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辆保护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08980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机动车辆保护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等机动车辆安全装置。
汽车在其车头前安装有保险杠。保险杠一般结构简单,似一条横杠,或如几条横枝,在车辆行驶中如遇撞车等不幸时,保险杠首当其冲,能对引擎起一定的保护作用。由于保险杠纯属刚性件,所起到的缓冲作用有限,在车速稍高时,若遇撞车等事故,对引擎的保护作用受到限制。
本实用新型旨在设计一种作用类似于保险杠的保护装置,起到的缓冲作用更大,对机动车辆引擎的保护更有效。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与汽车保险杠不同,在刚性件上安装弹性件,呈箱状,由底板、前板、箱框、弹簧组成。前板与箱框连接为一体,呈整体结构。箱框能够折叠,箱框与底板用螺栓坚固连接。弹簧安装在底板上。在底板上有进气孔、排气孔。另外还有一套警示信号灯系统,即排气孔与风管密封连接,风管正对风筒,风筒撞击弹性开关使信号灯系统电路接通。本实用新型推出的保护套安装在汽车前保险杠所在的位置,安装时换下保险杠。
本机动车辆保护套的优点是明显的,一是相撞时对车辆的缓冲保护作用更有效,因为此装置与保险杠相比,本装置中的底板的结构与作用同于保险杠,再加弹簧与保护套内气体的反弹力,其总体效果要好。二是撞车时能给后面的相继跟随的车辆迅速提供警示信号,车一相撞,本保护套内空气迅速挤压形成高压气流,通过排气孔及风管,冲动正对风管口的风筒与安装在车尾的警示信号灯的电路中的弹性开关,使信号灯电路迅速接通,同时,风管还发出哨声以示警醒,这样,在路滑、大雾、拐弯处和高速公路上发生相继撞车连续车祸的可能性减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为A-A剖面图,图3为警示信号灯电路及风管、风筒、弹性开关组合关系示意图,结合图示,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呈箱状,由底板(1)、前板(2)、箱框(3)、弹簧(4)、进气孔(5)、排气孔(6)、警示信号灯系统(7)组成。前板(2)与箱框(3)连接为一体,呈整体结构。箱框(3)能够折叠,且与底板(1)用螺栓紧固连接,箱框(3)与底板(1)的结合处间加叠橡胶类材料垫圈。弹簧(4)安装在底板(1)上。进气孔(5)穿过底板(1),在进气孔(5)周边的底板(1)的内侧安装有气流单向开关(8),在撞车时保护套内受压产生高压气流时,开关(8)闭合,高压气流不能从此孔流出。排气孔(6)穿过底板(1)。
警示信号灯系统(7)由风管(9)、风筒(10)、弹性开关(11)、灯(12)、蓄电池(13)、导线(14)组成,风管(9)的一端与排气孔(6)呈密封式活动连接,风管(9)的另一端套入风筒(10)中,风筒(10)的另一端闭合。弹性开关(11)正对风筒(10),风筒(10)和弹性开关(11)可作同向移动,弹性开关(11)、灯(12)、蓄电池(13)间用导线(14)连接。
前板(2)与箱框(3)选用橡胶类加增强材料制作,底板(1)选用金属材料。
权利要求1.机动车辆保护套,其特征在于由底板(1)、前板(2)、箱框(3)、弹簧(4)、进气孔(5)、排气孔(6)、警示信号灯系统(7)组成,前板(2)与箱框(3)连接为一体,呈整体结构,箱框(3)能够折叠,且与底板(1)用螺栓紧固连接,箱框(3)与底板(1)的结合处间加叠橡胶类材料垫圈,弹簧(4)安装在底板(1)上,进气孔(5)穿过底板(1),排气孔(6)穿过底板(1)。
2.依照权利要求1所叙述的机动车辆保护套,其特征在于警示信号灯系统(7)由风管(9)、风筒(10)、弹性开关(11)、灯(12)、蓄电池(13)、导线(14)组成,风管(9)的一端与排气孔(6)呈密封式活动连接,风管(9)的另一端套入风筒(10)中,风筒(10)的另一端闭合,弹性开关(11)正对风筒(10),风筒(10)和弹性开关(11)可作同向移动,弹性开关(11)、灯(12)、蓄电池(13)间用导线(14)连接。
3.依照权利要求1所叙述的机动车辆保护套,其特征在于在进气孔(5)周边的底板(1)的内侧安装有气流单向开关(8)。
4.依照权利要求1所叙述的机动车辆保护套,其特征在于前板(2)与箱框(3)选用橡胶类加增强材料制作,底板(1)选用金属材料。
专利摘要机动车辆保护套,为一种汽车等机动车辆安全装置,由底板(1)、前板(2)、箱框(3)、弹簧(4)、进气孔(5)、排气孔(6)、警示信号灯系统(7)组成,其优点明显,一是相撞时对车辆的缓冲保护作用更有效,因为此装置与保险杠相比,本装置中的底板的结构与作用同于保险杠,再加弹簧与保护套内气体的反弹力,其总体效果更好。二是撞车时能给后面的相继跟随的车辆迅速提供警示信号,这样,在路滑、大雾、拐弯处和高速公路上发生相继撞车连续车祸的可能性不存在。
文档编号B60R19/14GK2483260SQ0123488
公开日2002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01年4月13日 优先权日2001年4月13日
发明者李育举 申请人:李育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