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窑式湿垃圾生物发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35206发布日期:2020-10-31 09:12阅读:83来源:国知局
智能窑式湿垃圾生物发酵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湿垃圾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窑式湿垃圾生物发酵系统。



背景技术:

伴随着垃圾分类的实施,对于湿垃圾的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湿垃圾都是通过湿垃圾收运车运输到固定的地方进行处置,而在运输过程中并不存在对湿垃圾的处置。同时在固定的地方处置时,现有的采用生物发酵系统进行堆肥处置,生物发酵系统要么占地庞大,靠活动设备搅拌;要么通过搅拌轴搅拌,每个设备的处置量太少,需要设备更多,增加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目前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窑式湿垃圾生物发酵系统,通过旋转发酵筒进行搅拌,处置量极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窑式湿垃圾生物发酵系统,所述智能窑式湿垃圾生物发酵系统包括:

发酵筒,所述发酵筒倾斜设置且包括前锥头、中节、后锥头和料口,所述发酵筒内设有发酵空间,所述发酵筒的内壁上设有搅拌叶片;

恒温系统,所述恒温系统包括设置在发酵筒的筒体壁内的恒温组件、设置在发酵空间内的温度传感器以及供热热源;

底座及驱动系统,所述驱动系统包括用于支撑并带动发酵筒滚动的驱动轮组和用于驱动驱动轮组的动力装置,所述驱动轮组和动力装置设置在底座上;

控制系统,用于控制驱动系统及恒温系统工作。

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供热热源为电加热器,所述电加热器设置在发酵筒筒体壁内的夹层中。

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供热热源包括裹覆设置在发酵筒前锥头外的输热箱和为输热箱提供热量的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和输热箱间通过旋转连通器和输热管道连接。

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恒温组件包括均布设置在发酵筒筒体壁内的夹层中的多根真空导热管,所述多根真空导热管的一端与输热箱连接。

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真空导热管与输热箱之间通过导热锡块连接,所述真空导热管与发酵筒筒体内壁间通过导热锡块连接。

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恒温组件为发酵筒筒体,所述发酵筒的筒体壁为夹层设计,夹层抽真空以使发酵筒的筒体壁整体成为真空导热体。

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旋转连通器包括中心轴和活动套设在中心轴上的轴套,所述中心轴内轴向设有2条通道,并在不同圆周的径向上设有通孔,两条通道一端分别连接不同圆周上的通孔,两条通道的另一端连接输热箱,每个通孔所在圆周处的轴套内壁环设有环形通道,所述环形通道与圆周处的通孔连通,所述环形通道外侧通过管道与加热组件连通。

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搅拌叶片包括:两个第一螺旋叶片,所述两个第一螺旋叶片分别设在所述筒体内壁上且彼此相错180度,所述两个第一螺旋叶片随所述筒体的转动而转动以从所述后锥头向所述前锥头或从所述前锥头向所述后锥头推送所述筒体内的湿垃圾;和两个第二螺旋叶片,每个所述第二螺旋叶片连接到一个对应的所述第一螺旋叶片上,所述两个第二螺旋叶片彼此相错180度设置且位于所述两个第一螺旋叶片之间,所述第二螺旋叶片随所述第一螺旋叶片的转动而转动以与所述第一螺旋叶片推送方向相反的方向推送所述筒体内的湿垃圾并在所述筒体内形成湿垃圾的推送循环。

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发酵筒筒体外裹覆设有保温层。

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二螺旋叶片的长度短于所述第一螺旋叶片的长度,第一螺旋叶片焊接在所述筒体的内壁上,所述第二螺旋叶片焊接在所述第一螺旋叶片上。

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料口设置在后锥头上,所述料口处设有料门。

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智能窑式湿垃圾生物发酵系统还包括气体系统,所述气体系统包括轴向穿过所述旋转连通器中心轴中心并与中心轴活动连接的中心杆或包括轴向穿过所述旋转连通器中心轴中心并与中心轴固定连接的中心杆,所述中心杆位于旋转连通器远离所述发酵筒一侧的端部连接气体设备,所述中心杆内设有送气通道和排气通道,所述送气通道与设置在中心杆体上不同位置处的送气口连通,每个送气口处均可设有气阀,所述气阀为电子气阀且与所述控制系统相连,与中心轴活动连接的中心杆端部直接与气体设备连接,与中心轴固定连接的中心杆端部通过另一旋转连通器与气体设备连接,所述中心杆大部位于所述发酵筒内并为发酵筒内提供气体,位于发酵筒内的中心杆端部设有排气口,所述排气口与所述排气通道相连,所述排气口处设有过滤装置。所述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判断发酵筒内发酵物的分量,从而可以控制开启中心杆不同位置上的送气口,从而为内部发酵物提供发酵所需的气体。

本发明实施的优点:本发明所述的智能窑式湿垃圾生物发酵系统,包括:发酵筒,所述发酵筒倾斜设置且包括前锥头、中节、后锥头和料口,所述发酵筒内设有发酵空间,所述发酵筒的内壁上设有搅拌叶片;恒温系统,所述恒温系统包括设置在发酵筒的筒体壁内的恒温组件、设置在发酵空间内的温度传感器以及供热热源;底座及驱动系统,所述驱动系统包括用于支撑并带动发酵筒滚动的驱动轮组和用于驱动驱动轮组的动力装置,所述驱动轮组和动力装置设置在底座上;控制系统,用于控制驱动系统及恒温系统工作;通过滚动发酵筒进行搅拌运作,摒弃了搅拌轴,每个设备的湿垃圾生物发酵处置量极大的提升;进一步的,通过真空热管导热结合供热热源的处理,可以通过保证发酵筒筒体的温度均匀,同时通过传感器和控制系统的控制可以保证恒温;更进一步的,通过底座可以置于运输车体上,在湿垃圾收运阶段即可进行生物发酵,使得湿垃圾不会在收运过程中散发异味等,提升湿垃圾处置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智能窑式湿垃圾生物发酵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设有第一螺旋叶片的筒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第一螺旋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的设有第一、第二螺旋叶片的筒体结构示意图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的第二螺旋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筒体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所述的旋转连通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所述的筒体截面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所述的筒体截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智能窑式湿垃圾生物发酵系统应用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所述的一种智能窑式湿垃圾生物发酵系统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所述的中心杆与旋转连通器活动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一种智能窑式湿垃圾生物发酵系统,所述智能窑式湿垃圾生物发酵系统包括:

发酵筒1,所述发酵筒包括筒体100,所述筒体100倾斜设置且包括前锥头110、中节120、后锥头130和料口140,所述发酵筒内设有发酵空间11,所述发酵筒的内壁上设有搅拌叶片;

恒温系统2,所述恒温系统包括设置在发酵筒的筒体壁内的恒温组件21、设置在发酵空间内的温度传感器以及供热热源22;

底座3及驱动系统4,所述驱动系统包括用于支撑并带动发酵筒滚动的驱动轮组41和用于驱动驱动轮组的动力装置42,所述驱动轮组和动力装置设置在底座上;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驱动轮组带动发酵筒滚动的速率一般在1分钟1圈~5分钟2圈的,以使得整个生物发酵过程更充分。

控制系统,用于控制驱动系统及恒温系统工作。

其中,所述供热热源和恒温组件为一体设置,即电加热器23,所述电加热器设置在发酵筒筒体壁内的夹层中,所述发酵筒筒体外裹覆设有保温层1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搅拌叶片如下所述设置,如图3所示,两个第一螺旋叶片210、220分别设在筒体100的内壁上且彼此相错180度,因此,两个第一螺旋叶片210、220随筒体100的转动而转动。

当筒体100沿一个方向转动,例如从筒体100的后锥头130向前看筒体100顺时针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螺旋叶片210、220随着筒体100顺时针转动,第一螺旋叶片210、220的转动对筒体100内的湿垃圾形成从后锥头130向前锥头110方向的推送,即搅拌筒组件处于进料及搅拌状态。此时湿垃圾可以从设在后锥头130上的料口投入筒体100内。

反之,当筒体100沿另一个方向转动,例如从筒体100的后锥头130向前看筒体100逆时针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螺旋叶片210、220随着筒体100逆时针转动,第一螺旋叶片210、220的转动对筒体100内的湿垃圾形成从前锥头130向后锥头110方向的推送,即搅拌筒组件处于出料状态。此时,湿垃圾可以从前向后推送至料口并从料口处出料。

如图4所示,两条第二螺旋叶片310、320分别连接到与之对应的第一螺旋叶片上,即每个第二螺旋叶片连接到一个对应的第一螺旋叶片上,例如第二螺旋叶片310连接到第一螺旋叶片210上,而第二螺旋叶片320连接到第二螺旋叶片320上。两个第二螺旋叶片310、320位于两个第一螺旋叶片210、220之间且彼此相错180度设置。第二螺旋叶片310、320随第一螺旋叶片210、220的转动而转动,第二螺旋叶片310、320的转动在筒体100内形成对湿垃圾的推送方向与第一螺旋叶片210、220的推送方向相反,这样在筒体100内形成湿垃圾的推送循环,不会在筒体100的前锥头110处形成湿垃圾的堆积,进而造成湿垃圾均质性差。

下面参考附图5来描述筒体100内的湿垃圾推送循环形成过程。

在进料和搅拌过程中(从筒体100的后锥头130向前看筒体100顺时针转动时),沿着筒体100的底部,湿垃圾被第一螺栓叶片210、220从筒体100的后锥头130经过中节120向前锥头110(从后往前)持续推送。在筒体100内填入一定量的湿垃圾后,例如筒体100内的湿垃圾充满了图4中ab连线以下,第二螺旋叶片310、320通过转动将堆积在前锥头110处的湿垃圾从前锥头110经过中节120向后锥头110(从前向后)持续推送。

由于第二螺旋叶片310、320位于第一螺旋叶片210、220之间,第二螺旋叶片310、320从前向后推送的湿垃圾位于第一螺旋叶片210、220从后向前推送的湿垃圾的上方,两个方向推送的湿垃圾彼此不冲突,因此,第二螺旋叶片310、320对湿垃圾的推送在筒体100内形成了湿垃圾的推送循环。

而在出料过程中,沿着筒体100的底部,湿垃圾被第一螺栓叶片210、220从前向后持续推送,并从料口出料,在筒体100内的湿垃圾较满时,例如筒体100内的湿垃圾高于ab连线以上时,第二螺旋叶片310、320将湿垃圾从前向后推送。然而,随着筒体100内的湿垃圾逐渐减少,第二螺旋叶片310、320不再参与湿垃圾的推送循环。此时湿垃圾沿着筒体100的底部由第一螺旋叶片210、220从前向后推送,直至筒体100内的湿垃圾全部出料。

第二螺旋叶片310、320的长度短于第一螺旋叶片210、220的长度,这样有利于筒体100内湿垃圾的推送循环。另外,第二螺旋叶片310、320的长度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自行调整。

由此,本发明实施例的搅拌筒组件,通过在第一螺旋叶片210、220之间增设第二螺旋叶片310、320,在无需额外驱动力的情况下能够有效防止筒体100的前锥头110处的湿垃圾堆积,且能够明显提高湿垃圾的均质性。另外,本发明搅拌筒组件结构简单,且特别适于大方量搅拌。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料口设置在后锥头上,所述料口处设有料门13。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搅拌叶片可设置为单纯的叶片,无需螺旋进行出料进料。如图10所示,其进料和出料通过在底座3下方设置有液压或气缸装置,在底座3的后侧设置铰接结构301,使得底座3可绕铰接结构旋转,使得底座3上方的发酵筒筒体可呈角度倾斜,并通过人工或自动设备进行卸料。并且还可置于车体结构302上,通过车头进行拖运,实时收集湿垃圾置入筒体中进行发酵,在湿垃圾收运阶段即可进行生物发酵,使得湿垃圾不会在收运过程中散发异味等,提升湿垃圾处置效率。

实施例二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7和图8所示,一种智能窑式湿垃圾生物发酵系统,所述智能窑式湿垃圾生物发酵系统包括:

发酵筒1,所述发酵筒包括筒体100,所述筒体100倾斜设置且包括前锥头110、中节120、后锥头130和料口140,所述发酵筒内设有发酵空间11,所述发酵筒的内壁上设有搅拌叶片;

恒温系统2,所述恒温系统包括设置在发酵筒的筒体壁内的恒温组件21、设置在发酵空间内的温度传感器以及供热热源22;

底座3及驱动系统4,所述驱动系统包括用于支撑并带动发酵筒滚动的驱动轮组41和用于驱动驱动轮组的动力装置42,所述驱动轮组和动力装置设置在底座上;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驱动轮组带动发酵筒滚动的速率一般在1分钟1圈~5分钟2圈的,以使得整个生物发酵过程更充分。

控制系统,用于控制驱动系统及恒温系统工作。

其中,所述供热热源包括裹覆设置在发酵筒前锥头外的输热箱221和为输热箱提供热量的加热组件222,所述加热组件和输热箱间通过旋转连通器5和输热管道连接。所述恒温组件21包括均布设置在发酵筒筒体壁内的夹层中的多根真空导热管211,所述多根真空导热管的一端与输热箱连接。所述真空导热管与输热箱之间通过导热锡块212连接,所述真空导热管与发酵筒筒体内壁间通过导热锡块连接。所述发酵筒筒体外裹覆设有保温层12。真空导热管211采用的是如中国专利cn103363828b中所述的热管传热技术,是切实可行的传热效率高,同时通过采用真空和导热介质的作用,使得导热介质(例如水)的沸点降低,例如,可使得水的沸点变为60-80℃,因此,热管的最高温度不会超出,使得其非常适用于湿垃圾生物发酵的过程,因生物发酵的过程即在60~80℃。

而在采用上述热管传热技术时,因热管中的导热介质需要从热源吸热蒸发,然后到达筒体后端放热冷凝成液态,液态状的导热介质需要回流到热源处进行吸热,此时最常用省事的是通过重力来实现,因此,需要使得筒体的筒体壁与水平面至少形成一个夹角,筒体的后端高于水平面。所述夹角为15°~90°。

所述旋转连通器包括中心轴51和活动套设在中心轴上的轴套52,所述中心轴内轴向设有2条通道53,并在不同圆周的径向上设有通孔54,两条通道一端分别连接不同圆周上的通孔,两条通道的另一端连接输热箱,每个通孔所在圆周处的轴套内壁环设有环形通道55,所述环形通道与圆周处的通孔连通,所述环形通道外侧通过管道56与加热组件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搅拌叶片如下所述设置,如图3所示,两个第一螺旋叶片210、220分别设在筒体100的内壁上且彼此相错180度,因此,两个第一螺旋叶片210、220随筒体100的转动而转动。

当筒体100沿一个方向转动,例如从筒体100的后锥头130向前看筒体100顺时针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螺旋叶片210、220随着筒体100顺时针转动,第一螺旋叶片210、220的转动对筒体100内的湿垃圾形成从后锥头130向前锥头110方向的推送,即搅拌筒组件处于进料及搅拌状态。此时湿垃圾可以从设在后锥头130上的料口投入筒体100内。

反之,当筒体100沿另一个方向转动,例如从筒体100的后锥头130向前看筒体100逆时针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螺旋叶片210、220随着筒体100逆时针转动,第一螺旋叶片210、220的转动对筒体100内的湿垃圾形成从前锥头130向后锥头110方向的推送,即搅拌筒组件处于出料状态。此时,湿垃圾可以从前向后推送至料口并从料口处出料。

如图4所示,两条第二螺旋叶片310、320分别连接到与之对应的第一螺旋叶片上,即每个第二螺旋叶片连接到一个对应的第一螺旋叶片上,例如第二螺旋叶片310连接到第一螺旋叶片210上,而第二螺旋叶片320连接到第二螺旋叶片320上。两个第二螺旋叶片310、320位于两个第一螺旋叶片210、220之间且彼此相错180度设置。第二螺旋叶片310、320随第一螺旋叶片210、220的转动而转动,第二螺旋叶片310、320的转动在筒体100内形成对湿垃圾的推送方向与第一螺旋叶片210、220的推送方向相反,这样在筒体100内形成湿垃圾的推送循环,不会在筒体100的前锥头110处形成湿垃圾的堆积,进而造成湿垃圾均质性差。

下面参考附图5来描述筒体100内的湿垃圾推送循环形成过程。

在进料和搅拌过程中(从筒体100的后锥头130向前看筒体100顺时针转动时),沿着筒体100的底部,湿垃圾被第一螺栓叶片210、220从筒体100的后锥头130经过中节120向前锥头110(从后往前)持续推送。在筒体100内填入一定量的湿垃圾后,例如筒体100内的湿垃圾充满了图4中ab连线以下,第二螺旋叶片310、320通过转动将堆积在前锥头110处的湿垃圾从前锥头110经过中节120向后锥头110(从前向后)持续推送。

由于第二螺旋叶片310、320位于第一螺旋叶片210、220之间,第二螺旋叶片310、320从前向后推送的湿垃圾位于第一螺旋叶片210、220从后向前推送的湿垃圾的上方,两个方向推送的湿垃圾彼此不冲突,因此,第二螺旋叶片310、320对湿垃圾的推送在筒体100内形成了湿垃圾的推送循环。

而在出料过程中,沿着筒体100的底部,湿垃圾被第一螺栓叶片210、220从前向后持续推送,并从料口出料,在筒体100内的湿垃圾较满时,例如筒体100内的湿垃圾高于ab连线以上时,第二螺旋叶片310、320将湿垃圾从前向后推送。然而,随着筒体100内的湿垃圾逐渐减少,第二螺旋叶片310、320不再参与湿垃圾的推送循环。此时湿垃圾沿着筒体100的底部由第一螺旋叶片210、220从前向后推送,直至筒体100内的湿垃圾全部出料。

第二螺旋叶片310、320的长度短于第一螺旋叶片210、220的长度,这样有利于筒体100内湿垃圾的推送循环。另外,第二螺旋叶片310、320的长度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自行调整。

由此,本发明实施例的搅拌筒组件,通过在第一螺旋叶片210、220之间增设第二螺旋叶片310、320,在无需额外驱动力的情况下能够有效防止筒体100的前锥头110处的湿垃圾堆积,且能够明显提高湿垃圾的均质性。另外,本发明搅拌筒组件结构简单,且特别适于大方量搅拌。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料口设置在后锥头上,所述料口处设有料门13。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搅拌叶片可设置为单纯的叶片,无需螺旋进行出料进料。如图10所示,其进料和出料通过在底座3下方设置有液压或气缸装置,在底座3的后侧设置铰接结构301,使得底座3可绕铰接结构旋转,使得底座3上方的发酵筒筒体可呈角度倾斜,并通过人工或自动设备进行卸料。并且还可置于车体结构302上,通过车头进行拖运,实时收集湿垃圾置入筒体中进行发酵,在湿垃圾收运阶段即可进行生物发酵,使得湿垃圾不会在收运过程中散发异味等,提升湿垃圾处置效率。

实施例三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7和图9所示,一种智能窑式湿垃圾生物发酵系统,所述智能窑式湿垃圾生物发酵系统包括:

发酵筒1,所述发酵筒包括筒体100,所述筒体100倾斜设置且包括前锥头110、中节120、后锥头130和料口140,所述发酵筒内设有发酵空间11,所述发酵筒的内壁上设有搅拌叶片;

恒温系统2,所述恒温系统包括设置在发酵筒的筒体壁内的恒温组件21、设置在发酵空间内的温度传感器以及供热热源22;

底座3及驱动系统4,所述驱动系统包括用于支撑并带动发酵筒滚动的驱动轮组41和用于驱动驱动轮组的动力装置42,所述驱动轮组和动力装置设置在底座上;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驱动轮组带动发酵筒滚动的速率一般在1分钟1圈~5分钟2圈的,以使得整个生物发酵过程更充分。

控制系统,用于控制驱动系统及恒温系统工作。

其中,所述供热热源包括裹覆设置在发酵筒前锥头外的输热箱221和为输热箱提供热量的加热组件222,所述加热组件和输热箱间通过旋转连通器5和输热管道连接。所述恒温组件为发酵筒筒体100,所述发酵筒的筒体壁为夹层设计,夹层抽真空以使发酵筒的筒体壁整体成为真空导热体。筒体变成真空导热体,采用的是如中国专利cn103363828b中所述的热管传热技术,是切实可行的传热效率高,同时通过采用真空和导热介质的作用,使得导热介质(例如水)的沸点降低,例如,可使得水的沸点变为60-80℃,因此,热管的最高温度不会超出,使得其非常适用于湿垃圾生物发酵的过程,因生物发酵的过程即在60~80℃。

而在采用上述热管传热技术时,因热管中的导热介质需要从热源吸热蒸发,然后到达筒体后端放热冷凝成液态,液态状的导热介质需要回流到热源处进行吸热,此时最常用省事的是通过重力来实现,因此,需要使得筒体的筒体壁与水平面至少形成一个夹角,筒体的后端高于水平面。所述夹角为15°~90°。

所述发酵筒筒体外裹覆设有保温层12。

所述旋转连通器包括中心轴51和活动套设在中心轴上的轴套52,所述中心轴内轴向设有2条通道53,并在不同圆周的径向上设有通孔54,两条通道一端分别连接不同圆周上的通孔,两条通道的另一端连接输热箱,每个通孔所在圆周处的轴套内壁环设有环形通道55,所述环形通道与圆周处的通孔连通,所述环形通道外侧通过管道56与加热组件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搅拌叶片如下所述设置,如图3所示,两个第一螺旋叶片210、220分别设在筒体100的内壁上且彼此相错180度,因此,两个第一螺旋叶片210、220随筒体100的转动而转动。

当筒体100沿一个方向转动,例如从筒体100的后锥头130向前看筒体100顺时针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螺旋叶片210、220随着筒体100顺时针转动,第一螺旋叶片210、220的转动对筒体100内的湿垃圾形成从后锥头130向前锥头110方向的推送,即搅拌筒组件处于进料及搅拌状态。此时湿垃圾可以从设在后锥头130上的料口投入筒体100内。

反之,当筒体100沿另一个方向转动,例如从筒体100的后锥头130向前看筒体100逆时针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螺旋叶片210、220随着筒体100逆时针转动,第一螺旋叶片210、220的转动对筒体100内的湿垃圾形成从前锥头130向后锥头110方向的推送,即搅拌筒组件处于出料状态。此时,湿垃圾可以从前向后推送至料口并从料口处出料。

如图4所示,两条第二螺旋叶片310、320分别连接到与之对应的第一螺旋叶片上,即每个第二螺旋叶片连接到一个对应的第一螺旋叶片上,例如第二螺旋叶片310连接到第一螺旋叶片210上,而第二螺旋叶片320连接到第二螺旋叶片320上。两个第二螺旋叶片310、320位于两个第一螺旋叶片210、220之间且彼此相错180度设置。第二螺旋叶片310、320随第一螺旋叶片210、220的转动而转动,第二螺旋叶片310、320的转动在筒体100内形成对湿垃圾的推送方向与第一螺旋叶片210、220的推送方向相反,这样在筒体100内形成湿垃圾的推送循环,不会在筒体100的前锥头110处形成湿垃圾的堆积,进而造成湿垃圾均质性差。

下面参考附图5来描述筒体100内的湿垃圾推送循环形成过程。

在进料和搅拌过程中(从筒体100的后锥头130向前看筒体100顺时针转动时),沿着筒体100的底部,湿垃圾被第一螺栓叶片210、220从筒体100的后锥头130经过中节120向前锥头110(从后往前)持续推送。在筒体100内填入一定量的湿垃圾后,例如筒体100内的湿垃圾充满了图4中ab连线以下,第二螺旋叶片310、320通过转动将堆积在前锥头110处的湿垃圾从前锥头110经过中节120向后锥头110(从前向后)持续推送。

由于第二螺旋叶片310、320位于第一螺旋叶片210、220之间,第二螺旋叶片310、320从前向后推送的湿垃圾位于第一螺旋叶片210、220从后向前推送的湿垃圾的上方,两个方向推送的湿垃圾彼此不冲突,因此,第二螺旋叶片310、320对湿垃圾的推送在筒体100内形成了湿垃圾的推送循环。

而在出料过程中,沿着筒体100的底部,湿垃圾被第一螺栓叶片210、220从前向后持续推送,并从料口出料,在筒体100内的湿垃圾较满时,例如筒体100内的湿垃圾高于ab连线以上时,第二螺旋叶片310、320将湿垃圾从前向后推送。然而,随着筒体100内的湿垃圾逐渐减少,第二螺旋叶片310、320不再参与湿垃圾的推送循环。此时湿垃圾沿着筒体100的底部由第一螺旋叶片210、220从前向后推送,直至筒体100内的湿垃圾全部出料。

第二螺旋叶片310、320的长度短于第一螺旋叶片210、220的长度,这样有利于筒体100内湿垃圾的推送循环。另外,第二螺旋叶片310、320的长度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自行调整。

由此,本发明实施例的搅拌筒组件,通过在第一螺旋叶片210、220之间增设第二螺旋叶片310、320,在无需额外驱动力的情况下能够有效防止筒体100的前锥头110处的湿垃圾堆积,且能够明显提高湿垃圾的均质性。另外,本发明搅拌筒组件结构简单,且特别适于大方量搅拌。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料口设置在后锥头上,所述料口处设有料门13。在实际应用中,所述搅拌叶片可设置为单纯的叶片,无需螺旋进行出料进料。如图10所示,其进料和出料通过在底座3下方设置有液压或气缸装置,在底座3的后侧设置铰接结构301,使得底座3可绕铰接结构旋转,使得底座3上方的发酵筒筒体可呈角度倾斜,并通过人工或自动设备进行卸料。并且还可置于车体结构302上,通过车头进行拖运,实时收集湿垃圾置入筒体中进行发酵,在湿垃圾收运阶段即可进行生物发酵,使得湿垃圾不会在收运过程中散发异味等,提升湿垃圾处置效率。

实施例四

如图11、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12所示,一种智能窑式湿垃圾生物发酵系统,所述智能窑式湿垃圾生物发酵系统包括:

发酵筒1,所述发酵筒包括筒体100,所述筒体100倾斜设置且包括前锥头110、中节120、后锥头130和料口140,所述发酵筒内设有发酵空间11,所述发酵筒的内壁上设有搅拌叶片;

恒温系统2,所述恒温系统包括设置在发酵筒的筒体壁内的恒温组件21、设置在发酵空间内的温度传感器以及供热热源22;

底座3及驱动系统4,所述驱动系统包括用于支撑并带动发酵筒滚动的驱动轮组41和用于驱动驱动轮组的动力装置42,所述驱动轮组和动力装置设置在底座上;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驱动轮组带动发酵筒滚动的速率一般在1分钟1圈~5分钟2圈的,以使得整个生物发酵过程更充分。

控制系统,用于控制驱动系统及恒温系统工作。

气体系统6,所述气体系统包括轴向穿过所述旋转连通器中心轴中心并与中心轴活动连接的中心杆63或包括轴向穿过所述旋转连通器中心轴中心并与中心轴固定连接的中心杆63,所述中心杆位于旋转连通器远离所述发酵筒一侧的端部连接气体设备64,所述中心杆内设有送气通道和排气通道,所述送气通道与设置在中心杆体上不同位置处的送气口61连通,每个送气口处均可设有气阀,所述气阀为电子气阀且与所述控制系统相连,与中心轴活动连接的中心杆端部直接与气体设备连接,与中心轴固定连接的中心杆端部通过另一旋转连通器与气体设备连接,所述中心杆大部位于所述发酵筒内并为发酵筒内提供气体,位于发酵筒内的中心杆端部设有排气口62,所述排气口与所述排气通道相连,所述排气口处设有过滤装置。所述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判断发酵筒内发酵物的分量,从而可以控制开启中心杆不同位置上的送气口,从而为内部发酵物提供发酵所需的气体。

其中,所述供热热源和恒温组件为一体设置,即电加热器23,所述电加热器设置在发酵筒筒体壁内的夹层中,所述发酵筒筒体外裹覆设有保温层1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搅拌叶片如下所述设置,如图3所示,两个第一螺旋叶片210、220分别设在筒体100的内壁上且彼此相错180度,因此,两个第一螺旋叶片210、220随筒体100的转动而转动。

当筒体100沿一个方向转动,例如从筒体100的后锥头130向前看筒体100顺时针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螺旋叶片210、220随着筒体100顺时针转动,第一螺旋叶片210、220的转动对筒体100内的湿垃圾形成从后锥头130向前锥头110方向的推送,即搅拌筒组件处于进料及搅拌状态。此时湿垃圾可以从设在后锥头130上的料口投入筒体100内。

反之,当筒体100沿另一个方向转动,例如从筒体100的后锥头130向前看筒体100逆时针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螺旋叶片210、220随着筒体100逆时针转动,第一螺旋叶片210、220的转动对筒体100内的湿垃圾形成从前锥头130向后锥头110方向的推送,即搅拌筒组件处于出料状态。此时,湿垃圾可以从前向后推送至料口并从料口处出料。

如图4所示,两条第二螺旋叶片310、320分别连接到与之对应的第一螺旋叶片上,即每个第二螺旋叶片连接到一个对应的第一螺旋叶片上,例如第二螺旋叶片310连接到第一螺旋叶片210上,而第二螺旋叶片320连接到第二螺旋叶片320上。两个第二螺旋叶片310、320位于两个第一螺旋叶片210、220之间且彼此相错180度设置。第二螺旋叶片310、320随第一螺旋叶片210、220的转动而转动,第二螺旋叶片310、320的转动在筒体100内形成对湿垃圾的推送方向与第一螺旋叶片210、220的推送方向相反,这样在筒体100内形成湿垃圾的推送循环,不会在筒体100的前锥头110处形成湿垃圾的堆积,进而造成湿垃圾均质性差。

下面参考附图5来描述筒体100内的湿垃圾推送循环形成过程。

在进料和搅拌过程中(从筒体100的后锥头130向前看筒体100顺时针转动时),沿着筒体100的底部,湿垃圾被第一螺栓叶片210、220从筒体100的后锥头130经过中节120向前锥头110(从后往前)持续推送。在筒体100内填入一定量的湿垃圾后,例如筒体100内的湿垃圾充满了图4中ab连线以下,第二螺旋叶片310、320通过转动将堆积在前锥头110处的湿垃圾从前锥头110经过中节120向后锥头110(从前向后)持续推送。

由于第二螺旋叶片310、320位于第一螺旋叶片210、220之间,第二螺旋叶片310、320从前向后推送的湿垃圾位于第一螺旋叶片210、220从后向前推送的湿垃圾的上方,两个方向推送的湿垃圾彼此不冲突,因此,第二螺旋叶片310、320对湿垃圾的推送在筒体100内形成了湿垃圾的推送循环。

而在出料过程中,沿着筒体100的底部,湿垃圾被第一螺栓叶片210、220从前向后持续推送,并从料口出料,在筒体100内的湿垃圾较满时,例如筒体100内的湿垃圾高于ab连线以上时,第二螺旋叶片310、320将湿垃圾从前向后推送。然而,随着筒体100内的湿垃圾逐渐减少,第二螺旋叶片310、320不再参与湿垃圾的推送循环。此时湿垃圾沿着筒体100的底部由第一螺旋叶片210、220从前向后推送,直至筒体100内的湿垃圾全部出料。

第二螺旋叶片310、320的长度短于第一螺旋叶片210、220的长度,这样有利于筒体100内湿垃圾的推送循环。另外,第二螺旋叶片310、320的长度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自行调整。

由此,本发明实施例的搅拌筒组件,通过在第一螺旋叶片210、220之间增设第二螺旋叶片310、320,在无需额外驱动力的情况下能够有效防止筒体100的前锥头110处的湿垃圾堆积,且能够明显提高湿垃圾的均质性。另外,本发明搅拌筒组件结构简单,且特别适于大方量搅拌。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料口设置在后锥头上,所述料口处设有料门13。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搅拌叶片可设置为单纯的叶片,无需螺旋进行出料进料。如图10所示,其进料和出料通过在底座3下方设置有液压或气缸装置,在底座3的后侧设置铰接结构301,使得底座3可绕铰接结构旋转,使得底座3上方的发酵筒筒体可呈角度倾斜,并通过人工或自动设备进行卸料。并且还可置于车体结构302上,通过车头进行拖运,实时收集湿垃圾置入筒体中进行发酵,在湿垃圾收运阶段即可进行生物发酵,使得湿垃圾不会在收运过程中散发异味等,提升湿垃圾处置效率。

本发明实施的优点:本发明所述的智能窑式湿垃圾生物发酵系统,包括:发酵筒,所述发酵筒倾斜设置且包括前锥头、中节、后锥头和料口,所述发酵筒内设有发酵空间,所述发酵筒的内壁上设有搅拌叶片;恒温系统,所述恒温系统包括设置在发酵筒的筒体壁内的恒温组件、设置在发酵空间内的温度传感器以及供热热源;底座及驱动系统,所述驱动系统包括用于支撑并带动发酵筒滚动的驱动轮组和用于驱动驱动轮组的动力装置,所述驱动轮组和动力装置设置在底座上;控制系统,用于控制驱动系统及恒温系统工作;通过滚动发酵筒进行搅拌运作,摒弃了搅拌轴,每个设备的湿垃圾生物发酵处置量极大的提升;进一步的,通过真空热管导热结合供热热源的处理,可以通过保证发酵筒筒体的温度均匀,同时通过传感器和控制系统的控制可以保证恒温;更进一步的,通过底座可以置于运输车体上,在湿垃圾收运阶段即可进行生物发酵,使得湿垃圾不会在收运过程中散发异味等,提升湿垃圾处置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技术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公开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