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发芽麦类原料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营养剂及制备方法与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3294574阅读:58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发芽麦类原料中γ‐氨基丁酸,特别涉及一种提高发芽麦类原料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营养剂及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γ‐氨基丁酸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的一种活性成分。近代医学证明,γ‐氨基丁酸具有镇静神经、抗焦虑,降低血压,降低血氨,提高脑活力,促进乙醇代谢,防止皮肤老化、消除体臭、改善脂质代谢,防止动脉硬化、高效减肥等功能。人们常用发芽麦类原料如大麦、小麦、燕麦等来提高产品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以达到摄取更多的γ‐氨基丁酸、强身健体的目的。

“一种从大麦胚芽中提取γ‐氨基丁酸的方法”(专利号201310630539.0)、“一种从藜麦中制备γ‐氨基丁酸的工艺”(专利申请号201510644490.3)都涉及提高发芽麦类原料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但这些方法一是工艺比较复杂,二是生产的原料中γ‐氨基丁酸含量不是太高。因此,实际生产中需要更加简单、更加富有成效的生产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201610106278.6公开了发芽营养液及用其生产富含γ‐氨基丁酸发芽糙米的方法,所述发芽营养液以水为溶剂,每1l水中含有谷氨酸钠0.5~1.0g,大米蛋白0.02~0.10g,碱性蛋白酶制剂1~2g和赤霉素0.01~0.02mg。所述方法是将发芽糙米在所述发芽营养液中经过浸泡,发芽,然后烘干,得富含γ‐氨基丁酸的发芽糙米。本发明发芽营养液成本低,配制简单,安全、高效,γ‐氨基丁酸转化率高,每100g所得发芽糙米中含γ‐氨基丁酸高达131.62~215.76mg,最高可达发芽前的22.1倍;本发明方法工艺简单,产量大,适宜于工业化生产,发芽率可高达85%;所得发芽糙米口感佳,营养价值高,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该发明存在成本高、使用了不宜在食品加工行业中使用的“赤霉素”原料,产品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

中国发明专利201310200150.2公开了一种复合天然植物提取物水稻种子引发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引发剂由以下按质量百分比计的原料制成:藤茶提取物47.50~48.50%,茶叶提取物33.10~34.50%,迷迭香提取物14.50~15.00%,维生素b20.15~0.20%,泛酸0.15~0.20%,维生素c0.15~0.20%,叶酸0.15~0.20%,γ‐氨基丁酸0.15~0.20%和芦荟胶冻干粉2.00~3.00%。其中,藤茶提取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为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和黄酮类化合物,该发明利用藤茶提取物促进细胞活力提高,并且认为当藤茶提取物中总黄酮含量超过40%且二氢杨梅素和杨梅素的百分含量比例为10‐12:1之间时,对微生物的杀灭和抑制较强作用。该发明中r‐氨基丁酸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原料,认为种子能否发芽与胚中r‐氨基丁酸的含量密切相关,引发剂含有一定的r‐氨基丁酸是提高发芽率和发芽的整齐度重要保证。选择上述原料主要在于要解决水稻种子引发过程中的两个最重要的问题,一是复合引发剂要协同促进水稻种子胚细胞活力的恢复和提高,其二是要协同解决种子引发过程中微生物繁殖对种子所造成的腐烂问题。但引发剂是用于水稻种子,目的在于提高发芽率和发芽的整齐度,不但不增加胚中r‐氨基丁酸含量,还需要用r‐氨基丁酸作为原料。

综合而言,目前生产上需要一种工艺简单、产品安全、成本低、效果好的以提高发芽麦类原料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发芽麦类原料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营养剂及其制备方法;以整个发芽麦类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计算,该发芽麦类原料在营养剂溶液中浸泡处理后γ-氨基丁酸含量达到301.2mg/100g发芽麦类原料以上。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提高发芽麦类原料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营养剂的应用。

本发明发现,麦类原料胚中的蛋白质在内源性蛋白酶的作用下水解成氨基酸,其中的谷氨酸在谷氨酸脱羧酶的作用下生成γ‐氨基丁酸,它的辅酶是磷酸吡哆醛。谷氨酸、内源性蛋白酶和谷氨酸脱羧酶以及辅酶磷酸吡哆醛等都能显著影响发芽麦类原料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通过调节合成γ‐氨基丁酸的酶、谷氨酸、和谷氨酸脱羧酶以及辅酶磷酸吡哆醛可以促进γ‐氨基丁酸的合成与富集。本发明中γ‐氨基丁酸在是目标产物,而在中国发明专利201310200150.2是原料组成,是提高发芽率和发芽的整齐度的协调剂,该专利不但不产出γ‐氨基丁酸,而且还需要消耗,两者具有根本不同的原理。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提高发芽麦类原料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营养剂,按质量百分比计,其原料组成为:

为进一步实现本发明目的,优选地,按质量百分比计,其原料组成为:

优选地,所述藤茶提取物中,以总黄酮计,质量百分含量≥40%,且其中二氢杨梅素和杨梅素单体成分的质量比为10~12:1。

优选地,所述藤茶提取物是按以下步骤制备得到:采用藤茶的新鲜茎叶,在温度35~45℃条件下干燥后得到藤茶干燥原料;将藤茶干燥原料采用乙醇提取法得到藤茶提取液,再经喷雾干燥法得到藤茶提取物;所述乙醇提取法中藤茶干燥原料与乙醇的质量比例为1:10~12,乙醇的体积百分比浓度为85~95%,优选体积百分比浓度90%。所述藤茶采用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等地产的藤茶,优选湖南张家界地区春夏季节出产的藤茶。

优选地,所述茶叶提取物中,以茶多酚计,质量百分含量≥90.0%。所述茶叶提取物是按以下步骤制备得到:采用红茶或乌龙茶作为原料,乙醇浸提2次,合并提取液;浓缩提取液至原体积的30%后,加入等体积的氯仿萃取2次去掉杂质;将氯仿萃取后余下的水相又用等体积乙酸乙酯萃取2次,每次20min,合并乙酸乙酯萃取液;减压蒸馏回收乙酸乙酯后喷雾干燥余下的水相即得茶叶提取物;所述乙醇浸提使用的乙醇体积百分比浓度为70~80%,优选体积百分比浓度70%,原料与乙醇的质量比例为1:10~12,浸提温度80~85℃,浸提时间为1小时。所述红茶或乌龙茶优选广东潮汕地区出产的红茶或乌龙茶。

优选地,所述芦荟凝胶冻干粉中,芦荟苷≥1000mg/100g,芦荟多糖≥3000mg/100g;所述芦荟凝胶冻干粉是按以下步骤制备得到:选用芦荟鲜叶(优选目前我国大量种植的“库拉索芦荟”品种),先将叶肉与表皮分离,并尽量不触及芦荟表层的细胞结构;然后,从叶肉和纤维中榨取凝胶汁,再采用膜分离常温浓缩工艺制成浓缩汁后再进行冷冻干燥为芦荟凝胶冻干粉成品;在冷冻干燥处理前,凝胶浓缩汁要保持冷藏,对凝胶浓缩汁冷冻干燥无需添加基料,也不用使用防腐剂或其它添加剂。

所述谷氨酸钠、维生素b6和维生素c均为市售原料。

所述的提高发芽麦类原料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营养剂的制备方法:按配比称取藤茶提取物、茶叶植物提取物、芦荟凝胶冻干粉、谷氨酸钠、维生素b6和维生素c,搅拌均匀,复合铝袋包装或罐装后,得提高发芽麦类原料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营养剂。

所述的提高发芽麦类原料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营养剂的应用,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1)营养剂溶液的制备:将所述营养剂溶解到水中,制备质量浓度为0.1%‐5%的营养剂溶液;

2)麦类原料的浸泡:将制备的营养剂溶液加入需要发芽的麦类原料中,营养剂溶液的加入量为全部盖满原料后仍然露出液面5‐10cm;浸泡20小时以上;

3)麦类原料的发芽:发芽过程中,每8‐10小时搅拌一次,促进糙米发芽,至长出的芽长为0.5‐1.2mm止;

4)清洗、酶活性终止:发芽结束后,用自来水清洗发芽原料,水洗后将发芽原料取出,灭酶,将水沥干待用;

5)干燥:将发芽后的糙米原料干燥。

优选地,所述的用自来水清洗发芽原料的次数为2‐3次;所述的灭酶是用75‐85℃温度的热水处理10min以上;所述的干燥为将发芽后的麦类原料用微波或日晒干燥;所述的干燥为燥至水分小于含量13%为止;步骤2)浸泡20小时以上后还包括将多余的营养剂溶液排出。

所述麦类原料是指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在我国使用的各种麦类种子(系)生产的麦类粮食,麦类粮食包括小麦、大麦、黑麦、燕麦等。

本发明的原理是:本发明主要目的在于要解决麦类原料发芽过程中影响r‐氨基丁酸合成与富集的两个最关键的问题,一是提高r‐氨基丁酸合成的酶活性以及底物浓度,以此促进r‐氨基丁酸的合成;二是要促进麦类原料的均衡发芽,提高发芽率,以此增加r‐氨基丁酸合成部位。本发明原料之间协同配合作用体现:

藤茶提取物:一是藤茶提取物能提高麦类原料中内源性蛋白酶的活力,促进麦类原料中蛋白质的水解,以此提高谷氨酸含量;二是藤茶提取物能提高麦类原料中谷氨酸脱羧酶的活力,促进麦类原料中谷氨酸有效转化成γ-氨基丁酸;三是藤茶提取物溶于水中通过改变溶液的水势来降低细胞渗透势,在麦类原料吸水润胀期间,藤茶提取物作为一个渗透质可以调节麦类原料吸收水分的均匀性,从而促进均衡发芽以及提高发芽率,整齐一致以及数量众多的胚芽可保证麦类原料在生产和富集γ-氨基丁酸时需要的充足胚芽,从而整体上提高发芽麦类原料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

茶叶提取物:茶叶提取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为茶多酚,具有很强的生物学活性,除了具有良好的保鲜、抗氧化性,清除自由基和抑制致癌物引起的突变,还可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阻滞细胞周期等。茶多酚的抗菌机理主要在于多酚类物质能沉淀菌体蛋白,使菌体蛋白变性而失活。目前茶多酚已成为医药、食品的新型添加剂,目前除了茶多酚片剂、胶囊剂等外,作为抗氧化剂和食品添加剂在粮油食品、方便食品、水产品、肉制品、调味品、糖果、饮料等多类食品中均有广泛的应用。另外,茶叶提取物在对多种微生物的拟制时,又以拟制黄曲霉、青霉的能力最强。

芦荟凝胶冻干粉:芦荟凝胶含有多种植物活性成分及氨基酸,维生素,多糖和矿物质成分,具有抗衰老、杀菌抑菌、保湿等作用,生理作用十分广泛。在本发明中除利用芦荟凝胶冻干粉的上述作用外,还有一个特别要利用的作用在于芦荟凝胶冻干粉中含有许多胶体物质,可以通过改变溶液的水势来降低细胞渗透势。上述复合配方中加入芦荟凝胶冻干粉后可以形成胶体溶液,溶液水势变低,从而调控麦类原料细胞吸水的程度和状态,能使种子吸水趋于稳定和同步化,最终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和整齐率,从而达到提高发芽率的目的。

谷氨酸钠:为谷氨酸的钠盐,能提高谷氨酸脱羧酶的底物浓度,增加γ‐氨基丁酸的合成。

维生素b6:又名磷酸吡哆醛,是氨基酸代谢中的转氨酶及脱羧酶的辅酶,能提高谷氨酸脱羧酶活性,促进谷氨酸脱羧,增加γ‐氨基丁酸的生成。

维生素c:增加抗体,增强抵抗力,在本配方中主要是应用其抗氧化作用。

本发明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有益效果:

(1)以整个发芽麦类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计算,该发芽麦类原料在营养剂溶液中浸泡处理后γ-氨基丁酸含量达到301.2mg/100g发芽麦类原料以上。

(2)本发明的用于提高发芽麦类原料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营养剂配方构成合理,充分利用了各原料各自具备的特性和作用,合理组配使其协同发挥最好的效果。

(3)加工制作简单,使用方便,为生产高含量的γ‐氨基丁酸发芽麦类原料提供了一种理想的产品。

(4)本发明营养液无任何毒性,价格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以下实施例所使用的各原料、设备和检测方法如下:

藤茶提取物是按以下步骤制备得到:采用藤茶的新鲜茎叶,在温度40℃条件下干燥后得到藤茶干燥原料;将藤茶干燥原料采用乙醇提取法(藤茶干燥原料与乙醇的质量比例为1:8,乙醇的体积百分比浓度为90%)得到藤茶提取液,再经喷雾干燥法得到藤茶提取物。所得藤茶提取物中,以总黄酮计,质量百分含量55.1%,且其中二氢杨梅素和杨梅素单体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比例为10.98:1。

茶叶提取物是按以下步骤制备得到:采用广东英德红茶作为原料,乙醇浸提2次(浸提时原料与乙醇的质量比例为1:8,浸提温度80℃,浸提时间为1小时),合并提取液;浓缩提取液至原体积的30%后,加入等体积的氯仿萃取2次去掉杂质(浸提温度80℃,浸提时间为1小时);将氯仿萃取后余下的水相又用等体积乙酸乙酯萃取2次,每次20min,合并乙酸乙酯萃取液;减压蒸馏回收乙酸乙酯后喷雾干燥余下的水相即得茶叶提取物。所得茶叶提取物中,以茶多酚计,质量百分含量为92.5%。

芦荟凝胶冻干粉是按以下步骤制备得到:选用海南产“库拉索芦荟”芦荟鲜叶,先将叶肉与表皮分离,尽量不触及芦荟表层的细胞结构。然后,从叶肉和纤维中榨取凝胶汁,再采用膜分离常温浓缩工艺制成浓缩汁后再进行冷冻干燥为芦荟凝胶冻干粉成品。在冷冻干燥处理前,凝胶浓缩汁保持冷藏,对凝胶浓缩汁冷冻干燥不需要添加基料,也不使用防腐剂或其它添加剂。

所述谷氨酸钠为湖北兴银河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兴银河牌”食品级谷氨酸钠;所述维生素b6为武汉宏信康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兴银河牌”食品级维生素b6;所述维生素c为武汉大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武汉大华牌”食品级维生素c。

发芽罐(机):韩国产,nago家用智能发芽机。

麦类原料全部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提供。

发芽率的测定方法为:将发芽麦类原料随机分成3等份,从每一等份中取出10.0~15.0g麦类原料,统计其中已发芽麦类原料数(麦类原料胚芽露出种皮达0.5~1.0mm长即为发芽麦类原料)。

发芽率=发芽麦类原料数/总麦类原料数×100%

内源性蛋白酶活性的测定:称取1g称取浸泡或萌芽后麦类原料,加5ml磷酸钠盐缓冲液(0.2mol/l,ph5.0)于冰浴中研磨,然后转入离心管中用缓冲液定容至9ml,在4℃、5000r/min条件下离心10min,上清液即为蛋白酶粗提液。取2ml底物(0.2%酪蛋白)与1ml酶液在37℃反应20min,然后加2ml10%的三氯乙酸溶液终止反应。将其转入离心管中8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定容至10ml,于274mn波长处测其吸光度。先加三氯乙酸后加底物作为空白试验。用标准曲线法测定上清液中酪氨酸含量,定义在37℃下每分钟水解酪蛋白产生1μg的酪氨酸为一个酶活力单位。

酪氨酸标准曲线的配制:配制100μg/ml酪氨酸母液。分别取1、2、3、4、5ml母液加蒸溜水补充到5ml,于274nrn处测定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

谷氨酸脱羧酶活性的测定:称取浸泡或萌芽后麦类原料3g,加5ml磷酸钠盐缓冲液(0.2mol/l,ph5.7)冰浴中研磨,然后转入离心管中用缓冲液定容至9ml,在4℃、8000r/min条件下离心10min,上清液即为粗提液。2ml底物(0.1%谷氨酸,ph5.7)与1ml酶液于40℃反应2h,然后90℃灭酶5min,于8000r/min离心20min,取上清液测定γ‐氨基丁酸含量。以每30min生成1μmolγ‐氨基丁酸作为1个酶活力单位。

γ‐氨基丁酸的测定:依照“ny/t2890‐2016稻米中γ‐氨基丁酸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

实施例1:

1)称取质量百分比45.00%的藤茶提取物、质量百分比35.00%的茶叶提取物、质量百分比6.00%的芦荟凝胶冻干粉、质量百分比13.3%的谷氨酸钠、质量百分比0.35%的维生素b6和质量百分比0.35%的维生素c置于调配罐中,搅拌均匀,复合铝袋包装或罐装后即得提高发芽麦类原料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营养剂。

2)准备2个发芽罐,各取10公斤“花30”大麦原料置于发芽罐中,一个倒入10公斤由上述营养剂制成的质量百分比为1.0%的营养剂溶液,另一个倒入10公斤纯净水;

3)设置2个发芽罐的浸泡温度均为25℃、通气量均为1.5l/min,浸泡25小时后将多余的水排出;

4)2个发芽罐中多余的水排出后,同时设置发芽温度30℃、通气量为2.0l/min,发芽20小时后停止发芽;

5)打开发芽罐,用自来水清洗发芽麦类原料3次,水洗后将发芽麦类原料取出,再用80℃温度的热水浸泡10min,将水沥干;将发芽后的麦类原料用微波干燥方式干燥至水分小于含量13.0%为止。

6)检测2个发芽罐中大麦的发芽率、内源性蛋白酶活性、谷氨酸脱羧酶活性和γ-氨基丁酸的含量如表1:

表1不同溶液浸泡大麦发芽后酶活性与γ‐氨基丁酸含量变化

由表1可以看出,大麦在1.0%藤茶提取液中浸泡发芽,糙米的发芽率、内源性蛋白酶活性、谷氨酸脱羧酶活性和γ-氨基丁酸含量分别由纯净水浸泡时的83.2%、0.87u、0.54u和125.3mg/100g分别提高到88.7%、3.11u、1.10u和301.2mg/100g。其主要原因在于营养剂溶于水中,改变了溶液的水势,降低了细胞渗透势,在大麦吸水润胀期间,营养剂作为一个渗透质调节大麦吸收水分的均匀性,从而促进了大麦的均衡发芽,最终提高了大麦的发芽率;在发芽过程中,营养剂提高了大麦中内源性蛋白酶活性,促进胚中蛋白质的水解,提高了谷氨酸脱羧酶底物浓度,同时也提高了谷氨酸脱羧酶的活性,促进大麦胚中谷氨酸有效转化成γ-氨基丁酸,从而提高了发芽大麦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

实施例2

1)称取质量百分比43.00%的藤茶提取物、质量百分比37.00%的茶叶提取物、质量百分比7.00%的芦荟凝胶冻干粉、质量百分比12.3%的谷氨酸钠、质量百分比0.35%的维生素b6和质量百分比0.35%的维生素c置于调配罐中,搅拌均匀,复合铝袋包装或罐装后即得提高发芽麦类原料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营养剂。

2)准备2个发芽罐,各取5公斤“国豪麦3号”小麦置于发芽罐中,一个倒入5公斤由上述营养剂制成的质量百分比为2.0%的营养剂溶液,另一个倒入5公斤纯净水;

3)设置2个发芽罐的浸泡温度均为27℃、通气量均为1.2l/min,浸泡20小时后将多余的水排出;

4)2个发芽罐中多余的水排出后,同时设置发芽温度28℃、通气量为1.5l/min,发芽24小时后停止发芽;

5)打开发芽罐,用自来水清洗发芽小麦2次,水洗后将发芽小麦取出,再用75℃温度的热水浸泡10min,将水沥干;将发芽后的小麦用微波干燥方式干燥至水分小于含量13.0%为止。

6)检测2个发芽罐中小麦的发芽率、内源性蛋白酶活性、谷氨酸脱羧酶活性和γ-氨基丁酸的含量如表2:

表2不同溶液浸泡小麦发芽后酶活性与γ‐氨基丁酸含量变化

由表1可以看出,小麦在2.0%藤茶提取液中浸泡发芽,糙米的发芽率、内源性蛋白酶活性、谷氨酸脱羧酶活性和γ-氨基丁酸含量分别由纯净水浸泡时的88.5%、1.11u、0.54u和131.5mg/100g分别提高到97.8%、3.78u、1.35u和375.1mg/100g。其主要原因在于营养剂溶于水中,改变了溶液的水势,降低了细胞渗透势,在小麦吸水润胀期间,营养剂作为一个渗透质调节小麦吸收水分的均匀性,从而促进了小麦的均衡发芽,最终提高了小麦的发芽率;在发芽过程中,营养剂提高了小麦中内源性蛋白酶活性,促进胚中蛋白质的水解,提高了谷氨酸脱羧酶底物浓度,同时也提高了谷氨酸脱羧酶的活性,促进小麦胚中谷氨酸有效转化成γ-氨基丁酸,从而提高了发芽小麦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

实施例3

1)称取质量百分比42.00%的藤茶提取物、质量百分比38.00%的茶叶提取物、质量百分比7.00%的芦荟凝胶冻干粉、质量百分比12.3%的谷氨酸钠、质量百分比0.45%的维生素b6和质量百分比0.25%的维生素c置于调配罐中,搅拌均匀,复合铝袋包装或罐装后即得提高发芽麦类原料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营养剂。

2)准备2个发芽罐,各取5公斤“青燕1号”燕麦原料置于发芽罐中,一个倒入5公斤由上述营养剂制成的质量百分比为2.5%的营养剂溶液,另一个倒入5公斤纯净水;

3)设置2个发芽罐的浸泡温度均为35℃、通气量均为2.0l/min,浸泡25小时后将多余的水排出;

4)2个发芽罐中多余的水排出后,同时设置发芽温度30℃、通气量为2.0l/min,发芽25小时后停止发芽;

5)打开发芽罐,用自来水清洗发芽燕麦3次,水洗后将发芽燕麦取出,再用85℃温度的热水浸泡8min,将水沥干;将发芽后的燕麦用微波干燥方式干燥至水分小于含量13.0%为止。

6)检测2个发芽罐中燕麦的发芽率、内源性蛋白酶活性、谷氨酸脱羧酶活性和γ-氨基丁酸的含量如表3:

表3不同溶液浸泡燕麦发芽后酶活性与γ‐氨基丁酸含量变化

由表1可以看出,燕麦在2.5%藤茶提取液中浸泡发芽,糙米的发芽率、内源性蛋白酶活性、谷氨酸脱羧酶活性和γ-氨基丁酸含量分别由纯净水浸泡时的85.3%、1.02u、0.31u和132.1mg/100g分别提高到90.1%、3.54u、1.00u和310.5mg/100g。其主要原因在于营养剂溶于水中,改变了溶液的水势,降低了细胞渗透势,在燕麦吸水润胀期间,营养剂作为一个渗透质调节燕麦吸收水分的均匀性,从而促进了燕麦的均衡发芽,最终提高了燕麦的发芽率;在发芽过程中,营养剂提高了燕麦中内源性蛋白酶活性,促进胚中蛋白质的水解,提高了谷氨酸脱羧酶底物浓度,同时也提高了谷氨酸脱羧酶的活性,促进燕麦胚中谷氨酸有效转化成γ-氨基丁酸,从而提高了发芽燕麦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