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度天然纤维素膜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29022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滑度天然纤维素膜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滑度天然纤维素膜的制备方法,属于用无机物或其配合物处理纤维、纱、线、织物或这些材料制成的纤维制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天然纤维素膜具有环保、无毒等优异的性能,因此,应用较为普遍,然而,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方法制备天然纤维素膜时,纤维素膜的滑度、强度等指标均不理想。

基于此,做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本申请提供一种滑度高、机械性能好的滑度天然纤维素膜的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滑度天然纤维素膜的制备方法,浆粕依次进行浸渍→压榨→粉碎→老成→黄化→溶解→脱泡熟成→成膜→高温水洗→高温脱硫→常温水洗→漂洗→酸性水洗→柔化→烘干→高低温调湿→卷取得到成品,其中:

(1)浸渍:浆粕与碱液搅拌形成浆粥;

(2)压榨:将浆粥中多余的碱液进行压榨分离得到碱纤维素。压榨后,碱纤维素中甲纤(α-纤维素)含量控制在31.5±0.5%,碱(氢氧化钠)含量为17.0±0.5%(质量百分比);

(3)粉碎:将碱纤维素粉碎形成疏松的絮状物,我们这里采用二次粉碎,预粉碎和细粉碎,进过细粉碎后,碱纤维粉碎度控制在100~150g/l为宜。粉碎度直接影响后续黄化反应中二硫化碳向纤维素中的扩散速度,颗粒大,二硫化碳不易扩散,所得的纤维素磺酸酯的过滤性能就差;

(4)老成:碱纤维素在老成工序中降解,老成初始温度45±5℃,老成温度50±5℃,老成时间90~150分钟,主要通过调节老成时间,控制黄化反应后生成的粘胶粘度稳定在45-55s之间。

(5)黄化:将老成后的碱纤维素通入CS2进行黄化反应得到纤维素黄酸脂;

(6)溶解:将纤维素磺酸酯加入稀碱水搅拌,进研磨后送入溶解机形成粘胶;

(7)脱泡熟成:粘胶经过滤后进熟成脱泡桶内进行熟成脱泡后,温度24±2℃,时间15-30小时,脱泡真空度-0.095MPa,熟成完毕时,熟成度铵值为5.0~7.0;

(8)后处理:将熟成后的粘胶在凝固浴中凝固,经再生浴生成纤维素薄膜,再依次进行高温水洗、脱硫后,常温水洗,漂洗,酸性水洗,柔化,烘干,卷取即为成品。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

步骤(1)中,所述的浆粕构成为高白度进口高甲纤含量木浆,碱液为质量百分比浓度为17%~22%的氢氧化钠水溶液,浸渍温度50±2℃,浸渍时间20~30分钟。

所述的压榨和粉碎在压榨粉碎机上进行,压榨粉碎在压榨粉碎机的底榨辊与顶榨辊之间进行,顶榨辊上设置有顶榨齿,顶榨齿为锥形齿,底榨辊上设置底榨齿,底榨齿为圆弧齿;压榨压力为0.15±0.03MPa。

步骤(5)中,所述的黄化工艺为:黄化反应起始温度21±1℃,终点反应温度30±1℃,反应时间在45~60分钟,CS2与加入的碱纤维素的质量比为1:10~12。

步骤(6)中,研磨是在研磨运输泵中进行,该研磨运输泵包括进料口、供料管、集束口、定盘、动盘,动盘由电机驱动,定盘与动盘相对设置;进料口向内连接有集束口,该集束口内设置有栅格,栅格过滤后的纤维素磺酸酯供入供料管,供料管将其送入动盘与定盘之间,动盘转动,物料在动盘与定盘之间得到研磨。

步骤(8)中,所述的凝固浴为浓度150-170g/L的硫酸和230-260g/L的硫酸钠混合溶液,温度50-55℃,成膜时间在5-10s;高温水洗的温度为75~95℃,水洗时间30~60s;所述的高温脱硫浴为温度85~100℃的浓度为2.0±1.0g/L的氢氧化钠溶液,脱硫时间20~40s;常温水洗为自来水经软化处理后的软水,水洗时间15-30s;常温漂洗工艺浓度为2.0~3.0g/L的次氯酸钠溶液,漂洗时间5-10s;酸性水为自来水经阳床离子交换处理后的pH低于7的水,水洗时间30-60s;柔化工艺参数为温度温度55~65℃,PH值控制在6.0-7.0,浸润时间15-30s;柔化浴主要组成为甘油、三甘醇两者之中至少一种,浓度40~60g/L,增滑剂KWO,浓度控制在1~5g/L,抗粘剂W1813硅溶胶和软水。

所述的后处理中采用的输送辊为防滑输送辊,其辊体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防滑槽,辊体前方倾斜设置有刮板,刮板朝前,将经过的纤维素膜上浴液刮除,以防止前一浴缸的浴液进入后一浴缸的浴液中。

所述的烘干过程中采用热风循环工艺,烘箱连接有吸风装置,吸风装置的下轮较上轮大,同样功率下,下轮大上轮小,转速提高,散热效率更高,有利于提高其热风循环效率。

所述的烘干工艺为:温度90~150℃,时间60~150s;高温调湿:温度80-100℃,湿度35-50RH%;低温调湿:温度25-40℃,湿度:50-60RH%;高低温调湿后,能有效地降缓消除表面张力不匀引起的发卷现象,使纸面更加平顺,卷取后得成品,本发明所生产的滑度纤维素膜其主要工艺指标为:定量30±1g,水分6.5-9.0%,纵向伸长率≥12.5%,纵向抗张强度≥30N/15mm,动摩擦系数≤0.25,静摩擦系数小于等于0.30。

本申请以木浆粕作为原料,依次进行浸渍→压榨→粉碎→老成→黄化→溶解→熟成→成膜→高温水洗→高温脱硫→常温水洗→漂洗→酸性水洗→柔化→烘干→高低温调湿→卷取得到成品,其中:

碱溶后的浆粕以浆粥形式供应到压料带处,在传送辊和压料带的共同作用下,浆粥状的浆粕被预平整后,送入顶榨辊与底榨辊之间,由于顶榨辊的顶榨齿为较为锋利、尖锐的锥形齿,而底榨辊的底榨齿为较为舒缓的圆弧齿,物料经过两者之间时,旋转状态的顶榨齿对物料进一步粉碎,在顶榨齿与底榨齿的相互作用下,物料得到充分均匀的粉碎,从而提高了其粉碎精细程度。

物料经进料口进入后,先经集束口进行集束,在自身惯性作用下,物料密度逐渐增加并得到沉积,栅格将其中较大的颗粒过滤后,经集束口小口端送入供料管,物料在供料管平衡后继续输送至定盘和动盘所在位置,电机启动后,通过传动轴带动动盘旋转,此时,动盘与定盘发生相对移动,物料在两者之间即完成研磨过程,物料更加细腻;供料管末端设置的搅拌头可对物料进一步的搅拌和粉碎,强化物料紊流的同时,强化其粉碎效果。

同时,在后处理过程中,防滑输送辊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其输送效率,确保纤维素膜在浴液中停留时间可控,并避免了前一浴缸浴液进入后一浴缸的现象,有利于浴液成分的稳定性;热处理过程中进行热风循环,有效提高烘干效率,并降低热损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工艺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中所采用压榨粉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中所采用研磨输送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中所采用防滑输送辊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标号:1.压榨粉碎机;11.底榨辊;12.顶榨辊;13.顶榨齿;14.底榨齿;2.研磨运输泵;21.进料口;22.供料管;23.集束口;24.定盘;25.动盘;26.电机;3.防滑输送辊;31.辊体;32.防滑槽;33.刮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滑度天然纤维素膜的加工工艺,结合图1,具体流程如下:

(1)浸渍:木浆粕与碱液搅拌形成浆粥;碱液浓度为235±5g/L,浆粕与碱液的添加质量比约为1:2,浸渍温度50℃,浸渍时间30分钟。

(2)压榨粉碎:浆粥送入压榨机中进行压榨,结合图2,压榨粉碎在压榨粉碎机1的底榨辊11与顶榨辊12之间进行,顶榨辊12上设置有顶榨齿13,顶榨齿13为锥形齿,底榨辊11上设置底榨齿14,底榨齿14为圆弧齿;经预粉碎和细粉碎后成蓬松的碱纤维素;

(3)老成:粉碎后的碱纤维素在老成箱中进行降聚,老成初始温度45℃,老成温度50℃,老成时间90分钟,得老成后碱纤维素。

(4)黄化:黄化反应起始温度20℃,终点反应温度29℃,反应时间在55分钟,CS2与加入的碱纤维素的质量比为1:10.8。

(5)溶解:将纤维素磺酸酯加入浓度为8g/L的稀碱溶液进行初溶解,初溶解温度10-12℃,通过研磨泵后送入溶解机进行后溶解150分钟形成粘胶,温度控制在25±2℃,测得粘度为49s,甲纤含量8.96%,含碱5.65%;结合图3,初研磨是在研磨运输泵2中进行,该研磨运输泵2包括进料口21、供料管22、集束口23、定盘24、动盘25,动盘25由电机26驱动,定盘24与动盘25相对设置;进料口21向内连接有集束口23,该集束口23内设置有栅格,栅格过滤后的纤维素磺酸酯供入供料管22,供料管22将其送入动盘25与定盘24之间,动盘25转动,物料在动盘25与定盘24之间得到研磨。

(6)脱泡熟成:粘胶经过滤后进熟成脱泡桶内进行抽真空静置熟成脱泡,温度25℃,时间23小时,脱泡真空度-0.095MPa,熟成完毕时,铵值熟成度测得为5.9;测得粘胶粘度46s,其组成中除水外,甲纤9.02%,含碱5.68%。

(7)后处理:将熟成后的粘胶在凝固浴中凝固再生,生成纤维素薄膜,依次进行高温水洗、高温脱硫、常温水洗一,常温漂洗、酸性水洗、柔化后,烘干,高低温调湿,卷取即为成品成品;所述的凝固浴为浓度150g/L的硫酸和235g/L的硫酸钠混合溶液,温度51℃,成膜时间在6s;成膜后,纸呈乳白色不透明,进入高温水洗至纸面透明,本次水洗温度85℃,水洗时间50s;再进行高温脱硫,脱硫浴液浓度2.0g/L,温度90℃,时间10s;常温水洗一水洗时间20s;常温漂洗浴为浓度1.5g/L,漂洗时间8s;酸性水洗时间60s,出纸时PH约为6.4;柔化工艺参数为温度60℃,甘油和三甘醇累计浓度50g/L,PH值6.5,浸润时间15s;柔化浴组成中甘油:三甘醇=1:1,增滑剂KWO浓度3g/L,纸张抗粘结剂W1813硅溶胶溶液浓度控制在1.2-1.5g/L。再经过烘干系统烘干,温度135℃,时间81s,高温调湿,温度85℃,湿度35RH%,时间3s,低温调湿,温度25-35℃,湿度50-60RH%,时间10s,卷取后得成品。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设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区别在于制得粘胶后,对粘胶成膜及其后处理工艺:

后处理:将熟成后的粘胶在凝固浴中凝固再生,生成纤维素薄膜,依次进行高温水洗、高温脱硫、常温水洗一、常温漂洗、酸性水洗后,进入柔化浴槽中,柔化浴组成中甘油,甘油浓度50g/L,PH值控制6.5,增滑剂KWO浓度3g/L,纸张抗粘结剂W1813硅溶胶溶液浓度控制在1.2-1.5g/L。再经过烘干系统烘干,温度135℃,时间83s,高温调湿,温度85℃,湿度35RH%,时间3s,低温调湿,温度25-35℃,湿度50-60RH%,时间10s,卷取后得成品。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设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区别在于实例1中制得粘胶后,对粘胶成膜及其后处理柔化工艺:

柔化浴槽中,柔化浴组成为三甘醇,其浓度50g/L,PH值控制6.6,增滑剂KWO浓度控制在3g/L,纸张抗粘结剂W1813硅溶胶溶液浓度控制在1.2-1.5g/L。再经过烘干系统烘干,温度135℃,时间82s,高温调湿,温度85℃,湿度35RH%,时间3s,低温调湿,温度25-35℃,湿度55RH%,时间10s,卷取后得成品。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设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区别在于实例1中制得粘胶后,对粘胶成膜及其后处理柔化工艺:

柔化浴槽中,柔化工艺参数为温度60℃,甘油和三甘醇累计浓度50g/L,PH值控制6.6,浸润时间15s;柔化浴组成中甘油:三甘醇=2:1,增滑剂KWO浓度控制在3g/L,纸张抗粘结剂W1813硅溶胶溶液浓度控制在1.2-1.5g/L。再经过烘干系统烘干,温度135℃,时间80s,高温调湿,温度85℃,湿度35RH%,时间3s,低温调湿,温度30℃,湿度56RH%,时间10s,卷取后得成品。

对比例1

以专利2009100978672制备天然纤维素膜作为对比实施例1。

对比例2

以专利201110347908.6一种再生纤维素膜的制备方法作为对比实施例2。

效果检验

对上述实施例以及对比实施例的成品进行物理性能的检测,对比效果如表1所示。

表1不同实施条件下成品的物理性能对照表

从表1可以看出,本申请以浆粕作为原料,依次经浸渍→压榨→粉碎→老成→黄化→溶解→脱泡熟成→成膜→高温水洗→高温脱硫→常温水洗→漂洗→酸性水洗→柔化→烘干→高低温调湿→卷取得到滑度天然纤维素膜,其中碱溶后的浆粕以浆粥形式供应到压料带处,在传送辊和压料带的共同作用下,浆粥状的浆粕被预平整后,供入压榨粉碎机1处,在压榨辊中浆粥中的碱液被滤出回流浸渍碱循环系统中,压榨后的浆粕被挤压成饼,送入顶榨辊11与底榨辊12之间,由于顶榨辊11的顶榨齿13为较为锋利、尖锐的锥形齿,而底榨辊12的底榨齿14为较为舒缓的圆弧齿,物料经过两者之间时,旋转状态的顶榨齿13对物料进一步粉碎,在顶榨齿13与底榨齿14的相互作用下,物料完成了预粉碎和细粉碎,并得到充分均匀的粉碎,从而提高了其粉碎精细程度。物料经进料口进入研磨输送泵2后,先经集束口23进行集束,在自身惯性作用下,物料密度逐渐增加并得到沉积,栅格将其中较大的颗粒过滤后,经集束口23小口端送入供料管,物料在供料管平衡后继续输送至定盘24和动盘25所在位置,电机启动后,通过传动轴带动动盘25旋转,此时,动盘25与定盘24发生相对移动,物料在两者之间即完成研磨过程,物料更加细腻;供料管末端设置的搅拌头可对物料进一步的搅拌和粉碎,强化物料紊流的同时,强化其粉碎效果。

本申请从加工各个工序及相关参数进行控制和合理匹配,确保了物料的均匀度,因此,采用本申请所制备的天然纤维素膜,测试标准为GBT 22871-2008,其水分含量为6.5-9.5,纵向伸长率≥12.5%,纵向抗张强度≥30N/15mm,动摩擦系数≤0.25,静摩擦系数小于等于0.30;与对比例1、对比例2相比,本申请所制备的天然纤维素膜机械性能你稳定,其强度和滑度(摩擦系数)均较对比实施例1好。

在后处理过程中,防滑输送辊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其输送效率,确保纤维素膜在浴液中停留时间可控,并避免了前一浴缸浴液进入后一浴缸的现象,有利于浴液成分的稳定性;热处理过程中进行热风循环,有效提高烘干效率,并降低热损耗,生产过程中,耗能、耗水量均较对比例1、对比例2低,符合节能减排绿色生产的要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