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培养混合微生物的装置及其培养方法

文档序号:8246512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培养混合微生物的装置及其培养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混合培养微生物的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培养混合微生物的装置及其 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长期的生产实践和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众多的微生物过程需要多种菌株的 协同作用才能(或高效)完成,不仅在发酵工业领域,如维生素发酵、食品发酵和酒、醋酿造 等,在涉及到微生物的环保和生物能源领域,也多有菌株混合培养提高转化和富集效率的 报道。随着混菌培养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研究混菌间相互作用关系以提高混菌转 化(降解)效率已成为国内外科学家的研究热点之一。
[0003] 在混合菌株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中,获取经混合培养、并与其它菌株相互作用 后的目标菌株的纯种,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一种既能保证可高度模仿混合培养条 件,又能快速获得目标菌株纯种的实验装置,才能满足我们研究混菌关系的需要。而此类装 置鲜有报道。类似的专利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1220446864. 2公开的"实验室用厌氧菌透析 培养装置"是利用半透膜作为透析膜,且是用于单独厌氧微生物的透析培养,该装置不适于 研究好氧菌。中国专利申请号200920104149. 9的"微生物透析培养器"提到的透析培养装 置结构复杂,成本较高。国外也有类似的专利报道,但都是利用半透膜作为透析膜,且结构 复杂,成本偏高。传统的用来研究混菌间关系的方法是将一种微生物的培养液经过滤加入 到目标微生物培养液内,进行摇瓶培养。这种方法不仅难以模拟混合培养条件,并且费时费 力,染菌几率高。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既简单又高效的一种用于培养混合微生 物的装置及其培养方法。
[0005]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方法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 -种用于培养混合微生物的装置,包括透气塞、外筒、内管、内管固定装置和透析 膜固定装置;外筒一端密闭,另一端为敞开式,内管一端连接透析膜固定装置,内管通过至 少一个的内管固定装置固定于外筒内,外筒敞开端通过透气塞密封。
[0007] 外管一端为圆底或平底,所述连接有透析膜固定装置的内管一端与外筒底部抵接 或是由内管固定装置悬挂于外管内。
[0008] 所述内管一端设有外螺纹,设有外螺纹的内管一端与透析膜固定装置通过螺纹方 式连接。
[0009] 所述内管设有外螺纹的一端与透析膜固定装置之间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硅胶垫 圈、透析膜、透析膜固定网。
[0010] 所述硅胶垫圈外直径与透析膜固定装置的内直径相等。
[0011] 所述透析膜为孔径在〇. 22-0. 45 μ m的纤维素滤膜。
[0012] 所述透气塞、外筒、内管、内管固定装置和透析膜固定装置均为耐高温透明材料制 成。
[0013] 培养方法:在外筒与内管中分别加入培养基,并分别接入不同的菌株,利用两管间 的压差,振荡培养内管培养基中的细菌代谢物质随培养基流向外管,培养一段时间后取出 内管,外筒培养基中的细菌即为得到的纯培养的目标微生物。所述外筒与内管压差为l-3cm 水柱。
[0014] 本发明所具有的优点:
[0015] 本发明采用耐高温透明材料制作,将本发明装置灭菌处理后,在外筒与内管中分 别加入培养基,使内管的培养基液面高于外管。内、外管分别接入不同的菌株后,由于两管 间存在压差,在振荡培养时,内管培养基中的细菌代谢物质会随培养基流向外管,而菌体不 能够通过。培养一段时间后小心取出内管,而外筒培养基中的细菌即为得到的纯培养的目 标微生物,并且该微生物已受内管微生物的作用或影响。所获得的纯培养的目标微生物,即 可应用于进行各种生物学方法和技术的比较分析,最终达到认识两菌相互关系及作用的目 的。
[0016] 本发明的装置,不但能高度模拟混菌培养条件,而且可在短时间内获得混合培养 中各个目标菌株在不同培养状态下的纯培养物,为研究混合菌间相互关系提供了便利。本 发明装置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混菌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附图说明】
[0017] 图1是本实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是本实验装置的透析膜固定装置示意图;
[0019] 其中:1、透气塞,2、外管,3、内管,4、内管固定装置,5、透析膜固定装置,6、硅胶垫 圈,7、透析膜,8、透析膜固定网。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实施例1
[0021] 用于培养混合微生物的装置,包括透气塞、外筒、内管、内管固定装置和透析膜固 定装置;外筒一端密闭(封闭端底部可为圆底或平底),另一端为敞开式,内管一端连接透析 膜固定装置,内管通过至少一个的内管固定装置固定于外筒内,外筒端口通过透气塞密封。 所述内管一端设有外螺纹,设有外螺纹的内管一端与透析膜固定装置通过螺纹方式连接。 所述内管设有外螺纹的一端与透析膜固定装置之间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硅胶垫圈、透析膜、 透析膜固定网。所述硅胶垫圈外直径与透析膜固定装置内直径相等。将上述装置用牛皮纸 包好放入灭菌锅灭菌,待用。
[0022] 其中,透气胶塞可为胶塞或纱布封口;外筒材质为玻璃,外径35.00mm、内径 30. 00mm、长200. OOmm ;内管材质为玻璃,外径15. 00mm、内径10mm、长120. OOmm ;内管固定 装置材质为耐高温塑料,外径35. 00mm、内径30. 00mm、中间有透气孔;透析膜固定装置材质 为耐高温塑料螺帽,外径20. 00mm、内径18. 00mm、中孔内径10. 00mm、长20. OOmm ;中孔硅胶 垫圈材质为娃胶,外径18. 00_、中孔内径10. OOmm ;透析膜为材质纤维素滤膜等耐高温滤 膜,孔径〇. 22 μ m-0. 45 μ m直径18. OOmm ;透析膜固定网材质为不锈钢,直径18. 00mm。
[0023] 装置的组装:
[0024] 首先将透析膜按内管滤膜固定装置5的内径大小裁剪好,并沾水润湿后,将透析 膜固定网8、滤膜7、硅胶垫圈6依次放入滤膜固定装置5。将内管小心旋转放进膜固定装置 5,旋紧后可加入适当的水以检测是否完全封闭。将内管固定装置4安置在内管3上,而后将 安装完内管固定装置的内管小心放入外筒2中,内管顶到外管底部或是悬挂于外筒中。利 用透气胶塞1将外管封闭,用牛皮纸包好放入灭菌锅灭菌。
[0025] 应用例
[0026] 现有一种好氧微生物A菌,其能够转化物质a为b,但是A菌本身生长缓慢且转化 能力低。A菌必须与另一种好氧微生物B菌共同培养才能得到好的效果。B菌本身能够很 好的生长。那么为了研究B菌为A菌提供了什么样的物质,引起了 A菌的生长和代谢变化 以及A菌在受到的B菌的影响后其本身发生了哪些变化时,就要得到A菌受B菌影响后的 纯培养的A菌。在无菌环境中,分别向内管3和外筒2中分别加入适宜A菌和B菌的培养 基,其中内管中加入B菌,外筒加入少量的A菌,塞好透气胶塞,按照现有A菌和B菌的培养 方式斜放震荡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相应的指标。培养完成后在无菌环境中对外筒内的培养 液涂布或者镜检以确保得到纯的A菌。
[0027] 物质b的测量结果:
[0028] 经过在本发明装置中培养后得到了纯种的经过B菌影响的A菌,且没有被B菌污 染。
[0029]
【主权项】
1. 一种用于培养混合微生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装置包括透气塞、外筒、内管、内管 固定装置和透析膜固定装置;外筒一端密闭,另一端为敞开式,内管一端连接透析膜固定装 置,内管通过至少一个的内管固定装置固定于外筒内,外筒敞开端通过透气塞密封。
2.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培养混合微生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一端设有 外螺纹,设有外螺纹的内管一端与透析膜固定装置通过螺纹方式连接。
3. 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培养混合微生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设有外螺 纹的一端与透析膜固定装置之间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硅胶垫圈、透析膜、透析膜固定网。
4. 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培养混合微生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胶垫圈外直 径与透析膜固定装置的内直径相等。
5. 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培养混合微生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析膜为孔径 在0. 22-0. 45 μ m的纤维素滤膜。
6.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培养混合微生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塞、外筒、 内管、内管固定装置和透析膜固定装置均为耐高温透明材料制成。
7. -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培养混合微生物装置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外筒 与内管中分别加入培养基,并分别接入不同的菌株,利用两管间的压差,振荡培养内管培养 基中的细菌代谢物质随培养基流向外管,培养一段时间后取出内管,外筒培养基中的细菌 即为得到的纯培养的目标微生物。
8. 按权利要求7所述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与内管压差为l-3cm水柱。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混合培养微生物的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培养混合微生物的装置及其培养方法。该装置包括透气塞、外筒、内管、内管固定装置和透析膜固定装置;外筒一端密闭,另一端为敞开式,内管一端连接透析膜固定装置,内管通过至少一个的内管固定装置固定于外筒内,在外筒与内管中分别加入培养基,并分别接入不同的菌株,外筒端口通过透气塞密封。本发明的装置,不但能模拟混菌培养条件,而且可获得混合培养中两个目标菌株在不同培养状态下的纯培养物,为研究混合菌间相互关系提供了便利。本发明装置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混菌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IPC分类】C12M1-12, C12M1-24, C12N1-20
【公开号】CN104560688
【申请号】CN201310509183
【发明人】满都拉, 杨伟超, 张忠泽, 徐慧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公开日】2015年4月29日
【申请日】2013年10月2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