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乘员保护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75677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乘员保护系统的制作方法
车辆乘员保护系统本分案申请是基于申请号为"03103541.8"、申请日为2003年1 月29日、发明名称为"车辆乘员保护系统"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 请。发明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能改进车辆乘员保护系统的技术,在该系统中, 当冲击力施加到车辆的一侧时,乘员在车辆的梁柱和车顶侧部分处的 保护得到了加强。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保护性能,尤其是当冲击力施加到车辆的一侧时提高车 辆乘员头部受保护的性能,在最近一些年里已经作出了很多的改进。对于这种类型的车辆乘员保护系统,已开发了一种技术,在该技 术中,安装了一顶侧气嚢,例如从车辆的梁柱到车顶的侧缘处,顶侧 气嚢以这样一种方式沿着车门玻璃产生膨胀,即当一预定大小或更大 的冲击力施加到车辆的一侧时, 一帘幕落下。另外,还开发了用于另一种类型车辆乘员保护系统的另一技术, 在该系统中, 一梁柱装饰件被安置在梁柱的乘客车厢侧,并在二者之 间提供了一预定量的空间,以便在那里容纳一小型沖击力吸收部件, 这样当 一较小的冲击力被施加到车辆一侧时,如此施加的冲击力能被 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所吸收。此外,还开发了一种技术,其中在梁柱部分既提供了顶侧气嚢也 提供了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作为这种类型车辆乘员保护系统已知的 是如在日本审定专利公开号3147172 (以下称为"相关技术,,)中所 披露的一种"自启动乘员保护系统规划结构"。对相关技术的总结将 在下面参考图11A-11C作为车辆乘员保护系统的一个例子来说明。图11A-11C是相关技术车辆乘员保护系统的示意图,这里用到的图是日本审定专利公开号3147172的图1、 2和4。不过注意这里 给出了新的参考标记。图11A表示了从车辆的一个乘客车厢侧所视 的系统一侧的结构,图IIB表示了系统沿图11A中b-b线剖开的横 截面结构,图IIC表示了对应图11B中所示的系统的功能图。
图11A表示了一气嚢104被安装在车辆101的顶篷102和一前 梁柱部分103的部件的一侧棱处。气囊104是在一预定大小或更大的 冲击力被施加到车辆一侧时用于保护乘员上半身的一顶侧气囊。
图11B表示了一梁柱装饰件107被安装在前梁柱部分103的乘 客车厢105侧,并在二者之间留有一空间106以在其中容纳以气嚢 104和一棱108 (对应于本发明的一'卜型冲击力吸收部件),以^便吸 收其大小小到还能使气嚢104保持不打开状态的冲击力。
梁柱装饰件107是一由环绕棱108的厚实的基座部分111以及环 绕气嚢104的细薄的气嚢容纳部分112整体构成的部件。基座部分 111被连接在前梁柱部分103上,而气嚢容纳部分112则可从气嚢容 纳部分112的邻近端部区113处沿梁柱装饰件107的厚度方向上变形。
气囊104的一固定部分104a,梁柱装饰件107的棱108和基座 部分111被螺栓一起固定到前梁柱部分103。气嚢容纳部分112的一 远侧端114由设置在前梁柱部分103后部的一打开的挡风条115所弹 性支撑。
如图11C所示,当一预定大小或更大的沖击力被施加到车辆一 侧时,气囊104可膨胀到乘客车厢105同时由产生的气体强行打开气 嚢容纳部分112。当这一过程发生时,气嚢容纳部分112从它的邻近 端部区113到乘客车厢105侧开始变形。
用于相关技术中的梁柱装饰件107对于以下几种情况是需要的, (l)在没有冲击力施加的正常情况下,作为一具有一冲击力吸收结构 的内部材料的功能时;(2)当施加一较小并小到气囊104能保持不打 开状态的冲击力时,确保冲击力被快速传送到棱108;以及(3)当气嚢 104打开时,变形得较充分以使得气嚢104迅速平滑地膨胀。通常,棱108到梁柱装饰件107的结合通过在一整个底面上将棱 108固定到梁柱装饰件107上来实现。这一过程使得梁柱装饰件107 与棱108同时被连接到前梁柱部分103上。在梁柱装饰件107的各个位置中,由膨胀的气嚢104的压力强制 变形的位置仅仅是一个从邻近端部区113到位于邻近端部区113末端 的气嚢容纳部分112延伸的位置。由于气嚢容纳部分112只可能环绕 气囊104,从邻近端部区113到末端114的长度是很短的。当气嚢 104的大部分膨胀开时,气囊容纳部分112大部分也依照气嚢104膨 胀的量发生变形。由于较短的气嚢容纳部分112大部分变形了, 一个 量较大的力被施加到气囊容纳部分,特别是施加到邻近端部区113。由于一旦气嚢容纳部分112做得太细,它就会变得太柔软,因此 气嚢容纳部分112不能有效地实现作为内部材料的功能。相反,由于 它一旦做得太粗,气嚢容纳部分112就会变得太坚硬,这样一个过于 大的力就被施加到尤其是邻近端部区113。而邻近端部区113要想获 得抵抗这样一个过大的力的耐久性是不容易的。发明内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车辆乘员 保护系统的技术,该保护系统使得梁柱装饰件能够(l)在正常情况 下,实现其作为一具有一冲击力吸收结构的内部材料的功能;(2)当 施加一较小并小到顶侧气嚢能保持不打开状态的沖击力时,确保冲击 力被快速传送到一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以及(3)当顶侧气嚢打开 时,变形得较充分以使得顶侧气嚢能够迅速平滑地膨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乘 员保护系统,其中一梁柱装饰件被安装在梁柱的乘客车厢侧,该梁柱 支撑车顶,并具有一保持的预定量的空间以容纳一顶侧气嚢以及一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以吸收其大小小到还能使顶侧气嚢保持不打开状 态的冲击力,因此,当一预定量或更大的冲击力施加到车辆的一侧 时,顶側气嚢由产生的气体充气,这样膨胀到车辆的一乘客车厢,同 时强行打开梁柱装饰件的一端部区,该车辆乘员保护系统的特征在于,在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的底面各位置中,不是一更接近于顶侧气 嚢的位置,而是一远离顶侧气嚢的位置被连接到梁柱装饰件上。
在前梁柱装饰件一端部区的变形邻近端可设在一边界点处,该边 界点位于小型沖击力吸收部分靠近顶侧气嚢的底面位置和其远离顶侧 气嚢的底面位置之间,通过不连接靠近位置而连接远离位置到梁柱装 饰件上来实现。从变形邻近端到变形远侧端的长度变长了。这可以促 进前梁柱装饰件的一端部区的变形在一个使长度增加的程度上朝向它 的厚度方向。因此,前梁柱装饰件的一端部区得以在较小的力作用下 就有较大的变形而不受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的限制。前梁柱装饰件的
的足^大小的-,就能够轻松地变形。' '''''、
此外,在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的底面位置中,位于远离顶侧气嚢 的位置被保持在连接状态。这样,即使在顶侧气嚢已被向外充气并打 开以后,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仍能保持和梁柱装饰件一起与梁柱相连 接。因此,小型沖击力吸收部件仍可执行其冲击力吸收功能,即使在 顶侧气囊已^皮打开后。
另外,长度可极为容易地变大,而不需要改变在顶侧气嚢与小型 冲击力吸收部件之间的布局关系,并且/或者不需要扩大在梁柱和前 梁柱装饰件之间提供的空间。
此外,在没有冲击力施加的正常情况下,前梁柱装饰件可有效地 执行其作为内部材料的功能。
而且,当车辆在其一侧受到一如此之小小到顶侧气嚢保持不打开 状态的冲击力时,该冲击力能以快速、可靠的形式从前梁柱装饰件被 传送到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乘员保护系统,其中梁 柱装饰件安装在梁柱的乘客车厢侧,该梁柱支撑车顶,并具有一保持 的预定量的空间以容纳 一顶侧气嚢以及一 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以吸 收其大小小到还能使顶侧气嚢保持不打开状态的冲击力,该小型沖击
力吸收部件的底面被连接到梁柱装饰件上;因此,当一预定大小或更大的冲击力被施加到车辆一侧时,顶侧气囊由产生的气体充气,这样 膨胀到车辆的一乘客车厢,同时强行打开梁柱装饰件的一端部区,该 车辆乘员保护系统的特征在于,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的底面被设计成 与梁柱装饰件相连接,通过如粘接、热压接、焊接、超声波焊接、机 械螺接以及箝接的连接方式,其中在较靠近顶侧气嚢的小型沖击力吸 收部件的底面位置处的结合力被设置成小于在较远离顶侧气嚢的小型 冲击力吸收部件的底面位置处的结合力,设置得如此小的力是一个微 弱得当梁柱装饰件变形时,能够使梁柱装饰件与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 分离开的力。一个较大的分离力被施加到这样的部位,即当梁柱装饰件在顶侧 气嚢被打开的力的作用下变形时,前梁柱装饰件与小型冲击力吸收部 件被连接在一起的部位。要处理这一问题,由于在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靠近顶侧气嚢的底 面位置处的结合力被设成小于在小型冲击力部件远离顶侧气嚢的底面 位置处的结合力,这样设置得较小的力是一个微弱得在梁柱装饰件变 形时,能使梁柱装饰件与小型沖击力吸收部件分离开的力,因而在小 型冲击力吸收部件的各连接位置中,更靠近顶侧气嚢的位置得以在较 大分离力被施加时从前梁柱装饰件分离开来。因此,前梁柱装饰件一 端部的变形邻近端可被设成接近位置与远离位置的边界点。从变形邻 近端到变形远离端的长度变大了。这能够促进前梁柱装饰件的一端部 区的变形在一个使长度增大的程度上朝向它的厚度方向。这也使得前 梁柱装饰件的一端部区得以在较小的力作用下就有较大的变形而不受 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的限制。前梁柱装饰件的 一端部区通过使顶侧气 囊得以迅速平滑向外膨胀的足够大小的力,就能够轻松地变形。此外,在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的各底面位置中,使得其与梁柱装 饰件分离的就是更靠近顶侧气嚢的位置,更远离顶侧气嚢的位置则保 持在连接状态。因此,即使在顶侧气嚢已被充气打开后,小型冲击力 吸收部件仍保持与梁柱装饰件一起连接在梁柱上。因此,即使在顶侧 气嚢已被打开之后,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仍可实现吸收沖击力的功能。
另外,长度可极为容易地变大,而不需要改变顶侧气嚢与小型冲 击力吸收部件之间的布局关系,并且/或者不需要扩大在梁柱和前梁 柱装饰件之间提供的空间。
此外,在没有冲击力施加的正常情况下,前梁柱装饰件可有效地 执行其作为内部材料的功能。
而且,当车辆在其一侧受到一如此之小小到顶侧气嚢保持不打开 状态的沖击力时,该受到的冲击力能以快速、可靠的形式从前梁柱装 饰件被传送到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


图1是一根据本发明的车辆从其乘客车厢侧观察到的侧视图; 图2是沿图1的2-2线剖开的一截面图3A是一表示一前梁柱装饰件和一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的外围 结构的图3B是图3A的一比较图4是一表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乘员保护系统的功能的图(第一 部分);
图5是一表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乘员保护系统的功能的图(第二
部分);
图6是一表示根据本发明对前梁柱装饰件和小型沖击力吸收部件 的外围的修改实施例的图7是一表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乘员系统(修改实施例)的功能 的图8是一沿图1的8-8线剖开的截面图9是一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顶侧气嚢在一中央梁柱装饰件所处 的位置的功能图IO是一表示根据本发明的顶侧气嚢的功能图;以及 图ll是一表示一相关技术车辆乘员系统的示意图。 优选实施例的具体描述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将在下面基于附图作出描述。注意在这里用到 的术语,如"前"、"后"、"左"、"右"、"上"和"下,,表示从司 机所视的相应位置。此外,图是在参考标记定位的方向上所视的。
图1 一根据本发明的车辆从其乘客车厢侧观察到的侧视图,表示
了在车辆10中安装的一顶侧气嚢系统20。顶侧气囊系统20被设计 成当一预定大小或更大的冲击力被施加到车辆10 —侧时,保护乘员 的上半身。这样设计的顶侧气嚢系统20包括用于检测施加到车辆 10 —侧的预定大小或更大的冲击力的冲击力检测传感器21、 22,用 于处理来自冲击力检测传感器21、 22的传感器信号的控制单元23, 一设计成根据来自控制单元23的控制信号喷出气体的充气机24,以 及一设计成由充气机24充气的顶侧气嚢25。顶侧气嚢25是这样被 安装的,它被安装在车顶31的一侧边和一支撑车顶31的梁柱的前梁 柱装饰件32的部件上。
在图中,参考标记33表示中央梁柱;34:后梁柱;35:构成 车顶31的衬套的车顶衬套;36:构成前梁柱32的衬套的前梁柱装饰 件;37:构成中央梁柱33的衬套的中央梁柱装饰件;38:构成后梁 柱34的衬套的后梁柱装饰件;39:前门;41:前门39的窗玻璃; 42:后门;43:后门42的窗玻璃;44:后座;45:地板。
图2是沿图1中线2-2剖开的截面图,表示了一挡风玻璃46被 安装在右手侧前梁柱32的前端部分,前门39以可打开和关闭的形式 被安装在其后端部分。
前梁柱32是一具有封闭横截面的结构,该封闭横截面由设置在 乘客车厢48侧的梁柱内面板51和设置在车辆外侧的梁柱外面板52 相结合构成;前梁柱还是一通过使用加固材料53对封闭横截面的内 部空间进行加固的部件。前梁柱32具有一后凸缘部分54,在其中, 梁柱内面板51的一后端处的一凸缘部分与梁柱外面板52的一后端处 的一凸缘部分彼此重叠地连接在一起。
后凸缘部分54延伸到后部,其后端部作为一前门开口的边缘而 终止。 一车身侧边的挡风条55安装在后凸缘部分54上,以便在前门39关闭时通过与前门39的一边的一内表面形成接触来达到密封作 用。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前梁柱装饰件36被设置在前梁柱32的乘客 车厢48侧上,并在二者之间具有一预定量的空间Sl,且空间Sl可 容纳顶侧气嚢25和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顶侧气嚢系统20及小 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构成了一个车辆乘员保护系统11。具体而言,前梁柱装饰件36是这样一种结构,即具有一整体围 绕前梁柱32的乘客车厢48侧,并大体上呈U形的横截面结构。这 种具有大体呈U形横截面的结构是一种可以沿前梁柱32垂直延伸 (即沿着与图中表面垂直的方向)的弹性内部材料。正如象这样从上部所视,前梁柱装饰件36的一端部区61尽可能 地向前梁柱32的一后端或邻近后凸缘部分54处延伸。通过使得弹性 凸缘55a从体侧挡风条55延伸到端部61侧,弹性凸缘55a可与端部 61的外表面形成一弹性接触。因此,端部61向乘客车厢48侧的打 开能被弹性凸缘55a所限制。此外,前梁柱装饰件36的另一端部62尽可能向邻近前梁柱32 的一前端处延伸。该图表示了顶侧气嚢25被设置在空间Sl中前梁柱装饰件36的 端部61处(图中右手侧),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被设置在邻近并 朝向顶侧气嚢25处(图中左手侧),电气配线81、 82被设置在小型 沖击力吸收部件70的前方。侧气嚢25以一种折叠状态这样被容纳在一气嚢容纳箱26中。气 嚢容纳箱26是一适用于在侧气嚢25充气时被打破展开的容纳部件, 连接在前梁柱32上。这样,侧气嚢25就能被连接在前梁柱32上。此外,侧气嚢25包括一辅助展开部件如一适用于与侧气嚢25 — 起被打开以执行气嚢的辅助动作的一细带(string)。在下文中,只要 提到侧气嚢25,都理解为其中包含辅助展开部件。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是一沿前梁柱装饰件36垂直延伸的延长 部件,也是用于吸收一较小且小到顶侧气嚢25保持不打开状态的沖击力的一冲击力吸收部件。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是一整体模造的 物体,包括一沿前梁柱装饰件36的一内表面63垂直延伸的底面板 71,以及一从底面板71向前梁柱32方向延伸的一棱部分72。在前梁柱32和棱部分72的前端之间提供了一微小空间S2。棱部 分72是这样构造的部件,即通过设置多个平行交叉的沿前梁柱装饰 件36垂直延伸的垂直棱73...(...表示若干部件,以下也是这种表 示),和多个以一种穿过该多个垂直棱73...的方式纵向延伸的水平棱 74.…前梁柱装饰件36和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都是由非金属材料 (例如,类似聚丙烯这样的热塑树脂)或金属材料形成的产品。图3A、 3B是表示前梁柱装饰件和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的外围结 构的图,其中图3A对应图2,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图3B表示作 为一比较例的一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图3A表示一安装座64被制成从前梁柱装饰件36向梁柱内面板 51延伸,前梁柱装饰件36通过用一夹子65把安装座64连接到梁柱 内面板51来连接到前梁柱32上。如图3A所示,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的 一底面或底盘71的一底面75的各位置中,不是一更接近于顶侧气嚢 25的位置76 (后半部分76),而是一远离顶侧气嚢25的位置77 (前半部分77),被连接到前梁柱装饰件36上。因此,小型沖击力 吸收部件70只被连接到前梁柱装饰件36上。更具体地,在底盘71的各位置中,位于更接近顶侧气嚢25处的 后半部分76 (图中半部分的右手侧)被制成比前半部分77更细一 些。因此,沿着底盘71的后半部分76可提供一空间上与前梁柱装饰 件36分开的表面78或一分离的敞开表面78。在分离的敞开表面78 和前梁柱装饰件36的内表面63之间就获得了一预定间隔的间隙 S3。这样,在底盘71的后半部分76和前梁柱装饰件36的内表面63 之间就提供了一预定间隔的间隙S3。沿其提供间隙S3的后半部分 76的长度净皮标记为L2。在底盘71的底面75的各位置中,位于远离顶侧气囊25的位置 77 (前半部分77)被构造成通过如粘接、热压接、焊接、超声波焊 接、机械螺接以及箝接的连接方式,与前梁柱装饰件36相连。由该 连接产生的一连接力是这样一个大小,即以这种方式连接在一起的小 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和前梁柱装饰件36即便在前梁柱装饰件36已 被弯曲(或变形)的情况下也不会彼此分离开来。相反,在如图3B所示比较例的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A中,底 面75的整体通过结合被连接到前梁柱装饰件36的内表面63上。在 这一比较例中,前梁柱装饰件36的端部61可被称为悬臂,它能从小 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A的后端部79A处在前梁柱装饰件36的一厚度 方向(如箭头XI所示方向)上变形,实现作为用于摆动的最接近端 的功能。从前梁柱装饰件36的一端66到后端部79A (用于摆动的邻 近端部79A或一节点)的距离为L1。与此相反,根据本发明、如图3A所示的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 70,其更靠近顶侧气嚢25的位置不连接在前梁柱装饰件36上。因 此,前梁柱装饰件36的一端部的摆动最接近端就变成了在前半部分 77和后半部分76之间的一临界点79。从前梁柱装饰件36的一端66 到临界点79 (用于摆动的邻近端79或一节点)的长度为L3,它要 比如图3B所示的比较例多出了后半部分76的长度L2。即 L3=L1+L2。这样,根据本发明,前梁柱装饰件36—端部61朝向厚 度方向(箭头X所指方向)的变形得到了在一可变形长度被增加的 程度上的促进。下面,将要参考图3A至图5来描述如前面所述构造的顶侧气嚢 25、前梁柱装饰件36和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的功能。对于图3A所示的前梁柱装饰件36,厚度被这样设定,即前梁柱 装饰件36可执行其在正常情况没有冲击力被施加的情况下作为一具 有一冲击力吸收部件的内部材料的功能。当车辆10在其一侧受到一如此之小小到顶侧气嚢25保持不打开 状态的冲击力或一微小冲击力时,在乘员的上半身(如头或肩)撞击前梁柱装饰件36处,会出现事故。随着事故的发生,微小的冲击力 能以快速可靠的方式从前梁柱装饰件36被传送到小型冲击力吸收部 件70。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可通过变形吸收冲击能。也就是说, 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在接受小到使顶侧气嚢25保持不打开的冲击 力时,可通过产生变形来吸收或承载冲击能。另一方面,当冲击力检测传感器21、 22(如图l)检测到一预定 大小或更大的冲击力被施加到车辆IO—侧时,顶侧气嚢25就开始由 产生的气体充气。图4是一表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乘员保护系统的功能的图(第一 部分),示意了顶侧气嚢25膨胀到乘客车厢48侧,同时强行打开前 梁柱装饰件36的一端部61。前梁柱装饰件36的端部61在临界点79 处被推向乘客车厢48侧,从而产生弹性形变,该临界点79执行其作 为用于摆动的邻近端的功能,这样, 一端部61就得以从凸缘部55a 处分离开来。图5是一表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乘员保护系统的功能的图(第二 部分),示意了前梁柱装饰件36的端部61在临界点79处被进一步 推向乘客车厢48侧,从而在顶侧气嚢25进一步膨胀时进一步产生弹 性形变,该临界点79执行其作为用于摆动的邻近端的功能。如图3A所示,前梁柱装饰件36的一端部61的摆动的邻近端位 于临界点79处。从一端部66到临界点79的长度L3要比如图3B所 示的比较例长出后半部分76的长度L2,沿着该后半部分具有间隙 S3。这样,前梁柱装饰件36的端部61可不费力地在一可变形部分长 度被增加的程度上朝向其厚度方向。因此,前梁柱装饰件36的一端 部61得以在较小的力的作用下较大地变形,而不受小型沖击力吸收 部件70的限制。因此,当顶侧气嚢25被充气时,前梁柱装饰件36的端部61可 容易地变形,通过使得顶侧气嚢25可迅速平滑膨胀的足够大小的 力。这样,由于前梁柱装饰件36的端部61得以在较小的力下较大地 变形,因此就无需顾虑顶侧气嚢25和/或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会被损坏。此外,前半部分77的连接力是如此强,以至于即使在前梁柱装 饰件36被弯曲(或变形)时,前梁柱装饰件36也不会从前半部分 77处分离开来。在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的底面75的各部分中, 前半部分被维持在连接状态。因此,即使在顶侧气嚢25已被充气打 开后,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仍与前梁柱装饰件36 —起被维持在与 前梁柱32相连接的状态。因此,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即使在顶侧 气嚢25被打开后仍可执行其吸收冲击力的功能。另外,长度L3可非常容易地被增加,而无需改变在顶侧气囊25 和小型沖击力吸收部件70之间的布局关系和/或扩大空间Sl。下面, 一车辆乘员保护系统的改进例将基于图6和7进行描述。图6是一表示前梁柱装饰件和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的改进的外围 结构,对应于图3A。象图3A中一样的相似的参考标记被分配给主 要部件,其描述这里被忽略。在修改例中,一'J、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的一底面或一底盘71的 一底面75的各位置中, 一靠近顶侧气嚢25的位置76 (后半部分 76)和一远离顶侧气嚢25的位置77 (前半部分77)均被连接到一前 梁柱装饰件36上。后半部分76和前半部分77通过如粘接、热压接、焊接、超声波焊 接、机械螺接以及箝接等连接方式,被构造成连接到前梁柱装饰件36 上。修改例的特征在于位置靠近顶侧气嚢25的后半部分76的结合力 被设置成小于位置远离顶侧气嚢25的前半部分77的结合力。在前半 部分77处的结合力是如此之大,使得即使在前梁柱装饰件36被弯曲 (或变形)之后,前梁柱装饰件36也不会从前半部分77处分离开 来。在后半部分76处的结合力是如此之弱,从而使得当前梁柱装饰 件36被弯曲时,前梁柱装饰件36可从后半部分76处分离开来。这样, 一适用于很容易从前梁柱装饰件36的一内表面63处分离 开来的表面或者说一分离的张开表面78A可被设置在沿底盘71的后半部分76处。分离的张开表面78A沿后半部分76的长度被设成 L2。下面,修改例的顶侧气嚢25、前梁柱装饰件36和小型冲击力吸 收部件70的功能将基于图6、图7进行描述。在图6中,前梁柱装饰件36在正常没有施加冲击力的情况下, 起到了作为一具有一冲击力吸收结构的内部材料的作用。当大小小到使顶侧气嚢25保持不打开的冲击力,或一微小冲击 力,被施加到车辆10的一侧时,微小的冲击力能以迅速而可靠的方 式从前梁柱装饰件36被传送到小型沖击力吸收部件70。小型冲击力 吸收部件通过变形吸收沖击能。相反,当一预定大小或更大的冲击力被施加到车辆10 —侧时, 顶侧气嚢25就开始由产生的气体充气。图7是一表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乘员系统(修改例)的功能的 图,表示了前梁柱装饰件36的端部61在作为用于摆动的邻近端功能 的临界点79处,被推向乘客车厢48侧,从而由于顶侧气嚢25的充 气而弹性变形。当前梁柱装饰件36由于对顶侧气嚢25充气的力而变形时, 一较 大的分离力被施加到前梁柱装饰件36与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的底 面75相连接的部分。要处理这一问题,在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底面75的各位置 中,由于在靠近顶侧气嚢25的位置76处的结合力被设置成小于远离 顶侧气囊25的位置77处的结合力,同时该较小的结合力被设成如此 之小以至于当前梁柱装饰件36变形时,前梁柱装饰件36就从小型冲 击力吸收部件70的底面75处分离开来,因此,当较大的分离力被施 加时,在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的底面75的各部分中,位于靠近顶 侧气嚢25的连接着的后半部分76得以从前梁柱装饰件36处分离开 来。如图6所示,正如前面所指出的,前梁柱装饰件36的一端部61 的一摆动的邻近端位于边界点79处。从一端部66到边界点79的长度L3长出了后半部分76的长度L2。前梁柱装饰件36的一端部61 朝向其厚度方向的变形可通过长度L3被制成更长的程度来促进。这 样,前梁柱装饰件36的一端部61就得以在较小的力作用下发生较大 的变形而不受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的限制。因此,当顶侧气嚢25被充气时,前梁柱装饰件36的一端部61 通过当顶侧气嚢得以迅速平滑充气的足够大小的力,就能够轻松地变 形。由于前梁柱装饰件36在较小力的作用下就得以变形,因此没有 理由担心顶侧气嚢25和/或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会被损坏。此外,在前半部分77处的结合力如此之大,使得前梁柱装饰件 36即使在其被弯曲(或变形)时也不会从前半部分77处分离开来。 在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底面75的各部分中,前半部分77被维持 在连接状态。因此,即使在顶侧气囊25已被充气打开后,小型沖击 力吸收部件70和前梁柱装饰件36 —起仍被维持在与前梁柱32相连 接的状态。因此,小型沖击力吸收部件70即使在顶侧气嚢25已被打 开后仍可执行其吸收冲击力的功能。此外,长度L3可非常容易地被增加而无需改变顶侧气嚢25和小 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之间的布局关系,和/或扩大空间Sl。图8是一沿图1的8-8线剖开的截面图,表示了中央梁柱37以 这样一种方式配置,即在车顶31的一顶部面板91和中央梁柱33的 乘客车厢48侧获取一预定量的空间S4,相应地,顶侧线35以这样 一种方式配置,即在顶部面板91的乘客车厢48侧获取一预定量的空 间S4,这样顶侧气嚢25^皮容纳在空间S4中。车顶衬套35通过使其一底端部35a被挂在中央梁柱装饰件37的 一上端部37a的后面来被固定到中央梁柱装饰件37上。参考标记92 表示一中央梁柱装饰件附属夹。图9是一从中央梁柱装饰件位置处所视的表示根据本发明的顶侧 气囊功能的图,对应图8所示。图中示意了顶侧气囊25被充气到乘客车厢48侧,同时强行打 开车顶衬套35的底端部35a。该底端部35a被推向乘客车厢48侧从而弹性变形,因此底端部35a得以从中央梁柱装饰件37的上端部 37a处分离开来。这样,顶侧气嚢25就得以向下膨胀到乘客车厢 48。图10是一表示根据本发明的顶侧气嚢功能的图,表示了顶侧 气嚢25沿前门窗玻璃41和后门窗玻璃43以一种帘幕下垂的方式膨 胀。这样,乘员上半部分(如头和/或肩)可受顶侧气嚢25的保护, 该顶侧气嚢当一预定大小或更大的冲击力被施加到车辆一侧时如图这 样膨胀。注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支撑车顶31的梁柱并不仅限于前梁 柱32。另外,梁柱装饰件也不仅限于前梁柱装饰件36。 此外,间隙S2、 S3的设置也是可选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在前梁柱装饰件的一端部上用于变形的 邻近端(变形邻近端)可被设置在边界点处,该边界点位于小型冲击 力吸收部分的底面靠近顶侧气嚢的位置和远离顶侧气嚢的位置之间, 通过不连接靠近位置而连接远离位置到梁柱装饰件上。从变形邻近端 到变形远侧端的长度变长了。这可以促进前梁柱装饰件的一端部区的 变形在一个使长度增加的程度上朝向它的厚度方向。因此,前梁柱装 饰件的一端部区得以在较小的力作用下就有较大的变形而不受小型冲 击力吸收部件的限制。前梁柱装饰件的一端部区通过当顶侧气嚢被展 开时使顶侧气囊得以迅速平滑膨胀起来的足够大小的力,就能够轻松 地变形。此外,在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的各底面位置中,位于远离顶侧气 嚢的位置被保持在连接状态。这样,即使在顶侧气嚢已被向外充气并 打开以后,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仍能保持和梁柱装饰件一起与梁柱相 连接。因此,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仍可执行其冲击力吸收功能,即使 在顶侧气嚢已被打开后。另外,长度可极为容易地变大,而不需要改变在顶侧气嚢与小型 沖击力吸收部件之间的布局关系,并且/或者不需要扩大在梁柱和前 梁柱装饰件之间提供的空间。'而且,由于采用了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与梁柱装饰件相分开的结 构,因此各部件可分别选择最佳材料。例如,梁柱装饰件可由软材料 构成,而小型沖击力吸收部件则可使用硬材料。此外,在没有冲击力被施加的正常情况下,前梁柱装饰件可有效 地执行其作为内部材料的功能。而且,当车辆在其一侧受到一如此之小小到顶侧气囊保持不打开 状态的冲击力时,该沖击力能以快速、可靠的形式从前梁柱装饰件被 传送到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由于在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靠近顶侧 气嚢的底面位置处的结合力被设成小于在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远离顶 侧气嚢的底面位置处的结合力,这样设置得较小的力是一个微弱得在 梁柱装饰件变形时,能使梁柱装饰件与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分离开的 力,因此在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的各连接位置中,更靠近顶侧气嚢的 位置得以在较大分离力被施加时从前梁柱装饰件分离开来。因此,前 梁柱装饰件一端部用于变形的邻近端可被设成接近位置与远离位置的 边界点。从变形邻近端到变形远离端的长度变大了。这能够促进前梁 柱装饰件的一端部区的变形在一个使长度增大的程度上朝向它的厚度 方向。这也使得前梁柱装饰件的一端部区得以在较小的力作用下就有 较大的变形而不受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的限制。前梁柱装饰件的一端 部区通过使顶侧气嚢得以迅速平滑向外膨胀的足够大小的力,就能够 轻松地变形。此外,在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的各底面位置中,使得其与梁柱装 饰件分离的就是更靠近顶侧气嚢的位置,更远离顶侧气嚢的位置则保 持在连接状态。因此,即使在顶侧气嚢已被充气打开后,小型冲击力 吸收部件仍保持与梁柱装饰件一起连接在梁柱上。因此,即使在顶侧 气嚢已被打开之后,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仍可实现吸收冲击力的功 能。另外,长度可极为容易地变大,而不需要改变顶侧气囊与小型冲 击力吸收部件之间的布局关系,并且/或者不需要扩大在梁柱和前梁柱装饰件之间提供的空间。而且,由于采用了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与梁柱装饰件相分开的结构,因此各部件可分别选择最佳材料。例如,梁柱装饰件可由软材料构成,而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则可使用硬材料。此外,在没有沖击力被施加的正常情况下,前梁柱装饰件可有效 地执行其作为内部材料的功能。而且,当车辆在其一侧受到一如此之小小到顶侧气囊保持不打开 状态的冲击力时,这样受到的冲击力能以快速、可靠的形式从前梁柱 装饰件被传送到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乘员保护系统,包括梁柱装饰件,其安装在梁柱的乘客车厢侧,该梁柱支撑车顶,以在所述梁柱和所述梁柱装饰件之间限定一预定量的空间部分;顶侧气囊,其容纳于所述空间部分中,当一预定量或更大的冲击力施加到车辆的一侧时,所述顶侧气囊由产生的气体充气,以便膨胀进入到所述车辆的乘客车厢侧内,同时强行打开所述梁柱装饰件的一端部;以及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该冲击力吸收部件在其底面处被连接到所述梁柱装饰件上,以便容纳于所述空间部分中,所述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吸收一小到使得所述顶侧气囊保持不打开状态的冲击力,其中,在较靠近所述顶侧气囊的所述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的底面部分处的结合力被设置成小于在较远离所述顶侧气囊的所述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的底面部分处的结合力,所述设置得如此小的结合力是一微弱得在所述梁柱装饰件变形时,能够使梁柱装饰件从所述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的所述底面上分离开来的力。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乘员保护系统,其中所述小型冲 击力吸收部件的所述底面通过粘接、热压接、焊接、超声波焊接、机 械螺接以及箝接中的一种方式连接到所述梁柱装饰件上。
全文摘要
一种车辆乘员保护系统,其中前梁柱装饰件安装在前梁柱的乘客车厢侧,该前梁柱支撑车顶,并在二者之间保持一预定量的空间以容纳顶侧气囊和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该吸收部件用于吸收小到使顶侧气囊保持不打开状态的冲击力,因此,当一预定量或更大的冲击力施加到车辆的一侧时,顶侧气囊由产生的气体充气,以便膨胀进入到乘客车厢内,同时强行打开前梁柱装饰件的一端部区。在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的底面的各位置中,不是一靠近顶侧气囊的位置,而是一远离顶侧气囊的位置被连接到前梁柱装饰件上。
文档编号B60R21/20GK101214805SQ200810004029
公开日2008年7月9日 申请日期2003年1月29日 优先权日2002年2月4日
发明者半上野広志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