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动车座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63496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机动车座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机动车的 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这种安全气囊装置包括作为机动车座的基体的一部分的框架部和 紧固到该框架部的安全气囊包,该安全气囊包包括至少一个折叠起来 的安全气囊,可以用气体对该安全气囊膨胀以保护人。
框架部例如可以是机动车座的靠背的靠背框架的一部分,其基本 上沿着车辆垂直轴延伸。在这种情况下,安全气囊被设计成当占据机 动车座的车辆乘员处于来自机动车侧面车身的伤害的危险下时展开。
在上述类型的安全气囊装置中存在一个问题,即可用于安全气囊 包的构造空间是有限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类型的安全气囊装置,其中安全气 囊包占据尽可能少的构造空间。
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安全气囊装置解决了该问题。
因而,提供至少一个额外的夹持元件,其设计和设置成将安全气 囊包压靠在框架部上。
结果,有利地解决了根据本发明的问题,因为安全气囊包被夹持元件压縮,由此减小了安全气囊包所占据的构造空间。
此外,作为结果,安全气囊包被固定到框架部,使得安全气囊包 的折叠起来的安全气囊的多个单独的折叠部不能相对于彼此滑动,这 改善了在安全气囊膨胀期间的展开过程的再现性。
优选地,将夹持元件构造为至少部分是柔性的,即,特别地由机 织物、针织物或膜状材料制成。结果,夹持元件可以有利地紧贴安全 气囊包,使得它仅占据总的可用构造空间的一小部分。替代地,可以 将夹持元件构造为刚性的,特别是杆形或夹子形的。
在本发明的一个变体中,夹持元件在横截面上至少180。包围安全 气囊包,使得可以借助于夹持元件将安全气囊包安全地固定到框架部。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夹持元件在横截面上至少360。包围安全气囊包和
框架部。
优选地,安全气囊包具有远离框架部的第一外表面,其优选地被 夹持元件完全覆盖。结果,可以有利地在很大的表面积上将安全气囊 包压靠在框架部上并且/或夹持到框架部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夹持元件包括第一和第二端部区域, 借助于该第一和第二端部区域,通过预拉紧将夹持元件固定到框架部, 使得安全气囊包被压靠在框架部上。
两个端部区域优选地通过夹持元件的支承区域彼此相连,该支承 区域被设置用于支靠在安全气囊包的外表面上,支承区域被预拉紧靠 在安全气囊包上,使得它将安全气囊包压靠在框架部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框架部沿着延伸方向纵向延伸。优选 地,框架部具有沿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和第二边缘区域,其与延伸方向成横向地彼此相对,优选地第一和/或第二边缘区域从远离安全气囊 包的框架部的内表面突出,SP,远离安全气囊包地弯曲。
在本发明的一个变体中,第一和/或第二端部区域非形状配合地连 接到框架部以固定夹持元件。另外或替代地,第一和/或第二端部区域 优选形状配合地连接到框架部。此外,可以将上面的连接构造为在不 造成损坏的情况下可释放,这有利地降低了装配成本(例如在维护的 情况下)。这样,借助于端部区域,通过预拉紧到框架部来紧固所述 夹持元件,使得夹持元件紧紧地支靠在安全气囊包上并将所述安全气 囊包压靠在框架部上。
优选地,将端部区域中的至少一个设计和设置成包围框架部的两 个边缘区域中的一个,用于将夹持元件固定到框架部。在一个实施例 中,将所述至少一个端部区域构造为钩形横截面的细长带,用于包围 所述一个边缘区域,所述细长带优选地沿延伸方向沿着整个安全气囊 包延伸。结果,可以沿延伸方向在安全气囊包的整个长度上将安全气 囊包安全地夹持到框架部,沿延伸方向确保了安全气囊包的均匀压缩。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夹持元件的端部区域中的至少一个由钩形横截面 的带部形成并且沿延伸方向彼此隔开,用于包围框架部的边缘区域。 结果, 一个边缘区域的多个部分沿延伸方向暴露出来,另外的部件可 以固定到其上(例如,机动车座的靠背的外罩)。
此外,优选地,将夹持元件的两个端部区域中的一个构造为用于 将夹持元件固定到框架元件的夹子元件。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将所 述端部区域构造为接合在框架部的通孔后面。该通孔优选地构造在框 架部的边缘区域中的一个上。为了固定到框架部,夹持元件可以例如 最初通过夹子元件固定到框架部的第一边缘区域的通孔中,并然后在 横截面上包围安全气囊包,通过预拉紧而悬挂在框架部的(相对的) 第二边缘区域上,夹持元件的相关端部区域在横截面上包围第二边缘 区域。
11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变体中,第一和第二端部区域非形状配合地和/ 或形状配合地彼此连接,用于将夹持元件固定到框架部。在这种情况 下,夹持元件通过预拉紧而在横截面上包围安全气囊包以及框架部至 少360°,并从而将安全气囊包压靠在框架部上。在这种情况下作用在 彼此相连的夹持元件的端部区域上的拉力彼此相反。因而在一个实施 例中,端部区域是钩形结构的,使得它们可以接合在彼此中,用于在 两个端部区域之间形成连接。
在替代实施例中,规定第一和第二端部区域是平面结构的并且通 过平面结构的连接而彼此相连,特别是通过维可牢尼龙搭扣连接。为 此,可以将维可牢尼龙搭扣连接的钩部区域设置在两个端部区域中的 一个处,该钩部区域可以接合在设置于另一个端部区域处的维可牢尼 龙搭扣连接的孔眼区域(eye region)中。自然地,两个端部区域也可 以彼此粘接或焊接。
在本发明的一个变体中,规定框架部由机动车靠背的靠背框架的 一部分形成,其基本上沿着车辆垂直轴延伸。 一般地,机动车座的靠 背可以绕与车辆横轴平行地延伸的轴线枢转。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地, 靠背框架的定向也相对于车辆垂直轴改变,即,靠背框架的所述部分 的空间定向一般也具有沿着车辆纵轴的分量。
夹持元件的支承区域包括第一可打开区域,使得安全气囊在膨胀 期间可以通过夹持元件在机动车的内部展开,该第一可打开区域设计 和设置成当安全气囊在膨胀期间压靠在所述区域上时打开,这种可打 开区域例如可以是夹持元件的材料的薄弱点,该薄弱点例如可以用线 性方式构造,并且例如可以由穿孔或撕缝形成。在固定到靠背框架的 安全气囊包中,该安全气囊包沿着车辆横轴布置在靠背框架和机动车 的侧面车身之间,第一可打开区域例如可以面向机动车前方,使得安 全气囊可以沿着车辆纵轴在占据机动车座的车辆乘员和侧面车身之间展开。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变体中,夹持元件具有在安全气囊包和框架部 之间延伸的中间层,其连同夹持元件的支承区域一起在横截面上360° 包围安全气囊包。中间层从而与支承区域一起形成用于接收安全气囊 包的袋,使得安全气囊包在装配到框架部的过程中不必被单独处理。 优选地,中间层是柔性结构的并且由机织物、针织物或膜状材料制成。
根据本发明的安全气囊装置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垫子,其在横 截面上至少部分地包围框架部和安全气囊包,优选地,该垫子包括沿 着安全气囊包延伸的间隙,间隙具有沿着安全气囊包延伸的第一和第 二侧,第一和第二侧彼此相对,并且安全气囊在膨胀期间可以沿着第 一和第二侧通过间隙展开到机动车内部中。在这种情况下,垫子可以 是柔性结构的,使得间隙可以在安全气囊的膨胀期间扩大。优选地, 垫子由外罩包围,该外罩支靠在远离安全气囊包和框架部的垫子外表 面上。外罩可以是纺织的片状材料或膜状材料。此外,外罩可以由皮 革或类似材料制成。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提供从夹持元件的支承区域分叉的柔 性第一元件,其将支承区域连接到外罩,第一元件覆盖间隙的第一侧 用于对垫子进行防护,使其免受展开的安全气囊的破坏。此外,优选 地提供从支承区域分叉的柔性的第二元件,其也将支承区域连接到外 罩,第二元件覆盖间隙的第二侧用于对垫子进行防护,使其免受展开 的安全气囊的破坏。
优选地,外罩具有第二可打开区域,其设计和设置成当安全气囊 在膨胀期间压靠在第二可打开区域上时打开,使得安全气囊可以在膨 胀期间通过打开的第二区域展开。所述区域可以用与第一可打开区域 类似的方式面向机动车的前方。优选地,第一和第二元件在外罩的第二可打开区域上连接到外罩, 使得在膨胀期间展开的安全气囊被沿着第一和第二柔性元件紧靠着外 罩的第二可打开区域(展开通道)引导到间隙中。
在本发明的一个替代变体中,规定垫子在横截面上包封框架部, 垫子优选地具有第三可打开区域,该第三可打开区域被构造为当安全 气囊在膨胀期间压靠在第三可打开区域上时打开。
为了使安全气囊膨胀,提供气体发生器,其释放使安全气囊膨胀 所需的气体。优选地,安全气囊包包括柔性套管,该柔性套管包围该 安全气囊,也优选地包围气体发生器。
在一个实施例中,规定套管连接到安全气囊,即,特别是整体地
连接到安全气囊。优选地,套管具有第四可打开区域,其设计和设置
成当安全气囊在膨胀期间压靠在该第四可打开区域上时打开,使得安 全气囊可以在膨胀期间通过打开的第四区域展开。
本发明的另一个想法是提供一种机动车座的靠背,其包括如本发 明的安全气囊装置所述的框架部和布置在框架部上的安全气囊。


打算参考下面对附图中实施例的描述来阐明所示出的本发明的特 征和优点,其中
图1示出了安全气囊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的细节,其中有紧固到 机动车座的框架部的安全气囊包和用于将安全气囊包夹持到框架部的 夹持元件;
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安全气囊装置的改型的示意性剖视图的细 节,其中夹持元件具有在框架部和安全气囊包之间延伸的额外的中间
层;
图3示出了图1所示的安全气囊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的细节,其
14具有在横截面上包围安全气囊包和框架部的垫子,垫子被外罩覆盖并 且包括第一和第二柔性元件,夹持元件通过该第一和第二柔性元件连 接到外罩;
图4示出了图3所示的安全气囊装置的改型的示意性剖视图的细
节,其中夹持元件具有在框架部和安全气囊包之间延伸的额外的中间
层;
图5示出了图1所示的安全气囊装置的改型的示意性剖视图的细 节,其中夹持元件通过两个被不同构造的紧固构件固定到框架部;
图6示出了图3所示的安全气囊装置的改型的示意性剖视图的细 节,其中夹持元件通过两个被不同构造的紧固构件固定到框架部;
图7示出了用于机动车座的靠背框架的透视图,其中安全气囊包 紧固到靠背框架上,安全气囊包借助于多个夹持元件被夹持到该靠背 框架;
图8示出了图6所示的安全气囊装置的改型的示意性剖视图的细 节,其中夹持元件具有在框架部和安全气囊包之间延伸的额外的中间 层;
图9示出了图1所示的安全气囊装置的改型的示意性剖视图的细 节,其中夹持元件360。包围安全气囊包;
图9A示出了夹持元件端部区域的图9所示连接的改型的示意性剖 视图的细节;
图10示出了图9所示的安全气囊装置的改型的示意性剖视图的细 节,其中夹持元件具有在框架部和安全气囊包之间延伸的额外的中间
层;
图11示出了图3所示的安全气囊装置的改型的示意性剖视图的细 节,其中夹持元件360。包围安全气囊包;
图12示出了靠背框架的框架部的透视图,其中安全气囊包紧固到 框架部上,安全气囊包借助于夹持元件夹持到框架部,夹持元件通过 钩形横截面的端部区域被悬挂,沿着框架部纵向延伸到该框架部的边 缘区域;和
图13示出了图12所示的夹持元件的改型的透视图,端部区域包括沿着框架部的边缘区域延伸的凹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与图3联合示出了基本上沿着车辆垂直轴Z延伸的框架部1 上的示意性平面图(车辆垂直轴Z设置为与纸面垂直)的细节,框架部
l呈机动车座(参见图7)的靠背框架L的一部分的形式,其中内表面 2沿着车辆横轴y面向机动车的内部,而框架部1的外表面3远离内表 面2。由于机动车座的靠背框架L和/或靠背绕与车辆横轴y平行延伸 的轴线的枢转性,所以框架部1沿延伸方向延伸,该延伸方向可以包 括沿着车辆横轴x和沿着车辆垂直轴z的分量。在这种情况下,框架部
2沿着车辆垂直轴z纵向延伸。
被构造为沿着车辆垂直轴z纵向延伸的安全气囊包4紧固到框架 部2的外表面3,安全气囊包4包括至少一个折叠起来的安全气囊,该 安全气囊可以用气体使其膨胀,安全气囊在膨胀期间基本上沿着如下 的平面展开,该平面被与车辆纵轴x平行地延伸的车辆轴线和与车辆 垂直轴z平行地延伸的车辆轴线跨越。安全气囊包4可以包括用于保护 安全气囊(和另外的部件)的外部柔性套管,安全气囊在膨胀之前以 其折叠状态布置在该柔性套管中。此外,套管可以包围用来使安全气 囊膨胀的气体发生器,并且特别地可以连接到安全气囊本身,特别是 整体地连接到安全气囊本身。
用于侧面保护的这种安全气囊可以包括多个室(例如,用于保护 占据机动车座的人的胸部区域和/或头部的颈部室和头部室)。为了将
气流分配到安全气囊的各个室或区域中,可以提供气流分配器,其特 别地可以由柔性材料构成,例如机织材料。在圆柱形的气体发生器中, 例如,可以将气流分配器基本上构造为圆柱形套管,其被轴向地推到 气体发生器上并且其覆盖被构造在气体发生器的外壳上的气体发生器 的气体出口 ,气体出口充当可以通过气体发生器释放的气体的流出口 。 结果,气流被分开并且气体可以沿平行于气体发生器的圆柱轴定向的
16两个相反的方向流动,以便被供应到例如安全气囊的头部室或颈部室。
假如安全气囊包4的安全气囊被外部套管包围,则在套管上提供 表示为第四可打开区域的可打开区域,其被构造为当安全气囊在膨胀 期间沿着车辆纵轴X压靠在该第四可打开区域上时打开,使得安全气 囊可以在膨胀期间沿着车辆纵轴X通过打开的第四可打开区域展开到 机动车的内部中。这种可打开区域例如可以是安全气囊包4的外部套 管的撕缝或穿孔。
为了使安全气囊包4更紧凑,使得它沿着车辆横轴y占据较小的 构造空间,夹持元件S设有支承区域6,其支靠在安全气囊包4的外表 面5上并且以平面方式覆盖所述外表面,该外表面5远离框架部1的 外表面3。通过夹持元件S的第一和第二端部区域6a、 6b在安全气囊 包4的两侧上沿着车辆纵轴x将支承区域6固定到框架部1并从而被 预拉紧靠在安全气囊包4上,使得夹持元件S的支承区域6可以沿着 车辆横轴y将安全气囊包4压靠在框架部1上,即压靠在其外表面3 上,其中第一和第二端部区域6a、 6b通过支承区域6彼此相连。被预 拉紧的支承区域6从而在横截面上至少180。包围安全气囊包4,并从而 将所述安全气囊包压靠在框架部1的外表面3上。
为此,框架部1具有沿着车辆垂直轴z延伸的第一和第二边缘区 域la、 lb,该第一和第二边缘区域彼此隔开并且沿着车辆纵轴x彼此 相对。从而,第一和第二边缘区域la、 lb朝着机动车的内部弯曲,使 得它们沿着车辆横轴y从框架部1的内表面2突出。夹持元件S的两 个端部区域6a、 6b因此在横截面上是钩形结构的,使得它们可以包围 第一和/或第二边缘区域la、 lb。在这种情况下,沿着车辆横轴y的相 应的钩部开口 (hook opening)面向框架部1的内表面2。以此方式, 第一和第二边缘区域la、 lb吸收拉力,被预拉紧的支承区域6对框架 部1的两个边缘区域la、 lb施加该拉力。在这种情况下,支承区域6 通过沿着车辆横轴y定向的力将安全气囊包4压靠在框架部1的外表页
面3上。
在支承区域6上提供表示为第一可打开区域7的可打开区域(例
如,撕缝或穿孔),使得安全气囊在膨胀期间可以穿过夹持元件s,当
安全气囊在膨胀期间压靠在第一可打开区域7上时,第一可打开区域7 打开。
该第一可打开区域7沿着车辆垂直轴z延伸并且沿着车辆纵轴x 面向机动车前方,使得安全气囊可以在展开过程中沿着车辆纵轴x膨 胀。
根据图3,靠背框架L连同框架部1 一起在横截面上被垫子9包 围,垫子9被(外部的)外罩10覆盖。垫子9具有沿着车辆垂直轴z 延伸的间隙14,使得安全气囊可以在膨胀期间穿过垫子9,间隙14由 垫子9的第一侧15和第二侧16形成,第一侧15和第二侧16分别沿 着车辆垂直轴z延伸并且彼此相对。此外,在外罩10的朝着机动车的 内部的覆盖间隙14的区域处提供外罩10的可打开区域,其被表示为 第二可打开区域13,在展开过程中膨胀到间隙14中的安全气囊可以通 过第二可打开区域13展开到机动车内部中。该第二可打开区域13也 沿着车辆垂直轴z在安全气囊包4的整个长度上延伸并且沿着车辆纵轴 x面向机动车的前方。优选地,第二可打开区域13是外罩IO的撕缝或 穿孔(薄弱点)。
为了在安全气囊的展开过程中防护垫子9,即垫子9的第一和第二 侧15、 16,通过第一和/或第二柔性元件11、 12(例如由机织材料或膜 状材料制成)覆盖这两个侧15、 16,第一和/或第二柔性元件11、 12 分别以平面方式沿着车辆垂直轴z延伸并且分别从支承区域6分叉,并 将所述区域连接到外罩10。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和第二元件ll、 12形成展开通道,该展开通
18道将支承区域6的第一可打开区域7连接到外罩10的第二可打开区域
13。从而,安全气囊在膨胀期间中沿着第一和第二柔性元件11、 12展 开,两个元件ll、 12防止安全气囊沿着垫子9的材料拖拽(例如通过 磨损)。
图2联合图4示出了图l和/或3所示的安全气囊装置的改型,其 中与图l和/或3形成对照,夹持元件S的中间层8沿着车辆横轴y布 置在框架部l和安全气囊包4之间,中间层8连接到支承区域6,使得 支承区域6连同中间层8 —起形成用于接纳安全气囊包4的袋,该袋 在横截面上完全包围安全气囊包4,结果,有利地,当将安全气囊包4 安装在框架部1上时,不必单独地定位和保持安全气囊包4。
图5联合图6示出了图1和/或3所示类型的改型,其中与图l和 /或3形成对照,夹持元件S的两个端部区域6a、 6b被不同地构造。虽 然在根据图1和/或3的实施例中,用于钩挂到框架部1中的夹持元件 S的端部区域6a、 6b在横截面上都是钩形结构的,但在根据图5和/或 6的实施例中,夹持元件S的两个端部区域中的一个被设计为夹子元件 6a,。
在相当长的支承区域6 (相对于车辆垂直轴z)的情况下,可以将 夹子元件6a'构造为夹子带,其沿着车辆垂直轴z沿着整个安全气囊包 4延伸,或可以提供多个夹子元件6a',其构造为沿着车辆垂直轴z分 布在支承区域6上。
假如将支承区域6的两个端部中的一个形成为夹子元件6a',则当 将安全气囊包4安装在靠背框架L上时,最初例如借助于从安全气囊 包突出的销来将安全气囊包4紧固到框架部1,所述销被引导通过与该 销对齐的框架部1的通孔并且被从内表面2固定到框架部1。随后,借 助于夹持元件S将安全气囊包4夹持到框架部1。为此,最初,将夹子 元件6a'(或多个夹子元件)固定到第一边缘区域la,其中沿着车辆横轴y将夹子元件6a'插入到被构造于第一边缘区域la上的通孔D中, 使得夹子元件6a'通过夹子元件6a'的加宽头部接合在通孔D后面。以 此方式,夹持元件S在一侧上固定地连接到框架部1并且随后可以钩 挂在第二边缘区域lb上,通过借助于在横截面上为钩形结构的第二端 部区域6b在第二边缘区域lb上预拉紧,第二端部区域6b包围框架部 l的第二边缘区域lb,如图1所示。
图8示出了图5禾B/或6所示的安全气囊装置的改型,其中与图5 和/或6形成对照,如图4所示地提供额外的中间层8,其沿着车辆横 轴y布置在框架部l和安全气囊包4之间,并且其连接到支承区域6, 使得支承区域6连同中间层8 —起形成用于接纳安全气囊包4的袋, 该袋在横截面上完全包围安全气囊包4。
图7示出了安全气囊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其中夹持元件S不完 全覆盖安全气囊包4的外表面5。而是,提供多个夹持元件S,它们分 别通过它们的第一和第二端部区域6a、 6b沿着车辆垂直轴z固定到框 架部1的第一和/或第二边缘区域la、 lb。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所示, 两个端部区域6a、 6b可以是钩形结构的,或如图5所示,可以将两个 端部区域中的一个构造为夹子元件6a'。
图9示出了图1所示的装置的改型的剖视图的细节,其中与图1 形成对照,夹持元件S的两个端部区域6a"和6b"未固定到夹持元件S 的第一和/或第二边缘区域la、 lb,而是彼此相连,使得夹持元件S在 横截面上包围安全气囊包4和框架部1,夹持元件S被预拉紧靠在安全 气囊包4上,并通过夹持元件S的支承区域6将所述安全气囊包压靠 在框架部1上。根据图9,夹持元件S的两个端部区域6a"、 6b"通过 平面结构的连接部V彼此紧固。由于夹持元件S的预拉紧,所以彼此 相反的拉力作用在连接部V上。该连接部V可以是粘接连接部、焊接 连接部或在不造成损坏的情况下的可释放的连接部(例如维可牢尼龙 搭扣连接部)。由于彼此相反的拉力,所以为了在两个端部区域6a"、6V'之间形成连接,作为对图9所示的改型的替代,钩形横截面的端部
区域6a'"、 6b'"是合适的,特别地,它们接合在彼此中,并从而能吸 收相反的拉力(参见图9A)。
图10示出了图9所示的安全气囊装置的改型,其中与图9形成对 照,如图4和8所示的中间层8沿着车辆横轴y布置在安全气囊包4 和框架部1之间。
上面在图9和9A中披露的用于将夹持元件S的第一端部区域 6a"、 6a'"连接到第二端部区域6b"、 6b'"的变体,自然也可以用在 如图3和4所示的其他实施例中(参图ll)。
图12示出了图l所示的类型的安全气囊装置的示意性透视图,其 中框架部1沿着车辆垂直轴z延伸,而沿着框架部1纵向延伸的安全气 囊包4紧固到框架部1。夹持元件S的支承区域6覆盖安全气囊包4的 整个外表面5以将安全气囊包4平直地压靠在框架部1上。夹持元件S 的端部区域6a、 6b分别被设计为钩形横截面的带,其沿着车辆垂直轴 z沿着整个安全气囊包4延伸并且在横截面上包围框架部1的第一和/ 或第二边缘区域la、 lb,以固定和预拉紧支承区域6使其靠在安全气 囊包4上。
图13示出了图12所示的类型的改进方案的示意性透视图,其中 与图12形成对照,钩形横截面的细长带6a、 6b没有被沿着车辆垂直轴 z连续地构造,而是形成沿着车辆垂直轴z彼此隔开的多个单独的带部 6a、 6b,它们分别包围框架部的第一和/或第二边缘区域la、 lb,并且 第一和第二边缘区域la、 lb没有被带部6a、 6b沿着车辆垂直轴z完全 覆盖,而是具有暴露的部分A,例如可以将外罩10固定(钩挂)在暴 露的部分A上。
2权利要求
1. 一种用于机动车的安全气囊装置,包括-框架部,所述框架部作为机动车座的基体的一部分,和-紧固到所述框架部的安全气囊包,所述安全气囊包包括至少一个折叠起来的安全气囊,能够用气体使所述安全气囊膨胀以保护人,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夹持元件(S),所述至少一个夹持元件被设计和设置成将所述安全气囊包压靠在所述框架部(1)上。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元件(S)被构造为是柔性的。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元件(s)被构造为是刚性的。
4.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元件(S)在横截面上至少180。包围所述安全气囊包(4)。
5.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元件(S)在横截面上至少360。包围所述安全气囊包(4)。
6.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气囊包(4)的远离所述框架部(1)的外表面(5)。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元件(S)覆盖所述安全气囊包(4)的远离所述框架部(1)的所述外表面(5)。
8.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元件(S)包括第一端部区域和第二端部区域(6a,6b;6a,;6a";6b";6a,,,;6b,"),所述夹持元件(S)借助于所述第一端部区域和第二端部区域固定到所述框架部(1)。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端部区域(6a,6b;6a,;6a,,;6b,,;6a,,,;6b,")通过所述夹持元件(S)的可预拉紧的支承区域(6)彼此相连,所述支承区域(6)被预拉紧靠在所述安全气囊包(4)上,使得它将所述安全气囊包(4)压靠在所述框架部(1)
10. 如权利要求6或7和权利要求9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区域(6)被设计和设置成支靠在所述外表面(5)上。
11.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部(1)沿延伸方向(z)纵向延伸。
12. 如权利要求ll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部(1)具有沿所述延伸方向(z)延伸的第一边缘区域和第二边缘区域(la,lb)。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缘区域和/或第二边缘区域(la,lb)从所述框架部(1)的远离所述安全气囊包(4)的内表面(2)突出。
14. 如权利要求8或在引用权利要求8的情况下如权利要求9至13中的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区域和/或第二端部区域(6a,6b;6a')非形状配合地和/或形状配合地紧固到所述框架部(1),用于将所述夹持元件(S)固定到所述框架部(1)。
15. 如权利要求8或在引用权利要求8的情况下如权利要求9至11中的一项所述的、和如权利要求12或在引用权利要求12的情况下如权利要求13或14中的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端部区域(6a,6b)中的至少一个被设计和设置成包围所述框架部(1)的边缘区域(la,lb)中的一个边缘区域,用于将所述夹持元件(S)固定到所述框架部(1)。
16.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一个端部区域(6a,6b)构造为钩形横截面的细长带,用于包围所述一个边缘区域(la,lb)。
17. 如权利要求11和16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6a,6b)在所述延伸方向(z)上沿着整个安全气囊包(4)延伸。
18. 如权利要求11和16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端部区域(6a,6b)由钩形横截面的且沿所述延伸方向(z)彼此隔开的带部形成,用于包围所述一个边缘区域(la,lb)。
19. 如权利要求8或在引用权利要求8的情况下如权利要求9至18中的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两个端部区域中的一个端部区域(6a')构造为夹子元件,用于将所述夹持元件(S)固定到框架元件(1)。
20. 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一个端部区域(6a')构造为接合在所述框架部(1)的通孔(D)的后面。
21. 如权利要求8至13中的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区域和第二端部区域(6a",6b";6a,";6b",)非形状配合地和/或形状配合地彼此相连,用于将所述夹持元件(S)固定到所述框架部(1)。
22. 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区域和第二端部区域(6a"',6b"')是钩形结构的,使得它们能够彼此包围。
23. 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区域和第二端部区域(6a',,6b")是平面结构的,并且它们通过平面结构的连接部(V)、特别是维可牢尼龙搭扣连接部彼此相连。
24.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部(1)是所述机动车座的靠背的靠背框架(L)的沿着车辆垂直轴(z)延伸的一部分。
25. 如权利要求9或在引用权利要求9的情况下如权利要求10至24中的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元件(S)的所述支承区域(6)包括第一可打开区域(7),所述第一可打开区域被设计和设置成当所述安全气囊在膨胀期间压靠在所述第一可打开区域(7)上时打开。
26. 如权利要求9或在引用权利要求9的情况下如权利要求10至25中的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元件(S)具有在所述安全气囊包(4)和所述框架部(1)之间延伸的中间层(8),所述中间层连同所述夹持元件(S)的所述支承区域(6) —起在横截面上360。包围所述安全气囊包(4)。
27.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横截面上至少部分地围绕所述框架部(1)和所述安全气囊包(4)的垫子(9)。
28. 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子(9)包括沿着所述安全气囊包(4)延伸的间隙(14),所述间隙具有沿着所述安全气囊包(4)延伸的第一侧和第二侧(15,16),所述第一侧和第二侧彼此相对,并且所述安全气囊在膨胀期间能够沿着所述第一侧和第二侧通过所述间隙(14)展开。
29. 如权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子(9)的外罩(10),所述外罩(10)围绕所述垫子(9)。
30. 如权利要求9或10和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从所述支承区域(6)分叉的柔性的第一元件(11),该第一元件将所述支承区域(6)连接到所述外罩(10),所述第一元件(ll)覆盖所述间隙(14)的第一侧(15),用于防护所述垫子(9)使其免受展开的安全气囊的影响。
31. 如权利要求9或10和如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从所述支承区域(6)分叉的柔性的第二元件(12),该第二元件将所述支承区域(6)连接到所述外罩(10),所述第二元件(12)覆盖所述间隙(14)的第二侧(16),用于防护所述垫子(9)使其免受展开的安全气囊的影响。
32. 如权利要求29至31中的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10)具有第二可打开区域(13),所述第二可打开区域被设计和设置成当所述安全气囊在膨胀期间压靠在所述第二可打开区域(13)上时打开。
33. 如权利要求30至32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元件(11)沿着所述外罩(10)的所述第二可打开区域(13)连接到所述外罩(10),并且,所述第二元件(12)沿着所述外罩(10)的所述第二可打开区域(13)连接到所述外罩(10)。
34. 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子(9)在横截面上包围所述框架部(1)。
35. 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子(9)具有第三可打开区域,所述第三可打开区域被设计和设置成当所述安全气囊在膨胀期间压靠在所述第三可打开区域上时打开。
36.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释放使所述安全气囊膨胀所需的气体的气体发生器。
37.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气囊包(4)包括围绕所述安全气囊的套管。
38. 如权利要求36和37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围绕所述气体发生器。
39. 如权利要求37或38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连接到所述安全气囊,特别是整体地连接到所述安全气囊。
40. 如权利要求37至39中的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具有第四可打开区域,所述第四可打开区域被设计和设置成当所述安全气囊在膨胀期间压靠在所述第四可打开区域上时打开。
41. 一种用于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夹持元件,其特征在于第一端部区域和第二端部区域(6a,6b;6a,;6a,,,6b";6a,,,;6b,"),所述夹持元件(S)能够借助于所述第一端部区域和第二端部区域固定到机动车座的框架部(1),两个端部区域(6a,6b;6a,;6a,,,6b,,;6a,,,,6b,")通过可预拉紧的支承区域(6)彼此相连,所述支承区域(6)被设计和设置成支靠在安全气囊包(4)的远离所述框架部(1)的外表面(5)上,所述安全气囊包(4)紧固到所述框架部(1),并且将所述支承区域(6)构造成被预拉紧靠在所述安全气囊包(4)上,使得它将所述安全气囊包(4)压靠在所述框架部(1)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安全气囊装置,其具有作为机动车座的基体的一部分的框架部,且具有紧固到框架部的安全气囊包,该安全气囊包包括至少一个折叠起来的安全气囊,能用气体使安全气囊膨胀以保护人。根据本发明,提供至少一个拉紧件(S),为了将安全气囊包压靠在框架部(1)上而布置和设置该拉紧件。
文档编号B60R21/20GK101511646SQ200780018271
公开日2009年8月19日 申请日期2007年4月23日 优先权日2006年5月19日
发明者拉尔夫·古特曼, 罗伯特·盖茨, 雷纳·霍伊施米德, 雷纳尔·索尔, 马修伊思·珀尔特 申请人:高田-彼得里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