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式弹簧制动气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87727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调式弹簧制动气室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制动装置,具体涉及的是一种弹簧制动气室。
背景技术
目前国产大部分轻卡车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制动跑偏现象,特别是缓制动跑偏更 为明显,而且很难处理。这是一个困扰汽车行业多年的未解难题,也是一种严重影响整车行 驶安全性的危险工况。制动跑偏从理论上可以分为后轮制动甩尾和前轮制动跑偏两种情 况。后轮制动甩尾可以通过加装感载比例阀得到解决(这里不作讨论)。前轮制动跑偏有 两个原因引起一个原因是转向系统与悬架系统存在运动干涉而引起的,可以通过减少两 者的干涉量得到解决(这里不作讨论);另一个原因是制动系统零部件加工精度不高,导致 左右两侧存在不对称情况,从而引起制动跑偏。如左右两侧磨擦片磨擦系数有差别、左右两 侧制动鼓重量有差别、左右两侧制动器传动机构机械效率有差别、左右两侧凸轮轴形线对 称度不好等等。这种原因引起的缓制动跑偏现象更为明显,因为在缓制动时进入气室内的 气体较少,气压较低,零部件左右不对称而引起的不对称的阻力对制动器产生的制动力的 影响更大。制动系统零部件较多,各生产企业加工水平参差不齐,要想使左右两侧制动系统 零部件达到理想的对称状态是有难度的。 从理论上讲,导致刹偏的根本原因是制动时左右两侧制动器产生的制动力不等而 造成的。我们知道,磨擦力的大小取决于磨擦材料的磨擦系数和作用于磨擦面的正压力。所 以可以通过调节施加在制动蹄上的压力来调节两侧制动器产生的制动力,从而消除制动跑 偏现象。但现有的汽车气压制动系统中没有设计制动蹄压力调节部分,只有调节制动器与 制动鼓间隙的调隙机构。而仅靠左右制动间隙的调节是无法消除制动跑偏现象的。

发明内容鉴于公知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现有普通弹簧气室进行结构创新, 设计了一种可调式弹簧气室,通过对该气室的弹簧压縮量进行调节可以改变制动时施加在 制动蹄上的压力。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方式完成的所述可调式弹簧制 动气室是将普通弹簧气室内的回位弹簧分为前后两个弹簧,前端是调节弹簧,其一端顶在 气室前壳上,另一端顶在移动滑套的底座的前面。后端是回位弹簧,其一端顶在气室顶杆的 底座上,另一端顶在移动滑套的底座的后面。所述调节弹簧的弹力大于所述回位弹簧的弹 力。所述移动滑套套装于所述气室顶杆之上,可以前后滑动。所述移动滑套与其底座是连 为一体的整体结构。所述移动滑套前端设计有外螺纹,并伸出于所述气室前壳之外。调节 螺母安装于所述移动滑套前端的外螺纹上,并顶靠在所述气室前壳之上。锁紧螺母安装于 所述移动滑套前端的外螺纹上,并顶靠在所述调节螺母上,起防松作用。所述移动滑套的前 端还设有4个圆周方向均布的开口槽,旋转所述调节螺母时可将平口螺丝刀插入其中,防 止所述移动滑套旋转。
本实用新型实现压力调节的原理和方法如下松开所述防松螺母,向右旋转所述
3调节螺母(若所述移动滑套跟随旋转,可将平口螺丝刀插入其前端开口槽内防止其旋转), 所述移动滑套随之前移,所述调节弹簧被压縮,所述回位弹簧被放松,其预紧力减小。若这 时制动,压縮气体开始从气室后壳的进气口进入气室内,推动膜片和底座前移压縮所述回 位弹簧,因为所述回位弹簧的预紧力因上述调节已变小,所以制动阻力也变小,所述气室顶 杆输出的推力变大。继续制动,随着气室内气压的逐步升高,所述调节弹簧也将受到压縮。 此时所述移动滑套将和所述气室顶杆一同前移,所述调节弹簧和所述回位弹簧共同作用产 生阻力影响所述气室顶杆的输出力。施加在制动蹄上的压力将随所述气室顶杆的输出力的 变化而变化。 松开所述防松螺母,向左旋转所述调节螺母(若所述移动滑套跟随旋转,可将平 口螺丝刀插入其前端开口槽内防止其旋转),所述调节弹簧被放松并推动所述移动滑套后 移,所述回位弹簧被压縮,其预紧力加大。若这时制动,压縮气体开始从气室后壳的进气口 进入气室内,推动膜片和底座前移压縮所述回位弹簧,因为所述回位弹簧的预紧力因上述 调节已变大,所以制动阻力也变大,所述气室顶杆输出的推力变小。继续制动,随着气室内 气压的逐步升高,所述调节弹簧也将受到压縮。此时所述移动滑套将和所述气室顶杆一同 前移,所述调节弹簧和所述回位弹簧共同作用产生阻力影响所述气室顶杆的输出力。施加 在制动蹄上的压力将随所述气室顶杆的输出力的变化而变化。 如上所述,对出现制动跑偏的车辆左右两侧本实用新型气室弹簧预紧力进行调 节,就可实现对左右两侧制动器产生的制动力的调节,从而消除制动跑偏现象。等制动跑偏 现象消除后,拧紧所述防松螺母,以防止所述调节螺母松动。此调节方法也可与左右制动器 间隙调整结合起来调节,这样调节范围会更宽,调节效果会更好。

图1为普通弹簧气室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移动滑套13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附图表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其实施例,下面再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其实施例
的有关细节及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是将普通弹簧气室内的回位弹簧分为前后两个弹簧,如图2所示前端 是调节弹簧8,其一端顶在气室前壳14上,另一端顶在移动滑套13的底座7的前面。后端 是回位弹簧6,其一端顶在气室顶杆12的底座3上,另一端顶在移动滑套13的底座7的后 面。调节弹簧8的弹力大于回位弹簧6的弹力。移动滑套13套装于气室顶杆12之上,可 以前后滑动。所述移动滑套13与其底座7是连为一体的整体结构。移动滑套13前端设计 有外螺纹,并伸出于气室前壳14之外。调节螺母9安装于移动滑套13前端的外螺纹上,并 顶靠在气室前壳14之上。锁紧螺母10安装于移动滑套13前端的外螺纹上,并顶靠在调节 螺母9上,起防松作用。移动滑套13的前端还设有4个圆周方向均布的开口槽ll,旋转调 节螺母9时可将平口螺丝刀插入其中,防止移动滑套13旋转。 本实用新型实现压力调节的原理和方法如下松开防松螺母10,向右旋转调节螺
4母9 (若移动滑套13跟随旋转,可将平口螺丝刀插入其前端开口槽11内防止其旋转),移动 滑套13随之前移,调节弹簧8被压縮,回位弹簧6被放松,其预紧力减小。若这时制动,压 縮气体开始从气室后壳5的进气口 2进入气室4内,推动膜片1和底座3前移压縮回位弹 簧6,因为回位弹簧6的预紧力因上述调节已变小,所以制动阻力也变小,气室顶杆12输出 的推力变大。继续制动,随着气室4内气压的逐步升高,调节弹簧8也将受到压縮。此时移 动滑套13将和气室顶杆12 —同前移,调节弹簧8和回位弹簧6共同作用产生阻力影响气 室顶杆的输出力。施加在制动蹄上的压力将随气室顶杆12的输出力的变化而变化。 松开防松螺母10,向左旋转调节螺母9(若移动滑套跟随旋转,可将平口螺丝刀插 入其前端开口槽11内防止其旋转),调节弹簧8被放松并推动移动滑套13后移,回位弹簧 6被压縮,其预紧力加大。若这时制动,压縮气体开始从气室后壳5的进气口 2进入气室4 内,推动膜片1和底座3前移压縮回位弹簧6,因为回位弹簧6的预紧力因上述调节已变大, 所以制动阻力也变大,气室顶杆12输出的推力变小。继续制动,随着气室4内气压的逐步 升高,调节弹簧8也将受到压縮。此时移动滑套13将和气室顶杆12 —同前移,调节弹簧8 和回位弹簧6共同作用产生阻力影响气室顶杆12的输出力。施加在制动蹄上的压力将随 气室顶杆12的输出力的变化而变化。 如上所述,对出现制动跑偏的车辆左右两侧本实用新型气室弹簧预紧力进行调 节,就可实现对左右两侧制动器产生的制动力的调节,从而消除制动跑偏现象。等制动跑偏 现象消除后,拧紧防松螺母10,以防止调节螺母9松动。此调节方法也可与左右制动器间隙 调整结合起来调节,这样调节范围会更宽,调节效果会更好。
权利要求一种可调式弹簧制动气室,具有回位弹簧(6)、调节弹簧(8)、移动滑套(13)、气室顶杆(12)、调节螺母(9)、锁紧螺母(10),气室前壳(14)、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弹簧(8)一端顶在所述气室前壳(14)上,另一端顶在所述移动滑套(13)的底座(7)的前面。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可调式弹簧制动气室,其特征在所述回位弹簧(6) —端顶在气室顶杆(12)的底座(3)上,另一端顶在移动滑套(13)的底座(7)的后面。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可调式弹簧制动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滑套(13)套装于所述气室顶杆(12)之上,可以前后滑动。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可调式弹簧制动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螺母(9)安装于所述移动滑套(13)前端的外螺纹上,并顶靠在所述气室前壳(14)之上。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可调式弹簧制动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螺母(10)安装于移动滑套(13)前端的外螺纹上,并顶靠在调节螺母(9)上。
6. 根据权利要求l-5任一项所述的可调式弹簧制动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滑套(13)与其底座(7)是连为一体的整体结构。
7. 根据权利要求l-5任一项所述的可调式弹簧制动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滑套(13)前端设计有外螺纹,并伸出于所述气室前壳(14)之外。
8. 根据权利要求l-5任一项所述的可调式弹簧制动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滑套(13)的前端还设有4个圆周方向均布的开口槽(1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汽车制动系统的可调式弹簧气室,该气室调节弹簧8一端顶在气室前壳14上,另一端顶在移动滑套13的底座7的前面。回位弹簧6一端顶在气室顶杆12的底座3上,另一端顶在移动滑套13的底座7的后面。移动滑套13套装于气室顶杆12之上,可以前后滑动。移动滑套13前端设计有外螺纹,并伸出于气室前壳14之外。调节螺母9安装于移动滑套13前端的外螺纹上,并顶靠在气室前壳14之上。旋转调节螺母9移动滑套13随之前后移动,调节弹簧8和回位弹簧6预紧力随之改变。制动时气室顶杆12输出的推力也将随之改变。施加在制动器制动蹄上的压力将与气室顶杆12的输出力同时变化。因此可以实现对车轮制动力的调节,从而有效防止制动跑偏现象。
文档编号B60T13/24GK201511959SQ200920157699
公开日2010年6月23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1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1日
发明者施霞 申请人:施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