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烯β-二酮化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76977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端烯β-二酮化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β-二酮化合物,具体说是一种端烯β-二酮化合物。

背景技术
β-二酮化合物在金属有机液晶、萃取试剂、化学位移试剂、防伪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已引起人们普遍的重视,其分子内酮式-烯醇式之间的异构化转变又赋予其许多独特的光化学性质,可广泛地用作光稳定和光致刻蚀等功能材料。
β-二酮化合物的互变异构体,因其烯醇式羟基中的氢有较强的酸性,容易被金属取代,且羰基可以作为电子给予体,所以它能和多数重金属离子、稀土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配合物,是最典型的金属螯合剂之一,广泛用于有机荧光配合物、有机磷光配合物及稀土配合物等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
Lamansky S,Djurovich P,Lee H E,Forrest S R,et al.J.Am.Chem.Soc.,2001,123pp4304公开了一种含β-二酮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其结构式如下所示
Jason B,Yelizaveta B,Sergey L,Peter I D,Irina T,Robert B,Thompson M E.Inorg Chem,2002,41pp3055公开了一种含β-二酮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其结构式如下所示
但上述的β-二酮化合物中没有聚合活性中心,不能用于制备聚合物发光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背景技术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一种含有聚合活性中心,可制备聚合物发光材料的端烯β-二酮化合物。
为了解决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按以下原则设计β-二酮化合物 (1)化合物中应含有β-二酮结构,可和重金属原子及其稀土金属原子配位; (2)β-二酮中含有聚合活性中心的端烯,可制备的聚合物发光材料。
本发明是一种β-二酮化合物,其结构式通式如(1)所示
其中R为



n为3~10,整数。
本发明优选的化合物,其结构式如下所示
其中R为

n为8。
本发明另一优选的化合物,其结构式如下所示
其中R为

n为8。
本发明还可以引入其它芳香基团,合成一系列端烯β-二酮化合物,其结构式如下所示
其中X为N、O或S原子

等等,上述化合物结构式中的R,W,Y,Z皆表示为取代基团,p,q,m,n为链节的个数。
本发明的优点 (1)本发明的端烯β-二酮化合物,含有聚合活性中心的端烯,可进一步制备聚合物发光材料。
(2)本发明的端烯β-二酮化合物是一种发蓝紫光的β-二酮化合物。
本发明的合成路线为

具体实施例方式 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1-(9,9-二己基-2-芴基)-12-十三碳烯-1,3-二酮的合成 1.1合成路线本发明参照如下的合成路线实施

1.2合成步骤 (1)9,9-二己基芴的合成 氮气保护下,500mL三口瓶中,加入10.00g芴,200mL二甲基亚砜,搅拌溶解,随后加入25.3mL的50%氢氧化钠溶液和1.58g四丁基溴化胺。室温搅拌五分钟后,滴加27.90g溴代正己烷,滴加完后加热升温至40℃反应5h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倒入200mL二氯甲烷中,搅拌后静置,分出有机相并水洗至中性,用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浓缩母液,以石油醚为淋洗剂,硅胶柱色谱分离,得19.60g9,9-二己基芴。
(2)2-乙酰基-9,9-二己基芴的合成 250mL三口瓶中加入2.6g无水三氯化铝和50mL二氯甲烷,搅拌溶解。保持反应温度为0℃-3℃依次滴加1.4g乙酰氯,含有5.0g9,9-二己基芴的50mL二氯甲烷溶液,滴加完,搅拌5min后,将反应液倒入100mL冰水中,搅拌,静置。分出有机相并水洗至中性,用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浓缩母液得2-乙酰基-9,9-二己基芴5.3g。
(3)1-(9,9-二己基-2-芴基)-12-十三碳烯-1,3-二酮的合成 250mL三口瓶中依次加入9.3g叔丁醇钾,5.0g2-乙酰基-9,9-二己基芴,12.9g十一烯酸己酯,室温下搅拌72h。将反应液倒入150mL冰水中,充分搅拌。用10%的稀盐酸调节PH至5-6,静置。分出有机相并水洗至中性,用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浓缩母液。硅胶柱色谱分离(淋洗剂为正己烷)得1-(9,9-二己基-2-芴基)-12-十三碳烯-1,3-二酮1.8g。
1.3结构鉴定 红外光谱(KBr,cm-1)3065(C=C-H);1717(C=O);1606,1465,1449,739(芴环);2927,2855,1377(-CH-). 核磁波谱δ(ppm),16.40(s,1H),7.86-7.88(m,2H);7.73-7.77(m,2H);7.34-7.37(m,3H);6.24(s,1H);5.77-5.83(m,1H);4.92-5.01(m,2H);2.43-2.46(m,2H);1.98-2.05(m,6H);1.69-1.71(m,2H);1.32-1.38(m,10H);1.00-1.10(m,12H);0.73-0.76(m,6H);0.56-0.59(m,4H)。
元素分析C38H54O2 计算值(%)C84.08,H10.03,O5.89; 实测值(%)C84.04,H10.10,O5.95。
质谱542(M+)。
以上数据证实上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是1-(9,9-二己基-2-芴基)-12-十三碳烯-1,3-二酮。
1.4光学性能测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用UNICO UV-2102PCS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测得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峰值波长为342nm; 荧光光谱用970CRT型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测得荧光光谱峰值波长为422nm,属于蓝紫光范畴。
实施例21-(9,9-二己基-2-芴基-7-辛烯-1,3-二酮的合成 2.1合成 本实施例操作步骤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所不同是在Claisen缩合反应中用己烯酸己酯替换十一烯酸己酯。
2.2结构鉴定 红外光谱(KBr,cm-1)3070(C=C-H);1710(C=O);1590,1470,1449,740(芴环);2916,2843,1375(-CH-)。
核磁波谱δ(ppm),16.20(s,1H);7.79-7.84(m,2H);7.55-7.59(m,2H);7.28-7.42(m,3H);6.70(s,1H);5.70-5.78(m,1H);5.03-5.11(m,1H);4.93-4.98(m,1H);2.90-2.96(m,2H);1.93-1.98(m,2H);1.81-1.89(m,4H);1.44-1.51(m,2H);1.33-1.39(m,4H);1.19-1.30(m,12H);0.90-0.98(m,6H)。
元素分析C33H44O2 计算值(%)C83.85,H9.38,O6.77; 实测值(%)C83.78,H9.29,O6.71。
质谱472(M+)。
以上数据证实上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是1-(9,9-二己基-2-芴基)-7-辛烯-1,3-二酮。
2.3光学性能测试 测试用相同的仪器和方法测得吸收光谱峰值波长为340nm;荧光光谱峰值波长为418nm,属于蓝紫光范畴。
实施例31-(9,9-二己基-2-芴基)-10-十一碳烯-1,3-二酮的合成 3.1合成 本实施例操作步骤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所不同是在Claisen缩合反应中用壬烯酸己酯替换十一烯酸己酯。
3.2结构鉴定 红外光谱(KBr,cm-1)3075(C=C-H);1708(C=O);1598,1476,1450,748(芴环);2923,2845,1370(-CH-)。
核磁波谱δ(ppm),16.25(s,1H);7.80-7.84(m,2H);7.53-7.58(m,2H);7.20-7.28(m,3H);6.70(s,1H);5.70-5.75(m,1H);5.03-5.08(m,1H);4.91-4.97(m,1H);2.98(m,2H);1.89-1.96(m,2H);1.80-1.85(m,4H);1.37-1.40(m,2H);1.28-1.33(m,6H);1.21-1.25(m,16H);0.91-0.96(m,6H)。
元素分析C36H50O2 计算值(%)C83.99,H9.79,O6.22; 实测值(%)C83.95,H9.71,O6.31。
质谱514(M+)。
以上数据证实上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是1-(9,9-二己基-2-芴基)-10-十一碳烯-1,3-二酮。
3.3光学性能测试 测试用相同的仪器和方法测得吸收光谱峰值波长为341nm;荧光光谱峰值波长为420nm,属于蓝紫光范畴。
实施例41-(9,9-二己基-2-芴基)-14-十五碳烯-1,3-二酮的合成 4.1合成 本实施例操作步骤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所不同是在Claisen缩合反应中用十三烯酸己酯替换十一烯酸己酯。
4.2结构鉴定 红外光谱(KBr,cm-1)3062(C=C-H);1715(C=O);1610,1470,1450,761(芴环);2930,2858,1380(-CH-)。
核磁波谱δ(ppm),16.42(s,1H);7.83-7.87(m,2H);7.71-7.75(m,2H);7.33-7.38(m,3H);6.26(s,1H);5.71-5.82(m,1H);4.90-5.03(m,2H);2.41-2.47(m,2H);1.95-2.03(m,6H);1.64-1.70(m,2H);1.34-1.39(m,12H);1.02-1.11(m,14H);0.71-0.78(m,6H);0.57-0.62(m,4H)。
元素分析C40H58O2 计算值(%)C84.15,H10.24,O5.61; 实测值(%)C84.17,H10.27,O5.65。
质谱570(M+)。
以上数据证实上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是1-(9,9-二己基-2-芴基)-14-十五碳烯-1,3-二酮。
4.3光学性能测试 测试用相同的仪器和方法测得吸收光谱峰值波长为342nm;荧光光谱峰值波长为423nm,属于蓝紫光范畴。
实施例51-(9-乙基-3-咔唑基)-12-十三烯-1,3-二酮的合成 5.1合成路线本发明参照如下的合成路线实施
5.2合成步骤 (1)N-乙基咔唑的合成 500mL三口瓶中,加入30.6g咔唑和200mL四氢呋喃,搅拌下0.5h分批加入10g氢化钠,待用。在1L三口瓶中加入65.4g溴乙烷和500mL四氢呋喃,加热搅拌至70℃时滴加上述待用溶液,滴加完后加热升温至回流反应48h。冷却室温后过滤,浓缩母液至50mL,加入150mL水和150mL二氯甲烷。充分搅拌,静置,分出有机相水洗至中性。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蒸除溶剂得淡黄色固体,甲醇重结晶得35.0gN-乙基咔唑。
(2)3-乙酰基-N-乙基咔唑的合成 250mL三口瓶中加入13.35g无水三氯化铝和30mL二氯甲烷,搅拌溶解。保持反应温度为0℃-3℃范围内,缓慢滴加9.75g的15mL二氯甲烷N-乙基咔唑溶液,滴加完搅拌20min后再滴加6.38g的14mL二氯甲烷乙酸酐溶液。室温反应48h,将反应液倒入500mL冰水中,充分搅拌。再加入200mL二氯甲烷充分搅拌,分出有机相并水洗至中性。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蒸除溶剂得土黄色固体。以二氯甲烷为淋洗剂硅胶柱色谱分离,得7.15g3-乙酰基-N-乙基咔唑。
(3)1-(9-乙基-3-咔唑基)-12-十三烯-1,3-二酮的合成 250mL三口瓶中依次加入8.82g叔丁醇钾,3.0g 3-乙酰基-N-乙基咔唑,9.0g十一烯酸己酯,室温搅拌反应72h。将反应液倒入150mL冰水中,充分搅拌,加入10%稀盐酸调PH为5-6,再加入150mL二氯甲烷,搅拌静置,分出有机相并水洗至中性,用无水硫酸镁干燥,为5-6,再加入150mL二氯甲烷,搅拌静置,分出有机相并水洗至中性,用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浓缩母液。以正己烷为淋洗剂硅胶柱色谱分离,得1.5g 1-(9-乙基-3-咔唑基)-12-十三烯-1,3-二酮。
5.3结构鉴定 红外光谱(KBr,cm-1)3062(C=C-H);2927,2854,1383(-CH-);1594,1492,1473,779(咔唑环);1347,1235(咔唑基的C-N)。
核磁波谱δ(ppm),16.60(s,1H);8.73(s,1H);8.11-8.70(m,1H);7.52-8.04(m,1H);7.45-7.51(m,1H);7.40-7.44(m,2H);7.25-7.32(m,1H);6.31(s,1H);5.76-5.85(m,1H);4.90-5.01(m,2H);4.36-4.41(m,2H);2.42(m,2H);1.98-2.06(m,4H);1.69-1.75(m,2H);1.59-1.63(m,3H);1.34-1.47(m,6H);1.31(d,J=10,2H)。
元素分析C27H33NO2 计算值(%)C80.36,H8.24,N3.47,O7.93; 实测值(%)C80.39,H8.30,N3.45,O7.99。
质谱403(M+)。
以上数据证实上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是1-(9-乙基-3-咔唑基)-12-十三烯-1,3-二酮。
5.4光学性能测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用UNICO UV-2102PCS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测得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峰值波长为279nm,311nm,354nm; 荧光光谱用970CRT型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荧光光谱峰值波长为419nm,属于蓝紫光范畴。
实施例61-(9-乙基-3-咔唑基)-7-辛烯-1,3-二酮的合成 6.1合成 本实施例操作步骤与实施例5基本相同,所不同是在Claisen缩合反应中用己烯酸己酯替换十一烯酸己酯。
6.2结构鉴定 红外光谱(KBr,cm-1)3058(C=C-H);2930,2860,1380(-CH-);1592,1494,1475,778(咔唑环);1348,1238(咔唑基的C-N)。
核磁波谱δ(ppm),16.55(s,1H);8.72(s,1H);8.12-8.65(m,1H);7.52-8.04(m,1H);7.45-7.51(m,1H);7.40-7.44(m,2H);7.23-7.33(m,1H);6.31(s,1H);5.74-5.86(m,1H);4.89-5.02(m,2H);4.35-4.43(m,2H);1.98-2.108(m,2H);1.58-1.63(m,2H);1.35-1.48(m,3H);1.31(d,J=10Hz,2H)。
元素分析C22H23NO2 计算值(%)C79.25,H6.95,N4.20,O9.60; 实测值(%)C79.28,H7.01,N4.18,O9.65。
质谱333(M+)。
以上数据证实上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是1-(9-乙基-3-咔唑基)-7-辛烯-1,3-二酮。
6.3光学性能测试 测试用相同的仪器和方法测得吸收光谱峰值波长为275.0nm,309nm,350nm;荧光光谱峰值波长为412nm,属于蓝紫光范畴。
实施例71-(9-乙基-3-咔唑基)-10-十一烯-1,3-二酮的合成 7.1合成 本实施例操作步骤与实施例5基本相同,所不同是在Claisen缩合反应中用壬烯酸己酯替换十一烯酸己酯。
7.2结构鉴定 红外光谱(KBr,cm-1)3054(C=C-H);2932,2857,1378(-CH-);1594,1495,1478,779(咔唑环);1346,1236(咔唑基的C-N)。
核磁波谱δ(pppm),16.48(s,1H);8.74(s,1H),8.14-8.68(m,1H);7.55-8.10(m,1H);7.43-7.50(m,1H);7.38-7.43(m,2H);7.25-7.34(m,1H);6.35(s,1H);5.71-5.88(m,1H);4.83-5.05(m,2H);4.34-4.42(m,2H);2.32-2.55(m,4H);1.92-2.13(m,2H);1.55-1.65(m,4H);1.32-1.45(m,3H);1.30(d,J=25Hz,2H)。
元素分析C25H29NO2 计算值(%);C79.96,H7.78,N3.73,O8.52; 实测值(%)C79.91,H7.72,N3.80,O8.60。
质谱375(M+)。
以上数据证实上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是1-(9-乙基-3-咔唑基)-10-十一烯-1,3-二酮。
7.3光学性能测试 测试用相同的仪器和方法测得吸收光谱峰值波长为273.0nm,311nm,352nm;荧光光谱峰值波长为416nm,属于蓝紫光范畴。
实施例81-(9-乙基-3-咔唑基)-14-十五烯-1,3-二酮的合成 8.1合成 本实施例操作步骤与实施例5基本相同,所不同是在Claisen缩合反应中用十三烯酸己酯替换十一烯酸己酯。
8.2结构鉴定 红外光谱(KBr,cm-1)3060(C=C-H);2929,2855,1385(-CH-);1593,1494,1475,780(咔唑环);1350,1238(咔唑基的C-N)。
核磁波谱δ(ppm),16.62(s,1H);8.75(s,1H);8.14-8.72(m,1H);7.50-8.10(m,1H);7.48-7.50(m,1H);7.41-7.45(m,2H);7.23-7.31(m,1H);6.30(s,1H);5.78-5.84(m,1H);4.91-5.05(m,2H);4.34-4.42(m,2H);2.43(m,2H);1.95-2.03(m,6H);1.71-1.76(m,4H);1.54-1.61(m,3H);1.34-1.48(m,6H);1.28(d,J=10Hz,2H)。
元素分析C29H37NO2 计算值(%)C80.70,H8.64,N3.25,O7.41; 实测值(%)C80.73,H8.68,N3.30,O7.45。
质谱431(M+)。
以上数据证实上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是1-(9-乙基-3-咔唑基)-14-十五烯-1,3-二酮。
8.3光学性能测试 测试用相同的仪器和方法测得吸收光谱峰值波长为280nm,312nm,356nm;荧光光谱峰值波长为421nm,属于蓝紫光范畴。
权利要求
1、一种端烯β-二酮化合物,其结构式通式如(1)所示
其中R为

n为3~10,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烯β-二酮化合物,其特征在于结构式如下
其中R为
n为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烯β-二酮化合物,其特征在于结构式如下
其中R为
n为8。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端烯β-二酮化合物,其结构通式(1)如图所示,其中R结构如图;n=3~10,整数。本发明的端烯β-二酮化合物是蓝紫色发光材料,可作为配体用来制备有机荧光配合物、有机磷光配合物、稀土配合物及聚合物发光材料。
文档编号C07C45/00GK101337875SQ20081014709
公开日2009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18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18日
发明者徐茂梁, 王歌扬, 瑞 周 申请人: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