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芘衍生物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3904004阅读:880来源:国知局
一种芘衍生物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铜离子的检测,具体的说是一种芘衍生物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在已报道的荧光分子探针中,多为同种识别机理实现特定目标物质的检测[1-3]。同一种探针,采用不同机理检测不同金属离子也有报道[4]。但是,同一种探针,不同机理识别同一种金属离子的报道较为少见。

芘衍生物具有优良的光学性质、合成简单,在金属离子荧光探针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基于芘衍生物的荧光探针已被应用到汞离子、铅离子、铁离子、铬离子以及铜离子的检测中。但是基于一种探针,利用两种机理识别铜离子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芘衍生物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芘衍生物,芘衍生物p如式一,

一种芘衍生物p的制备方法,将邻羟基苯甲酸乙酯与水合肼在无水乙醇中,75-80℃回流4-6h,冷却至室温后,析出固体在无水乙醇中,75-80℃下与芘甲醛反应4-6h,冷却后将析出固体抽滤,得淡黄色固体式一纯品p,反应式为:

所述邻羟基苯甲酸乙酯与水合肼以摩尔比1︰3-5反应;

析出固体与芘甲醛以摩尔比1︰1-1.2反应。

一种芘衍生物p的应用,所述芘衍生物p在作为荧光探针中的应用。

所述芘衍生物p在作为荧光探针在检测铜离子中的应用。

本发明所具有的优点:

本发明通过有效的合成手段得到芘衍生物p,合成步骤简单,成本低,易于提纯、产率高(85%)。该化合物对铜离子具有好的选择性,通过在低浓度荧光猝灭、在高浓度荧光增强两种不同识别机理检测铜离子,在实际测试中检出限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芘衍生物p的质谱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芘衍生物p的核磁谱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铜离子低浓度时与芘衍生物p的络合质谱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铜离子高浓度时与芘衍生物p的络合质谱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化合物p(10μm)与cu2+(0—10.0μm)在乙醇/水(v/v,7:3)中,ph6.8条件下的荧光滴定光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实施例

芘衍生物p为式1所示的化合物。

芘衍生物p的制备:将1mm邻羟基苯甲酸乙酯与其5倍摩尔量的水合肼在30ml的无水乙醇中,75-80℃回流4h,冷却至室温后,析出固体过滤,固体再经无水乙醇洗涤,干燥后所得中间体化合物直接用于下一步。1mm中间体在无水乙醇中,75-80℃下与芘甲醛以摩尔比1︰1反应4h,冷却后将析出固体抽滤,依次用大量水和无水乙醇洗涤,干燥,得淡黄色固体纯品p,产率85%(参见图1和图2)。

由图1和2中可见分子离子峰和h的化学位移可知芘衍生物p的生成。

应用例

芘衍生物p对铜离子的光学识别

1)光学测定条件:在乙醇/水(7/3,v/v)介质中,用hepes缓冲溶液控制体系ph为6.8。

2)实验方法:5ml比色管中,加入不同浓度的cu2+标准溶液,而后加入50μl含上述作为探针分子的纯品p(1mm)的dmso标准溶液,以乙醇/水(7/3,v/v,20mmhepes,ph6.8)稀释至刻度,摇匀。测试时,激发/发射狭缝=10/10nm,激发波长为349nm(参见图5)。

由图3cu2+的荧光滴定谱图可见,p(10μm)的乙醇/水(7/3,v/v,20mmhepes,ph6.8)溶液,荧光很弱,说明体系中p自身无荧光;加入低浓度的cu2+后,441nm处的荧光峰强度逐渐降低并红移,说明两个探针p与cu2+以摩尔比2:1络合(ms:m/z792.16[2p+cu2++cl-]+)(图3和图5),形成激基缔合物,造成荧光猝灭;随着cu2+浓度的增加,451nm处的荧光强度随之增强,该识别机理主要是分子内电子转移机理(ms:m/z427.06[p+cu2++cl-]+)(图4和图5)。

参考文献:

1.y.t.liandc.m.yang,chem.commun.,2003,2884-2885.

2.l.fabbrizzi,m.licchelli,p.pallavicini,a.perotti,a.tagliettiandd.sacchi,chem.eur.j.,1996,2,75-82.

3.m.n.elizabeth,j.l.stephen,j.mater.chem.,2005,15,2778-2783.

4.张灯青.化学进展,2009,21,715-723。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铜离子的检测,具体的说是一种芘衍生物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芘衍生物P如式一。本发明通过有效的合成手段得到的苯甲酰肼衍生物P,对铜离子表现出较好的选择性,在优化实验条件基础上,可以实现对铜离子的检测。式1。

技术研发人员:于春伟;张军;傅琼瑶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海南医学院
技术研发日:2017.11.08
技术公布日:2018.03.0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