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片后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67607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薄片后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薄片后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对从图像形成装置输送来的多个薄片进行分类以及装订等后处理的薄片后处理装置。薄片后处理装置具有将薄片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从两侧夹入并对宽度方向的位置进行整合的整合板。但是,在薄片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向上弯曲(卷曲)的情况下,存在不能适当地整合薄片的宽度方向的位置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薄片后处理装置包括:排出部,将薄片排出;第一托盘,承载从所述排出部排出的所述薄片;以及第二托盘,在所述薄片的输送方向上的所述第一托盘的下游侧,在与所述第一托盘的下游端相比相对下方侧的位置支撑从所述第一托盘被输送且被承载的所述薄片的输送方向前端部。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薄片后处理方法是薄片后处理装置中的薄片后处理方法,所述薄片后处理装置包括第一托盘以及第二托盘,其包括:排出薄片;承载排出的所述薄片;在所述薄片的输送方向上的所述第一托盘的下游侧,在与所述第一托盘的下游端相比相对下方侧的位置支撑从所述第一托盘被输送且被承载的所述薄片的输送方向前端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薄片后处理装置的全体构成例的视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薄片后处理装置的一部分的构成例的框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的薄片后处理装置的构成例的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的薄片后处理装置的处理托盘以及可动承载托盘的构成例的立体图。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的薄片后处理装置的处理托盘以及可动承载托盘的构成例的截面图。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的薄片后处理装置的处理托盘以及可动承载托盘中的薄片的状态变化例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的薄片后处理装置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涉及的薄片后处理装置的构成例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薄片后处理装置包括排出部、第一托盘、第二托盘。排出部将薄片排出。第一托盘承载从排出部排出的薄片。第二托盘配置在薄片的输送方向上的第一托盘的下游侧。第二托盘在所述薄片的输送方向上的所述第一托盘的下游侧,在与所述第一托盘的下游端相比相对下方侧的位置支撑从所述第一托盘被输送且被承载的所述薄片的输送方向前端部。

整合部件对被所述第一托盘以及所述第二托盘支撑的所述薄片的垂直于所述输送方向的方向上的两端的位置进行整合。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0、图像形成装置11、以及薄片后处理装置12进行说明。并且,在各图中,对同一构成赋予同一符号。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1以及薄片后处理装置12的全体构成例的视图。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1以及薄片后处理装置12的一部分的构成例的框图。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图像形成系统10具有图像形成装置11以及薄片后处理装置12。图像形成装置11将图像形成于片状的介质(以下,总称为“薄片”。)。薄片后处理装置12对从图像形成装置11排出的薄片进行后处理。

图像形成装置11具有控制面板21、图像形成控制部22、扫面仪部23、打印机部24、薄片收容部25、以及输送部26。

控制面板21具有接受来自使用者的操作的各种键。控制面板21具有进行各种显示的显示部。控制面板21具有面板控制部,该面板控制部具有CPU、ROM、以及RAM。面板控制部控制使用者对各种键的操作的接受、以及显示部的显示。控制面板21将印刷张数、薄片的大小、薄片的种类、以及后处理的种类等各种信息显示于显示部。控制面板21接受显示部所显示的信息的指定以及变更。控制面板21接受例如示出薄片的后处理的种类的信息的指定。控制面板21将示出被指定的薄片的后处理的种类的信息输出至薄片后处理装置12。

图像形成控制部22对控制面板21、扫面仪部23、以及打印机部24各自的CPU进行控制。图像形成控制部22控制整个图像形成装置11的动作。图像形成控制部22具有CPU、ROM、以及RAM。

扫面仪部23具有将复印对象物的图像信息作为光的明暗进行读取的读取部。扫面仪部23具有扫描仪控制部,该扫描仪控制部具有CPU、ROM、以及RAM。扫描仪控制部对基于读取部的图像信息的读取进行控制。扫面仪部23将读取到的图像信息输出至打印机部3。

打印机部24基于来自扫面仪部23或者外部的图像信息,通过色调剂等显影剂形成输出图像(以下,称为色调剂图像)。打印机部24将色调剂图像转印至薄片的表面上。打印机部24对薄片的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施加热和压力,将色调剂图像定影于薄片。打印机部24具有打印机控制部,该打印机控制部具有CPU、ROM、以及RAM。打印机控制部对利用打印机部24对薄片进行的图像印刷进行控制。

薄片收容部25对应于打印机部24形成色调剂图像的定时(timing),将薄片一张一张地供应至打印机部24。薄片收容部25具有多个供纸盒。各供纸盒分别收纳预先设定的尺寸以及种类的薄片。各供纸盒分别具有拾取辊。各拾取辊从各供纸盒将薄片一张一张地取出。各拾取辊将取出的薄片提供给输送部26。

输送部26将从薄片收容部25供应的薄片向打印机部24输送。输送部26将从打印机部24送出的薄片向薄片后处理装置12输送。

薄片后处理装置12邻接于图像形成装置11配置。薄片后处理装置12对从图像形成装置11供应的薄片实行由控制面板21指定的后处理。薄片后处理装置12具有后处理控制部31、待机部32、处理部33、以及承载部34。

后处理控制部31控制整个薄片后处理装置12的动作。后处理控制部31具有CPU、ROM、以及RAM。后处理控制部31在非分类设定时不将从图像形成装置11供应的薄片分类而进行排出。后处理控制部31在非分类设定时将薄片向承载部34的固定承载托盘341或者可动承载托盘342排出。后处理控制部31在非分类设定时将薄片直接向固定承载托盘341排出。后处理控制部31在非分类设定时将薄片经由待机部32向可动承载托盘342排出。后处理控制部31在分类设定时将从图像形成装置11供应的多张薄片进行分类。并且,后处理控制部31在装订设定时对从图像形成装置11供应的多张薄片实行装订处理。后处理控制部31将多张薄片在薄片的宽度方向以及输送方向上进行整合。后处理控制部31将进行整合的多张薄片订合。后处理控制部31在分类以及装订设定时将薄片经由待机部32以及处理部33向可动承载托盘342排出。

待机部32在非分类设定时将从图像形成装置11供应的薄片向可动承载托盘342排出。待机部32在分类设定时或者装订设定时的规定定时,使从图像形成装置11供应的薄片待机。规定定时例如是在形成规定的薄片摞的多张薄片中的从图像形成装置11供应最初的规定张数的薄片期间的定时等。待机部32在规定定时使规定张数的薄片待机之后向处理部33排出。待机部32在规定定时以外将从图像形成装置11供应的薄片一张一张地向处理部33排出。

处理部33在分类设定时或者装订设定时使多张薄片整合。处理部33在装订设定时将多张整合的薄片订合。处理部33将处理后的薄片向承载部34的可动承载托盘342排出。

承载部34具有固定承载托盘341以及可动承载托盘342。固定承载托盘341固定于薄片后处理装置12的上部。可动承载托盘342为支撑薄片的第二托盘。可动承载托盘342配置于薄片后处理装置12的侧部。可动承载托盘342配置于待机部32以及处理部33各自的输送方向的下游。可动承载托盘342在薄片后处理装置12的垂直方向上进行升降移动。

以下,参照图3、图4、以及图5,对薄片后处理装置12的构成进行说明。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的薄片后处理装置12的构成例的视图。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的薄片后处理装置12的处理托盘71以及可动承载托盘342的构成例的立体图。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的薄片后处理装置12的处理托盘71以及可动承载托盘342的构成例的截面图。

薄片后处理装置12具有第一入口辊51以及第二入口辊52、控制板(gate flap)53、第一排出辊54以及第二排出辊55。第一入口辊51以及第二入口辊52在将薄片从厚度方向的两侧夹入的同时进行旋转。第一入口辊51以及第二入口辊52将从图像形成装置11供应的薄片向控制板53输送。控制板53将从第一入口辊51以及第二入口辊52送出的薄片的输送目的地切换为固定承载托盘341或者待机部32。第一排扺辊54以及第二排扺辊55在将薄片从厚度方向的两侧夹入的同时进行旋转。第一排扺辊54以及第二排扺辊55将由控制板53分选的薄片向固定承载托盘341输送。

待机部32具有第一出口辊61以及第二出口辊62、第一缓冲辊63以及第二缓冲辊64、待机托盘65。

第一出口辊61以及第二出口辊62为排出薄片的排出部。第一出口辊61以及第二出口辊62在将薄片从厚度方向的两侧夹入的同时进行旋转。第一出口辊61以及第二出口辊62将从控制板53向待机部32侧送出的薄片向待机托盘65输送。

第一缓冲辊63以及第二缓冲辊64在将来自第一出口辊61以及第二出口辊62的薄片从厚度方向的两侧夹入的同时进行旋转。第一缓冲辊63以及第二缓冲辊64在非分类设定时向将薄片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送出的 方向旋转。第一缓冲辊63以及第二缓冲辊64在非分类设定时将薄片向可动承载托盘342输送。第一缓冲辊63以及第二缓冲辊64在分类以及装订设定时向将薄片送出至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方向旋转。第一缓冲辊63以及第二缓冲辊64在分类以及装订设定时进行旋转,直到薄片的后端部被后述的后端支撑部67支撑为止。在分类以及装订设定时,当薄片向处理部33供应时,第一缓冲辊63以及第二缓冲辊64解除薄片的夹入。

待机托盘65保存从第一出口辊61以及第二出口辊62送出的薄片。待机托盘65将多张薄片在厚度方向上进行堆叠并保存。待机托盘65以使薄片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比上游侧高的方式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待机托盘65具有在薄片的宽度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配置的第一部件以及第二部件、以及托盘驱动部。薄片的宽度方向为与薄片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托盘驱动部在薄片的宽度方向中的相互相反的方向上使第一部件以及第二部件同步移动。在将薄片从待机部32向处理部33排出的情况下,托盘驱动部使第一部件以及第二部件向相互分离的方向移动。

待机部32具有后端支撑部67。并且,待机部32不必必须具有后端支撑部67。

后端支撑部67配置于待机部32的输送方向上的待机托盘65的上游以及垂直方向上的待机托盘65的下方。后端支撑部67具有底座671、底座驱动轴673、第一桨板(paddle)675、以及第二桨板677。底座671固定于底座驱动轴673。底座驱动轴673的轴向为与待机部32中的薄片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底座671从底座驱动轴673的外周面上向径向外侧突出。底座671的形状形成为平板状。底座671对载置于待机托盘65的薄片的输送方向上的后端部进行支撑。如果底座671在支撑薄片的后端部时进行旋转,则使薄片的后端部向下方落下。

第一桨板675以及第二桨板677从底座驱动轴673独立,且绕底座驱动轴673的轴旋转。第一桨板675以及第二桨板677各自的形状形成规定厚度的平板状。第一桨板675以及第二桨板677分别由橡胶材料等弹性材料的材料形成。底座671以及第一桨板675将载置于待机托盘65的薄片的堆叠方向中的最下位的薄片的后端部,从厚度方向的两侧夹入并保持。 第一桨板675以及第二桨板677,将堆叠于最下位的薄片(第一薄片)的第二薄片的后端部,从厚度方向的两侧夹入并保持。如果底座671、第一桨板675以及第二桨板677进行旋转直到向下方倾斜,则使所保持的薄片向处理托盘71落下。如果第一桨板675以及第二桨板677在进行旋转的同时与向处理托盘71落下的薄片进行接触,则将薄片向处理部33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拍入。

处理部33具有处理托盘71、装订器72、第一输送辊73、第二输送辊74、输送带75、摞排出导向件76、整合板77、以及按压部件78。

处理托盘71为承载薄片的第一托盘。处理托盘71配置于待机托盘65的下方。处理托盘71以使处理部33中的薄片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比上游侧高的方式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

装订器72配置于薄片的输送方向上的处理托盘71的上游。装订器72对承载于处理托盘71的规定张数的薄片摞进行装订(订合)处理。

第一输送辊73以及第二输送辊74在处理部33中的薄片的输送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配置。第一输送辊73配置于薄片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第二输送辊74配置于薄片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第一输送辊73相对地配置在比第二输送辊74在垂直方向上更低的位置。

输送带75架设于第一输送辊73以及第二输送辊74。输送带75与第一输送辊73以及第二输送辊74同步旋转。输送带75在装订器72与承载部34之间输送薄片。

摞排出导向件76设置于输送带75。摞排出导向件76的形状形成为从输送带75的表面突出的爪形形状。摞排出导向件76与载置于输送带75的薄片摞的后端部接触。摞排出导向件76伴随输送带75的旋转,将输送带75上的薄片摞向承载部34输送。

整合板77为对薄片的垂直于输送方向的方向的两端的位置进行整合的整合部件。整合板77对承载于处理托盘71的薄片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的位置进行整合。薄片的宽度方向为垂直于薄片的输送方向的方向。整合板77由具有滑动性的材质形成。整合板77例如由树脂或者片材等形成。两个整合板77在处理托盘71的薄片的宽度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配置。两 个整合板77通过将处理托盘71的薄片从宽度方向两侧夹入,从而整合薄片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的位置。两个整合板77通过驱动部79在薄片的宽度方向上被驱动。驱动部79在薄片的宽度方向上的相互相反的方向上使两个整合板77同步移动。在整合处理托盘71的薄片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的位置的情况下,驱动部79使两个整合板77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

按压部件78的外形形成为板状。按压部件78被设置成在处理托盘71的薄片的输送方向上的从整合板77的下游侧端部向下游侧突出。按压部件78通过自重或者外力,绕被整合板77的下游侧端部支撑的旋转轴78a的轴旋转。旋转轴78a在处理托盘71的薄片的宽度方向上平行设置。按压部件78在不与薄片接触的情况下,相对于处理托盘71的薄片的输送方向以规定锐角的迎角向下方倾斜。规定锐角例如为30°以下的角度等。按压部件78被配置成遮挡处理托盘71的薄片从处理托盘71的下游端向输送方向突出。按压部件78与来自处理托盘71的下游端的薄片的输送方向交叉向下方倾斜。按压部件78可以设置于整合部件。

如图5所示,如果从处理托盘71的下游端突出的薄片P的宽度方向端部中的输送方向前端部撞到按压部件78,则按压部件78向上旋转。按压部件78使从处理托盘71的下游端突出的薄片P的输送方向前端部的突出方向从输送方向C变化为向下方倾斜的方向。

如图3所示,承载部34的固定承载托盘341将从第一排出辊54以及第二排出辊55排出的薄片汇聚。承载部34的可动承载托盘342将从各个待机部32以及处理部33排出的薄片汇聚。承载部34具有进行升降的遮板(shutter)81。在非分类设定时,遮板81为了遮蔽处理托盘71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端部而上升。遮板81通过上升,遮挡处理托盘71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端部相对于可动承载托盘342露出。在分类以及装订设定时,遮板81为了使处理托盘71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端部开放而下降。遮板81通过下降,使处理托盘71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端部相对于可动承载托盘342露出。

承载部34具有检测承载于可动承载托盘342的薄片的承载高度的传感器82。传感器82例如为反射型的光学传感器等承载高度传感器。可动 承载托盘342根据由传感器82检测出的承载高度,在垂直方向上进行升降移动。可动承载托盘342的升降移动由后处理控制部31控制。如图5所示,在薄片P被承载于处理托盘71时,可动承载托盘342支撑从处理托盘71的下游端突出的薄片P的输送方向前端部。可动承载托盘342在与处理托盘71的下游端相比相对的下方侧的位置支撑薄片P(从处理托盘71输送且承载的薄片)的输送方向前端部。可动承载托盘342将承载于处理托盘71的薄片P的形状形成沿着输送方向C弯曲成垂下状态的形状。可动承载托盘342支撑薄片P的输送方向前端部的位置与处理托盘71的下游端的位置之间的高低差H由后处理控制部31控制。后处理控制部31基于薄片P的输送方向的长度等控制高低差H。如图6所示,当薄片P承载于处理托盘71时,即使薄片P在宽度方向上卷曲,也会根据高低差H变化为沿着输送方向C弯曲成垂下状态的形状。薄片P在宽度方向上卷曲的形状为薄片P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向上弯曲的形状。沿着输送方向C弯曲成垂下状态的形状的薄片P与薄片P在宽度方向上卷曲的情况相比,宽度方向的刚性变高。

当薄片摞从处理托盘71转移至可动承载托盘342时,与支撑薄片的输送方向前端部的情况相比,可动承载托盘342配置于上升的位置。薄片摞为堆叠的多张薄片。可动承载托盘342例如被配置成沿着输送方向与处理托盘71顺畅地连续。可动承载托盘342例如被配置成可动承载托盘342的上游端以及处理托盘71的下游端的垂直方向的位置大致一致。可动承载托盘342例如被配置成可动承载托盘342的上游端与处理托盘71的下游端相比在垂直方向上略高。

以下,参照图7,对薄片后处理装置12的动作进行说明。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的薄片后处理装置12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首先,在从图像形成装置11未输出有印刷开始的指令的情况下,后处理控制部31将可动承载托盘342配置于可动范围的最下方的基准位置(动作01)。

接着,后处理控制部31判断从图像形成装置11是否已输出了印刷开始的指令(动作02)。

在该判断结果为“是”的情况下(动作02:是),后处理控制部31将处理推进至动作03。

另一方面,在该判断结果为“否”的情况下(动作02:否),后处理控制部31重复动作02的判断处理。

接着,后处理控制部31使可动承载托盘342上升到与处理托盘71的下游端相比相对的下方侧的薄片支撑位置(动作03)。后处理控制部31基于从图像形成装置11取得的薄片的信息等对薄片支撑位置进行设定。薄片的信息为薄片的输送方向的长度等的信息。

接着,后处理控制部31将薄片从待机部32排出至处理托盘71(动作04)。当伴随处理托盘71的输送带75的旋转等薄片向输送方向移动时,如果薄片的输送方向前端部撞到按压部件78,则薄片的突出方向向下方倾斜。

接着,可动承载托盘342支撑从处理托盘71的下游端突出的薄片的输送方向前端部(动作05)。可动承载托盘342在与处理托盘71的下游端相比相对的下方侧的薄片支撑位置支撑薄片的输送方向前端部。被处理托盘71以及可动承载托盘342支撑的薄片的形状成为沿输送方向弯曲成垂下状态的形状。

接着,后处理控制部31将薄片从待机部32排出至处理托盘71(动作06)。重新承载于处理托盘71的薄片的输送方向前端部在与处理托盘71的下游端相比相对的下方侧的位置被可动承载托盘342支撑。重新被处理托盘71以及可动承载托盘342支撑的薄片的形状成为沿着输送方向弯曲成垂下状态的形状。

接着,后处理控制部31通过整合板77对承载于处理托盘71的薄片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的位置进行整合(动作07)。沿输送方向弯曲成垂下状态的形状的薄片与薄片在宽度方向上卷曲的情况相比,宽度方向的刚性变高,因此,宽度方向的两端位置根据薄片宽度被适当地整合。

接着,后处理控制部31判断是否已指示将处理托盘71的薄片转移至可动承载托盘342(动作08)。

在该判断结果为“是”的情况下(动作08:是),后处理控制部31将处理推进至动作09。

另一方面,在该判断结果为“否”的情况下(动作08:否),后处理控制部31将处理返回至动作06。

接着,后处理控制部31使可动承载托盘342上升至薄片收入位置(动作09)。薄片收入位置例如为可动承载托盘342被配置成沿着输送方向与处理托盘71顺畅地连续的位置等。可动承载托盘342的上游端以及处理托盘71的下游端的垂直方向的位置例如被配置成大致一致。

接着,后处理控制部31通过输送带75的旋转驱动,将处理托盘71的薄片转移至可动承载托盘342(动作10)。

接着,后处理控制部31判断是否从图像形成装置11已输出有印刷结束的指令(动作11)。

在该判断结果为“是”的情况下(动作11:是),后处理控制部31将处理推进至动作12。

接着,后处理控制部31使可动承载托盘342下降到可动范围的最下方的基准位置(动作12)。并且,后处理控制部31将处理推进至结束。

另一方面,在该判断结果为“否”的情况下(动作11:否),后处理控制部31将处理推进至动作13。

并且,后处理控制部31使可动承载托盘342在垂直方向上下降规定量(动作13)。规定量例如是从处理托盘71转移至可动承载托盘342的薄片的厚度以上的距离。

接着,后处理控制部31通过传感器82检测承载于可动承载托盘342的薄片的承载高度(动作14)。

接着,后处理控制部31基于由传感器82检测出的薄片的承载高度,使可动承载托盘342上升至薄片支撑位置(动作15)。后处理控制部31基于由传感器82检测出的薄片的承载高度、以及薄片的信息等来设定薄片支撑位置。然后,后处理控制部31将处理返回至动作04。

由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的薄片后处理装置12具有可动承载托盘342,因此,能够在与处理托盘71的下游端相比的下方支撑薄片的输送方 向前端部。由于具有在与处理托盘71的下游端相比的下方支撑薄片的输送方向前端部的可动承载托盘342,因此,能够将薄片的形状形成为在输送方向弯曲成垂下状态的形状。由于具有将薄片的形状形成在输送方向弯曲成垂下状态的形状的可动承载托盘342,因此,能够提高薄片的宽度方向的刚性,并且能够适当地整合薄片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即使承载于处理托盘71的薄片在宽度方向上卷曲,可动承载托盘342也能够使其变化为沿着输送方向弯曲成垂下状态的形状。

由于具有在对应于薄片的输送方向长度的位置支撑薄片的输送方向前端部的可动承载托盘342,因此,能够将薄片的形状可靠地形成在输送方向上弯曲成垂下状态的形状。

由于具有对应于可动承载托盘342的薄片的承载高度控制可动承载托盘342的位置的后处理控制部31,因此,能够适当地配置可动承载托盘342。由于具有薄片每次被承载于可动承载托盘342都对可动承载托盘342的位置进行控制的后处理控制部31,因此,能够适当地配置可动承载托盘342。由于具有薄片每次被承载于可动承载托盘342都使可动承载托盘342下降规定量的后处理控制部31,因此,能够适当地对位置进行重新设定。

在将薄片从处理托盘71转移至可动承载托盘342的情况下,由于后处理控制部31使可动承载托盘342上升至薄片收入位置,因此能够适当地进行转移。

由于具有将在输送方向上突出的薄片从处理托盘71的下游端向下方按压的按压部件78,因此,能够使薄片的形状可靠地变化为在输送方向上弯曲成垂下状态的形状。由于具有将薄片的宽度方向端部向下方按压的按压部件78,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薄片在宽度方向上发生卷曲。由于具有设置于整合板77的按压部件78,因此,能够可靠地将薄片的宽度方向端部向下方按压。由于具有相对于薄片的输送方向以规定锐角的迎角向下方倾斜的板状的按压部件78,因此,能够在抑制薄片的输送负载增大的同时,使薄片的突出方向可靠地变化。

以下,对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薄片后处理装置12中,虽然薄片从待机部32被排出至处理托盘71,但是并不限定于此。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涉及的薄片后处理装置12的构成例的视图。如图8所示,在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薄片也可以从第一出口辊61以及第二出口辊62被排出至处理托盘71。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薄片后处理装置12中,虽然传感器82为反射型的光学传感器,但是并不限定于此。

在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传感器82也可以是光学传感器以外的其他传感器,例如,具有与薄片的表面接触的杆型致动器的开关等。开关例如输出使薄片的承载高度为规定高度以上的接通(ON)信号。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薄片后处理装置12中,虽然后处理控制部31根据薄片的输送方向的长度来控制高低差H以及薄片支撑位置,但是并不限定于此。

在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后处理控制部31除了使用薄片的输送方向的长度以外,也可以使用与薄片的刚性关联的薄片的种类以及厚度等信息。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薄片后处理装置12中,虽然具有按压部件78,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省略按压部件78。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薄片后处理装置12中,虽然薄片每次被移载于可动承载托盘342,后处理控制部31都对位置进行控制,但是并不限定于此。

在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后处理控制部31也可以使可动承载托盘342的位置固定,直到在可动承载托盘342上承载一定量以上的薄片。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薄片后处理装置12中,虽然后处理控制部31在使可动承载托盘342下降之后上升至薄片支撑位置,但是并不限定于此。

在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后处理控制部31也可以不对可动承载托盘342的位置进行重新设定,而只是根据薄片的承载高度使其下降至薄片支撑位置。

对于可动承载托盘342的位置,承载的薄片的输送方向前端部的位置位于处理托盘71的下游端的位置的下方即可。因此,在以可动承载托盘342上承载的薄片的输送方向前端部的位置位于处理托盘71的下游端的 位置的下方的情况为例,即使可动承载托盘342自身的薄片的输送方向的前端部的位置位于处理托盘71的下游端的位置的上方也是没有问题的(图3的状态)。

另一方面,也可以设计将可动承载托盘342自身的薄片的输送方向的前端部的位置通常位于处理托盘71的下游端的位置的下方(图5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可动承载托盘342上承载的薄片的量为不会超过图5的量的方式控制薄片的输送。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由于具有可动承载托盘342,因此,能够在与处理托盘71的下游端相比的下方支撑薄片的输送方向前端部。由于具有在与处理托盘71的下游端相比的下方支撑薄片的输送方向前端部的可动承载托盘342,因此,能够将薄片的形状形成为在输送方向弯曲成垂下状态的形状。由于具有将薄片的形状形成在输送方向弯曲成垂下状态的形状的可动承载托盘342,因此,能够提高薄片的宽度方向的刚性,并且能够适当地整合薄片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即使承载于处理托盘71的薄片在宽度方向上卷曲,可动承载托盘342也能够使其变化为沿着输送方向弯曲成垂下状态的形状。

本发明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是以实例为前提,并不是想要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要旨的范围,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或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或要旨,同时也包含于权利要求记载的发明和与其均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