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洋真菌中新天然产物的制备工艺及其降脂用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02451阅读:400来源:国知局
一种海洋真菌中新天然产物的制备工艺及其降脂用途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药学领域,揭示了两个新颖tetramic acid类生物碱的制备方法及具降脂用途。



背景技术:

高血脂症是代谢综合症疾病中的一种,因其能够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并呈现发病率逐年升高,人口年轻化趋势。降血脂药物已成为新药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目前临床经常使用的降血脂药物主要有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以及胆酸螯合剂类等。虽然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如他汀类大剂量服用后会产生肌肉毒性并升高肝转氨酶,贝特类及盐酸类药物会引起胃肠道不适、肝肾损伤等。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大,饮食结构的不合理现象增多,以及食品安全卫生等问题的日益严峻,高血脂症疾病的发病几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因此研制高效、低毒的全新靶点降脂新药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专利发明者通过前期研究,从一株海洋真菌Eurotium intermedium中发现了两个化学结构新颖的tetramic acid类生物碱,并通过体外药理活性筛选,首次发现该类生物碱具有显著降脂活性,具有进一步开发成新型降脂药物的潜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两个新颖结构的teramic acid类生物碱。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该类生物碱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揭示该类生物碱的降脂用途。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式I和式II所示化合物,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它们的混合物的用途,用于制备药物,所述药物用于预防或治疗高血脂症疾病。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上述生物碱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以海洋来源Eurotium intermedium为菌种,利用液体或固体发酵培养,获得含上述生物碱的发酵物;

2)将发酵物萃取,萃取物用硅胶、凝胶、ODS等色谱手段分离与纯化,在同一发酵物中制备上述生物碱。

本发明中各生物碱的降脂活性通过以下药学实验得到证明:

1)使用人肝癌细胞,建立脂质堆积细胞模型,评价发明中各生物碱的降脂活性。

2)使用人肝癌细胞,建立脂质堆积细胞模型,评价发明中各生物碱对细胞内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合成的抑制作用。

附图说明

图1:式I和式II化合物对胆固醇(TC)的影响

图2:式I和式II化合物对甘油三酯(TG)的影响

图3:油红O染色实验

图4:式I化合物的1H NMR谱

图5:式I化合物的APT谱

图6:式I化合物的高分辨质谱

图7:式II化合物的1H NMR谱

图8:式II化合物的APT谱

图9:式II化合物的高分辨质谱

具体实施方案:

本发明所公开的技术内容,是为了让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实质,下述实施方案仅作示例。

实例1:式I和式II化合物的制备

利用固体培养基对菌株Eurotium intermedium进行发酵,固体培养基的制备方法为:将100mL人工海水与100g大米加入500mL三角瓶中,静置12h,后于121℃高压湿热灭菌30min,放凉待用。菌株发酵方法为:在PDA(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皿上挑取长有新鲜E.intermedium的琼脂片(1~2cm2),接种于大米培养基上,培养30瓶,25℃下避光恒温培养25d,得到发酵产物。

发酵产物捣碎后用乙酸乙酯超声萃取3次,每次1.5h,减压浓缩得粗浸膏(51.4g)。浸膏用等比例硅胶(160~200目)扮样,利用减压硅胶柱色谱以石油醚/丙酮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以石油醚/丙酮(20∶1,v/v)洗脱三个柱体积,后用石油醚/丙酮(10∶1,v/v)洗脱,得到白色粉末(5.2g)。取五分之一(约1g)该白色粉末,溶于2mL甲醇,利用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以74%乙腈/水(v/v)为流动相洗脱纯化,得到式I化合物(6.4mg),式II化合物(10.6mg)。

实例2:式I和式II化合物的降脂活性实验:

试验材料:式I和式II化合物,油酸,油红O,试剂盒(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

细胞株:人肝癌细胞株HepG2

试验方法:

发明中化合物的脂质调节作用

取对数生长期细胞,消化、计数,以适宜浓度接种到已放入无菌盖玻片的6孔板中,培养24h小时至细胞完全贴壁。细胞生长汇合至70%-80%时,用100μM不饱和脂肪酸-油酸(OA)刺激细胞制成脂质堆积模型;给药组同时给予不同浓度的式I和式II化合物(1μmol/L);阳性药组给予辛伐他汀(1μmol/L)。24h后,弃去培养基,用PBS洗2遍,加4%多聚甲醛在4℃固定12h。每孔加油红O工作液20μL室温染色15min,PBS洗净油红工作液,每孔加DMSO 150μL微升溶解附着脂质上染料, 酶标仪358nm波长下测定OD值。

发明中化合物对脂质堆积模型细胞内TC、TG含量的影响

1)细胞培养

细胞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给药组式I和式II化合物(1μmol/L)、阳性药组辛伐他汀(1μmol/L),除空白组外,其它组需添加油酸100mmol/L共孵育24小时.。

2)细胞内TC测量

弃去培养液,用PBS洗2遍,收集细胞于管中;加200μL氯仿∶异丙醇∶NP40(7∶11∶0.1),超声裂解细胞;130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于新管中50℃烘1h,以除去氯仿;将样品放于真空浓缩离心机中抽干,除去剩余有机溶剂。试剂盒测定样品中TC含量,样品加200μL Assay Buffer溶解,具体操作见Cholesterol/Cholesteryl Ester Quantitation Kit(BioVision)说明书。BCA试剂盒测定样品中蛋白含量。

3)细胞内TG含量测定

收集细胞(约107个),加300μL 5%NP-40超声破碎细胞;将样品放到80-100℃水浴中缓慢加热2~5min至样品变浑浊,冷却至室温,重复3次。于12000r/min离心2min,取上清于新管中,加适量去离子水稀释样品。试剂盒测定样品中TG含量,具体操作按Triglyceride Quantification Kit(BioVision)说明书进行。BCA试剂盒测定样品蛋白含量。

实验结果:用不饱和脂肪酸建立脂质堆积模型对式I和式II化合物降脂活性进行了研究,以辛伐他汀为阳性对照药,结果发现式I和式II化合物具有较好的降脂活性,对细胞内的总胆固醇(TC)和总甘油三酯(TG)均具有明显降低作用(见附图1-3,其中数值平均值±标准差表示,***P<0.001,脂质堆积模型组vs正常对照组;+P<0.05,++P<0.01,+++P<0.001,给药组vs脂质堆积模型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