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外壳的表面处理方法

文档序号:3350247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子装置外壳的表面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电类,特别涉及一种电子装置外壳的表面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 一般电子装置为了轻量化以及便于生产制造,其外壳 大多采用塑胶或塑料材质所制成,但塑胶材质所制造的外壳,在视觉 或触碰时的效果以及质感较差,因此,业者为了使电子装置塑胶的外 壳能够具有良好的视觉美感与质感,便通过塑胶电镀的方式,在塑胶 材质的外壳上产生有金属层,而以塑胶电镀方式在塑胶外壳表面产生
金属层的方式,如美国专利6, 045, 866所揭露。
但所使用的塑胶电镀方式所镀上的金属层内仅能为铜、镍等较不 活泼的金属,而如欲以塑胶电镀方式上使用如铝等较活泼的金属时, 其困难度较高;又且该塑胶电镀方式本身所经过的步骤较为复杂、繁 琐,以至在生产上效率低且所耗费的成本高。
为解决塑胶电镀方式的问题,因此美国专利5, 660, 934号专利 揭露了一种通过热喷涂方式,在塑胶件上形成有金属层,而该塑胶件 上的金属层是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以至于容易与环境中的污物相 接触而易受腐蚀。
台湾专利090127645号专利中揭露有一种在塑胶壳体表面通过 热喷涂方式形成一层铝或铝合金涂层,并对该表面具有铝或铝合金涂 层的塑胶壳体进行阳极处理。
然而,上述的热喷涂或电镀等方式在使用时,仍存在下列问题
塑胶材质经热喷涂或电镀等方式后,整个塑胶材质表面便完全成 为金属质感,上述方式大多适用于不透光的塑胶材质,对于可透光的
塑胶材质而言,便丧失其透光的特性,导致材料的浪费;再者,随着 消费者的需求不同,以及随着电子产品市场的强烈竞争,单纯多样化 的金属表面已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急需加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外壳的表面处理方法,解决 了常用热喷涂或电镀等方式存在的仅适用于不透光的塑胶材质,对于 可透光材质,易导致材料的浪费,以及单纯多样化的金属表面无法满 足消费者需求等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在透明底材的表面进行溅镀处理,在透明 底材表面形成具有金属质感与金属效果的溅镀层,接着通过喷漆处理 的方式,在透明底材与溅镀层表面产生一层可透光的披覆层;其方法 依照下列步骤进行(a)在透明底材表面以溅镀处理产生溅镀层;(b) 将透明底材与油镀层同时以喷漆处理产生披覆层
其中,步骤(a)中的溅镀处理为真空溅镀、平面两极式溅镀、 三极式溅镀、磁控溅镀、反应溅镀或射频溅镀;
步骤(b)中的喷漆处理为UV喷漆、电着涂层或紫外线硬化涂

披覆层为可透光形式;
步骤(a)中的溅镀层为不透光的商标、图样、文字或图文; 步骤(a)中的溅镀层包围有商标、图样、文字或图文; 步骤(a)中的溅镀层红铜、黄铜、钛合金、铝或镁; 溅镀层设在透明底材的顶面或底面。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经由溅镀处理在透明底材表面上形成溅镀 层,且溅镀层的厚度大约为0.001mm,以令透明底材表面具有高度致 密薄膜的金属质感透明底材经溅镀处理产生溅镀层之后,仍可供光 线穿透而保有透光的特性,当电子装置的透明壳体经上述处理后,电 子装置内部的发光体发出的光线,可经由透明壳体穿出,达到发光商
标、图样、文字或图文的视觉效果。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流程示意图之一;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流程示意图之二;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流程示意图之三;
图5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流程示意图之一;
图6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流程示意图之二;
图7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流程示意图之三
图8为本发明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之一
图9为本发明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例方式
如附图1至附图4所示,本发明电子装置外壳的表面处理方法依 照下列步骤进行
10、 透明底材A表面以溅镀处理B产生溅镀层C:
11、 透明底材A与溅镀层C同时以喷漆处理D产生披覆层E。 在上述步骤进行时,首先针对透明底材A的顶面进行溅镀处理
B,经溅镀处理B后的透明底材A,在透明底材A顶面便会形成具有 金属质感与金属效果的溅镀层C,该溅镀层C可为红铜、黄铜、钛合 金、铝、镁等金属材质其中之一;上述步骤10中的溅镀处理B可产 生包围有透光的商标、图形、文字或图文的溅镀层C,或该溅镀处理 B可产生不透光的商标、图形、文字或图文的溅镀层C;
接着通过喷漆处理D的方式,在透明底材A与溅镀层C表面产 生一层可透光的披覆层E,以披覆层E保护透明底材A及溅镀层C, 避免遭灰尘、悬浮颗粒或异物刮伤。
上述步骤10中的溅镀处理B可为真空溅镀、平面两极式溅镀、 三极式溅镀、磁控溅镀、反应溅镀、射频溅镀等溅镀处理技术以真
空溅镀举例说明如下
真空溅镀将加速的离子轰击固体表面,离子和固体表面的原子 交换动量之后,就会从固体表面溅出原子,以形成溅射,而通常阴极 上装载的是靶材,靶材多为红铜、黄铜、钛合金、铝、镁等金属材质, 而阳极上装载的则是待镀物,待镀物可为塑胶等;
为使溅镀气体中电浆能够点燃,而将阴极加到数百伏特电压,其 中,阴极所加的电压对于阳极而言是负的,因而游离的氩正离子被加 速往阴极表面飞去。当氩正离子与靶材表面发生碰撞时,靶材表面原 子被撞击出而飞向置于阳极的基材,并镀在基材的表面,以使基材表 面形成厚度最大为O.OOlmm的溅镀区域,藉此,可在基材表面产生 金属光泽与质感的视觉与触觉上的效果。
上述步骤11中的喷漆处理D可为UV漆、电着涂层或紫外线硬 化涂料,针对紫外线硬化涂料说明,将内含预聚合物、单体、光聚合 开始剂所形成的涂料经200400nm波长的光线照射下,在数秒至数 十秒的时间即可使涂料固化,其中,预聚合物为紫外线硬化涂料的主 要成分,单体为用来调整涂料黏度反应的一种稀释剂,而光聚合开始 剂为进行光聚合反应的化合物;
上述光聚合反应的过程为被照射紫外线时,光聚合开始剂就会变 成游离基,这种回应接近于预聚合物、单体的聚合性双重结合(不饱 和基),使双重结合部分产生活性化而依序形成锁状结合,连锁聚合 形成了网目构造,达到了硬化的过程。
如附图1及附图5至附图7所示,本发明可依照下列步骤进行
10、 透明底材A表面以溅镀处理B产生溅镀层C;
11、 透明底材A与溅镀层C同时以喷漆处理D产生披覆层E。 在上述步骤进行时,首先针对透明底材A的底面进行溅镀处理
B,经溅镀处理B后的透明底材A,在透明底材A底面便会形成具有 金属质感与金属效果的溅镀层C,该溅镀层C可为红铜、黄铜、钛合 金、铝、镁等金属材质其中之一;上述步骤10中的溅镀处理B可产 生不透光的商标、图形、文字或图文的溅镀层C,或该溅镀处理B可 产生包围有透光的商标、图形、文字或图文的溅镀层C;
接着透过喷漆处理D的方式,在透底材A与溅镀层C表面产生 一层可透光的披覆层E,以披覆层E保护透明底材A及溅镀层C,避 免遭灰尘、悬浮颗粒或异物刮伤。
上述步骤10中的溅镀处理B可为真空溅镀、平面两极式溅镀、 三极式溅镀、磁控溅镀、反应溅镀、射频溅镀等溅镀处理技术;上述 步骤ll中的喷漆处理D可为UV漆、电着涂层或紫外线硬化涂料。
如附图8所示,电子装置F应用本发明时,电子装置F内部具有 发光体Fl,而外部为透明壳体F2,透明壳体F2经由前述附图1的方 式,形成有溅镀层C与披覆层E,而溅镀层C不透光的文字,则当 电子装置F内部的发光体F1发光时,发光体F1发出的光线将由透明 壳体F2对外投射,形成光线包围溅镀层C的视觉态样。
如附图9所示,电子装置F如附图5所示,而溅镀层C包围有 透光的文字,则当电子装置F内部的发光体Fl发光时,发光体Fl 发出的光线将由透明壳体F2对外投射,形成发光文字的视觉态样。
再者,上述的电子装置F可为个人电脑、笔记型电脑、电脑周边 装置、滑鼠、键盘、喇叭、网络摄影机、行动通讯装置、手持式电子 装置、数位相机、家庭用电器用品、有线电话、电视、数位电视等 3C产品;而上述的发光体F1可为发光二极体、发光二极体模组、发 光二极体灯板、冷阴极灯管等。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子装置外壳的表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依照下列步骤进行(a)在透明底材表面以溅镀处理产生溅镀层;(b)将透明底材与油镀层同时以喷漆处理产生披覆层。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外壳的表面处理方法,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步骤(a)中的溅镀处理为真空溅镀、平面两极式溅 镀、三极式溅镀、磁控溅镀、反应溅镀或射频溅镀。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外壳的表面处理方法,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步骤(b)中的喷漆处理为UV喷漆、电着涂层或紫 外线硬化涂料。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簟外壳的表面处理方法,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披覆层为可透光形式。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外壳的表面处理方法,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步骤(a)中的溅镀层为不透光的商标、图样、文字 或图文。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外壳的表面处理方法,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步骤(a)中的溅镀层包围有商标、图样、文字或图文。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外壳的表面处理方法,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步骤(a)中的溅镀层红铜、黄铜、钛合金、铝或镁。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外壳的表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溅镀层设在透明底材的顶面或底面。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装置外壳的表面处理方法,属于机电类。该方法依照下列步骤进行(a)在透明底材表面以溅镀处理产生溅镀层;(b)将透明底材与油镀层同时以喷漆处理产生披覆层。优点在于透明底材表面具有高度致密薄膜的金属质感;透明底材保有透光的特性,当电子装置的透明壳体经上述处理后,电子装置内部的发光体发出的光线,可经由透明壳体穿出,达到发光商标、图样、文字或图文的视觉效果。
文档编号C23C28/00GK101358346SQ20081005116
公开日2009年2月4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12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12日
发明者徐钲鉴 申请人:徐钲鉴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