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铸造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73237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金属铸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铸造模具。



背景技术:

铸造模具是铸造工装的一部分,是使铸件成型、获得所需铸件的必要装备。现有的铸造一般将熔融的流动性液体由铸造模具的浇注通道直接垂直注入模腔内。流动性液体在注入过程中容易产生气泡,如果不及时排出会在模具中形成气孔,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在浇注液体的过程中,检验不到模腔内是否已经被液体填满。

目前,用户在给前模或后模的模腔浇注时,模腔内基本上都会困有一定的气体称之为困气,这样使得用户在对模腔进行浇注时,由于模腔内困有一定的气体,从而造成液体在模腔内分布不均匀,熔接不牢靠,使得用户体验感差,影响了生产厂家的市场竞争力。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铸造模具,该铸造模具在浇注时候不容易产生气泡,可以观察到模腔内液体是否填满且浇注前模腔内的困气能被抽走。

本发明为解决其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铸造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还包括:

浇注通道,所述浇注通道设置于所述上模上;

模腔,所述模腔设置于所述下模内,所述浇注通道位于模腔内壁的上沿,使浇注液体沿着模腔内壁流下;

检验通道,所述检验通道设置于所述上模上,所述检验通道一端和所述模腔相连,另一端伸出所述上模的侧面;

气体抽吸装置,所述气体抽吸装置与所述模腔相连。

优选地,所述浇注通道上端设置有浇注挡板,所述浇注挡板为漏斗形。

优选地,所述检验通道上设有阀门。

优选地,所述气体抽吸装置包括一设置于所述上模的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的输出端与模腔相连,所述气流通道的输入端连接有一抽真空装置。

优选地,所述抽真空装置包括一抽真空接头,所述抽真空接头一端与所述气流通道相连,所述抽真空接头的另一端连接有一真空泵。

优选地,所述抽真空接头与所述气流通道之间通过卡接或螺纹连接或嵌装的方式固定相连。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包括上模和下模,还包括浇注通道,所述浇注通道设置于所述上模上,所述下模内还设置有模腔,所述浇注通道位于模腔内壁的上沿,使浇注液体沿着模腔内壁流下,所述上模上设置有检验通道,所述检验通道一端和所述模腔相连,另一端伸出所述上模的侧面,所述模腔还连接有一气体抽吸装置。这样本技术方案采用浇注通道位于模腔内壁的上沿,使浇注液体沿着模腔内壁流下,能够有效地避免液体注入过程中产生气泡;检验通道的设置,能够方便我们观察模腔是否填满,而气体抽吸装置能够将模腔内困气抽出,并使得模腔接近真空状态,避免发生由于模腔内有困气,从而导致液体在模腔内分布不均匀,熔接不牢靠的情况。用户体验感好,应用前景广,从而极大地增强了生产厂家的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铸造模具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照图1,一种铸造模具,包括上模10和下模20,还包括浇注通道30,所述浇注通道30设置于所述上模10上,所述浇注通道30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漏斗形,主要是液体从模具外面进入模具里面的通道,所述下模20内还设置有模腔40,所述浇注通道30位于模腔40内壁的上沿,使浇注液体沿着模腔40内壁流下,所述上模10上设置有检验通道50,所述检验通道50一端和所述模腔40相连,另一端伸出所述上模10的侧面,所述模腔40还连接有一气体抽吸装置60。这样本技术方案采用浇注通道30位于模腔40内壁的上沿,使浇注液体沿着模腔40内壁流下,能够有效地避免液体注入过程中产生气泡;检验通道50的设置,主要作用是当模腔40被液体填满后,液体就会从检验通道50流出,当有液体流出时,就表明模腔40被液体填满了,而气体抽吸装置60能够在浇注前将模腔40内困气抽出,并使得模腔40接近真空状态,避免发生由于模腔40内有困气,从而导致液体在模腔40内分布不均匀,熔接不牢靠的情况。用户体验感好,应用前景广,从而极大地增强了生产厂家的市场竞争力。

优选地,所述浇注通道30上端设置有浇注挡板31,所述浇注挡板31为漏斗形。这样通过浇注挡板31能够有利于液体的灌入,避免液体的浪费。

优选地,所述检验通道50上设有阀门51。当开始灌入液体时,打开阀门51,当液体从检验通道50流出时,得知模腔40已被灌满,关闭阀门51,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

优选地,所述气体抽吸装置60包括一设置于所述上模10的气流通道61,所述气流通道61的输出端与模腔40相连,所述气流通道61的输入端连接有一抽真空装置。进一步,所述抽真空装置包括一抽真空接头62,所述抽真空接头62一端与所述气流通道61相连,所述抽真空接头62另一端连接有一真空泵63,这样本技术方案通过真空泵63与抽真空接头62的配合,使得模腔40内困气通过气流通道61被抽真空接头62和真空泵63抽出,从而使得模腔40接近真空状态。

优选地,所述抽真空接头62与所述气流通道61之间通过卡接或螺纹连接或嵌装的方式固定相连,本发明并不限制抽真空接头62与气流通道61之间的固连方式,只要以基本类似的技术手段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以上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当然,本发明还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形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所作的等同的变换或相应的改动,都应该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铸造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还包括浇注通道,浇注通道设置于上模上,在下模内还设置有模腔,浇注通道位于模腔内壁的上沿,使浇注液体沿着模腔内壁流下,上模上设置有检验通道,模腔还连接有一气体抽吸装置。这样本技术方案采用浇注通道位于模腔内壁的上沿,使浇注液体沿着模腔内壁流下,能够有效地避免液体注入过程中产生气泡;检验通道的设置,能够方便我们观察模腔是否填满,而气体抽吸装置能够将模腔内困气抽出,并使得模腔接近真空状态,避免发生由于模腔内有困气,从而导致液体在模腔内分布不均匀,熔接不牢靠的情况。

技术研发人员:陈金耀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门耀兴精铸制品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11.10
技术公布日:2018.03.2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