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萃取富集碱性氰化浸金贵液中金(i)的方法

文档序号:3407094阅读:10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萃取富集碱性氰化浸金贵液中金(i)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冶炼工艺,尤其涉及对氰化浸金贵液中的金进行萃取分离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难选、难冶及低品位金矿中金的冶炼中,目前仍主要采用氰化物法浸出工艺。如何高效地从碱性氰化浸金贵液中萃取富集金(I),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虽然采用叔胺类萃取剂,在酸性或者中性溶液中萃取金取得较高了的萃取率[文献1-2]。但因实际黄金冶炼中所得到的氰化浸金贵液一般都为碱性溶液,对于该碱性浸金液,采用叔胺类萃取剂进行萃取时,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因此,要采用叔胺类萃取剂对碱性浸金液中的金(I)进行萃取富集,必须对该萃取体系进行改进或改性,以便提高叔胺类萃取剂的萃取平衡pH值,使其在碱性条件下萃取金(I)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也使金的反萃易于进行,从而为氰化浸金贵液中金(I)的分离富集,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N235是一种叔胺碱性萃取剂,常以R3N表示。因在硫酸盐介质中萃取铀、钨的饱和容量大、速度快等优点,而得到较广泛应用。虽N235萃取剂对酸性或中性介质中的金(I)具有较高的萃取率,但对碱性介质中的金氰络阴离子的萃取率很低。目前,在工业上采用的氰化浸金工艺中,所得到的金的氰化浸取贵液中,金以金氰络阴离子的方式存在,溶液的pH值一般高于9,采用单一的N235萃取剂进行萃取,无法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1]王文明,李俊恒,章健民等.三-正辛胺萃取金和金的反萃.黄金,1987,(4)52[2]水承静,杨天建,宾万达.用TOA-CCl4萃取盐酸介质中的金.贵金属,1998,19(2)34发明内容针对现有叔胺类萃取剂在萃取碱性氰化浸金贵液中的金(I)时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萃取富集碱性氰化浸金贵液中金(I)的方法,克服了以往胺类萃取剂在碱性条件下对金(I)萃取率低的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专利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萃取富集碱性氰化浸金贵液中金(I)的方法是将改性叔胺萃取剂、改质剂和稀释剂以1~90∶1~50∶1~98的体积比混合,组成萃取体系的有机相;有机相与碱性氰化浸金贵液以1∶1~50的体积比混合接触,对浸金贵液中的Au(CN)2-进行萃取,使碱性氰化浸金贵液中的金氰络阴离子Au(CN)2-被萃取到有机相中;负载了金氰络阴离子的有机相再与反萃剂碱溶液混合接触进行反萃,将金氰络阴离子转移到反萃液中,萃余后的浸金溶液回用继续浸金,反萃后的有机相也循环使用。
以0.1~5.0摩尔/升的磷酸钠、磷酸氢钠或磷酸二氢钠溶液,或相应浓度的磷酸的钾盐溶液作为改性剂,将改性剂与叔胺萃取剂按照0.01~0.1∶1的体积比混合,然后再与等体积的浓度为0.01~0.5摩尔/升的碳酸氢钠溶液接触平衡后所得到的有机相为所述改性叔胺萃取剂。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叔胺萃取剂选用三烷基叔胺N235、三辛胺、三壬胺或三葵胺中的任一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所述改质剂是分子中的C原子数为7~12的直链醇或支链醇,优选庚醇、辛醇、壬醇、葵醇、十一醇、十二醇中的一种、二种或二种以上的混合醇。
所述稀释剂为能够使改性叔胺和长链醇溶解于其中的有机溶剂,优选煤油或磺化煤油或白煤油,或它们中的二种或三种混合物。
作为最佳方案,所述有机相中,改性叔胺萃取剂、改质剂、稀释剂的体积比为5~50∶1~20∶40~90。
所述碱性氰化浸金贵液为采用氰化法对含金的金矿石矿粉或含金的矿渣进行浸取时所得的碱性金氰浸出液,含有金氰络合物;所述有机相与碱性氰化浸金贵液的体积比优选为1∶20。
所述反萃剂为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钾溶液、碳酸钠溶液、碳酸钾溶液中的一种或二种及二种以上的混合碱溶液,碱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为0.01~5.0摩尔/升。
实验证明,本发明对金(I)的初始浓度为1.0~40.0mg/L的氰化浸金液(即料液),采用有机相与料液的体积比为V(o)∶V(a)=1∶3,有机相由20%改性N235+5%正辛醇+75%煤油组成,经过一级萃取,对料液中的金(I)的萃取率可达到99%以上;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反萃时,反萃率可达到95%以上。本发明具有萃取效率高、工艺简捷快速、节能等特点。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将浓度为3.0摩尔/升的磷酸钠溶液与N235按0.05∶1的体积比混合,然后再与等体积的浓度为0.2摩尔/升的碳酸氢钠溶液接触平衡后所得到的有机相为所述改性叔胺萃取剂。
将改性N235、正辛醇、煤油按20∶5∶75的体积比混匀作为有机相,将10份有机相与30份初始金(I)浓度为10.0mg/L的碱性氰化浸金贵液混合,在萃取槽中萃取10分钟,然后静置分相,萃余液中金(I)浓度为0.15mg/L;将负载有机相再用10份0.2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反萃,可得反萃液中金(I)的浓度为28.95mg/L,在反萃液中金(I)被富集。
实施例2将浓度为1.0摩尔/升的磷酸氢钠溶液与N235按0.05∶1的体积比混合,然后再与等体积的浓度为0.2摩尔/升的碳酸氢钠溶液接触平衡后所得到的有机相为所述改性叔胺萃取剂。
将改性N235、辛醇、煤油按20∶5∶75的体积比混匀作为有机相,将10份有机相与20份初始金(I)浓度为20.0mg/L的碱性氰化浸金贵液混合,在萃取槽中萃取10分钟,然后静置分相,萃余液中金(I)浓度为0.23mg/L;将负载有机相再用10份0.2mol/L的氢氧化钠反萃,可得反萃液中金(I)的浓度为37.58mg/L,在反萃液中金(I)被富集。
实施例3将浓度为0.8摩尔/升的磷酸二氢钠溶液与N235按0.05∶1的体积比混合,然后再与等体积的浓度为0.4摩尔/升的碳酸氢钠溶液接触平衡后所得到的有机相为所述改性叔胺萃取剂。
将改性N235、辛醇、白煤油,按20∶5∶75的体积比混匀作为有机相,将10份有机相与40份初始金(I)浓度为5.0mg/L的碱性氰化浸金贵液混合,在萃取槽中萃取10分钟,然后静置分相,萃余液中金(I)浓度为0.12mg/L,萃取率为99.4%;负载有机相再用10份0.2mol/L的氢氧化钠反萃,可得反萃液中金(I)的浓度为18.68mg/L。在反萃液中金(I)被富集。
实施例4将浓度为0.8摩尔/升的磷酸二氢钠溶液与三辛胺按0.05∶1的体积比混合,然后再与等体积的浓度为0.4摩尔/升的碳酸氢钠溶液接触平衡后所得到的有机相为所述改性叔胺萃取剂。
将改性三辛胺、壬醇、磺化煤油按25∶5∶70的体积比混匀作为有机相;将10份有机相与40份初始金(I)浓度为5.0mg/L的碱性氰化浸金贵液混合,在萃取槽中萃取10分钟,然后静置分相,萃余液中金(I)浓度为0.12mg/L,萃取率为99.4%;负载有机相再用10份0.2mol/L的氢氧化钠反萃,可得反萃液中金(I)的浓度为18.68mg/L。在反萃液中金(I)被富集。
权利要求
1.一种萃取富集碱性氰化浸金贵液中金(I)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改性叔胺萃取剂、改质剂和稀释剂以1~90∶1~50∶1~98的体积比混合,组成萃取体系的有机相;有机相与碱性氰化浸金贵液以1∶1~50的体积比混合接触,对浸金贵液中的Au(CN)2-进行萃取,使碱性氰化浸金贵液中的金氰络阴离子Au(CN)2-被萃取到有机相中;负载了金氰络阴离子的有机相再与反萃剂碱溶液混合接触进行反萃,将金氰络阴离子转移到反萃液中,萃余后的浸金溶液回用继续浸金,反萃后的有机相也循环使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0.1~5.0摩尔/升的磷酸钠、磷酸氢钠或磷酸二氢钠溶液,或相应浓度的磷酸的钾盐溶液作为改性剂,将改性剂与叔胺萃取剂按照0.01~0.1∶1的体积比混合,然后再与等体积的浓度为0.01~0.5摩尔/升的碳酸氢钠溶液接触平衡后所得到的有机相为所述改性叔胺萃取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叔胺萃取剂为N235、三辛胺、三壬胺或三葵胺中的任一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改质剂是分子中的C原子数为7~12的直链醇或支链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改质剂是庚醇、辛醇、壬醇、葵醇、十一醇、十二醇中的一种、二种或二种以上的混合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稀释剂为能够使改性叔胺和长链醇溶解于其中的有机溶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稀释剂为煤油或磺化煤油或白煤油,或它们中的二种或三种混合物。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萃剂为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钾溶液、碳酸钠溶液、碳酸钾溶液中的一种或二种及二种以上的混合碱溶液,碱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为0.01~5.0摩尔/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相中,叔胺萃取剂、改质剂、稀释剂的体积比为5~50∶1~25∶20~8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碱性氰化浸金贵液为采用氰化法对含金的金矿石矿粉或含金的矿渣进行浸取时所得的碱性金氰浸出液,含有金氰络合物。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萃取富集碱性氰化浸金贵液中金(I)的方法将改性叔胺萃取剂、改质剂和稀释剂混合,组成萃取体系的有机相;有机相与碱性氰化浸金贵液混合接触,对浸金贵液中的Au(CN)
文档编号C22B3/00GK1912156SQ20061003716
公开日2007年2月14日 申请日期2006年8月23日 优先权日2006年8月23日
发明者李明玉, 谢羽飞 申请人:暨南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