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引擎的进气系统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23061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引擎的进气系统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引擎的进气系统结构,特别是与可以尽可能防止从进气管的开口部分吸入水等的情况发生,和可以防止进气管内的空气被散热器所通过的热风加温的情况发生的进气系统结构相关联,属于车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车辆上,在挡板的前方形成了前部空间的同时,在挡板后方的坐席的下方形成引擎空间,在前部空间配置散热器的同时在引擎空间配置有引擎,有这样的结构。在这个引擎进气系统结构中,将接续在引擎的空气过滤器上的进气管配设在前部空间与引擎空间之间。
在这样的引擎的进气系统结构上,设置有在坐席下方的引擎空间上搭载的引擎的空气过滤器上接续的进气管,一般是使这个进气管的开口部分在坐席下方形成的引擎空间内开口。引自“日本专利文件”特开2002-98016号公报。
但是,如日本专利文件所述,对于坐席下方的引擎空间配设有进气管开口部分的情况,由于引擎空间在坐席下方的比较低的地方,故存在开口部分容易吸进水等的问题。
一方面,在车辆上,坐席前方的挡板前方配设有散热器等的前部空间,有这样的结构。对于这个前部空间,由于与坐席下面的引擎空间相比在高位上,所以如果利用这个前部空间,可以在坐席下方的比引擎空间高的位置上配设进气管的开口部分。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在挡板前方的前部空间与坐席下方的引擎空间之间将进气管伸出,进气管变长,从而增加了回转造成一定困难。另外,对于在前部空间配置散热器的情况,由于从开口部分导入的进气管内的空气有可能被通过散热器的热风加温,所以配设时需注意使其避免热风的影响。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车辆的引擎结构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引擎的进气系统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车辆的挡板的前方形成前部空间的同时在上述挡板的后方的坐席下方形成引擎空间,在上述前部空间配置上述散热器的同时在上述引擎空间配置引擎,对于将接续在该引擎上的进气管配设在上述前部空间与引擎空间之间的引擎的这种进气系统结构,在上述前部空间的前面配设上述散热器,在上述散热器的上方的车体框架的上面配设上述进气管的开口部分,将上述进气管沿着上述散热器的风扇罩的外侧向下方伸出。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为,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引擎的进气系统结构中,通过在车辆的挡板的前方的前部空间的前面配置散热器,在散热器的上方的车体框架的上面设置开口部分,可使进气管的开口部分尽量配置在车体的较高位置上,从而可以尽可能地防止从开口部分吸入水,另外,通过从开口部分将进气管沿着散热器的风扇罩的外侧向下方伸出,可以防止从开口部分进入的进气管内的空气被通过散热器的热风加温。
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状态为,在本实用新型的引擎的进气系统结构中,在车辆的前部空间的车体框架的上面配设进气管的开口部分,可以尽可能地防止从开口部分吸入水,另外,将进气管沿着配设在前部空间的前面的散热器的风扇罩的外侧向下方伸出,以防止通过散热器的热风将从开口部分进入的进气管内的空气进行加温。
工业上利用的可能性为在本实用新型的引擎的进气系统结构中,在车辆的前部空间的车体框架的上面配设进气管的开口部分,可以尽可能地防止从开口部分吸入水,另外,将进气管沿着配设在前部空间的前面的散热器的风扇罩的外侧向下方伸出,以防止通过散热器的热风将从开口部分进入的进气管内的空气进行加温,并可以有效利用空间将引擎部件进行合理配置。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为表示实施例的引擎的进气系统构造的平面图。
图2为图1的在箭头II方向上的引擎的进气系统构造的侧面图。
图3为引擎的进气系统构造的正面图。
图4为表示第2实施例的引擎的进气系统构造的关键部位平面图。
图5为表示第3实施例的引擎的进气系统构造的关键部位平面图。
图中符号的说明2车辆;4R右侧侧面框架;4L左侧侧面框架;6上侧车体框架;8下侧车体框架;10挡板;12引擎空间板;18前部空间;20引擎空间;22车厢;24散热器;36风扇罩;48储液罐;50冷凝器;52空气过滤器;58进气管;60开口部分;62导入部分;64凹口部分;66安装部分;68前侧托架;70中间托架;72后侧托架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图1-图3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例。图中,2为车辆、4R为在车辆右侧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右侧侧面框架,4L为在车辆的左侧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侧侧面框架,6为上侧车体框架,8为下侧车体框架,10为挡板,12为引擎空间板,14为右侧拉杆托架,16为稳定杆。
对于车辆2,在右侧侧面框架4R的引擎空间板12的前侧设置有安装有未图示的右侧拉杆的右侧拉杆托架14,在左侧侧面框架4L的引擎空间板12的前侧设置有安装有未图示的左侧拉杆的左侧拉杆托架,在右侧拉杆托架14和左侧拉杆托架上固定有稳定杆16的两端。
对于这个车辆2,在挡板10的前方,在挡板10与上、下侧车体框架6、8之间形成前部空间18的同时,在挡板10的后方的坐席(未图示)下方由引擎空间板12形成引擎空间20。在前部空间18和引擎空间20之间未图示的底盘之上形成车厢22。
对于车辆2,在前部空间18上配置散热器24的同时,在引擎空间20配置引擎26。对于散热器24,有上盒28和下盒30和内芯32,在上盒28上设有注水口34。散热器24上,在内芯32的后侧设有风扇罩36,在风扇罩36上安装有风扇电机38。风扇电机38通过转动风扇40使内芯32通过冷却用空气。
对于散热器24,在通过上侧的固定件(未图示)将上盒28的上侧安装部分42弹性地支撑在上侧车体框架6的后侧上,借助下侧固定件(未图示)将下盒30的下侧安装部分44弹性地支撑在下侧车体框架8后侧上。这样,将散热器24配设在前部空间18的前面。
对于散热器24,由溢出管46将上盒28的注水口34与储液罐48接续。储液罐48在挡板10的前侧上的前部空间18的右侧偏斜配置。另外,散热器24通过未图示的散热器出管和散热器进管与引擎26接续。在散热器24的前方配设有与散热器24重叠的空调装置(未图示)的冷凝器50。
对于上述引擎26,组成进气系统的空气过滤器52配置在引擎空间20内。空气过滤器52具备进气的入口部分54和出口部分56,将接续在入口部分54的进气管58配设在前部空间18和引擎空间20之间,将接续在出口部分56上的未图示的吸入管通过出口胴体、进气集流腔与引擎26接续。
对于上述进气管58,在一端上设置宽度比高度大的横长的开口部分60,在开口部分60上设置连续延伸到挡板10附近的宽度逐次减小的导入部分62,使上述储液罐48上配置的导入部分62的横方向一侧(在图1中是车辆2的右侧)凹陷而设置凹口部分64,在开口部分6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安装部分66。对于进气管58,为了使导入部分62的后端达到挡板10的附近,将开口部分60向与右侧侧面框架4R一边偏斜并配设在上侧车体框架6的上面,将安装部分66安装在上侧车体框架6上,在凹口部分64的右侧配设上述散热器24上接续的储液罐48。
对于进气管58,将一端从导入部分62的后端沿着散热器24的风扇罩36的外侧(在图1中是车辆2的右侧)向下方伸出后使其向后方弯曲,从未图示的底盘的下侧沿着右侧侧面框架4R从拉杆托架16的下侧向后方伸出,穿过引擎空间板12的下侧后使其向上方弯曲,在引擎空间20内向上方伸出并将另一端接续在上述空气过滤器52的入口部分54。
对于进气管58,在沿着风扇罩36的外侧向下方伸出的部位设置前侧托架68,在沿着右侧框架4R向后方伸出的部位设置中间托架70,在紧邻穿过引擎空间板12的下侧的部位设置有后侧托架72。前侧托架68固定在挡板10前方的车体板(未图示)上。中间托架70及后侧托架72固定在未图示的底盘上。
下面对第1实施例的作用进行说明。
对于这个引擎2的进气系统结构,由在前部空间18的上侧车体框架6的上面配设的进气管58的开口部分60进入空气,由进气管58将其沿着风扇罩36的外侧导向下方并穿过挡板10的下侧,从未图示的底盘的下侧沿着右侧侧面框架10导向后方,穿过引擎空间板12的下侧后导入上方的空气过滤器52。在空气过滤器中被除去尘埃的空气通过未图示的吸入节流阀体、进气集流腔供给给引擎26。
一方面,对于散热器24,由风扇电机38转动风扇40使内芯通过冷却用空气,冷却引擎26的冷却水。经过内芯32而被加温的空气,由风扇36的内侧被导向后方的挡板10方向,排出到外部。
这个引擎26的进气系统结构为,在前部空间18的尽量高的位置,在右侧侧面框架4R一侧将进气管58的开口部分60偏斜配设,而且,在将连接在这个开口部分60上的进气管58向上下前后伸出时,在使进气管58沿着风扇罩36的外侧向下方伸出的同时沿着右侧侧面框架4R向后方伸出。
这样,在这个引擎26的进气系统结构中,通过在前部空间18的前面配设散热器24,在散热器24的上方的上侧车体框架6的上面配设进气管58的开口部分60,可以使进气管58的开口部分60配设在车体的尽量高的位置上,从而可尽可能地防止从开口部分60吸入水等。
其次,在这个引擎26的进气系统结构中,通过从开口部分60使进气管58沿着散热器24的风扇罩36的外侧向下方伸出,可以防止从开口部分60进入的进气管58内的空气被经过散热器24的热风加温。
再次,在这个引擎26的进气系统结构中,通过将开口部分60在前部空间18的右侧侧面框架4R一侧偏斜配置,将进气管58在车辆2的前后方向上延伸沿右侧侧面框架4R向后方伸出,使进气管58可以形成得比较短的同时使进气管58的回转简单易行。
还有,在这个引擎26的进气系统结构中,通过将从开口部分60向下方伸出的进气管58固定在挡板10前方的车体板上,可以防止向下方伸出的进气管58的位置变动。
再有,在这个引擎26的进气系统结构中,通过在开口部分60设置延伸到挡板10附近的导入部分62,且使进气管58从这个导入部分62的后端向下方伸出并将进气管58从散热器24上分离开来,使得散热器24的前方重叠配置的冷凝器50的侧面上的未图示的配管(冷凝器的冷却配管)不发生干扰,在可以配设在上下方向上伸出的进气管58的同时,可以使固定这个进气管58的前侧托架68比较紧凑。
另外,在这个引擎26的进气系统结构中,通过在导入部分62设置凹口部分64,在临近凹口部分64的位置配设接续在散热器24上的储液罐48,使得可以回避导入部分62与储液罐48之间的干扰,可以不变更储液罐48的安装位置而在进气管58的开口部分60上形成导入部分62。
实施例2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例。
这个引擎26的进气系统结构中,有从开口部分60上设置的导入部分62的后端开始沿着风扇罩36的外侧向下方伸出的进气管58,和在与上述风扇罩36之间配设隔热板74。
在这个引擎26的进气系统结构中,通过隔热板74,可以防止通过散热器24的热风进入沿着风扇罩36的外侧向下方伸出的进气管58一侧,从而可防止从开口部分60进入的进气管58内的空气被加温。
实施例3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例。
在这个引擎26的进气系统结构中,为使进气管58的开口部分60在右侧侧面框架4R的上方的位置上,将其偏斜配设在上侧车体框架6的上面,面向散热器24的风扇罩36上配置的导入部分62的横方向上的另一侧(在图1中是车辆2的右侧)设置凹口部分64,在这个凹口64的左侧配设接续在散热器24上的储液罐48。
在这个引擎26的进气系统结构中,通过为使进气管58的开口部分60在右侧侧面框架4R的上方的位置上而将其偏斜配设在上侧车体框架6的上面,使得开口部分60可以在车体的尽量高的位置且为离开散热器24的位置上配设,在可以尽可能地防止从开口部分60吸入水等的同时,可以防止由散热器24吸入被加温的空气,另外通过将在导入部分62的横方向上的另一侧上设置的凹口部分64配设储液罐48,使得不仅可以回避导入部分62与储液罐48之间的干扰,而且可以利用散热器24的内芯32的后侧与圆筒形状的风扇罩36的上右侧与挡板10的前侧所围出的空间配设储液罐24。
权利要求1.一种引擎的进气系统结构,在车辆的挡板的前方形成前部空间的同时在上述挡板的后方的坐席下方形成引擎空间,在上述前部空间上配置散热器的同时在上述引擎空间配置引擎,对于将接续在该引擎上的进气管配设在上述前部空间与引擎空间之间的引擎的这种进气系统结构,其特征是在上述前部空间的前面配设上述散热器,在上述散热器的上方的车体框架的上面配设上述进气管的开口部分,将上述进气管沿着上述散热器的风扇罩的外侧向下方伸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引擎的进气系统结构,其特征是将上述开口部分在上述侧面框架一侧偏斜配置,将上述进气管在上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并沿着上述侧面框架向后方伸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引擎的进气系统结构,其特征是将从上述开口部分伸出到下方的进气管固定到挡板前方的车体板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引擎的进气系统结构,其特征是在上述开口部分设置延伸到上述挡板附近的导入部分,从这个导入部分的后端使上述进气管向下方伸出并将上述进气管与上述散热器分离开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引擎的进气系统结构,其特征是在上述导入部分上设置凹口部分,在上述凹口部分配设了接续在上述散热器上的储液罐。
专利摘要一种引擎的进气系统结构。在车辆的挡板的前方形成前部空间的同时在上述挡板的后方的坐席下方形成引擎空间,在上述前部空间上配置散热器的同时在上述引擎空间配置引擎,对于将接续在该引擎上的进气管配设在上述前部空间与引擎空间之间的引擎的这种进气系统结构,其特征为在上述前部空间的前面配设上述散热器,在上述散热器的上方的车体框架的上面配设上述进气管的开口部分,将上述进气管沿着上述散热器的风扇罩的外侧向下方伸出。
文档编号B60K13/00GK2846199SQ20052010331
公开日2006年12月13日 申请日期2005年8月4日 优先权日2004年8月5日
发明者远山武, 野濑大树 申请人:铃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