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薄片类产品自动正反排装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85872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一种薄片类产品自动正反排装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薄片类产品自动正反排装设备,用于粉末冶金成形阶段薄片类产品的排装。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制造工艺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客户对于产品质量控制的要求日渐严格。以往粉末冶金成形阶段薄片类产品的排装都是采用人工装料,不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不能实现批量生产,而且成本也较高,另外,产品的质量也不能得到保证,产品缺陷多,成品率较低。

为此在产品成形阶段就需要引进自动排装设备,而目前外购的排装设备价格高昂、且维护较难。因此有必要设计出一种成本低、维护操作简单的薄片类产品自动正反排装设备,用于粉末冶金成形阶段薄片类产品的排装,便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维护方便的薄片类产品自动正反排装设备,成本较低,可实现薄片类产品的自动化连续装料。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薄片类产品自动正反排装设备,包括机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包括操作台和支撑脚,在机架上操作台的前侧设有配电箱,机架上设置有安装架、用于运送产品的传输机构、行程机构、夹持机构和旋转机构,

其中安装架设置在操作台的前侧,传输机构包括传输机,传输机安装在配电箱上,传输机的后端侧部与安装架的前部相连接;

行程机构安装在安装架上,行程机构包括用于对传输机上的产品进行定位的薄形气缸、带动夹持机构上下前后移动的上下移动气缸和前后移动气缸、以及带动夹持机构夹持或摆动的摆动气缸,其中薄形气缸安装在安装架的前端位于传输机的后端上方,前后移动气缸、上下移动气缸和摆动气缸从上往下依次设置在安装架的后端,前后移动气缸的上端与安装架的后端顶部相连接;

夹持机构为一摆动气爪,摆动气爪与摆动气缸相连接,摆动气爪在上下移动气缸、前后移动气缸和摆动气缸的作用下移动并旋转实现产品的夹持和正反翻转;

旋转机构设置在操作台的后侧位于夹持机构的下方,旋转机构包括一转盘以及伺服电机,转盘设置在操作台上方,转盘上设有若干供产品装入的料盒,驱动电机位于操作台下方,转盘的底部通过联轴器与伺服电机相连接,转盘通过伺服电机驱动旋转实现料盒的切换。

作为改进,所述安装架呈倒L形,包括并排安装在操作台上的左右立板以及架设在左右立板上的顶板,前后移动气缸安装在顶板的下端;所述传输机通过支架安装在配电箱上,传输机的后端侧部与左右立板相固定。

作为改进,所述左右立板的上部架设上下二块横板,薄型气缸安装在上方的横板上,薄型气缸的前端设有用于对产品进行定位的挡片,在下方的横板上设有光电传感器,当产品输送到位时,光电传感器检测到产品后即停止传输机传送,薄型气缸上移,前后移动气缸前移带动摆动气爪前移夹持产品,当摆动气爪在上下移动气缸,前后移动气缸和摆动气缸的作用下将产品放入料盒并在上下移动气缸及前后移动气缸的带动下恢复到待夹持位置时,薄型气缸下移到原位置,传输机开始运行。

作为改进,所述转盘上环向均匀间隔设有若干供料盒放置的定位槽,料盒内设有用于托住产品的垫块,行程机构还包括一电动滑台,电动滑台安装在操作台上位于左右立板之间,电动滑台的后端水平凸设有一便于将垫块上的产品托住并下移的托板,料盒的外侧开设有可供托板插入的槽孔。

再改进,所述操作台上设有供联轴器的上端穿置的通孔,转盘的底部设有安装有轴承的轴承座,轴承座固定在操作台上位于通孔的位置,联轴器的上端穿过轴承座、通孔与转盘的底部相连接。

再改进,所述操作台的底部设有供电机安装架固定的挡板,伺服电机与联轴器同轴设置在电机安装架上,联轴器的下端与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之间设有减速器。

再改进,所述操作台上靠近摆动气爪的转盘的一侧设有一立架,立架上安装有用于检测转盘上的料盒内有无产品的传感器,料盒通过传感器检测后通过转盘的旋转进行切换,以实现将空的料盒旋转至与摆动气爪对应的设定位置。

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架的左右立板的底部设有带孔的翻边,操作台上设有对应的安装孔,左右立板通过螺栓固定在操作台上。

进一步改进,所述左右立板的上端设有多个螺孔,顶板的前部左右两侧设有对应的沉孔,顶板通过螺钉安装在左右立板上,顶板的后部设有若干用于安装前后移动气缸的安装沉孔。

最后,所述配电箱上、传输机的一侧安装有一显示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操作台上设置传输机构、行程机构、夹持机构和旋转机构,通过多个机构实现产品的自动装料,与传统的人工装料相比,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稳定性较高,维护操作简单便捷。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维护方便,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产品缺陷少、产品质量大为提高,并且成本低,可实现自动装料,满足薄片类产品连续批量装料的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行程机构和夹持机构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旋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传输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5所示,一种薄片类产品自动正反排装设备,包括机架1,机架1包括操作台11和支撑脚12,在机架1上操作台11的前侧设有配电箱9,配电箱9设置在机架1的支撑脚12上与操作台11相齐平,机架1上设置有安装架2、用于运送产品的传输机构3、行程机构4、夹持机构和旋转机构6,其中安装架2设置在操作台1的前侧,安装架2呈倒L形,包括左右立板21以及架设在左右立板21上的顶板22,左右立板21的底部设有带孔的翻边211,操作台1上设有对应的安装孔,左右立板21通过螺栓固定在操作台1上,左右立板21的上端设有多个螺孔,顶板22的前部左右两侧设有对应的沉孔221,顶板22通过螺钉安装在左右立板21上;传输机构3包括传输机31、支架32,传输机31通过支架32安装在配电箱9上,传输机31的后端两侧与左右立板21相连接固定,在配电箱9上、传输机31的一侧安装有一显示屏10;

行程机构4安装在安装架2上,行程机构4包括用于对传输机31上的产品进行定位的薄形气缸41、带动产品上下前后移动的上下移动气缸43和前后移动气缸42、带动夹持机构夹持或摆动的摆动气缸44和电动滑台45,其中薄形气缸41安装在安装架1的前端位于电动滑台45的上方,前后移动气缸42、上下移动气缸43和摆动气缸44从上往下依次设置在安装架2的后端位于顶板22的下方,前后移动气缸42的上端与顶板22的底部相连接,顶板22的后部设有若干用于安装前后移动气缸42的安装沉孔222;

夹持机构为一摆动气爪5,摆动气爪5与摆动气缸44相连接,摆动气爪5在上下移动气缸43、前后移动气缸42和摆动气缸44的作用下移动并旋转实现产品的夹持和180°翻转;左右立板21的上部架设上下二块横板23和24,薄型气缸41安装在上方的横板23上,薄型气缸41的前端设有用于对产品进行定位的挡片,在下方的横板24上设有光电传感器,当产品输送到位时,光电传感器检测到产品后即停止传输机31传送,薄型气缸41上移,前后移动气缸42前移带动摆动气爪5前移夹持产品;

旋转机构6设置在操作台11的后侧位于夹持机构的下方,旋转机构6包括一转盘61、料盒62、伺服电机63、减速器64和联轴器65,转盘61设置在操作台1上方,本实施例的料盒62为6个,转盘61上环向均匀间隔设有6个供料盒62放置的定位槽,料盒62内设有用于托住产品的垫块,电动滑台45安装在操作台11上左右立板21之间,电动滑台45的后端水平凸设有一便于将垫块上的产品托住并下移的托板451,料盒62的外侧开设有可供托板91插入的槽孔621;操作台11上设有供联轴器65的上端穿置的通孔111,转盘61的底部设有安装有轴承67的轴承座66,轴承座66固定在操作台11上位于通孔111的位置,联轴器65的上端过轴承座66、通孔111与转盘61的底部相连接,联轴器65的下端与减速器64相连接,操作台1的底部设有供电机安装架8固定的挡板13,伺服电机63设置在电机安装架8上,减速器64安装在伺服电机63的输出轴上,转盘61通过伺服电机63驱动旋转实现料盒62的切换;

操作台11上靠近摆动气爪5的转盘61的一侧设有一立架7,立架7上安装有用于检测转盘61上的料盒62内有无产品的传感器,料盒62通过传感器检测后通过转盘61的旋转进行切换,以实现将空的料盒62旋转至与摆动气爪5对应的设定位置。

具体操作过程为:产品成形压机将铁粉成形后由传输机31运送产品,运动到薄型气缸41所在位置后由薄型气缸41前端挡片挡住进行产品定位,此时光电传感器检测到产品后即停止传输机31传送,薄型气缸41上移,前后移动气缸42前移,摆动气爪5开始夹持产品,由前后移动气缸42带动摆动气爪5和产品移动至料盒62的上方,此时根据设定程序摆动气爪5选择是否进行180°旋转,与此同时薄型气缸41下移到原位置,传输机31开始运行;随后上下移动气缸43下移,产品放入料盒62内,产品由料盒62内垫块托住,随电动滑台45下移设定距离,摆动气缸5在上下移动气缸43及前后移动气缸42的带动下恢复到待夹持位置,如此往复若干次后料盒62装满,在伺服电机63的带动下转盘61旋转60°切换至下一料盒62,与此同时传感器检测下一料盒62是否有产品未取出,若无,下次切换料盒62时旋转60°即停止;若有,旋转60°后检测下一料盒62后继续旋转,重复此动作直至切换到空的料盒62为止,一定时间后操作工取出料盒,推动料盒62内垫块将产品放入工装内,空的料盒62重新放入转盘61。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