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超纯净轴承钢电炉冶炼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冶金领域,涉及一种钢的冶炼工艺,具体地说是一种超纯净轴承钢电炉冶炼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轴承工业的迅猛发展,对轴承钢技术水平和制造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超纯净轴承钢制造的轴承产品对主机的性能质量是至关重要的。近10年来国际轴承知名公司先后在国内投资办厂,对我国轴承及轴承钢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市场上国标轴承钢GCrl5的质量水平已不能满足知名轴承公司认证的轴承制造厂的要求,高品质、超纯净轴承钢的市场需求不断呈现。国标轴承钢GCrl5对钢中氧含量要求< 12ppm,钛含量的控制未做规定。按照传统的国标轴承钢GCrl5电炉冶炼工艺,电炉冶炼时加入铁水和废钢,冶炼中为了降低出钢时的钛含量,用集束氧枪向炉内强吹氧脱钛,导致电炉冶炼终点碳一般为 0. 03 0. 06%,钢水过氧化严重,出钢氧位一般为800 1200ppm,增加了后续的精炼脱氧负担,对成品氧含量及非金属夹杂物控制造成了不利条件。若不用集束氧枪向炉内强吹氧或吹氧量不足,钢水中的钛含量很高,无法满足钢材中低钛含量(Ti ^ 20ppm)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出一种超纯净轴承钢电炉冶炼工艺,可不需要对铁水进行预处理,同时减轻了精炼炉的脱氧负担,减少钢中的夹杂物含量。本发明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超纯净轴承钢电炉冶炼工艺,电炉冶炼时加入重量百分比为60 65%的未经预处理的铁水和重量百分比为35 40%的废钢,电极通电后融化废钢,同时电弧加热升温,集束氧枪向炉内强吹氧,钢水氧位在800 lOOOppm,氧与钢水中的钛形成二氧化钛并融入钢渣中,实现钢水脱钛处理,控制Ti ( 0. 0005% ;
冶炼至终点前,加入脱氧护炉剂400 600kg,并停止供氧,向炉内喷碳2 5min,控制出钢碳彡0. 15%,出钢氧位彡600ppm,出钢温度1590 1620°C ;电炉出钢实现留钢操作,杜绝下渣。本发明进一步限定的技术方案是
前述的超纯净轴承钢电炉冶炼工艺,吹氧时间为20 25分钟。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该工艺超纯净轴承钢的冶炼可不需要对铁水进行预处理,同时减轻了精炼炉的脱氧负担,减少钢中的夹杂物含量。本发明的超纯净轴承钢中夹杂物A粗不大于1. 0级,A细不大于2. 0级,B粗不大于0. 5级,B细不大于1. 5级,C类夹杂物为0级,D细不大于1. 0级,D粗不大于0. 5级,Ds类夹杂物不大于1. 0级。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
一种超纯净轴承钢电炉冶炼工艺,电炉冶炼时加入重量百分比为60 65%未经预处理的铁水和重量百分比为35 40%的废钢,电极通电后融化废钢,同时进行升温,集束氧枪向炉内强吹氧,吹氧时间为20 25分钟,钢水氧位在800 lOOOppm,氧与钢水中的钛形成二氧化钛并融入钢渣中,实现钢水脱钛处理,控制Ti ( 0. 0005% ;
冶炼至终点前,加入脱氧护炉剂400 600kg,并停止供氧,向炉内喷碳2 5min,控制出钢碳彡0. 15%,出钢氧位彡600ppm,出钢温度1590 1620°C ;电炉出钢实现留钢操作,杜绝下渣。各实施例电炉冶炼工艺参数见表1
表权利要求
1.一种超纯净轴承钢电炉冶炼工艺,其特征在于电炉冶炼时加入重量百分比为60 65%的没有进行过预处理的铁水和重量百分比为 35 40%的废钢,电极通电后融化废钢,同时电弧加热升温,集束氧枪向炉内强吹氧,钢水氧位在800 lOOOppm,氧与钢水中的钛形成二氧化钛并融入钢渣中,实现钢水脱钛处理, 控制 Ti ( 0. 0005% ;冶炼至终点前,加入脱氧护炉剂400 600kg,并停止供氧,向炉内喷碳2 5min,控制出钢碳彡0. 15%,出钢氧位彡600ppm,出钢温度1590 1620°C ;电炉出钢实现留钢操作,杜绝下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纯净轴承钢电炉冶炼工艺,其特征在于吹氧时间为20 25 分钟。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冶金领域,涉及一种钢的冶炼工艺,是一种超纯净轴承钢电炉冶炼工艺,电炉冶炼时加入重量百分比为60~65%的普通铁水和重量百分比为35~40%的废钢,电极通电后融化废钢,同时进行升温,集束氧枪向炉内强吹氧,钢水氧位在800~1000ppm,氧与钢水中的钛形成二氧化钛并融入钢渣中,实现钢水脱钛处理,控制Ti≤0.0005%;冶炼至终点前,加入脱氧护炉剂400~600kg,并停止供氧,向炉内喷碳2~5min,控制出钢碳≥0.15%,出钢氧位≤600ppm,出钢温度1590~1620℃;电炉出钢实现留钢操作,杜绝下渣。本发明减轻精炼的脱氧负担,从而降低轴承钢中的氧和夹杂物含量,提高钢的纯净度。
文档编号C21C5/52GK102367501SQ20111036344
公开日2012年3月7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6日
发明者李林, 沈朴恒, 王德炯, 赵柏杰, 赵海洋, 邱军华, 陈兴华 申请人: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