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车辆、气囊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50143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座椅、车辆、气囊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座椅,具体涉及装载如下的气囊模块的车辆座椅的构筑技术一种气囊模块,其结构为在发生事故时抵抗就座于车辆座椅的车辆乘员而使气囊向车辆前方的移动而从座垫下方向上方展开膨胀。
背景技术
以往,公开有阻止如下的所谓的“前潜(submarine)现象”的现象发生的各种技术在就座于车辆座椅上的车辆乘员佩戴安全带的安全带佩戴状态下,随着发生事故时的该车辆乘员的腰部的前方移动,该车辆乘员沿着座椅面钻过安全带。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在发生事故时为了阻止车辆乘员向车辆前方的移动,使膨胀的气囊从下方压缩座垫的结构的车辆座椅,对这种车辆座椅的设计,因在座垫下方设有气囊的关系,要求在气囊收容状态下抑制来自就座乘员的载荷通过座垫对气囊产生的影响的技术。
专利文献1特开平5-229378号公报发明内容因而在本发明中,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的技术,即,在装载有发生事故时抵抗就座于车辆座椅的车辆乘员向车辆前方的移动而使气囊从座垫下方向上方展开膨胀的气囊模块的车辆座椅中,可以有效抑制收容于该车辆座椅中的气囊所受的载荷。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构成本发明。另外,本发明还能够应用在以汽车车辆为首的卡车、公共汽车、电车、船舶等各种车辆上装载的车辆座椅的构造技术。
本发明的第一发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第一发明是技术方案1所述的车辆座椅。技术方案1所述的该车辆座椅是装载于车辆上的车辆座椅,至少包括左侧侧面框架、右侧侧面框架、托架、座椅底板、气囊模块、气囊罩。
本发明的左侧侧面框架为形成座椅骨架的座椅框架中,在座垫下方的左侧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座椅框架构成部件。本发明的右侧侧面框架为形成座椅骨架的座椅框架中,在座垫下方的右侧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座椅框架构成部件。本发明的托架为形成座椅骨架的座椅框架中,在座垫下方连接左侧侧面框架和右侧侧面框架的座椅框架构成部件。该托架和左侧侧面框架及右侧侧面框架,典型的是通过焊接或螺栓螺母连接等进行接合。通过该座椅框架构成车辆座椅的主体部分。
本发明的座椅底板形成如下的结构在座垫下方且在左侧侧面框架与右侧侧面框架之间,邻近地配置在托架的上方或后方,并具有在与所述托架相反的一侧形成收容开口的气囊模块收容部。在本发明中所称的“座椅底板(seat pan)”为构成车辆座椅的座椅底面的部件,也可以特别定义为支承座垫的座垫面板、座垫框架或座垫底板。关于该座椅底板的配置方式,只要该座椅底板的全部或一部分配置在左侧侧面框架和右侧侧面框架之间即可,可以采用该座椅底板通过焊接或通过螺栓螺母连接等方式以架设状固定在左侧侧面框架及右侧侧面框架上的结构;也可以采用通过焊接或通过螺栓螺母的拧紧等固定在位于左侧侧面框架和右侧侧面框架之间的部件上的结构。并且,在本发明中,座椅底板至少具有邻近地配置于托架的上方或后方的部位即可。在与托架相反的一侧形成有收容开口的气囊模块收容部构成收容气囊模块的部位,特别是邻近地配置于托架的上方或后方的座椅底板的气囊模块收容部中,朝向该座椅底板的上方或后方形成有收容开口。
本发明的气囊模块,具有气囊和气体发生器,被收容于气囊模块收容部中,并且被设定为通过供给由气体发生器动作而产生的气囊膨胀用气体,使气囊从座垫下方向上方展开膨胀,以抵抗在发生事故时就座于车辆座椅上的车辆乘员向车辆前方的移动。还可以将该气囊模块称为“气囊装置”或“乘员约束装置”。
本发明的气囊罩安装在座椅底板上,以遮挡座椅底板各部位中在与所述托架相反的一侧形成的所述收容开口,构成为在其安装状态下覆盖收容于气囊模块收容部中的气囊的收容开口侧的罩体。也可以使该气囊罩成为气囊模块的一个构成元件。
在如本发明的车辆座椅这样,在座垫下方配置气囊模块(气囊)的构造中,设想在气囊收容状态下来自就座乘员的载荷通过座垫对气囊侧产生影响的情况。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由于通过用气囊罩覆盖收容于气囊模块收容部中的气囊的收容开口侧,能够抑制来自就座乘员的载荷通过座垫对气囊产生的影响,因而能够抑制收容状态的气囊从外部受到的载荷。由此,能够实现发生事故时的气囊的工作正常化。
本发明的第二发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第二发明是技术方案2所述的车辆座椅。技术方案2所述的该车辆座椅,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结构中,进一步包括阶梯部。本发明的阶梯部构成在座椅底板和气囊罩相对的部位上具有沿上下方向产生高低差的部位。在气囊罩的安装状态下,形成所述座椅底板和气囊罩通过阶梯部相互卡定的结构。
在本发明中,该阶梯部可以设在座椅底板和气囊罩中的至少一方上。关于该阶梯部的具体结构,典型地可以使用凹形状、凸形状等构成。例如,可以采用通过在设置于座椅底板侧上的凹部嵌入(扣合)气囊罩,卡定所述座椅底板和气囊罩的结构;通过在设置于座椅底板侧上的槽部或孔部嵌入(扣合)气囊罩的突起,卡定所述座椅底板和气囊罩的结构等。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发明的这种结构,使将气囊罩安装到座椅底板时的组装操作变得容易。
本发明的第三发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第三发明是技术方案3所述的车辆座椅。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该车辆座椅中,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所述的气囊罩的罩表面构成为,在该气囊罩的安装状态下与座椅底板的座椅底板表面之间形成平滑面。在此所称的平滑面是指,各表面以连续状形成,即一方的罩表面在该罩表面的边界通过模仿另一方的座椅底板表面而形成。该平滑面可以构成为以水平状延伸的水平面,或者也可以构成为曲面。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发明的这种结构,由于将气囊罩安装到座椅底板后,位于座垫下方的所述座椅底板和气囊罩所形成的平滑面,可以防止在气囊罩周边部位形成凹凸面,并均匀地作用在座垫下表面,因而可提供不会破坏就座乘员的乘坐感觉的车辆座椅。
本发明的第四发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第四发明是技术方案4所述的车辆。技术方案4所述的该车辆,至少包括技术方案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以及约束就座于车辆座椅上的车辆乘员的安全带。通过装载于车辆座椅上的气囊模块阻止“前潜现象”的现象发生,所谓“前潜现象”是指,在就座于车辆座椅上的车辆乘员佩戴安全带的安全带佩戴状态下,随着发生事故时该车辆乘员的腰部的前方移动,该车辆乘员沿着座椅面钻过安全带的动作。
因此,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能够抑制收容状态的气囊从外部受到的载荷的车辆座椅的车辆。
本发明的第五发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第五发明是技术方案5所述的气囊模块。技术方案5所述的该气囊模块,实际上具有与作为技术方案1所述车辆座椅的构成元件的气囊模块相同的结构。
因此,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收容状态的气囊从外部受到的载荷的气囊模块。
发明效果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在装载有发生事故时抵抗就座于车辆座椅上的车辆乘员向车辆前方的移动而使气囊从座垫下方向上方展开膨胀的气囊模块的车辆座椅中,特别是通过设置遮盖收容气囊模块的气囊模块收容部的收容开口并覆盖气囊的收容开口侧的气囊罩,能够抑制收容状态的气囊从外部受到的载荷。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100的内部构造的图,是从车辆斜后方看的透视图。
图2是图1中的A-A线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气囊模块30收容到座椅底板20的收容部21中的作业的概要的透视图。
图4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气囊罩40收容到座椅底板20中的作业的概要的透视图。
图5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座椅底板120的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首先参照图1至图3,说明作为本发明的“车辆座椅”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100的结构。其中,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100的内部构造的图,是从车辆斜后方看的透视图。并且,图2是图1中的A-A线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100是装载在车辆上的车辆座椅,以座椅框架10、座椅底板20、气囊模块30为主体构成。该车辆座椅100构成驾驶员就座的驾驶座座椅、副驾驶座座椅。并且,在装载有该车辆座椅100的车辆上,进一步装载有就座于车辆座椅100上的乘员所佩戴的安全带(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安全带”)。其中,图1中的“FR”的方向为车辆前方,“UP”的方向为车辆上方。
座椅框架10构成形成车辆座椅100的骨架部分的框架,至少包括底部框架12和背部框架14。该座椅框架10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座椅框架”。在底部框架12上安装有由聚氨酯聚氨酯材料等具有柔软性的原材料形成的座垫(图示省略),该座垫构成车辆座椅100的座椅面。并且,在底部框架14上安装有由聚氨酯聚氨酯材料等具有柔软性的原材料形成的座椅靠背(图示省略),该座椅靠背构成车辆座椅100的背面。并且,座垫和座椅靠背的外表面被由皮革、布等形成的表皮(图示省略)覆盖。
底部框架12为设在座垫下方的框架,具有向车辆座椅100的前后方向(与车辆的前后方向一致)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侧面框架12a、12b(左侧侧面框架12a及右侧侧面框架12b)。在此所称的左侧侧面框架12a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左侧侧面框架”,右侧侧面框架12b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右侧侧面框架”。
并且,在底部框架12的上部侧,在侧面框架12a、12b之间架设有加强用托架13。该托架13构成为具有规定板厚的板状(在图1中为弯曲板状),通过焊接或螺栓螺母连接等方式连接到侧面框架12a、12b上。该托架13是支撑座椅底板20的支撑部件,并且构成连接保持侧面框架12a、12b的保持部件。并且,该托架13兼作连接侧面框架12a、12b时的定位部件,组装性好。该托架13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托架”。
背部框架14为通过支轴15和倾斜装置(图示省略)可转动地相对底部框架12连接的框架。在该背部框架14的上部,在与车辆乘员的头部对应的位置安装有头枕16。
座椅底板(seat pan)20,在托架13的上方且在座垫的下方,以从上方覆盖左右一对的侧面框架12a、12b的方式,邻近地架设在托架13的上方和后方。该座椅底板20为构成车辆座椅100的座椅底面的部件,也可以特别定义为承受座垫的座垫面板、座垫框架或座垫板。在后文中详细进行描述,该座椅底板20通过螺栓螺母的2处的连接安装在托架13上。也可以将该座椅底板20通过焊接或螺栓螺母连接等接合在侧面框架12a、12b上。该座椅底板20具有承受来自座垫的载荷的功能。该座椅底板20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座椅底板”。在本发明中,该座椅底板20至少具有邻近地配置于托架13的上方或后方的部位即可。
如图2所示,在座椅底板20上设有收容气囊模块30的收容部21。该收容部21,在与托架13相反的一侧具有收容开口,该收容开口朝向斜后上方。该收容部21的收容开口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收容开口”。
因此,气囊模块30的气囊(后述的气囊31)的展开方向(又称为“突出方向”)为图2中的箭头50方向所表示的斜后上方。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收容部21形成具有向下方凹陷的凹陷部23(又称为“凹入部”、“凹部”或“凹入区域”)的结构。该凹陷部23为可在该凹陷部23保持气囊模块30的部位。通过利用向下方凹陷的凹陷部23保持气囊模块30的功能(或定位功能),可实现将气囊模块30收容到收容部21中的作业以及将气囊模块30安装固定到座椅底板20侧上的作业的顺畅化。该收容部21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气囊模块收容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遮盖座椅底板20的各部位中形成于与托架13相反的一侧上的收容开口,在该座椅底板20上安装有气囊罩40。该气囊罩40构成在其安装状态下覆盖收容于收容部21中的气囊模块30的气囊(后述的气囊31)的收容开口侧(斜后上方)的罩体。并且,该气囊罩40,在气囊模块30不工作时,保护收容于收容部21中的气囊,而在气囊30工作时,允许该气囊通过展开膨胀相对于座垫施加向上顶起的挤压力。该气囊罩40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气囊罩”。另外,也可以使该气囊罩40成为气囊模块30的一个构成元件。
根据这种结构,由于通过用气囊罩40覆盖收容于收容部21中的气囊的收容开口侧,能够抑制来自就座乘员的载荷通过座垫对气囊产生的影响,因而能够抑制收容状态的气囊从外部受到的载荷。由此,能够实现发生事故时的气囊的工作正常化。
并且,与该气囊罩40的安装相关,座椅底板20在与安装状态的气囊罩40的前端部41(图2中的左侧端部)对应的第一区域20a上具有平坦部24和阶梯部25。同样地,该座椅底板20在与安装状态的气囊罩40的后端部42(图2中的右侧端部)对应的第二区域20b上具有平坦部27和阶梯部28。
设在座椅底板20的第一区域20a上的平坦部24是载置架设状态的气囊罩40的前端部41的部位,形成与该前端部41重叠的连续抵接面(又称为“接触面”、“架设面”、“重叠面”或“搭接面”)。同样地,设在座椅底板20的第二区域20b上的平坦部27是载置架设状态的气囊罩40的后端部42的部位,形成与该后端部42重叠连续的抵接面(又称为“接触面”、“架设面”、“重叠面”或“搭接面”)。
根据这种结构,在气囊罩40的安装状态(覆盖状态)下,通过气囊罩40的各端部41、42以面接触方式与座椅底板20的平坦部24、27重叠,气囊罩40紧贴在座椅底板20上,能够提高气囊模块30不工作时的紧贴性,并且能够有效地防止气囊罩40因外力脱落。另外,所述平坦部24、27与气囊罩40侧重叠的部分的长度(重叠宽度),在考虑与气囊罩40的紧贴性、防脱落性的情况下,例如优选在3mm以上。并且,为了进一步提高座椅底板20和气囊罩40的紧贴性,优选在收容部21的收容开口的整个外周上设置所述平坦部24、27。
并且,设在座椅底板20的第一区域20a上的平坦部24上,设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孔部24a,在该孔部24a中插入设置从气囊罩40的前端部41向下方突出的突出片43。同样地,设在座椅底板20的第二区域20b上的平坦部27上,设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孔部27a,在该孔部27a上插入设置从气囊罩40的后端部42向下方突出的突出片44。通过在孔部24a插入设置突出片43,并在孔部27a插入设置突出片44,可进行气囊罩40相对于座椅底板20的定位。
并且,虽然未特别图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已定位状态下的座椅底板20和气囊罩40,进一步通过铆钉、螺栓螺母等的连接装置相互固定。由此,能够可靠地固定已定位状态下的座椅底板20和气囊罩40。
根据这种结构,通过使座椅底板20的孔部24a和孔部27a兼用于气囊罩40的定位,使得在进行组装时,容易临时安放气囊罩40,从而可提高组装时的作业性。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孔部24a和孔部27a形成贯通状,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形成非贯通状的孔、槽。并且,关于突出片43、44,也可以适当使用棒状的销、爪状部件等。
并且,在本发明中,描述了在将气囊罩40的突出片43和突出片44插入设置到座椅底板20的孔部24a和孔部27a的第一结构以外,采用进一步通过铆钉、螺栓螺母等的连接装置相互固定气囊罩40和座椅底板20的第二结构的情况,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所述第一结构和第二结构中的至少一方。
设在座椅底板20的第一区域20a上的阶梯部25构成沿(图2中的)上下方向设有与气囊罩40的前端部41板厚相当的高低差的阶梯部(阶梯形状)。具体而言,通过该阶梯部25,使座椅底板20的第一区域20a的各部位中,后方侧比前方侧降低前端部41的板厚程度。同样地,设在座椅底板20的第二区域20b上的阶梯部28构成沿(图2中的)上下方向设有与气囊罩40的后端部42板厚相当的高低差的阶梯部(阶梯形状)。具体而言,通过该阶梯部28,使座椅底板20的第二区域20b的各部位中,前方侧比后方侧降低后端部42的板厚程度。通过设置所述阶梯部25和阶梯部28,在气囊罩40的安装状态下,所述座椅底板20和气囊罩40通过阶梯部25和阶梯部28相互卡定。并且,通过阶梯部25限制气囊罩40的前端部41的向前方的移动,通过阶梯部28限制气囊罩40的后端部42的向后方的移动,并且通过座椅底板20和气囊罩40的表面,形成齐平形状或圆滑面形状。所述阶梯部25和阶梯部28相当于本发明中的“阶梯部”。
根据这种结构,通过在座椅底板20设置阶梯部25和阶梯部28,能够使将气囊罩40安装到座椅底板20上时的组装操作变得容易。并且,将气囊罩40安装到座椅底板20后,位于座垫下方的所述座椅底板20和气囊罩40所构成的平滑面,可以防止在气囊罩40周边部位形成凹凸面,能够实现不会破坏通过座垫就座于该周边部位上方的车辆乘员的乘坐感觉的构造。其中,在此所称的平滑面的各表面以连续状形成,即一方的罩表面在该气囊罩表面的边界通过模仿另一方的座椅底板表面而形成。该平滑面可以构成以水平状延伸的水平面,或者也可以构成曲面。
并且,在该座椅底板20上沿收容部21的开口边缘部(收容开口的边缘部区域)的整个外周设有槽部26。该槽部26,形成在座椅底板20的各部位中平坦部24、27的外侧、且在比该平坦部24、27低的位置上。并且,在该槽部26处设有从槽部26向下方以贯通状形成的通孔26a。另外,也可以可根据需要,在收容部21的开口边缘部的一部分设置槽部26。
根据这种结构,在气囊罩40的安装状态下,通过将从该气囊罩40和座椅底板20的间隙侵入的水等的液体沿着槽部26排出,并且将在该槽部26流动的液体通过通孔26a积极地向下方排出,能够防止水等的液体侵入到收容部21中。特别是,通过设置槽部26后进一步设置通孔26a,即使收容部21处于相对于车底板接近水平的状态,也可以通过通孔26a积极地进行排水,能够提高排水效果。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气囊模块30至少包括气囊31、气体发生器(又称“充气机”)32、保持器33、电线束(图示省略)。该气囊模块30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气囊模块”。
气囊31构成以规定的折叠方式折叠后进行收容,并且在发生事故时通过供给气体发生器32的工作所产生的气囊膨胀用气体而展开膨胀的气囊体。具体而言,气囊31在发生事故时抵抗就座于车辆座椅上的状态的车辆乘员向车辆前方的移动,从座垫下方向上方展开膨胀。由此,能够阻止或抑制所谓“前潜现象”在就座于车辆座椅100上的车辆乘员佩戴安全带的安全带佩戴状态下,随着发生事故时的该车辆乘员的腰部的前方移动,该车辆乘员沿着座椅面钻过安全带。在此所称的气囊31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气囊”,气体发生器32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气体发生器”。
保持器33构成收容气体发生器32的部件。该保持器33相当于本发明中的“保持器”。在该保持器33上,设有用于将气囊模块30安装固定到底部框架12侧上的固定用螺栓34。通过该固定用螺栓34,气囊模块30安装固定在底部框架12侧上。具体而言,在座椅底板20的收容部21收容气囊模块30的状态下,可在贯通座椅底板20、托架13以及气囊31的通孔22中插入设置固定用螺栓34。因此,通过使插入设置于通孔22中的固定用螺栓34和螺母36相互连接(螺合),保持器33、座椅底板20以及托架13这三个部件共同连接固定(又称为共同连接固定)而形成一体。在这种情况下,螺母36可以是与托架13分开的结构,或者也可以是与托架13以一体状接合的结构。并且,作为通孔22,可以适当选择圆孔、长孔、狭缝等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用螺栓34的螺栓轴延伸方向和沿着图2中的箭头50方向的气囊31的展开方向大致一致。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将固定用螺栓34的连接力有效地用作抵抗气囊展开膨胀时的气囊载荷的力。
虽然未特别图示,电线束构成用于在发生事故时向气体发生器32传送工作信号(又称为“控制信号”)的电线束。
在此,参照图3和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将气囊模块30的组装作业,具体为将气囊模块30收容到座椅底板20的收容部21中的作业以及将气囊罩40安装到座椅底板20上的作业。
图3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气囊模块30收容到座椅底板20的收容部21中的作业的概要的透视图。如图3所示,在气囊模块30的收容作业中,首先,使气囊模块30侧的固定用螺栓34朝向座椅底板20的收容部21,使该气囊模块30向收容部21移动。然后,在使气体发生器32侧朝向下侧的状态下,将气囊模块30从座椅底板20的上方收容到凹陷部23后,将该气囊模块30的固定用螺栓34插入设置于通孔22中,并相互拧紧固定用螺栓34和螺母36。由此,形成保持器33、座椅底板20以及托架13彼此共同连接固定成一体的状态(图2所示的状态)。此时,通过利用固定用螺栓34共同连接固定气囊模块30、座椅底板20以及托架13,通过共同连接固定而形成一体的座椅底板20和托架13承受发生事故时的气囊展开膨胀时的压力,即气囊模块工作时的载荷。
图4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气囊罩40安装到座椅底板20上的作业的概要的透视图。如图4所示,在气囊罩40的安装作业中,使该气囊罩40向收容有气囊模块30的状态下的座椅底板20移动。然后,将设在气囊罩40的前端部41下表面的突出片43插入设置到座椅底板20的平坦部24上的孔部24a中,并且将设在气囊罩40的后端部42下表面的突出片44插入设置到座椅底板20的平坦部27上的孔部27a中。由此,通过使气囊罩40相对座椅底板20的平坦部24、27重叠,气囊罩40与座椅底板20紧贴,并且通过孔部24a、27a和突出片43、44之间的扣合作用,能够相对于座椅底板20进行气囊罩40的定位。然后,对已定位状态的座椅底板20和气囊罩40,进一步通过铆钉、螺栓螺母等的连接装置(省略图示)相互进行固定。
其他实施方式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考虑各种应用、变形。例如还能够对应用了上述实施方式的以下各方式进行实施。
上述实施方式的座椅底板20、气囊罩40的结构,可根据需要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采用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
图5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座椅底板120的结构的剖视图。其中,在图5中,与图2中的构成元件相同的构成元件标注相同的标号。
在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座椅底板120,在与安装状态的气囊罩40的前端部41(图5中的左侧端部)对应的第一区域20a上具有平坦部124和阶梯部125。同样地,该座椅底板120,在与安装状态的气囊罩40的后端部42(图5中的右侧端部)对应的第二区域20b上具有平坦部127和阶梯部128。
图5中的座椅底板120的平坦部124和平坦部127,起到与图2中的座椅底板20的平坦部24和平坦部27相同的作用效果。即,通过气囊罩40的各端部41、42相对于座椅底板120的所述平坦部124、127重叠,气囊罩40紧贴在座椅底板120上,能够提高气囊模块30不工作时的紧贴性,并且能够有效地防止气囊罩40因外力脱落。
并且,图5中的座椅底板120的阶梯部125如下形成,即,使第一区域20a向上方突出,高出气囊罩40的前端部41的板厚程度。同样地,座椅底板120的阶梯部128如下成形,即,使第二区域20b向上方突出,高出气囊罩40的后端部42的板厚程度。通过设置所述阶梯部125和阶梯部128,在气囊罩40的安装状态下,座椅底板120和气囊罩40通过阶梯部125和阶梯部128相互卡定。并且,通过阶梯部125限制气囊罩40的前端部41的向前方的移动,通过阶梯部128限制气囊罩40的后端部42的向后方的移动,并且通过座椅底板120和气囊罩40的表面,形成齐平形状或圆滑面形状。所述阶梯部125和阶梯部128相当于本发明中的“阶梯部”。
根据这种结构,通过在座椅底板120上设置阶梯部125和阶梯部128,能够使将气囊罩40安装到座椅底板120上时的组装操作变得容易。并且,将气囊罩40安装到座椅底板120后,位于座垫下方的所述座椅底板120和气囊罩40所构成的平滑面,可以防止在气囊罩40周边部位形成凹凸面,能够实现不会破坏通过座垫就座于该周边部位上方的车辆乘员的乘坐感觉的构造。
另外,在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进一步追加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的构造。
具体而言,可以采用在气囊罩40上设置相当于突出片43、44的突出部,而在座椅底板120上设置相当于孔部24a、27a的部位的结构。并且,也可以采用在座椅底板120的收容部21的开口边缘部设置相当于槽部26的凹陷部分、相当于通孔26a的通孔的结构。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构成驾驶员就座的驾驶座座椅、副驾驶座座椅的车辆座椅100的结构,也可以在包括驾驶座座椅、副驾驶座座椅在内的各种车辆座椅,例如后部座椅的结构中应用本发明的特征部分。在这种车辆包括汽车、飞机、船舶、电车、公共汽车、卡车等使车辆乘员乘坐而移动的各种车辆。
权利要求
1.一种安装于车辆上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形成座椅骨架的座椅框架中,在座垫下方的左侧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侧侧面框架、在座垫下方的右侧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右侧侧面框架、在座垫下方连接所述左侧侧面框架和所述右侧侧面框架的托架;座椅底板,在所述座垫下方,靠近所述托架的上方或后方地配置在所述左侧侧面框架与所述右侧侧面框架之间,并具有在与所述托架相反的一侧形成收容开口的气囊模块收容部;气囊模块,具有气囊和气体发生器,被收容于所述气囊模块收容部中,并且被设定为在发生事故时通过供给由所述气体发生器工作而产生的气囊膨胀用气体,使所述气囊从座垫下方向上方展开膨胀,以抵抗就座于车辆座椅上的车辆乘员向车辆前方的移动;和气囊罩,安装在所述座椅底板上,以遮挡该座椅底板各部位中的、在与所述托架相反的一侧形成的所述收容开口,在该安装状态下覆盖收容于所述气囊模块收容部中的所述气囊的收容开口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座椅底板和气囊罩相对的部位上,具有沿上下方向产生高低差的阶梯部;在所述气囊罩的安装状态下,所述座椅底板和气囊罩通过所述阶梯部相互卡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罩的罩表面,在该气囊罩的安装状态下与所述座椅底板的座椅底板表面之间形成平滑面。
4.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和约束就座于所述车辆座椅上的车辆乘员的安全带;在就座于所述车辆座椅上的车辆乘员佩戴了所述安全带的安全带佩戴状态下,当发生事故时,通过装载于所述车辆座椅上的所述气囊模块阻止该车辆乘员随着该车辆乘员腰部的向前移动而沿着座椅面钻过所述安全带的动作。
5.一种气囊模块,设置在下述车辆座椅中,所述车辆座椅,包括形成座椅骨架的座椅框架中,在座垫下方的左侧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侧侧面框架;在座垫下方的右侧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右侧侧面框架;在座垫下方连接所述左侧侧面框架和所述右侧侧面框架的托架;座椅底板,在所述座垫下方,靠近所述托架的上方或后方地配置在所述左侧侧面框架与所述右侧侧面框架之间,并具有在与所述托架相反的一侧形成收容开口的气囊模块收容部;所述气囊模块,具有气囊和气体发生器,被收容于所述气囊模块收容部中,并且被设定为在发生事故时通过供给由所述气体发生器工作而产生的气囊膨胀用气体,使所述气囊从座垫下方向上方展开膨胀,以抵抗就座于车辆座椅上的车辆乘员向车辆前方的移动;其特征在于,具有安装在所述座椅底板上的气囊罩,以遮挡该座椅底板各部位中的、在与所述托架相反的一侧形成的所述收容开口;并通过安装在所述座椅底板上的所述气囊罩覆盖被收容于所述气囊模块收容部中的所述气囊的收容开口一侧。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座椅、车辆、气囊模块,特别提供一种有效的技术,即,在装载有发生事故时抵抗就座于车辆座椅的车辆乘员向车辆前方的移动而使气囊从座垫下方向上方展开膨胀的气囊模块的车辆座椅中,有效对抑制收容于该车辆座椅上的气囊所受的载荷。本发明的车辆座椅形成如下的结构设在座椅底板(20)上的收容部(21)收容气囊模块(30),并具有遮挡该收容部(21)的收容开口并覆盖气囊(31)的收容开口侧的气囊罩(40)。
文档编号B60R21/20GK101049815SQ200710088738
公开日2007年10月10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22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5日
发明者吉川浩通, 昼田辉彦 申请人:高田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