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橡胶切割领域,尤其是一种胶辊的加工方法及其装置。
背景技术:
胶辊是一种常见的工业产品,是以金属或其他材料为芯,外覆橡胶经硫化而制成的辊状制品,广泛运用于印刷、印染、造纸等行业。以印刷为例,其对胶辊的精度要求非常高,否则会缺笔断道,文字模糊不清,甚至出现糊瞎、跳胶现象。
pos机是各大商场、超市等必不可少的非现金结算工具,由于结算时必须对相应数据模块进行打印,所以就要求pos机的胶辊能够将文字印刷得十分清晰、干净利落;尺寸精度越高的胶辊,不仅能够保证良好的打印品质,而且可以延长pos机及胶辊本身的使用寿命。
目前,pos机胶辊的生产中,由于切割时应力分布不均,初始切割点的应力偏小,之后应力会微微增大并保持,切割至胶辊末端时,由于切刀的离开,应力瞬时偏小,造成胶辊两端出现“喇叭口”,这种尺寸偏差肉眼并不可见,大概在120μm左右。
行业内对胶辊的加工精度要求是±40μm,为了达到这个要求,生产商不得不采用多次加工切割的方式来减少“喇叭口”效应,常见的是对每一根胶辊进行两次切割,以满足行业标准,但是这样不仅浪费时间和人力成本,而且设备投资大,生产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胶辊的加工方法及其装置。
本发明所述的胶辊的加工方法,利用涡流效应产生的冷气,在胶辊加工的同时对其进行冷气吹扫冷却,可以有效降低“喇叭口”引起的精度问题,采用本发明所述的胶辊的加工装置,对胶辊切割一次即可满足精度要求,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与此同时又提高了生产效率。
本发明所述的胶辊的加工方法,适用于pos机内胶辊的生产,同时也适用于其他对精度要求较高的胶辊的生产。
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胶辊的加工方法,在外圆磨床上设置冷却辅助系统,所述的冷却辅助系统产生冷风,所述的冷风温度为-20℃~10℃,所述的冷风在胶辊切割同时对胶辊进行冷却。
进一步的,所述的冷却辅助系统产生的冷风出口设置在胶辊的中轴线上,距离胶辊中心点的垂直距离为2-32cm。
进一步的,所述的冷风的流量为0.2-2m3/min。
一种胶辊的加工辅助装置,所述的加工辅助装置产生冷风,在胶辊切割同时对胶辊进行冷却,所述的加工辅助装置包括支架、涡流管、稳压供气管路、冷气分配器,所述的支架固定在外圆磨床上,所述涡流管的固定端固定在所述的支架上,所述涡流管的进气端与所述的稳压供气管路相连接,所述涡流管的冷风出口与所述的冷气分配器相连,所述的冷气分配器位于胶辊垂直上方或者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的稳压供气管路包括压缩气源、调压阀和气控阀,所述调压阀的进气口连接所述压缩气源,所述调压阀出气口连接所述气控阀的进气口相连,所述气控阀的出气口连接所述涡流管的进气口。
进一步的,所述的涡流管的排气量为0.2-2m3/min。
进一步的,所述的压缩气源为压缩空气,压力为0.5-2mpa。
进一步的,所述的涡流管的热风出口连接消音器或者软管,用于减少噪音。
有益效果:采用本发明所述的胶辊的加工方法,对胶辊可以实现一次切割即满足精度要求,不仅省下了一半的工时,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用电、用水等能源的消耗,而且本发明所述的胶辊的加工装置易于操作,所需的人工成本也大大下降,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胶辊的加工辅助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稳压供气管路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阐述。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技术或条件者,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技术或条件或者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购获得的常规产品。
实施例1
一种胶辊的加工辅助装置,如图1所示,所述的加工辅助装置产生冷风,在胶辊切割同时对胶辊进行冷却,所述的加工辅助装置包括支架1、涡流管2、冷气分配器3和稳压供气管路4,所述的支架1固定在外圆磨床上,所述涡流管2的固定端固定在所述的支架上,所述涡流管2的进气端与所述的稳压供气管路4相连接,所述涡流管2的冷风出口与所述的冷气分配器3相连,所述的冷气分配器3位于胶辊垂直上方,冷风出口距离胶辊中心点的垂直距离为12cm。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冷气分配器3也可以位于胶辊垂直下方,冷风出口距离胶辊中心点的垂直距离在2-32cm范围内。
实施例2
图2是稳压供气管路连接示意图,所述的稳压供气管路包括压缩气源41、调压阀42和气控阀43,所述调压阀42的进气口连接所述压缩气源41,所述调压阀42出气口连接所述气控阀43的进气口相连,所述气控阀43的出气口连接所述涡流管2的进气口。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在所述的涡流管2的热风出口连接消音器,用于减少噪音。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消音器可以用一根软管代替,借助软管将气流导出,软管的长度越长,消音效果越好。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