。因此,对微量润滑系统内外管的延长、缩短、变径及修补工作,就可以方便、高效的进行了。
[0038]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的连接外壳A1、B4为圆柱形,并且内部通有圆形阶梯孔的管状外壳,内部圆形阶梯孔上分别攻有外壳内芯连接螺纹A9、快拧接头连接内螺纹Al I和外壳内芯连接螺纹B17、外壳连接内螺纹18、快拧接头连接内螺纹19并设置了定位面,方便连接内芯A2、B3的安装,以及与其形成内、外层介质传输通道。在连接外壳Al—端设有外壳连接外螺纹10,连接外壳B4—端设有外壳连接内螺纹18和密封圈安装凹槽、用于连接外壳A1、B4之间的连接与密封。
[0039]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的连接内芯A2、B3为细长阶梯圆柱形结构,在其中心通有细长孔作为内层介质传输通道15,其头部设有圆锥凸台12以连接内层管,在靠近尾部的大端圆柱面外缘上设有外螺纹与需要连接的连接外壳Al或B4上的外壳内芯连接螺纹A9相配合,在所述圆柱面的端面通有行星分布的圆柱孔作为外层介质传输通道16的一段,在连接内芯A2尾部设有圆柱形密封凸台13,在连接内芯B3尾部设有圆柱形密封凹槽14,使用时密封凸台13插入密封凹槽14中并压紧连接内芯O型密封圈7,实现内层介质传输通道15的密封。
[0040]连接装置的介质传输通道中,内层介质传输通道由连接内芯A2、B3的中心细长孔15形成,由连接内芯A2尾部的密封凸台13插入连接内芯B3尾部的密封凹槽14,并压紧连接内芯O型密封圈7,实现连接内芯A2和连接内芯B3中传输介质的密封;外层介质传输通道由连接外壳Al、B4与连接内芯A2、B3之间的空间、连接内芯A2、B3上设置的圆柱孔共同组成,通过连接外壳O型密封圈8实现外层介质传输通道的密封。
【主权项】
1.微量润滑系统内外管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外壳A、连接外壳B、连接内芯A、连接内芯B、快拧接头A、快拧接头B、连接内芯O型密封圈、连接外壳O型密封圈和铜垫圈;所述连接内芯A尾部螺纹连接在连接外壳A内部,连接内芯A头部伸出连接外壳A的一端,并且所述连接外壳A的一端连接快拧接头A,形成所述连接装置的A部分;所述的连接内芯B的尾部螺纹连接在连接外壳B内部,连接内芯B头部伸出连接外壳B的一端,并且所述连接外壳B的一端连接快拧接头B,形成所述连接装置的B部分;将连接外壳A和连接外壳B的另一端螺纹连接,实现A部分和B部分的连接;所述A部分的连接内芯A头部和快拧接头A分别用于连接一段内管和外管,所述B部分的连接内芯B头部和快拧接头B分别用于连接另一段内管和外管,实现需要连接两段内管和外管的连接,得到双层介质传输通道。 所述的连接外壳A和连接外壳B结合处配有连接外壳O型密封圈;所述的快拧接头A和连接外壳A之间、快拧接头B和连接外壳B之间配有铜垫圈;连接内芯A和连接内芯B之间配有连接内芯O型密封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量润滑系统内外管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内芯A和连接内芯B的位置可互换,所述的连接外壳A和连接外壳B的位置可互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量润滑系统内外管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内芯B的尾部设置有一圆柱形密封凹槽,所述的连接内芯A的尾部设置有一圆柱形密封凸台,所述的密封凹槽与密封凸台为配合结构,当连接外壳A与连接外壳B连接的同时,连接内芯A尾部的密封凸台将插入连接内芯B尾部密封凹槽,在连接外壳A和连接外壳B连接螺纹的旋紧作用下,连接内芯A和连接内芯B之间设置的连接内芯O型密封圈压紧,实现内层介质传输通道的密封;所述的连接内芯A和连接内芯B的头部均设置有圆锥凸台,在将连接内芯A和连接内芯B插入内管时,利用内管管路的弹性使内管管路在与圆锥凸台结合处膨胀,实现与内管的紧密结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量润滑系统内外管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外壳A和连接外壳B均为内部通有圆形阶梯孔的管状外壳。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量润滑系统内外管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内芯A和连接内芯B均为细长阶梯圆柱形结构,在圆柱形结构中心通有细长孔作为内层介质传输通道;所述连接内芯A和连接内芯B的头部设有圆锥凸台以连接内层管,尾部设置密封凸台或密封凹槽,靠近尾部位置设置圆柱面,所述圆柱面外缘上设有外螺纹用于与连接外壳A或连接外壳B配合连接;在所述圆柱面的端面布置行星分布的圆柱通孔,与连接外壳A与连接内芯A之间的空间、连接外壳B连接内芯B之间的空间一起作为外层介质传输通道。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量润滑系统内外管连接装置,属于机械加工领域。所述的微量润滑系统内外管连接装置包括连接外壳A、连接外壳B、连接内芯A、连接内芯B、快拧接头A、快拧接头B、连接内芯O型密封圈、连接外壳O型密封圈和铜垫圈。连接外壳A和连接外壳B螺纹连接,以保证管路对中性、连接的稳定性及效率。本发明与内外管路的连接可做到直接插拔,连接外壳和连接内芯在安装时可随意组合使用,连接快速稳定,密封紧密可靠。润滑介质在本发明的连接装置内传输流通性好,不易堵塞,无泄漏损失。同时该连接装置对内外管中传输的润滑介质隔离性好,不会产生内外混合现象。本连接装置体积小,重量轻,耗材少,成本低,可适于批量生产。
【IPC分类】B23Q11/10
【公开号】CN105522438
【申请号】CN201610064300
【发明人】袁松梅, 朱光远
【申请人】袁松梅
【公开日】2016年4月27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9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