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性环氧耐磨防锈涂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82356阅读:61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涂层结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耐磨高硬度的水性环氧耐磨防锈涂层。



背景技术:

目前的一些大型钢制工具或者工程类器械,在需要表面进行耐磨处理的时候。一般都是采用常规热处理方法,在其表面镀上一层致密的氧化膜。此种氧化膜具有一定的防腐耐磨作用,但是其耐磨效果并不好,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使用的需要。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涂层技术,使用这些耐磨的涂层,让这个耐磨层覆盖在人们使用的工具上,其一般仅包括基层和含氟化合物层。现有涂层首先存在硬度不够高的问题;其次涂层耐磨性还不够高,对于基材起不到良好的耐磨保护作用;再者由于工具应用的环境不同,需要涂层具有防锈的性能,现有涂层防锈的性能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高耐磨性和高硬度的水性环氧耐磨防锈涂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性环氧耐磨防锈涂层,包括底层和含氟化合物层,还包括耐磨层以及强化层,所述含耐磨层、氟化合物层、强化层和底层由外向内依次设置,所述耐磨层由纳米玻纤构成,所述强化层包括上层和下层,所述上层由水性环氧底漆构成,所述下层由纳米玻璃粉构成,所述底层为环氧铁红底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氟化合物层厚度为60μm,所述底层厚度为120μm。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耐磨层与氟化合物层之间还设有防锈层,所述防锈层为醇酸防锈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氟化合物层为聚四氟乙烯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耐磨防锈涂层厚度为0.6mm 至1.5mm。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耐磨防锈涂层表面粗糙度小于1.0μ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在耐磨防锈涂层的最表面添加由纳米玻纤制成的耐磨层,纳米玻纤能够增强涂层的交联密度,从而增强涂层的耐磨性和硬度,有利于保护使用器械和工具,延长使用寿命;在耐磨防锈涂层中添加由水性环氧以及纳米玻璃粉的强化层,纳米玻璃粉具有较高的硬度等级,而水性环氧本身材料硬化之后就具有较高的硬度,两者共同作用有利于提高涂层的硬度。

采用环氧铁红底漆作为底层,环氧铁红底漆具有优良的防锈、耐水性能和耐化学腐蚀性能,涂膜干燥快,附着力好。

采用醇酸防锈漆作为防锈层,醇酸防锈漆具有较好的附着力、耐水性能较强,在常温下自然干燥较快,有利于进一步增强相对涂层表面的防锈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种水性环氧耐磨防锈涂层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1、耐磨层;2、防锈层;3、氟化合物层;4、强化层;41、上层;42、下层;5、底层。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水性环氧耐磨防锈涂层,包括底层5和含氟化合物层3,还包括耐磨层1以及强化层4,所述含耐磨层1、氟化合物层3、强化层4和底层5由外向内依次设置,本方案的氟化合物层3为聚四氟乙烯层,所述的耐磨层1由纳米玻纤相互交织而成或者是直接平铺在整个涂层结构的最表面,纳米玻纤能够增强涂层的交联密度,从而增强涂层的耐磨性和硬度,有利于保护使用器械和工具,延长使用寿命,上述的强化层4包括上层41和下层42,上层41由水性环氧底漆构成,下层42由纳米玻璃粉构成,纳米玻璃粉具有较高的硬度等级,而水性环氧本身材料硬化之后就具有较高的硬度,两者共同作用有利于提高涂层的硬度。

在耐磨层1与氟化合物层3之间还设置了防锈层2,上述防锈层2由醇酸防锈漆构成,根据其自身特性,醇酸防锈漆具有十分突出的防锈功能,同时还具有较好的附着力、耐水性能较强,在常温下自然干燥较快,有利于增强相对涂层表面的防锈性能,上述的底层5为环氧铁红底漆,环氧铁红底漆具有优良的防锈、耐水性能和耐化学腐蚀性能,涂膜干燥快,附着力好。

本实施例的水性环氧耐磨防锈涂层与现有的涂层相比,经过涂层硬度测试、涂层耐磨性测试以及表面的粗糙度检测之后,其各项性能检测结果为:涂层洛氏硬度大于110HRA;涂层耐磨性能大于130平方毫米,整个涂层结构厚度为0.6mm 至1.5mm,涂层结构表面粗糙度小于1.0μm,不管是涂层表面的耐磨性能或者是整个涂层结构的硬度都优于现有的涂层结构。

具体的制作方式:首先在器械表面喷涂环氧铁红底漆作为底层5,底层5厚度为120μm,在喷涂底层5之后,在底层5上分布一层纳米玻璃粉,之后继续喷涂水性环氧底漆,水性环氧底漆厚度为100μm,继续喷涂聚四氟乙烯层,聚四氟乙烯层厚度为60μm;干燥之后继续喷涂醇酸防锈漆,醇酸防锈漆厚度为120μm,并在醇酸防锈漆上平铺纳米玻纤。上述的水性环氧耐磨防锈涂层一般应用于大型钢制工具或者工程类器械上。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