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快速下料及冷却的铸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89042发布日期:2019-02-01 19:32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快速下料及冷却的铸造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铸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快速下料及冷却的铸造装置。



背景技术:

铸造是人类掌握比较早的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已有约6000年的历史,中国约在公元前1700~前1000年之间已进入青铜铸件的全盛期,工艺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铸造是将液体金属浇铸到与零件形状相适应的铸造空腔中,待其冷却凝固后,以获得零件或毛坯的方法,被铸物质多为原为固态但加热至液态的金属,而铸模的材料可以是金属或者陶瓷,因应不同要求,使用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现有的铸造装置在铸造过程中存在下料速度慢的问题,同时下料过程料中可能存在气泡,若气泡没有及时排出,则会影响铸造质量,降低合格率,使材料浪费严重,增加铸造成本,此外,现有的铸造装置在铸造后采用自然冷却或者水冷,但自然冷却速度较慢,影响铸造效率,水冷则是没有对冷却后的水进行收集,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铸造装置在铸造过程中存在下料速度慢,同时下料过程料中可能存在气泡,以及铸造冷却速度慢和水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便于快速下料及冷却的铸造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便于快速下料及冷却的铸造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支撑板,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板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通孔,且通孔的孔壁固定连接有滚动轴承,两个所述滚动轴承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的杆壁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电动液压推杆,所述电动液压推杆的底端与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矩形板,所述矩形板内设有铸造模具,所述铸造模具的下表面与第二支撑板活动连接,所述铸造模具的一侧设有挡块,所述挡块的底端与第二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铸造模具的另一侧设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与第二支撑板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移动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上表面开设有与滑块相匹配的滑槽,所述移动板的上表面开设有螺纹孔,且螺纹孔的孔壁螺纹配合连接有螺栓,所述滑槽底壁开设有多个与螺栓底端相匹配的螺纹盲孔,所述移动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L形板,所述铸造模具靠近L形板的一侧开设有与L形板水平部相匹配的凹槽,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设有冷却机构。

优选的,所述冷却机构包括与底板上表面固定连接的冷却箱,所述冷却箱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储水箱,所述储水箱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水泵,所述水泵的出水口固定连接有第一水管,所述第一水管远离水泵的一端穿过储水箱和冷却箱的侧壁并向外延伸,所述第一水管远离水泵的一端固定连接有L形水管,所述L形水管远离第一水管的一端固定连通有喷头,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上表面开设有排水孔,所述排水孔的下方设有收集漏斗,所述收集漏斗的出水管穿过冷却箱的侧壁与储水箱的侧壁固定连通。

优选的,所述移动板和挡块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橡胶垫。

优选的,所述冷却箱内加设有冷却液。

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垫块。

优选的,所述铸造模具的进液口处固定连接有进液漏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快速下料及冷却的铸造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便于快速下料及冷却的铸造装置,通过设置有电动液压推杆和第二支撑板,当该铸造装置需要铸造的时候,首先把铸造模具放置在第二支撑板上,然后通过滑动移动板,移动板带动L形板卡入铸造模具上的卡槽内,然后继续推动移动板挤压铸造模具并通过螺栓固定铸造模具的位置,使铸造模具不在移动,然后通过进液漏斗向铸造模具内加料,在此过程中,启动电动液压推杆,电动液压推杆推动第二支撑板在转杆上下转动,第二支撑板带动铸造模具晃动,通过铸造模具的晃动加快进液漏斗内的原料向铸造模具下料的速度,以及排除原料中的气泡,该结构提高了下料速度,同时提高了铸造的效率,也提高了铸造产品的质量和合格率,避免材料浪费,降低了铸造成本。

2、该便于快速下料及冷却的铸造装置,通过设置有水泵、冷却箱、储水箱和喷头,当铸造完成之后需要冷却的时候,首先启动水泵,水泵把储水箱内的冷水通过第一水管和L形水管把冷却水加注到喷头上,然后通过喷头向铸造模具喷洒冷却水,达到对铸造模具快速冷却的目的,然后通过排水孔和收集漏斗把降温后的冷却水回收到储水箱内,并通过冷却箱内冷却液冷却后,保障水温能够再次喷洒降温,该结构提高了铸造模具的冷却速度,提高了冷却效率,同时能够使降温的水能够循坏使用,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该装置节约环保,值得推广。

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实用新型能够提高下料速度,提高了铸造的效率,能够排除原料中的气泡,提高了铸造产品的质量和合格率,避免材料浪费,降低了铸造成本,也能够使降温的水能够循坏使用,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提高了铸造模具的冷却效率,且该装置节约环保,值得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便于快速下料及冷却的铸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便于快速下料及冷却的铸造装置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板、2进液漏斗、3第一支撑板、4转杆、5第二支撑板、6电动液压推杆、7矩形板、8铸造模具、9挡块、10移动板、11螺栓、12 L形板、13冷却箱、14储水箱、15水泵、16 L形水管、17喷头、18收集漏斗、19垫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照图1-2,一种便于快速下料及冷却的铸造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支撑板3,两个第一支撑板3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通孔,且通孔的孔壁固定连接有滚动轴承,两个滚动轴承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转杆4,转杆4的杆壁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5,第二支撑板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垫块19,垫块19能够帮助电动液压推杆6支撑第二支撑板5,第二支撑板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电动液压推杆6,电动液压推杆6的底端与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板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矩形板7,矩形板7内设有铸造模具8,铸造模具8的下表面与第二支撑板5活动连接,铸造模具8的一侧设有挡块9,挡块9的底端与第二支撑板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铸造模具8的另一侧设有移动板10,移动板10和挡块9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橡胶垫,橡胶垫能够加大移动板10和挡块9与铸造模具8接触面的摩擦力,使铸造模具夹持的更加稳定,移动板10与第二支撑板5的上表面滑动连接,移动板10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滑块,第二支撑板5的上表面开设有与滑块相匹配的滑槽,移动板10的上表面开设有螺纹孔,且螺纹孔的孔壁螺纹配合连接有螺栓11,滑槽底壁开设有多个与螺栓11底端相匹配的螺纹盲孔,移动板10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L形板12,铸造模具8靠近L形板12的一侧开设有与L形板12水平部相匹配的凹槽,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设有冷却机构,冷却机构包括与底板1上表面固定连接的冷却箱13,冷却箱13内加设有冷却液,冷却液对降温后的温水进行降温,冷却箱13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储水箱14,储水箱14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水泵15,水泵15的出水口固定连接有第一水管,第一水管远离水泵15的一端穿过储水箱14和冷却箱13的侧壁并向外延伸,第一水管远离水泵1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L形水管16,L形水管16远离第一水管的一端固定连通有喷头17,第二支撑板5的上表面开设有排水孔,排水孔的下方设有收集漏斗18,收集漏斗18的出水管穿过冷却箱13的侧壁与储水箱14的侧壁固定连通,该结构提高了铸造模具的冷却速度,提高了冷却效率,同时能够使降温的水能够循坏使用,铸造模具8的进液口处固定连接有进液漏斗2,进液漏斗2能够方便铸造模具8快速加注原料,水泵15和电动液压推杆6均通过控制开关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此电性连接方式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中,当该铸造装置需要铸造的时候,首先把铸造模具8放置在第二支撑板5上,然后通过滑动移动板10,移动板10带动L形板12卡入铸造模具8上的卡槽内,然后继续推动移动板10挤压铸造模具8并通过螺栓11固定铸造模具8的位置,使铸造模具8不在移动,然后通过进液漏斗2向铸造模具8内加料,在此过程中,启动电动液压推杆6,电动液压推杆6推动第二支撑板5在转杆4上下转动,第二支撑板5带动铸造模具8晃动,通过铸造模具8的晃动加快进液漏斗2内的原料向铸造模具8下料的速度,以及排除原料中的气泡,该结构提高了下料速度,同时提高了铸造的效率,也提高了铸造产品的质量和合格率,避免材料浪费,降低了铸造成本,当铸造完成之后需要冷却的时候,首先启动水泵15,水泵15把储水箱14内的冷水通过第一水管和L形水管16把冷却水加注到喷头17上,然后通过喷头17向铸造模具8喷洒冷却水,达到对铸造模具8快速冷却的目的,然后通过排水孔和收集漏斗18把降温后的冷却水回收到储水箱14内,并通过冷却箱13内冷却液冷却后,保障水温能够再次喷洒降温,该结构提高了铸造模具的冷却速度,提高了冷却效率,同时能够使降温的水能够循坏使用,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该装置节约环保,值得推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