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14524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进给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一种进给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已为自动调节座椅滑动装置采用了进给装置,以便通过马达
轨以可滑动方式沿车辆的前后方向(纵向方向)移动。在这种自动调节 座椅滑动装置中,在下轨与上轨之间设置丝杆。马达以可旋转方式移动 丝杆,从而沿车辆的前后方向调节上轨相对于下轨的位置。
作为将丝杆设置在下轨与上轨之间的示例,已提出了下述结构。丝 杆配合到支撑托架的孔部中,支撑托架设置于上轨处并由上轨以可旋转 方式支撑。然后,从支撑托架的孔部的前侧(沿丝杆的轴向方向的前侧) 将第一螺母拧到丝杆上,同时从支撑托架的孔部的后侧(沿丝杆的轴向
方向的后侧)将第二螺母拧到丝杆上。然后,通过压缩第一螺母和第二 螺母中的每个的端部使第 一螺母和第二螺母固定地连接到丝杆上。第一 螺母和第二螺母相对于支撑托架的孔部的内表面以可滑动方式移动。因
此,丝杆相对于支撑托架以可旋转方式受到支撑。此外,进给螺母固定 至下轨并拧到丝杆上。因而,上轨通过丝杆的旋转运动而相对于下轨以 可滑动方式移动。
然而,当施加载荷以便压缩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的端部时,承受载 荷的丝杆有可能略微变形。在这种情况下,在丝杆旋转时会产生扭转并 有可能相应地妨碍丝杆的平稳旋转。
另外,即使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具有微小的尺寸误差,也会使支撑 托架沿丝杆的轴向方向(前后方向)松动。因此,有可能妨碍丝杆的平 稳旋转。因此,存在对一种使其丝杆能够平稳地旋转的进给装置的需求。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进给装置包括丝杆、进给螺母、支撑构件、 驱动单元、中间构件以及弹性偏置机构。丝杆设置在固定构件与可动构 件之间,可动构件由固定构件以可相对移动的方式支撑。此外,丝杆由 固定构件和可动构件中的一者以可旋转方式支撑。丝杆沿可动构件的移 动方向延伸。进给螺母连接到固定构件和可动构件中的另 一者并拧到丝 杆的进给螺丝部上。支撑构件设置于固定构件和可动构件中的上述一 者。采用驱动单元以便将旋转驱动扭矩传递至丝杆。中间构件由丝杆支
撑并被布置成能够相对于支撑构件旋转。中间构件包括径向滑动接触 表面,其以可滑动方式接触支撑构件的径向支承表面;第一推力滑动接 触表面,其以可滑动方式接触形成于支撑构件的第一侧部的第一推力支 承表面;以及第二推力滑动接触表面,其接触形成于支撑构件的第二侧 部的第二推力支承表面。弹性偏置机构分别使中间构件的第一和第二推力
滑动接触表面沿丝杆的轴向方向被弹性偏置成接触第一和第二推力支承 表面。此外,弹性偏置机构使中间构件沿丝杆的轴向方向被弹性偏置到设 置于丝杆的推力承受构件,以便将中间构件和推力承受构件组装到丝杆上 使得在中间构件与推力承受构件之间不具有间隙。
因此,根据第一和第五实施方式,径向滑动接触表面以可相对滑动 的方式接触径向支承表面。此外,第一滑动接触表面以可相对滑动的方 式接触第一推力支承表面。更进一步地,第二滑动接触表面以可相对滑 动的方式接触第二推力支承表面。因此,使中间构件能够相对于支撑构 件平稳地以可滑动方式旋转。
另外,因为弹性偏置机构使中间构件的第一和第二推力滑动接触表 面被弹性偏置成接触支撑构件的第一和第二推力支承表面并且还使中 间构件被弹性偏置到推力承受构件,所以中间构件和推力承受构件被设 置在丝杆上使得在中间构件与推力承受构件之间不具有间隙。因此,通 过弹性偏置机构而容许了丝杆和推力承受构件的尺寸误差、组装误差 等。因而,使丝杆能够相对于支撑构件平稳地旋转,并且相应地可动构 件相对于固定构件平稳地移动。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弹性偏置机构包括在其中形成第一和 第二推力滑动接触表面中的一者的弹性推力部以及包括连接螺母,连接螺 母在相对于支撑构件的推力承受构件的轴向相反侧安装到形成于丝杆的 连接螺丝部上。弹性推力部从在其中形成径向滑动接触表面的径向部沿径 向凸出,并且从其径向内侧部至径向外侧部沿丝杆的轴向方向倾斜。通过
将连接螺母紧固到连接螺丝部上而使弹性推力部发生弹性变形。因此, 笫一和笫二推力滑动接触表面分别与第一和第二推力支承表面弹性接
触,并且使中间构件沿丝杆的轴向方向朝推力承受构件弹性偏置。
由于上述结构,因为通过将连接螺母紧固到连接螺丝部上而使弹性 推力部发生弹性变形,所以第 一和第二推力滑动接触表面分别与第 一和 第二推力支承表面弹性接触,并且朝推力承受构件弹性偏置。因此,通 过弹性偏置机构而容许了丝杆与推力承受构件之间的尺寸误差、组装误 差等。因而中间构件使丝杆能够相对于支撑构件平稳地旋转。
更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中间构件包括在其中形成 径向滑动接触表面的径向部;在其中形成第一和第二推力滑动接触表面中 的一者的环形弹性推力部;以及在其中形成第一和第二滑动接触表面中的 另一者的推力部。径向部与丝杆配合。环形弹性推力部在其径向内侧部和 径向外侧部处能够沿丝杆的轴向方向发生弹性变形。弹性偏置机构包括中 间构件的弹性推力部以及包括连接螺母,连接螺母在相对于支撑构件的推 力承受构件的轴向相反侧安装到形成于丝杆的连接螺丝部上。通过将连接 螺母紧固到连接螺丝部上而使弹性推力部发生弹性变形。因此,推力部朝 对应的推力承受表面弹性偏置,并且,使中间构件沿丝杆的轴向方向朝推 力承受构件挤压。
由于上述结构,因为通过将连接螺母紧固到丝杆的连接螺丝部上而使 弹性推力部发生弹性变形,所以使推力部沿丝杆的轴向方向弹性偏置到对 应的推力支承表面,并使中间构件弹性地挤压到推力承受构件。因此,通 过弹性偏置机构而容许了丝杆与推力承受构件之间的尺寸误差、组装误差 等。因而,中间构件使丝杆能够相对于支撑构件平稳地旋转。
更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推力承受构件紧固到形成于 丝杆的外周表面的局部螺丝部从而固定地连接到其上。
由于上述结构,推力承受构件固定地紧固到丝杆的局部螺丝部(不完全螺丝部)。更具体地,推力承受构件支撑在形成于局部螺丝部的隆起部
处。因此,推力承受构件固定地连接到丝杆而无需进行这样的压缩过程 在将推力承受构件以常规方式拧到丝杆上的情况下压缩推力承受构件 的端部以将推力承受构件连接到丝杆上。因此,防止丝杆变形并使丝杆 能够平稳地旋转。
更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连接螺母紧固到丝杆使得处
丝杆的轴向方向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
由于上述结构,连接螺母稳当地且固定地连接到丝杆而不会松动。
更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中间构件包括在其中形成第 一和第二推力滑动接触表面中的一者的弹性推力部。推力承受构件包括在
其中形成第一和第二推力滑动接触表面中的另一者的推力部。弹性推力部 设置在支撑构件的第一和第二推力支承表面中的一者与连接螺母之间,连 接螺母在相对于支撑构件的推力承受构件的轴向相反側安装到形成于丝 杆的连接螺丝部上。弹性偏置机构包括中间构件的弹性推力部和连接螺 母。通过将连接螺母紧固到连接螺丝部上而使弹性推力部发生弹性变形。 因此,第一和第二推力滑动接触表面与对应的第一和第二推力支承表面弹 性接触,并且弹性推力部朝推力承受构件弹性偏置。
由于上述结构,因为通过将连接螺母紧固到丝杆的连接螺丝部上而使 弹性推力部发生弹性变形,所以第一和第二推力滑动接触表面分别被布置 成与第 一和第二推力支^面弹性接触,并且弹性推力部沿丝杆的轴向方
向朝推力承受构件弹性偏置。因此,通过弹性偏置机构而容许了丝杆与推 力承受构件之间的尺寸误差、组装误差等。因而,中间构件使丝杆能够相 对于支撑构件平稳地旋转。
更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弹性推力部从在其中形成径向 滑动接触表面的径向部沿径向凸出,并且在弹性推力部处形成有槽部。
由于上述结构,通过连接螺母而使弹性推力部发生弹性变形,并且 第一和第二滑动接触表面分别被布置成与第一和第二推力支承表面弹性
接触。因此,中间构件和连接螺母在它们之间不具有间隙的情况下组装到 丝杆上。因此,通过弹性偏置构件而容许了丝杆与推力承受构件之间的尺 寸误差、组装误差等。因而,中间构件使丝軒能够相对于支撑构件平稳地旋转。
更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中间构件包括径向推力构件, 径向推力构件具有径向部和从径向部朝外沿径向凸出的推力部。径向滑动 接触表面形成于径向推力构件的径向部。第一和第二滑动接触表面中的一 者形成于径向推力构件的推力部。弹性偏置机构包括环形弹性构件,环形 弹性构件设置在推力部与推力承受构件和连接螺母中的一者之间,连接螺 母连接到形成于丝杆的连接螺丝部上,以便使径向推力构件沿丝杆的轴向 方向朝推力承受构件弹性偏置。
由于上述结构,通过环形弹性构件而容许了丝杆与推力承受构件之 间的尺寸误差、组装误差等。因此,中间构件使丝杆能够相对于支撑构 件平稳地旋转。此外,因为不同的构件分别实现了滑动-接触功能和弹 性功能,所以实现了每种功能的最大效果。
更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环形弹性构件呈圆形截面形状。
由于上述结构,环形弹性构件以圆形线性方式接触推力承受构件和 连接螺母,并以关于推力承受构件和连接螺母的轴心(与丝杆的轴心对 应的轴心)成对称的方式将弹力施加到推力承受构件和连接螺母。此外, 环形弹性构件的圆形线性接触部设置成具有大的厚度。因而,当环形弹 性构件被推力部以及连接螺母和推力承受构件中的一者压缩时,环形弹 性构件以关于其轴心成平衡的方式充分变形(压缩)。因而,环形弹性
受构件弹性偏置。
更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丝杆在沿径向面向支撑构件 的部分处包括非螺紋部。
诸如座椅重量等的载荷从支撑构件经由中间构件持续地施加到丝 杆的非螺紋部,即施加于丝杆的沿径向方向面向支撑构件的部分。因此, 在沿径向面向支撑构件的部分处形成有螺紋部的情况下,从支撑构件施 加的载荷会损坏螺紋部。然而,由于上述丝杆,沿径向面向支撑构件的 部分没有形成螺紋.因此,防止载荷沿径向强烈地施加到面向支撑构件 的部分,从而防止损坏丝杆。因此,进给螺母稳定地柠到螺丝部的进给 螺丝部,并且连接螺母也稳定地紧固到丝杆的连接螺丝部。于是,通过丝杆的进给螺丝部与进给螺母之间的相对运动使进给装置平稳地执行 进给操作。
更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通过使推力部的外周部沿丝 杆的轴向方向弯折而形成环形支撑部。此外,弹性环形构件的外周部环形 支撑部支撑。
当大的载荷施加到环形弹性构件时,环形弹性构件被压缩成沿径向 朝外方向移位。然而,因为环形支撑部支撑环形弹性构件,所以防止环 形弹性构件沿轴向方向移位。因而,将环形弹性构件支撑在推力部与连 接螺母和推力承受部中的一者之间,从而大大提高(延长)环形弹性构 件的使用寿命。
更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固定构件包括适于安装在车 辆地板上的下轨。可动构件包括适于支撑车辆座椅并适于由下轨以可相 对移动的方式支撑的上轨。此外,进给装置适于安装在具有下轨和上轨 的自动调节座椅滑动装置上。
由于上述结构,因为进给装置应用于自动调节座椅滑动装置,所以 使丝杆能够平稳地旋转,并且上轨平稳地相对于下轨以可滑动方式移 动。


从以下参考附图做出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前述以及另外的特征和
特性将变得更显而易见,其中
图l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立体
图2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调节座椅滑动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调节座椅滑动装置的分解立体
图4是示出根据笫一实施方式的自动调节座椅滑动装置的沿着图2 中的IV-IV线截取的截面图;图5是示出根据第 一实施方式的自动调节座椅滑动装置的沿着自动 调节座椅滑动装置的上轨和下轨的纵向方向截取的纵向截面图6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调节座椅滑动装置的沿着自动 调节座椅滑动装置的丝杆的轴向方向截取的纵向截面图。
图7是图6的放大截面图8是局部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自动调节座椅滑动装置的放大 截面图9是局部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自动调节座椅滑动装置的放大 截面图10是局部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自动调节座椅滑动装置的分 解前视图11是局部示出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自动调节座椅滑动装置的放 大截面图12是局部示出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自动调节座椅滑动装置的放 大立体图13是局部示出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自动调节座椅滑动装置的分 解截面图14是局部示出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自动调节座椅滑动装置的放 大截面图;以及
图15是局部示出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自动调节座椅滑动装置的分 解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在下文中,诸如"前 后(纵向方向)"、"左右(横向方向)"、"上下(竖直方向)"等方向对 应于车辆用座椅IO的方位,即对应于从坐在车辆用座椅10上的乘员所 观察的方位。如图l所示,安装至车辆地板11的座椅10包括自动调节座椅滑动装置12,下面将详细描述自动调节座椅滑动装置的结构。座 椅10还包括构成乘坐表面的座椅衬垫13以及构成后背支撑表面的椅背 14。椅背14组装到座椅衬垫13的后端部上,从而能够经由已知的斜倚 装置沿前后方向相对于座椅衬垫13枢转并以设定的斜倚角度受到固定 地支撑。
如图2和图3所示,自动调节座椅滑动装置12主要包括左右下轨 21、左右上轨22、左右丝杆23、左右进给螺母24以及驱动单元25。除 非另有指示,在下文中,仅描述左侧部件作为左右侧部件中的每个的示 例.
下轨21 (用作固定构件)是沿座椅10的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形构件。 左右下轨21适于设置在车辆地板11上从而沿座椅10的宽度方向彼此 平行。如图4所示,下轨21包括底壁21a、 一对侧壁21b (左右侧壁) 以及一对凸缘壁21c(左右凸缘壁)。左右侧壁21b分别从底壁21a的左 右端部向上延伸。左右侧壁21b的上端部分别朝下轨21的内侧弯折然 后沿其下方向弯折使得朝底壁21a延伸,从而形成左右凸缘壁21c。在 左右凸缘壁21c之间形成有开口部21d。因此,下轨21形成为具有近似 U形的截面。下轨21的前后端部适于借助诸如螺栓等的连接构件连接 到车辆地板ll,于是,将下轨21固定至车辆地板ll。
另外,如图3所示,上轨22 (用作可动构件)是沿座椅10的前后 方向延伸的长形构件。左右上轨22适于分别组装到左右下轨21上从而 彼此平行。如图4所示,上轨22包括上壁22a、 一对侧壁22b (左右侧 壁)以及一对凸缘壁22c (左右凸缘壁)。左右侧壁22b分别从上壁22a 的左右端部向下延伸。左右侧壁22b的下端部分别朝上轨22的外侧弯 折然后沿上方向弯折,从而形成左右凸缘壁22c。在左右侧壁22b之间 形成有开口部22d。因此,上轨22形成为具有近似倒U形的截面。上 轨22的左右侧壁22b分别与下轨21的左右侧壁21b以可滑动方式接合。 上轨22的前后端部分别适于经由托架27 (见图2 )连接到座椅衬垫13, 于是,将上轨22固定至座椅村垫13。
如图5至图7所示,丝杆23i殳置在下轨21与上轨22之间从而沿 座椅10的前后方向延伸。换言之,丝杆23的轴向方向(丝杆的移动方 向)对应于座椅10的前后方向。如图7所示,丝杆23在其外周表面处 包括外螺紋部23p。外螺紋部23p包括后螺丝部(导引螺丝)23a、局部螺丝部23b (不完全螺丝部)以及前螺丝部23c。后螺丝部23a形成 在外螺紋部23p的后侧部处并沿第一旋转方向形成螺紋。局部螺丝部 23b形成在比后螺丝部23a更靠前的部分处。前螺丝部23形成在比局 部螺丝部23b更靠前的部分处并沿第二旋转方向(沿第一旋转方向的相 反方向)形成螺紋。后螺丝部23a和前螺丝部23c可沿彼此相同的方向 形成螺紋。
丝杆23的后螺丝部23a用作进给螺丝部。借助螺栓28固定地连接 到下轨21的底壁21a的进给螺母24拧到丝杆23的后螺丝部23a上。 固定螺母43固定地连接到丝杆23的局部螺丝部23b。丝杆23的前螺 丝部23c用作连接螺紋部。更具体地,(下面将作描述的)连接螺母44 固定地连接到前螺丝部23c。此外,前螺丝部23c由螺栓32的支承孔 32c连同固定螺母43经由中间构件7支撑。丝杆23的前端部和后端部 由上轨22支撑成使得只能够旋转。因此,当操作丝杆23以旋转时,上 轨22连同丝杆23在下轨21上沿座椅10的前后方向滑动。下面,将详 细描述驱动单元25的结构以及用于将丝杆23支撑到上轨22的结构。
如图5至图7所示,前支撑托架(用作支撑构件)31借助螺栓32 连接到上轨22的前端部。此外,后支撑托架33借助螺栓34连接到上 轨22的后端部。
前支撑托架31由板构件制成。如图6所示,在前支撑托架31的中 部处限定有螺栓孔35。螺栓32的延伸部32a穿过螺栓孔35插入。此外, 在前支撑托架31的后端部处形成有定位凸起36。另一方面,在上轨22 的上壁22a的前端部处形成有螺栓孔22e和定位孔22f,前支撑托架31 组装到所述前端部上。螺栓32的延伸部32a穿过上轨22的螺栓孔22e 插入。此外,前支撑托架31的定位凸起36配合到上轨22的定位孔22f 中.在前支撑托架31的定位凸起36配合到上轨22的定位孔22f的状 态下,使螺栓32的延伸部32a穿过前支撑托架31的螺栓孔35和上轨 22的螺栓孔22e插入。然后,将螺母39拧到螺栓32的延伸部32a上。 于是,前支撑托架31固定至上轨22。
如图7所示,支撑部32b形成在螺栓32的下部处从而从螺栓32的 下部处凸出。支撑部32b固定地连接到前支撑托架31从而与前支撑托 架31成为一体。因而,支撑部32b (螺栓32)构成前支撑托架31的一 部分。支撑部32b可一体地形成在前支撑托架31处。支撑部32b设置在前支撑托架31与下轨21之间。支承孔32c形成在螺栓32的支撑部 32b处。支承孔32c的直径设置成略微大于丝杆23的直径。丝杆23经 由中间构件7插入穿过形成在螺栓32处的支承孔32c。更具体地,中间 构件7设置在丝杆23与形成在螺栓32的支撑部32b处的支承孔32c的 内周壁之间所限定出的间隙处。
固定螺母(用作推力承受构件)43沿轴向方向(用作推力方向)设 置于螺栓32的支撑部32b的后侧,而连接螺母44设置于支撑部32b的 前侧。更具体地,固定螺母43和连接螺母44沿丝杆23的轴向方向设 置成使得彼此面向,而固定地连接到支撑托架31的螺栓32设置在固定 螺母43与连接螺母44之间。
例如,采用凸缘螺母作为固定螺母43。固定螺母43包括延伸部43a、 凸缘部43b以及内螺紋部43c。固定螺母43的延伸部43a沿丝杆23的 轴向方向延伸。凸缘部43b形成于延伸部43a的前侧并设置于螺栓32 的支撑部32b的后侧。凸缘部43b的直径形成为大于延伸部43a的直径。 内螺紋部43c形成为沿丝杆23的轴向方向相继地穿过延伸部43a和凸 缘部43b。固定螺母43通过内螺紋部43c固定地紧固到形成在丝杆23 的局部螺丝部23b处的隆起部23n。固定螺母43的凸缘部43b朝支撑 部32b的后端表面弹性地挤压中间构件7的弹性凸出套环部71b。
例如,采用凸缘螺母作为连接螺母44。连接螺母44包括延伸部44a、 凸缘部44b以及内螺紋部44c。延伸部44a沿丝杆23的轴向方向延伸。 凸缘部44b形成于延伸部44a的后侧并设置于螺栓32的支撑部32b的 前侧。凸缘部44b的直径形成为大于延伸部44a的直径。内螺紋部44c 形成为沿丝杆23的轴向方向相继地穿过延伸部44a和凸缘部44b。连 接螺母44通过内螺紋部44c柠到丝杆23的前螺丝部23c上。
中间构件7设置在螺栓32的支撑部32b与丝杆23之间以及固定螺 母43与连接螺母44之间。更具体地,中间构件7由具有高滑动性能的 套筒71和平垫圏72构成。套筒71例如由树脂材料或金属材料制成. 套筒71包括具有轴孔的圆筒部71a以及形成在圆筒部71a的后端处的 弹性凸出套环部(用作弹性推力部)71b。圆筒部71a形成为沿丝杆23 的轴向方向延伸的圆筒形状。此外,圆筒部71a设置在形成于螺栓32 的支承孔32c内。丝杆23穿过中间构件7的圆筒部71a的轴孔插入。 圆筒部71a的内周表面被压缩成接触形成在丝杆23的外周表面处的外螺紋部23p。圆筒部71a的外周表面(用作径向滑动接触表面)与支承 孔32c的内周表面(用作径向支承表面)以可滑动且可旋转的方式配合。 弹性凸出套环部71b构成中间构件7的弹性推力部。更具体地,弹性凸 出套环部71b从其径向内侧部至径向外侧部沿丝杆23的轴向朝后方向 略微倾斜并朝外沿径向延伸。因此,滑动接触部71的弹性凸出套环部 71b呈盘簧形式,其能够沿丝杆23的轴向方向弹性变形。弹性凸出套 环部71b设置在螺栓32的支撑部32b与固定螺母43的凸缘部43b之间. 弹性凸出套环部71b的前端表面(用作第一推力滑动接触表面)与螺栓 32的支撑部32b的后端表面(用作第一/第二推力支承表面)弹性接触。 弹性凸出套环部71b的后端表面与凸缘部43b的前端表面弹性接触。因 此,弹性凸出套环部71b是弹性构件,当固定螺母43的凸缘部43b沿 丝杆23的轴向朝前方向挤压弹性凸出套环部71b时弹性凸出套环部71b 沿丝杆23的轴向方向弹性变形。
中间构件7的平垫團(用作推力部)72例如由金属材料制成。平垫 圏72在其中部处包括轴孔。此外,平垫圏72的外直径形成为等于或略 微小于套筒71的弹性凸出套环部71b的直径。而且,平塾圏72连续地 沿其圆周方向形成,即形成为圓盘形状。根据笫一实施方式,平垫圏 72几乎不沿丝杆23的轴向方向弹性变形。形成平垫圏72的轴孔的内周 表面接触套筒71的圆筒部71a的前端部的外周表面。平垫團72设置在 螺栓32的支撑部32b与连接螺母44的凸缘部44b之间。另外,平垫圏 72因与凸缘部44b的后端表面接触而由凸缘部44b的后端表面支撑, 使得凸缘部44b以可滑动方式接触螺栓32的支撑部32b的前端表面。 换言之,平塾圏72的后端表面(用作第二推力滑动接触表面)以可滑 动方式接触螺栓32的支撑部32b的前端表面(用作第二推力支承部)。
套筒71的弹性凸出套环部71b和连接螺母44构成弹性偏置机构。 连接螺母44连接到丝杆23的前螺丝部23c。因此,套筒71的弹性凸出 套环部71b发生弹性变形,使得弹性凸出套环部71b的前端表面与螺栓 32的支撑部32b的后端表面弹性接触,并且弹性凸出套环部71b的后 端表面与固定螺母43的凸缘部43b的前端表面弹性接触。因而,使中 间构件7沿轴向朝固定螺母43弹性偏置。因此,中间构件7和固定螺 母43组装到丝杆23上,使得中间构件7与固定螺母43之间没有间隙。
与固定螺母43和连接螺母44 一体地构成的丝杆23由前支撑托架31沿径向方向及推力方向支撑成使得能够经由中间构件7滑动。
前支撑托架31的前端在上轨22的前部处向上弯折。此外,竖直弯 折部31b的端部(上端)大致垂直地沿前方向弯折,从而形成水平地沿 前方向延伸的水平支撑部31c。例如,齿轮箱51借助诸如螺栓等的适当 的连接构件固定地连接到水平支撑部31的下表面。
如图5所示,后支撑托架33形成为L形,从而具有水平部33a和 竖直部33b。此外,在水平部33a处形成有螺栓孔33c,使得螺栓34穿 过螺栓孔33c插入。另一方面,在上轨22的组装有后支撑托架33的后 端部处形成有螺栓孔22g,使得螺栓34也穿过形成在上轨22处的螺栓 孔22g插入。更具体地,使螺栓34穿过后支撑托架33的螺栓孔33c以 及上轨22的螺栓孔22g插入并将螺母47柠到螺栓34上,从而将后支 撑托架33 —体地组装到上轨22上。
在后支撑托架33的竖直部33b处形成有通孔48,使得丝杆23穿过 通孔48插入。套筒79组装到通孔48上。套筒79的截面形状呈大体U 形,丝杆23的后轴端部由套筒79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因此,进给螺母 24拧至其上的丝杆23由设置在丝杆23的前端部处的套筒71和设置在 丝杆23的后端部处的套筒79以可旋转方式支撑。
固定地连接到前支撑托架31的前端部(水平部31c)的下表面的齿 轮箱51包括壳体52。如图7所示,蜗轮53 (输出旋转部)由壳体52 以可旋转方式支撑成使得与丝杆23同轴。在蜗轮53的旋转中心处形成 有花键孔53a,而在丝杆23的前端部处形成有花键接合部23r。丝杆23 的花键接合部23r和蜗轮53的花键孔53a彼此接合。此外,形成在蜗 杆54处的螺紋与蜗轮53接合。蜗杆54由壳体52支撑成使得能够绕与 蜗轮53的旋转轴线正交的旋转轴线旋转,即,支撑成使得能够绕与车 辆的前后方向正交的水平轴线旋转。蜗轮53和蜗杆54构成减速齿轮机 构。
如图3和图7所示,在左右齿轮箱51之间设置有沿座椅10的横向 方向延伸的旋转传动轴55。旋转传动轴55的一端连接到由左齿轮箱51 支撑的左蜗杆54,而旋转传动轴55的另一端连接到由右齿轮箱51支撑 的右蜗杆54。马达57的输出轴经由齿轮机构以可旋转方式连接到旋转 传动轴55。马达57的旋转经由旋转传动轴55传递至左右蜗杆54。蜗杆54的旋转使蜗轮53旋转,使得马达57的旋转通过形成在蜗 杆54和蜗轮53处的螺紋而减速。此外,蜗轮53的旋转传递至与其花 键接合的丝杆23。因此,左右丝杆23被操作成同步旋转,从而使在其 中分别支撑有左右丝杆23的左右上轨22以可滑动方式相对于对应的左 右下轨21移动。马达57、旋转传动轴55以及减速齿轮机构(蜗杆54 和蜗轮53 )构成驱动单元25。
当将丝杆23以可相对旋转的方式组装到螺栓32上时,首先,将固 定螺母43从丝杆23的后侧至局部螺丝部23b柠到丝杆23上。固定螺 母43的内螺紋部43c在局部螺紋部23b的形成在前螺丝部23c的后侧 处的隆起部23n处塑性变形。因此,固定螺母43牢固地固定至丝杆23。
其次,使丝杆23从丝杆23的前部穿过形成在套筒71处的轴孔插 入,并且使套筒71的弹性凸出套环部71b布置成与固定螺母43的凸缘 部43b的前端表面弹性接触。然后,使套筒71和丝杆23从丝杆23的 前部穿过螺栓32的支承孔32c插入,并且使套筒71的圆筒部71a的外 周表面布置成接触螺栓32的支撑部32b。此外,支撑部32b的后端表 面布置成以可滑动方式接触套筒71的弹性凸出套环部71b。接下来, 使平垫圏72从套筒71和丝杆23的前侧组装到丝杆23上,使得丝杆23 穿过平垫圏72的轴孔插入。平垫圏72的后端表面布置成以可滑动方式 接触螺栓32的支撑部32b的前端表面。然后,使连接螺母44从丝杆 23的前侧拧到丝杆23的前螺丝部23c上并紧固在该处。此时,对连接 螺母44进行紧固,使得处于以即使当丝杆23被驱动而旋转时仍然能够 防止连接螺母44松动的紧固扭矩,即以大于丝杆23的旋转扭矩的紧固 扭矩,使套筒71的弹性凸出套环部71b沿轴向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 因此,连接螺母44的凸缘部44b挤压套筒71的圆筒部71a的前端表面, 并且弹性凸出套环部71b相应地沿丝杆23的轴向方向发生弹性变形从 而与固定螺母43的凸缘部43b弹性接触。于是,将丝杆23和螺栓32 组装成使得丝杆23能够相对于螺栓32旋转。
接下来,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调节座椅滑动装 置12的操作。当使座椅10沿前后方向移动时,操作设置在车辆座椅10 附近用于向前或向后移动车辆座椅10的开关,从而致动马达57以沿其 第一旋转方向或第二旋转方向旋转。因此,驱动旋转传动轴55以沿其 第一旋转方向或第二旋转方向(第一旋转方向的相反旋转方向)旋转,并且旋转传动轴55的旋转传递至容置在对应的左右齿轮箱51中的左右 蜗杆54中的每个。于是,通过对应的左右蜗杆54的旋转来操作左右蜗 轮53 (各自用作输出旋转构件)以旋转。每个蜗轮53的旋转经由形成 在丝杆23处的花键接合部23r传递至对应的丝杆23。因此,通过由马
构来操作丝杆23以旋转。
因为固定地连接到下轨21的进给螺母24拧到丝杆23上,所以丝 杆23旋转成沿轴向方向相对于进给螺母24移动。因此,经由以可旋转 方式支撑丝杆23的前支撑托架31和后支撑托架33,上轨22被操作成 沿前向方向或沿后向方向移动,从而调节了车辆座椅IO的纵向位置。
当丝杆23旋转时,中间构件7以及固定地连接到丝杆23的固定螺 母43和连接螺母44被操作成与丝杆23 —起旋转。因此,中间构件7 随着丝杆23的旋转相对于螺栓32的支撑部32b以可滑动方式旋转。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由套筒71和平垫圏72构成的中间构件7设置 在螺栓32的支撑部32b与丝杆23之间,其中所述螺栓32的支撑部32b 与前支撑托架31 —体地设置。套筒71和平垫圏72由丝杆23支撑成使 得能够以可滑动方式相对于螺栓32的支撑部32b旋转。套筒71的圆筒 部71a的外周表面以可滑动方式接触形成在支撑部32b处的支承孔32c 的内周表面,并且套筒71的弹性凸出套环部71b的后端表面以可滑动 方式接触固定螺母43的前端表面。此外,平垫圏72的前端表面以可滑 动方式接触连接螺母44的后端表面。因此,由套筒71和平垫圏72构 成的中间构件7顺利地以可滑动方式相对于螺栓32的支撑部32b旋转。
套筒71的弹性凸出套环部71b的前端表面通过弹性凸出套环部71b 的弹力与螺栓32的支撑部32b的后端表面弹性接触.此外,因为弹性 凸出套环部71b的后端表面与设置在丝杆23处的固定螺母43弹性接 触,所以使弹性凸出套环部71b的前端表面沿轴向方向弹性地挤压到螺 栓32的支撑部32b的后端表面。因此,套筒71和固定螺母43在丝杆 23上设置成在套筒71的弹性凸出套环部71b与固定螺母43之间没有 间隙,从而容许丝杆23与固定螺母44之间的尺寸误差、组装误差等。 因此,套筒71平稳地以可滑动方式相对于螺栓32的支撑部32b旋转, 并且因沿丝杆23的轴向方向作用的弹力而容许固定地连接到丝杆23的 固定螺母43与连接螺母44之间的诸如尺寸误差和组装误差等的误差。因此,丝杆23相对于螺栓32的支撑部32b平稳地旋转。
套筒71的圆筒部71a的外周表面相对于螺栓32以可滑动方式受到 支撑。因而,丝杆23通过套筒71的圆筒部71a的外周表面以可滑动方 式受到支撑。
另外,中间构件7设置在螺栓32的支撑部32b与丝杆之间以及固 定螺母43与连接螺母44之间。因此,中间构件7由螺栓32、固定螺母 43以及连接螺母44稳定地支撑,从而使丝杆23能够平稳地旋转。
另外,在以即使当驱动丝杆23以旋转时仍然能够防止连接螺母44 松动的紧固扭矩,即以大于丝杆23的旋转扭矩的紧固扭矩,使套筒71 的弹性凸出套环部71b沿轴向发生弹性变形的条件下,将连接螺母44 紧固到丝杆23。因此,连接螺母44稳当地固定至丝杆23从而不会松动。
另外,固定螺母43和连接螺母44分别连接到丝杆23的局部螺丝 部23b和前螺丝部23c。因此,固定螺母43和连接螺母44固定地连接 到丝杆23而无需进行这样的压缩过程在螺母以常规方式拧到丝杆23 上的情况下压缩螺母的端部以将螺母连接到丝杆23上。因此,丝杆23 不会承受因这种压缩过程而将产生的大的载荷。因而,防止丝杆23变 形并使丝杆23能够平稳地旋转。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作为弹性可变形构件的套筒71的弹性凸出套 环部71b设置于螺栓32的支撑部32b的轴向后侧。然而,这种诸如弹 性垫圏等的弹性可变形构件还可设置于螺栓32的轴向前侧,即,所述 弹性可变形构件可分别设置于螺栓32的前后两侧。在此,可釆用诸如 波形垫圏、锥形盘状垫圏、塑料垫圏、橡胶垫圏、弹性泡沫垫圏、弹簧 垫圏等任何垫圏作为这种弹性垫圏,只要其能够沿丝杆23的轴向方向 发生弹性变形。通过在螺栓32的支撑部32b与连接螺母44之间设置这 种弹性垫圏,因弹性垫圏沿轴向方向的弹性而可以有效地容许支撑部 32b与连接螺母44之间的尺寸误差,并且丝杆23可被操作成相对于支 撑部32b平稳地旋转。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如图8所示,中间构件7包括替代套筒71的圆筒 形套环部(用作径向部)73以及弹性垫圏(用作弹性推力部)74。圆筒形 套环部73不包括诸如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弹性凸出套环部71b的凸出的 套环部的径向凸出部。圓筒形套环部73和弹性垫圏74具有高滑动性能。圆筒形套环部73例如可由金属材料或树脂材料制成。可采用诸如波形垫 圈、锥形盘状垫圏、弹簧垫圏、橡胶垫圏、塑料垫團以及泡沫垫圏等任 何垫圏作为弹性垫團74,只要其能够沿丝杆23的轴向方向发生弹性变 形。
圆筒形套环部73与丝杆23的前螺丝部23c配合。圆筒形套环部73 的外周表面(用作径向滑动接触表面)以可滑动方式接触形成在螺栓 32的支撑部32b处的支承孔32c的内周表面。弹性垫團74形成为环形, 使得其径向外部和径向内部能够沿丝杆23的轴向方向发生弹性变形。 弹性垫圏74的前端表面(用作第一/第二推力滑动接触表面)以可滑动 方式接触螺栓32的支撑部32b的后端表面。平垫團(用作推力部)72 设置在螺栓32的支撑部32b的前端表面与连接螺母44的后端表面之 间。平垫團72的后端表面(用作第一/第二推力滑动接触表面)以可滑 动方式接触螺栓32的支撑部32b的前端表面。
弹性垫團74和连接螺母44构成弹性偏置机构。更具体地,因为连 接螺母44通过紧固到丝杆23的前螺丝部23c而连接到丝杆23的前螺 丝部23c从而使弹性垫圏74弹性变形,因此使弹性垫圏74朝螺栓32 的支撑部32b的后端表面弹性偏置,并且使弹性垫圏74和圆筒形套环 部73弹性地挤压到固定螺母43。因此,容许了丝杆23与固定螺母43 之间的诸如尺寸误差和组装误差等的误差。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因为中间构件7沿轴向方向发生弹性变形,所以 容许固定螺母43与连接螺母44之间的尺寸误差。因此,使丝杆23能够 相对于前支撑托架31平稳地旋转.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如图9和图IO所示,中间构件7由滑动接触套筒 (用作推力承受构件)76和起到弹性构件作用的弹性垫圏(用作弹性推力 构件)74构成。此外,未设置诸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的固定螺母43 的固定螺母。替代地,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通过连接螺母46将滑动接 触套筒76挤压到从丝杆23凸出的台阶部23e从而将滑动接触套筒76固定 至台阶部23e。以下,将主要描述第一实施方式与第三实施方式之间的不 周之处。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前螺丝部23c、配合部(用作非螺紋部)23d、台 阶部23e以及后螺丝部23a从丝杆23的前端部以所述顺序形成于丝杆23的外周表面。前螺丝部23c起到用于固定地将连接螺母46连接在其上的连 接螺丝部的作用。配合部23d与滑动接触套筒76配合。台阶部(套环部) 23e接触滑动接触套筒76的后端表面。进给螺母24拧到后螺丝部23a上。 丝杆23的配合部23d的外周表面不形成螺紋。
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滑动接触套筒76构成中间构件7。更具体地,滑动 接触套筒76包括延伸部76a、凸缘部76b以及轴孔76c。延伸部76a沿丝 杆23的轴向方向延伸。凸缘部76b形成于延伸部76a的后侧并设置于螺 栓32的支撑部32b的后侧。凸缘部76b的直径大于延伸部76a的直径。 轴孔76c形成为沿丝杆23的轴向方向相继地穿it^伸部76a和凸缘部76b。 丝杆23的配合部23d穿过滑动接触套筒76的轴孔76c插入。轴孔76c的 内周表面不形成螺紋。滑动接触套筒76的延伸部76a用作径向部。延伸 部76a的外周表面(用作径向滑动接触表面)以可滑动方式接触形成在螺 栓32的支撑部32b处的支承孔32c的内周表面(用作径向支承表面)。因 此,滑动接触套筒76的延伸部76a由支撑部32b以可旋转方式支撑。此 外,滑动接触套筒76的轴孔76c的后开口边缘部与丝杆23的台阶部23e 接合。因此,轴孔76c的后开口边缘部构成与丝杆23的台阶部23e接触的 接触部(套环接触部)。滑动接触套筒76的凸缘部76b用作推力部。凸缘 部76b的前端表面(用作第一/第二推力滑动接触表面)以可滑动方式接触 螺栓32的支撑部32b的后端表面(用作第一/第二推力支承表面)。
另夕卜,连接螺母46设置于螺栓32的前侧从而与滑动接触套筒76关于 螺栓32相对。连接螺母46包括延伸部46a、凸缘部46b、凸出端部46d 以及内螺紋部46c。延伸部46a沿丝杆23的轴向方向延伸。凸缘部46b形 成于延伸部46a的后侧并设置于螺栓32的支撑部32b的前侧。凸缘部46b 的直径设置成大于延伸部46a的直径.凸出端部46d从凸缘部46b的后端 部延伸。凸出端部46d的直径形成为小于凸缘部46b的直径。内螺紋部46c 形成为沿丝杆23的轴向方向相继地穿过延伸部46a、凸缘部46b以及凸出 端部46d。丝杆23的前螺丝部23c穿过螺紋部46c插入,从而将螺紋部46c 柠到前螺丝部23c上。凸出端部46d的外周表面以可滑动方式接触螺栓32 的轴孔32c的内周部的一部分。连接螺母46的凸出端部46d的轴向后端 表面设置成紧邻滑动接触套筒76的前端表面使得其间具有微小的间隙。 连接螺母46以及形成在丝杆23处的台阶部23e构成设置在丝杆23处的第 一套环部和第二套环部。构成中间构件7的弹性垫圏(用作弹性推力部)74设置于连接螺母46 的凸出端部46d的外周表面并位于连接螺母46的凸缘部46b与螺栓32的 支撑部32b之间。例如,可采用与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弹性垫圏相同的弹 性垫圏作为弹性垫圏74。弹性垫圏74的后端表面(用作第一/第二推力滑 动接触表面)因弹性垫圏74的弹力而与螺栓32的支撑部32b的前端表面 (用作第一/第二推力支承表面)弹性接触。此外,因为弹性垫團74的前 端表面接触紧固到丝杆23的连接螺母46,所以弹性垫圏74的后端表面沿 丝杆23的轴向方向弹性地挤压到支撑部32b的前端表面。
弹性垫圏74和连接螺母46构成弹性偏置机构。连接螺母46紧固到丝 杆23的前螺丝部(用作连接螺丝部)23c,并且弹性垫圏74相应地发生弹 性变形。因此,形成在滑动接触套筒76处的凸缘部76b的前端表面和弹 性垫圏74的后端表面分别布置成与螺栓32的支撑部32b的后端表面和前 端表面弹性接触,并且使弹性垫圏74弹性偏置到滑动接触套筒76。因此, 容许丝杆23与滑动接触套筒76之间的诸如尺寸误差和组装误差等的误 差。
螺栓32固定至前支撑托架31,前支撑托架的截面形状形成为L形。 前支撑托架31的前端部竖直向上弯折,从而形成竖直弯折部31b。在竖直 弯折部31b处形成有固定孔31d。用于固定齿轮箱51的连接构件插入前支 撑托架31的固定孔31d中。此外,上轨22通过置于前支撑托架31与诸 如螺母等的连接构件之间而固定至形成在前支撑托架31处的螺栓孔35的 上边缘表面部。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当将滑动接触套筒76、连接螺母46以及螺栓32 组装到丝杆23上时,首先,使滑动接触套筒76从丝杆23的前侧组装到 丝杆23上,使得丝杆23贯穿滑动接触套筒76,并且使形成在滑动接触套 筒76处的轴孔76c的后开口边缘部布置成接触形成在丝杆23处的台阶部 23e。因此,滑动接触套筒76通过轴孔76c与丝杆23的配合部23d之间的 接合而受到支撑。其次,使接触套筒76的受到丝杆23支撑的延伸部76a 插入形成在螺栓32处的支承孔32c中。然后,使弹性垫圏74从丝杆23 的前侧组装到丝杆23上,使得丝杆23贯穿弹性垫圏74。此外,使连接螺 母46从丝杆23的前侧拧到丝杆23上并紧固到丝杆23的前螺丝部23c, 使得连接螺母46的凸出端部46d的后端表面布置成紧邻滑动接触套筒76 的延伸部76a的前端表面。在这种构造中,在以即使当驱动丝杆23以旋转时仍然能够防止连接螺母46松动的紧固扭矩,即以大于丝杆23的旋 转扭矩的紧固扭矩,使弹性垫圏74沿轴向发生弹性变形的条件下,对 连接螺母46进行紧固。因此,弹性垫團74沿轴向受到压缩并相应地沿 丝杆23的轴向方向发生弹性变形,而且连接螺母46的凸缘部46b的后 端表面布置成以可滑动且弹性方式接触螺栓32的支撑部32b的前端表 面。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因连接螺母46的沿丝杆23的轴向方向施加的 紧固力,使滑动接触套筒76的延伸部76a的后开口边缘部沿轴向方向 朝形成在丝杆23处的台阶部23e挤压。因此,滑动接触套筒76布置成 与丝杆23的配合部23d稳当地配合而不会沿丝杆23的轴向方向移位。
另外,弹性垫圏74设置在螺栓32的支撑部32b的前端表面与连接 螺母46的凸缘部46b之间。更进一步地,弹性垫團74的后端表面因弹 性垫圏74的弹力而与螺栓32的支撑部32b的前端表面弹性接触。因此, 弹性垫圏74容许连接螺母46的尺寸误差,从而使丝杆23能够相对于 螺栓32的支撑部32b平稳地旋转。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如图11至图13所示,不同于第三实施方式, 弹性套筒75设置在螺栓32的支撑部32b与连接螺母46之间作为替代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弹性垫圏74的弹性构件。
例如,弹性套筒75由诸如软树脂材料、橡胶材料等弹性材料制成。 弹性套筒75包括圆筒部(用作径向部)75a、凸缘部(用作弹性推力部) 75b以及孔部75c。圆筒部75ai殳置在螺栓32的支承孔32c的内周表面 与连接螺母46的凸出端部46d的外周表面之间。凸缘部75b包括形成 于圆筒部75a的前侧从而沿其径向朝外方向从其上凸出的弹性可变形 部。凸缘部75b的直径设置成大于圆筒部75a的直径。孔部75c形成为 相继地穿过圆筒部75a和凸缘部75b。连接螺母46的凸出端部46c插入 孔部75c中。在凸缘部75b的后端表面处形成有槽部75d使得槽部75d 连续地沿其圆周方向延伸。槽部75d可以部分地沿凸缘部75b的圆周方 向形成。替代地,可采用沿凸缘部75b的圆周方向排列的多个凹槽作为 槽部75d。由于槽部75d,凸缘部75b容易沿丝杆23的轴向方向发生弹 性变形。此外,因为凸缘部75b的后端表面(用作第一/第二推力滑动 接触表面)与螺栓32的支撑部32b的前端表面弹性接触,所以支撑部 32b的后端表面与滑动接触套筒(用作推力承受构件)76的凸缘部76b的前端表面(用作第一/第二推力滑动接触表面)弹性接触。圆筒部75a 的外周表面(用作径向滑动接触表面)由形成在螺栓32的支撑部32b 处的支承孔32c的内周表面(用作径向支承表面)以可相对滑动且可相 对旋转的方式支撑。
连接螺母46的后端表面设置在滑动接触套筒76的前端表面附近。 弹性套筒75的圆筒部75a的后端表面因弹性套筒75的弹力而与滑动接 触套筒76的前端表面弹性接触并使滑动接触套筒76的接触部(用作套 环接触部)弹性地挤压到形成在丝杆23处的台阶部(套环部)23e。弹 性套筒75的圆筒部75a的外周表面和滑动接触套筒76的延伸部76a的 外周表面布置成共面从而以可滑动方式接触形成在螺栓32的支撑部 32b处的支承孔32c的内周表面。根据第四实施方式,滑动接触套筒76 例如由金属材料制成,并且以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包括延伸部 76a和凸缘部76b。延伸部76a的外周表面构成由螺栓32的支撑部32b 以可旋转方式支撑的径向滑动接触表面。凸缘部76b构成同样由螺栓 32的支撑部32b以可旋转方式支撑的推力部。
弹性套筒75的凸缘部75b和连接螺母46构成弹性偏置机构。当连接 螺母46拧到丝杆23的前螺丝部23c上并紧固到其上时,弹性套筒75的凸 缘部75b相应地发生弹性变形。因此,滑动接触套筒76的凸缘部76b的 前端表面和弹性套筒75的凸缘部75b的后端表面分别与支撑部32b的后 端表面和前端表面弹性接触,并使弹性套筒75朝滑动接触套筒76弹性偏 置。因此,容许了产生于丝杆23与滑动接触套筒76之间的尺寸误差、组 装误差等。
才艮据第四实施方式,弹性套筒75的圆筒部75a的后端表面与滑动接 触套筒76的前端表面弹性接触,并且使滑动接触套筒76的接触部相应地 沿丝杆23的轴向方向弹性地挤压到丝杆23的台阶部23e。因此,滑动接 触套筒76与丝杆23的配合部23d稳当地配合而不会沿轴向方向移位。此 外,滑动接触套筒76和弹性套筒75使丝杆23能够相对于螺栓23平稳地 旋转。
另外,弹性套筒75的凸缘部75b设置在螺栓32的支撑部32b的前 端表面与连接螺母46的凸缘部46b之间,并且弹性套筒75的凸缘部75b 的后端表面因弹性套筒75的弹力而与螺栓32的支撑部32b的前端表面弹 性接触。因此,凸缘部75b比根据笫三实施方式的弹性垫圏74更有效地容许连接螺母46的尺寸误差。因而,使丝杆23能够相对于螺栓32更平 稳地旋转。
在以即使当驱动丝杆23以旋转时仍然能够防止连接螺母46松动 的紧固扭矩,即以大于丝杆23的旋转扭矩的紧固扭矩,使弹性套筒75 沿轴向方向发生弹性变形的条件下,将连接螺母46拧到丝杆23上。因 此,连接螺母46稳当地固定至丝杆23而不会松动。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弹性垫圏74和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弹性套 筒75均设置于螺栓32的支撑部32b的前侧。然而,弹性垫團74和弹 性套筒75可在相对应的实施方式中设置于螺栓32的支撑部32b的后 侧.在这种构造中,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弹性垫圏74的前端表面因弹 性垫團74的弹力而与螺栓32的支撑部32b的后端表面弹性接触。此外, 弹性垫圏74的后端表面接触滑动接触套筒76的凸缘部76b的前端表 面。因此,使弹性垫團74的前端表面弹性地挤压到螺栓32的支撑部32b 的后端表面。以相同的方式,在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这种构造中,弹性 套筒75的前端表面因弹性套筒75的弹力而与螺栓32的支撑部32b的 后端表面弹性接触。此外,弹性套筒75的后端表面接触滑动接触套筒 76的凸缘部76b的前端表面。因此,使弹性套筒75的前端表面弹性地 挤压到螺栓32的支撑部32b的后端表面。
根据第五实施方式,如图14和图15所示,自动调节座椅滑动装 置12包括由滑动接触构件80和环形弹性构件84构成的中间构件8。滑 动接触构件80布置成以可滑动方式接触螺栓32的支撑部32b。具有弹 性的环形弹性构件84用作弹性偏置机构。根据第五实施方式,不同于 第一实施方式,滑动接触构件80和环形弹性构件84单独设置。
用作连接螺母46紧固到其上的连接螺丝部的前螺丝部23c、构造 成与配合构件(用作推力承受构件)83配合的配合部23d、构造成接触 配合构件83的后端表面的台阶部(用作套环部)23e以及进给螺母24 拧到其上的后螺丝部23a从丝杆23的前端部以所述顺序形成于丝杆23 的外周表面。
根据第五实施方式,中间构件8包括滑动接触构件80和具有弹性 的环形弹性构件84,其中所述滑动接触构件80布置成以可滑动方式接 触螺栓32的支撑部32b。滑动接触构件80由前滑动接触构件81、后滑动接触构件82以及配合构件83构成。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配合构件83 包括延伸部83a、中间部83b、凸缘部83c以及轴孔83d。延伸部83a 沿丝杆23的轴向方向(推力方向)延伸。中间部83b形成于延伸部83a 的后侧。中间部83b的直径形成为略微大于延伸部83a的直径。凸缘部 83c形成于中间部83b的后侧并设置于螺栓32的支撑部32b的后侧。 凸缘部83c的直径形成为大于中间部83b的直径。轴孔83d形成为相继 地穿过延伸部83a、中间部83b以及凸缘部83c。丝杆23的配合部23d 穿过轴孔83d插入。前滑动接触构件81设置在延伸部83a的外周表面 与形成在螺栓32的支撑部32b处的支承孔32c之间。中间部83b的外 周表面以可滑动方式接触螺栓32的支承孔32c的内周表面的后部。后 滑动接触构件82设置在凸缘部83c的前端表面与支撑部32b的后端表 面之间。轴孔83d的后开口边缘部与形成在丝杆23处的台阶部23e接 合。
后滑动接触构件82是例如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平垫團。后滑动接触 构件82被支撑于配合构件83的前端表面,使得滑动接触构件82的前 端表面(用作第一/第二推力滑动接触表面)以可滑动方式接触螺栓32 的支撑部32b的后端表面。
连接螺母46设置于螺栓32的前侧从而与后滑动接触构件82关于 螺栓32相对。以与第三和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连接螺母46包括 延伸部46a、凸缘部46b、内螺紋部46c以及凸出端部46d。连接螺母 46构成设置在丝杆23处的第一套环部,而形成在丝杆23处的台阶部 23e构成设置在丝杆23处的第二套环部。连接螺母46的凸出端部46d 的外周表面与滑动接触构件80的配合构件83的中间部83b的外周表面 布置成共面》
前滑动接触构件(用作径向推力 构件)81例如由金属材料制成。 前滑动接触部81包括圆筒部(用作径向部)81a、凸缘部(用作推力部) 81b以及孔部81d。在圆筒部81a的圆周表面处形成径向滑动接触表面。 凸缘部81b从圆筒部81a朝外沿径向凸出,使得凸缘部81b的直径形成 为大于圆筒部81a的直径。在凸缘部81b的后端表面处形成推力滑动接 触表面(第一/第二推力滑动接触表面)。孔部81d形成为相继地穿过圓 筒部81a和凸缘部81b。圆筒部81a沿着连接螺母46的凸出端部46b 的外周表面和配合构件83的中间部83b的外周表面设置。圆筒部81a的外周表面(与面向连接螺母46的凸出端部46b的外周表面和配合构 件83的中间部83b的外周表面的另一表面相反的表面)面向形成在螺 栓32的支撑部32b处的支承孔32c的内周表面。环形弹性构件84设置 在凸缘部81b的前端表面与连接螺母46的凸缘部46b的后端表面之间。 沿丝杆23的轴向方向(推力方向)具有弹性的环形弹性构件84形成为 圈形同时具有圆形截面形状,并且由诸如橡胶材料、有机硅材料等弹性 材料制成。在凸缘部81b的外周部处形成有环形支撑部81c。通过将凸 缘部81b的外周端部沿前方向弯折而形成环形支撑部81c以便支撑环形 弹性构件84的外周部。因而,防止环形弹性构件84朝其外周侧即沿径 向外方向移位。因此,环形弹性构件84被支撑在前滑动接触构件81的 凸缘部81b与连接螺母46和配合构件83中的一个之间,从而大大提高 (延长)环形弹性构件84的使用寿命。环形弹性构件84的弹力使前滑 动接触构件81的凸缘部81b的后端表面(用作笫一/第二推力滑动接触 表面)挤压到螺栓32的支撑部32b的前端表面。因此,支撑部32b通 过其后端表面将后滑动接触构件82挤压到配合构件83的凸缘部83b。
连接螺母46的后端表面设置在配合构件83的前端表面附近同时 其间具有微小的间隙。连接螺母46通过施加到丝杆23的前螺丝部23c 的连接力(紧固力)和环形弹性构件84的弹力使配合构件83沿推力方 向弹性地挤压到丝杆23的台阶部23e。
环形弹性构件84构成弹性偏置机构。更具体地,环形弹性构件 84设置在前滑动接触构件81的凸缘部81b与连接螺母46之间,以便 使前滑动接触构件81沿丝杆23的轴向方向偏置到配合构件83。因环形 弹性构件84而容许了产生于丝杆23与前滑动接触构件81之间的尺寸 误差、组装误差等。因此,中间构件8使丝杆23能够相对于螺栓32平 稳地旋转。
丝杆23的配合部23d经由滑动接触构件80的配合构件83而面向 螺栓32的支承孔32c的内周表面。此外,诸如座椅重量等的载荷从螺 栓32经由配合构件83持续地施加到丝杆23的配合部23d。因此,在 丝杆23的配合部23d处形成有螺紋部的情况下,从螺栓32施加的载荷 会损坏螺紋部。因此,丝杆23的配合部23d以及配合构件83的轴孔 83d的面向丝杆23的配合部23d的内周表面没有形成螺紋。因此,防 止栽荷强烈地施加到沿径向方向面向螺栓32的配合部23d,从而防止损坏丝杆23。因此,进给螺母24稳定地拧到螺丝部23的后螺丝部(进 给螺丝部)23a,并且连接螺母46也稳定地紧固到丝杆23的前螺丝部 23c。于是,通过丝杆23的进给螺丝部23c与进给螺母24之间的相对 运动使上述进给装置平稳地执行进给操作。
根据第五实施方式,中间构件8由滑动接触构件80和环形弹性构 件84构成,滑动接触构件80沿径向方向和沿推力方向以可滑动方式接 触螺栓32的支撑部32b,环形弹性构件84因沿推力方向作用的弹力而 使滑动接触构件80沿推力方向挤压到螺栓32的支撑部32b。换言之, 滑动接触构件80执行滑动-接触功能,而环形弹性构件84执行弹性功 能。这样,因为不同的构件分别实现滑动-接触功能和弹性功能,所以 实现了每种功能的最大效果。
另外,连接螺母46的沿推力方向作用的紧固力和环形弹性构件 84的弹力使配合构件83的轴孔83d的后开口边缘部弹性地挤压到形成 在丝杆23处的台阶部23e。因此,配合构件83与丝杆23的配合部23d 稳当地配合而不会沿推力方向移位。
另外,环形弹性构件84与前滑动接触构件81的凸缘部81b弹性 接触并相应地使凸缘部81b弹性地挤压到螺栓32的支撑部32b的前端 表面。因此,螺栓32的支撑部32b通过其后端表面使后滑动接触构件 82弹性地挤压到配合构件83。因此,配合构件83和丝杆23被组装成 在其间不具有间隙,从而使前滑动接触构件81和后滑动接触构件82能 够平稳地以可滑动方式接触螺栓32的支撑部32b。
环形弹性构件84形成为團形同时其截面形成为圆形。因此,环形弹 性构件84与前滑动接触构件81和固定至丝杆23的连接螺母46以圆形线 性方式接触,并且以关于前滑动接触构件81和连接螺母46的轴心(与丝 杆23的轴心对应的轴心)成对称的方式将弹力施加到前滑动接触构件81 和连接螺母46。此外,环形弹性构件84的圓形线性接触部,即环形弹性
以圆形线性方式接触i^接螺母46的部分之间的范^,"没置成具有大的厚 度。这样,当环形弹性构件84被前滑动接触构件81和连接螺母46压缩 时,环形弹性构件84以关于其轴心成平衡的方式充分变形(压缩)。于是, 环形弹性构件84实现了适宜的沿推力方向成平衡的弹性。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环形弹性构件84和由套筒构件形成以便支撑环 形弹性构件84的前滑动接触构件81设置于螺栓32的支撑部32b的前侧, 而由平塾圏形成的后滑动接触构件82设置于螺栓32的支撑部32b的后侧。 然而,这些部件能够以反置方式设置于螺栓32的支撑部32b的前侧和后 侧。此外,环形弹性构件84和用于支撑环形弹性构件84的前滑动接触构 件81不仅可设置于螺栓32的支撑部32b的前侧而且可设置在其后侧。更 进一步地,可以不必i更置后滑动接触构件82,在这种情况下,配合构件 83的凸缘部83c的前端表面用作以可滑动方式接触螺栓32的支撑部32b 的后端表面的推力滑动接触表面(第一/第二推力滑动接触表面)。
原则上,尽管已在以上说明中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及操作 模式。然而,不应当将旨在请求保护的本发明理解为局限于所公开的具体 实施方式。此外,应当将文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看作是说明性的而非是限 制性的。可以由他A^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做出变型和修改以及 釆用等同体。因此,本发明明确地旨在涵盖落入本发明的在权利要求书中 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这种变型、修改以及等同体。
权利要求
1. 一种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丝杆(23),所述丝杆(23)设置在固定构件(21)与可动构件(22)之间,所述可动构件(22)由所述固定构件(21)以可相对移动的方式支撑,所述丝杆(23)由所述固定构件(21)和所述可动构件(22)中的一者以可旋转方式支撑,所述丝杆(23)沿所述可动构件(22)的移动方向延伸;进给螺母(24),所述进给螺母(24)连接到所述固定构件(21)和所述可动构件(22)中的另一者并拧到所述丝杆(23)的进给螺丝部(23a)上;支撑构件(31、32),所述支撑构件(31、32)设置于所述固定构件(21)和所述可动构件(22)中的所述一者;驱动单元(25),所述驱动单元(25)用于将旋转驱动扭矩传递至所述丝杆(23);中间构件(7、8),所述中间构件(7、8)由所述丝杆(23)支撑并被布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撑构件(32)旋转,所述中间构件(7、8)包括径向滑动接触表面(71a、73、76a、75a、81a),其以可滑动方式接触所述支撑构件(32)的径向支承表面(32c);第一推力滑动接触表面(71b、74、76b、82/72、74、75b、81),其以可滑动方式接触形成在所述支撑构件(32)的第一侧部处的第一推力支承表面(32b);以及第二推力滑动接触表面(71b、74、76b、82/72、74、75b、81),其接触形成在所述支撑构件(32)的第二侧部处的第二推力支承表面(32b);以及弹性偏置机构(71b、44、74、75、46、84),所述弹性偏置机构(71b、44、74、75、46、84)用于分别使所述中间构件(7、8)的第一和第二推力滑动接触表面(71b、74、76b、82/72、74、75b、81)沿所述丝杆(23)的轴向方向被弹性偏置成接触所述第一和第二推力支承表面(32b),并且用于使所述中间构件(7、8)沿所述丝杆(23)的轴向方向被弹性偏置到设置于所述丝杆(23)的推力承受构件(43、76、83),以便将所述中间构件(7、8)和所述推力承受构件(43、76)组装到所述丝杆(23)上使得在所述中间构件(7、8)与所述推力承受构件(43、76、83)之间不具有间隙。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进给装置,其中所述弹性偏置机构(71b、 44)包括在其中形成所述第一和第二推力滑动接触表面(71b、 72)中的一者的弹性推力部(71b)以及包括连接螺 母(44 ),所述连接螺母(44 )在相对于所述支撑构件(32 )的所述推力承上,所述弹性推力部(71b)从在其中形成所述径向滑动接触表面(71a) 的径向部(71a)沿径向凸出,并JU^其径向内侧部至径向外侧部沿所述 丝杆(23)的轴向方向倾斜,并且所述弹性推力部(71b)通过将所述连接螺母(44)紧固到所述连 接螺丝部(23c)上而发生弹性变形,由此所述第一和第二推力滑动接触表面(71b、 72)分别与所述第一和 第二推力支承表面(32b)弹性接触,并且,所述中间构件(7)沿所述 丝杆(23)的轴向方向朝所述推力承受构件(43)弹性偏置。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进给装置,其中所述中间构件(7)包括在其中形成所述径向滑动接触表面(73)的 径向部(73);在其中形成所述第一和第二推力滑动接触表面(72、 74)中 的一者的环形弹性推力部(74 );以及在其中形成所述第一和第二滑动接触 表面中的另一者的推力部(72),所述径向部(73)与所述丝杆(23)配合,所述环形弹性推力部(74)在其径向内侧部和径向外側部处能够沿所 述丝杆(23)的轴向方向发生弹性变形,并且所述弹性偏置机构(74、 44 )包括所述中间构件(7 )的弹性推力部(74 ) 以及包括连接螺母(44 ),所述连接螺母(44 )在相对于所述支撑构件(32 ) 的所述推力承受构件(43)的轴向相反侧安装到形成于所述丝杆(23)的 连接螺丝部(23c)上,并且所述弹性推力部(74)通过将所述连接螺母(44)紧固到所述连接螺丝部(23c)上而发生弹性变形,由此所述推力部(72)朝对应的所述推力承受表面(32b)弹性偏置,并 且,所述中间构件沿所述丝杆(23)的轴向方向朝所述推力承受构件(43) 挤压。
4.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推力承受构件(43)紧固到形成于所述丝杆(23)的外周表面的局部螺丝部(23b)从而固定地连接到其上。
5. 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连接螺母(44)紧固到所述丝杆(23) 4吏得处于以用于防止所述 连接螺母(44)因所述丝杆(23)的旋转而松动的紧固扭矩使所述弹性推 力部(71b、 74)沿所述丝杆(23)的轴向方向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
6.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进给装置,其中所述中间构件(7 )包括在其中形成所述第一和第二推力滑动接触表面 (74、 76b)中的一者的弹性推力部(74),所述推力承受构件(76)包括在其中形成所述第一和第二推力滑动接 触表面(74、 76b)中的另一者的推力部(76b),所述弹性推力部(74)设置在所述支撑构件(32)的第一和第二推力 支承表面(32b )中的一者与连接螺母(46 )之间,所述连接螺母(46 ) 在相对于所述支撑构件(32)的所述推力承受构件(76)的轴向相反侧安 装到形成于所述丝杆(23)的连接螺丝部(23c)上,所述弹性偏置M ( 74、 44 )包括所述中间构件(7 )的弹性推力部(74 ) 以及包括所述连接螺母(46),并且所述弹性推力部(74)通过将所述连接螺母(44)紧固到所述连接螺 丝部(23c)上而发生弹性变形,由此所述第一和第二推力滑动接触表面(74、 76b)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和 第二推力支承表面弹性接触,并且,所述弹性推力部(74)朝所述推力承 受构件(76)弹性偏置。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弹性推力部(75b)从在其中形成所述径向滑动接触表面的径向 部(75a)沿径向凸出,并且在所述弹性推力部(75b)处形成有槽部(75d)。
8.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进给装置,其中所述中间构件(8 )包括径向推力构件(81),所述径向推力构件(81) 具有径向部(81a)和从所述径向部(81a)沿朝外沿径向凸出的推力部 (81b),所述径向滑动接触表面(81a)形成于所述径向推力构件(81)的径向 部(81a),所述第一和第二滑动接触表面中的一者形成于所述径向推力构件(81) 的推力部(81b),并且所述弹性偏置机构包括环形弹性构件(84),所述环形弹性构件(84) 设置在所述推力部(81b )与所述推力承受构件(83 )和所述连接螺母(46) 中的一者之间,所述连接螺母(46)连接到形成于所述丝杆(23)的连接 螺丝部(23c)上,以便将所述径向推力构件(81)沿所述丝杆(23)的轴 向方向朝所述推力承受构件(83)弹性偏置。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ii^装置,其中 所述环形弹性构件(84)具有圆形截面形状。
10. 如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进给装置,其中所述丝杆(23)在沿径向面向所述支撑构件(32)的部分处包括非螺 紋部(23d)。
11.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中通过^^所述推力部(81b)的外周部沿所述丝杆(23)的轴向方向弯 折而形成环形支撑部(81c),并且所述弹性环形构件(84)的外周部由所述环形支撑部(81c)支撑。
1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i^装置,其中所述固定构件(21)包括适于安装在车辆地板(11)上的下轨, 所述可动构件(22)包括适于支撑车辆座椅(10)并适于由所述下轨 (21)以可相对移动的方式支撑的上轨,并且所述进给装置适于安装在具有所述下轨和所述上轨的自动调节座椅 滑动装置(12 )上。
全文摘要
一种进给装置,包括丝杆(23)、进给螺母(24)、支撑构件(31、32)、驱动单元(25)、中间构件(7、8)以及弹性偏置机构(71b、44、74、75、46、84),所述中间构件由丝杆支撑并被布置成能够相对于支撑构件旋转。中间构件包括径向滑动接触表面(71a、73、76a、75a、81a);以及第一和第二推力滑动接触表面(71b、74、76b、82/72、74、75b、81)。弹性偏置机构(71b、44、74、75、46、84)分别使中间构件的第一和第二推力滑动接触表面被弹性偏置成接触第一和第二推力支承表面(32b),并且进一步地使中间构件弹性偏置到设置于丝杆的推力承受构件(43、76、83),以便将中间构件和推力承受构件组装到丝杆上使得中间构件与推力承受构件之间不具有间隙。
文档编号B60N2/06GK101544199SQ200910129538
公开日2009年9月30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26日 优先权日2008年3月27日
发明者古贺义孝, 清水寿得, 铃村宏和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