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尼限位防漏油筒式减震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22660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阻尼限位防漏油筒式减震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悬架装置,具体说是一种阻尼限位防漏油筒式减震器。
用于摩托车和农用三轮车的前减震器多采用全程液压阻尼筒式减震器,减震器连接在转向和前轮总成之间,集承载、减震、抗反弹等功能为一体。但这种减震器在复杂环境中使用时阻尼效果差,回弹时卡簧与导向衬套的撞击现象严重,不仅影响减震效果,高速行驶时还会产生危险。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阻尼效果好,回弹不硬撞的阻尼限位防漏油筒式减震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阻尼限位防漏油筒式减震器包括套装在一起的减震筒和减震柱,减震筒中带有液压油,减震柱上带有卡簧,减震筒和减震柱之间带有滑套和起导向作用的导向衬套以及防尘套和油封,滑套的上方设置阀片,其特点是阀片为无孔阀片,卡簧上方的减震柱柱体上设置有回油孔。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回油孔应位于卡簧上方10-20毫米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由于阀片为无孔阀片,当减震器负重下行时,液压油通过滑套上的多个孔,顶开无孔阀片进入上工作腔,进入上工作腔的液压油都集存在腔内,当车辆上弹时,减震器因弹簧张力而上行反弹时,上工作腔内的液压油受压力将无孔阀片与滑套密封,压压油只能通过减震柱上的回油孔回油,快速反弹的现象受到一定的控制,当减震柱继续上行到回油孔进入导向衬套内时,上工作腔呈全封闭状态,形成强力阻尼,彻底杜绝了卡簧与导向衬套碰撞现象,阻尼效果教好。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减震器最长工作状态的局部剖视图图2是
图1中的减震器负载下行的工作原理图图3是
图1中的减震器反弹上行的工作原理图。

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阻尼限位防漏油筒式减震器包括套装在一起的减震筒10和减震柱1,减震筒10中带有液压油11,减震柱1上带有卡簧6,减震筒10和减震柱1之间带有滑套9和起导向作用的导向衬套5以及防尘套3和油封4,滑套9的上方设置阀片8,阀片8为无孔阀片,卡簧6上方的减震柱1柱体上设置有回油孔12。回油孔12位于卡簧上方15毫米处。油封采用双唇骨架油封加双唇防尘护套的结构。
如图2所示,减震器负载下行的时候,液压油由减震柱1下端的滑套9上的微孔进入上工作腔内;如图3所示,当减震器回弹时,无孔阀片8将滑套9上的孔盖住,液压油只能通过减震柱1上设置的回油孔12流入内腔,而当减震柱1回弹至离极限位置15毫米处时,回油孔12进入导向衬套5内,工作腔呈封闭状态,形成强力阻尼现象,彻底杜绝了卡簧6与导向衬套5的碰撞声响和由此造成的不安全因素,保证了回弹不硬撞、无声响的高位限位效果。
回油孔12的大小以及位置的高低可以根据负载的情况做适当调整。
权利要求1.阻尼限位防漏油筒式减震器,包括套装在一起的减震筒(10)和减震柱(1),减震筒(10)中带有液压油(11),减震柱(1)上带有卡簧(6),减震筒(10)和减震柱(1)之间带有滑套(9)和起导向作用的导向衬套(5)以及防尘套(3)和油封(4),滑套(9)的上方设置阀片(8),其特征在于阀片(8)为无孔阀片,卡簧(6)上方的减震柱(1)柱体上设置有回油孔(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限位防漏油筒式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回油孔(12)位于卡簧上方10-20毫米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悬架装置,具体说是一种阻尼限位防漏油筒式减震器。将普通筒式减震器中的微孔阀片改成无孔阀片,同时在减震柱筒体上位于卡簧上方设置回油孔。当减震柱回弹时液压油通过回油孔回油,减震柱进一步反弹使回油孔进入导向柱内时液压油被封闭在工作腔内,可以避免卡簧与导向柱碰撞,阻尼效果更好。
文档编号B60G13/00GK2460346SQ0025645
公开日2001年11月21日 申请日期2000年11月17日 优先权日2000年11月17日
发明者魏明庆, 韩可一 申请人:山东巨力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