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19676阅读:5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敞篷车等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该活动车顶结构具备可开闭车室上方 的车顶部件。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上述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例如有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261405 号、或者欧洲专利公开公报EP2006139A1所揭示的结构。
S卩,上述专利文献的任一者均为如下结构车顶部件分为前车顶板、中间车顶板、 及后车窗的三个部分,此外,为了确保在折叠这些各要素并收纳于收纳室内时的外观还另 外设置有舱盖(deck cover),并且用联杆机构连结前车顶板、中间车顶板及后车窗,此外, 为了电动操作所述各要素,还设有作为驱动源的驱动电动机及用以将该电动机的旋转传递 给联杆机构的齿轮机构。
当如此将分为多个部分的车顶部件(参照所述前车顶板、中间车顶板、后车窗)形 成为可电动地进行开闭操作的结构时,存在以下问题结构复杂、零件数量多,且因必需要 驱动电动机及齿轮机构而导致重量增大,此外成本高且便用性差。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能够使车顶打开机构结构简单且轻量,实现操作性的提高和 操作力的降低的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
本发明的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包括能够实现覆盖车室上方的关闭状态与敞开该 车室上方的敞开状态的车顶部件,上述车顶部件由多个子车顶部件连结而形成,上述多个 子车顶部件中至少一个由板状的硬车顶部件形成,上述车顶部件在敞开状态下以上述子车 顶部件折叠的状态收纳于上述车室后方的收纳部,在上述子车顶部件的车室内表面侧前部 中乘员能够手动操作的位置上设置有操作部,该操作部将乘员的使上述车顶部件从上述关 闭状态转变为上述敞开状态的敞开操作力或使上述车顶部件从上述敞开状态转变为上述 关闭状态的关闭操作力传递给各上述子车顶部件,还包括能够使上述操作部相对于所述车 顶部件进行相对位移的位移机构。
根据上述结构,设置有由多个子车顶部件连结而形成的车顶部件,因此可通过手 动操作执行向该车顶部件的敞开方向的敞开操作或/及向关闭方向的关闭操作。另外, 操作部设置为可相对于车顶部件相对位移,因而可实现操作性的进一步提高(便用性的提1 ) O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位移机构能够使上述操作部相对于车顶部件在车宽 方向上相对位移。由此,乘员可容易地持握能够在车宽方向上位移的操作部例如把手来进 行操作,因此从与身体的扭曲状态或存在个人差异的关节角度等有关的观点来看,可实现 该车顶部件的开闭操作性的提高。
此时,较为理想的是上述操作部由圆筒部件形成,上述位移机构由以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状态固定在上述子车顶部件的前方侧的部件上的轴部件形成,该轴部件插入圆筒部 件的中心孔内以引导圆筒部件。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车顶部件由两个子车顶部件连结而形成。
根据该结构,车顶部件形成为二分割结构,所以可将车顶部件的结构及车顶打开 机构的结构均形成得更简单且轻量,此外还可简化收纳空间。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车顶部件至少由前部车顶部件与后部车顶部件连结 而形成,上述前部车顶部件与后部车顶部件这两者由硬车顶部件形成。
根据该结构,由硬车顶部件形成前部车顶部件与后部车顶部这两者,因此防盗性 优异,并且安全性提高,可确保美观性。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车顶部件至少由前部车顶部件与后部车顶部件连结 而形成,上述前部车顶部件由硬车顶部件形成。
根据该结构,由硬车顶部形成与安全性关系最密切的前部车顶部件,因此防盗性 优异,此外与由硬车顶部件形成整个车顶部件的结构相比,可实现轻量化,此外由于前部车 顶部件为硬车顶部件,所以车辆设计性也良好。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车顶部件至少由前部车顶部件与后部车顶部件连结 而形成,上述后部车顶部件由硬车顶部件形成。
根据该结构,由硬车顶部件形成后部车顶部件,因此在该后部车顶部件安装后车 窗时的外观良好,并且在结构上也有利。
此外,与由硬车顶部件形成整个车顶部件的结构相比,可实现轻量化。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子车顶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上设置有将外部光引入车 室内的采光单元。
根据该结构,可进行采光,可实现车室的舒适性的提高。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子车顶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形 成。
根据该结构,在子车顶部件上无需设置窗口或无需变更该子车顶部件的设计便可 用简单的结构实现采光。
另外,作为具有透光性的材料,也可使用半透明的合成树脂或白帆布。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车顶部件至少由前部车顶部件与后部车顶部件连结 而形成,上述前部车顶部件由具有柔韧性的柔性车顶部件形成,该柔性车顶部件由具有透 光性的材料形成。
根据该结构,与由硬车顶部件构成整个车顶部件的结构相比,可实现轻量化,而且 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形成前部车顶部件,因此可进行按照乘员意愿的采光,车室的舒适性进一步提高。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车顶部件至少由前部车顶部件与后部车顶部件连结 而形成,上述前部车顶部件由具有透光性的硬车顶部件形成。
根据该结构,由硬车顶部件形成与安全性关系最密切的前部车顶部件,因此防盗 性优异,而且该前部车顶部件具有透光性,因此可采光,可实现车室的舒适性的提高。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辅助上述手动操作的操作力的辅助机构。
根据该结构,由辅助机构辅助车顶部件的手动操作的操作力,因此可实现车顶部件的手动操作所需的操作力的减轻,可实现便用性的进一步提高。
此时,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辅助机构辅助车顶部件的关闭方向的操作。
根据该结构,由上述辅助机构辅助车顶部件的关闭方向的操作,因此可实现关闭 车顶部件时的操作力的减轻,改善便用性。
此外,上述辅助机构也可由辅助上述车顶部件的关闭方向的手动操作力的压靠单 元形成。此时,可以简单的结构实现关闭车顶部件时的操作力的减轻。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具有使上述车顶部件的一部分敞开并加以保持的 局部敞开模式的车顶打开机构。
根据该结构,可选择车顶部件的敞开位置,实现乘员的舒适性的提高。
此外,上述车顶部件可具有全闭位置、局部敞开位置、及全开位置。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车顶打开机构在上述车顶部件的开闭操作的中途能 够停止该车顶部件的移动。
根据该结构,乘员的舒适性进一步提高。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在上述车顶部件的开闭操作的中途能够将该车顶 部件停止在任意位置的锁定机构。
根据该结构,可根据乘员的喜好来调整外部气体导入量及明亮度。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能够使上述车顶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 活动而敞开的敞开机构。
根据该结构,可实现车室的换气性能的提高。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将上述子车顶部件中的一个在前后方向上能够移 动地予以支撑的前后方向移动单元。
根据该结构,可在该子车顶移动时确保局部敞开模式,可兼顾外部气体导入或车 室的换气和明亮度调整。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图1的要部俯视图。图3是表示翻滚保护部件的设置结构的正视图。图4是表示车辆右侧的后轮室罩及轮室罩加强件的周边结构的立体图。图5是各角板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图3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7是车顶关合时的侧视图。图8是车顶弹起时的侧视图。图9是车顶打开时的侧视图。图10是沿图9的A-A线的局部正视图。图11是沿图9的B-B线的局部正视图。图12是表示锁定机构的结构的局部放大侧视图。图13是从图12的C-C线箭头方向看的剖视图。图14是表示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的概略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的侧视图。
图16是车顶弹起时的侧视图。
图17是车顶打开时的侧视图。
图18是图15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图19是沿图18的D-D线的局部正视图。
图20是表示前部车顶的局部敞开状态的侧视图。
图21是进一步加大前部车顶的开度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的侧视图。
图23是车顶关合时的侧视图。
图M是表示车顶部件的局部敞开模式的侧视图。
图25是车顶弹起时的侧视图。
图沈是车顶打开时的侧视图。
图27是表示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的概略立体图。
图观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的其他实施例的车顶全闭 时的侧视图。
图四是图观的要部放大侧视图。
图30是表示车顶部件的局部敞开模式的侧视图。
图31是车顶弹起时的侧视图。
图32是车顶打开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以下基于图1至14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进行详述。
附图表示作为车辆的敞篷车的活动车顶结构,在以侧视图表示的图1中,该敞篷 车设置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并支撑车室1前部的前车窗2的上边的作为强度部件的前顶梁 3,及与该前顶梁3的后侧相连续而形成车室1上部的车顶部件R0,车顶部件RO被二分割为 前部车顶4与后部车顶5,这些前部车顶4与后部车顶5作为多个子车顶部件。
上述的前后各车顶4、5可开闭地被支撑。另外,图1中以实线表示闭合(关合) 前后各车顶4、5后的状态,以虚线α表示所述各车顶4、5的开闭中途的状态,以虚线β表 示敞开(打开)各车顶4、5并将其收纳在后述的车顶收纳空间14中的状态。
此处,上述的前顶梁3是将前顶梁外件3a与前顶梁内件北加以接合并具有在车 宽方向上延伸的顶梁闭合剖面3c的强度部件,该前顶梁3的左右两端部经由前柱(未图 示)连结于铰链柱。此外,该前柱及铰链柱均为闭合剖面结构的车身刚性部件。
另一方面,设置有构成车室1底面的底板6,在该底板6的后部,经由向斜后方且上 方立起的上弯部7而大致水平地连接设置有后地板8。
在该后地板8后部的车宽方向中间部一体形成有向下方凹设的备胎室9,并且在 该后地板8的后端部一体地安装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后端板10,在该后端板10的上部车 外侧接合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后围横梁11,在该后围横梁11与后端板10之间形成有在 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后围闭合剖面12,以求提高后部车身的刚性。
此外,在上述的后地板8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安装有分隔车室1后端的后隔板13。 该后隔板13设置为沿上下方向延伸,将该后隔板13的前侧设定为车顶收纳空间14。详细 而言,在后述的乘员用座椅19与后隔板13之间,设置有在车顶部件RO敞开时收纳该车顶 部件RO的车顶收纳空间14,此外,将后隔板13的后侧设定为行李室即行李箱15。
该行李箱15的上部由行李箱盖16可开闭地遮盖。
此外,上述的车顶收纳空间14设置在车室1的后方,如图1的虚线所示,是收纳敞 开时的后部车顶5的收纳部。
此处,上述的后隔板13在下端一体形成有向前方弯折形成的接合片13a,并且在 上端也形成有向前方弯曲形成的弯曲部13b,后隔板13的上部形成为包含该弯曲部1 在 内的“二 ”字状部13c,以求实现后隔板13自身刚性的提高。
此外,在上述的底板6上经由多个座椅支架17、18(或横梁)设置有乘员就座的座 椅19 (乘员用座椅)。该座椅19包括座垫19C、及一体形成有头枕部19H的座椅靠背19B。 另外,该车辆形成为包括驾驶席与乘客席的供两人乘用的车辆。
此处,上述的前顶梁3是在设置于车室1内的该座椅19的前方在车宽方向上延 伸、且支撑车室1前部的前车窗2的上边的强度部件。
此外,在上述的上弯部7的背面与后地板8的前部下表面之间,安装有在车宽方向 上延伸的横梁20,在这些各要素7、8、20之间形成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闭合剖面21,以求实 现下部车身刚性的提高。
此外,在后地板8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下表面安装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后横梁 22,在后地板8与后横梁22之间形成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闭合剖面23,以求实现下部车 身刚性的提高,另外在该后横梁22的下部安装有未图示的副车架。
在上述的后隔板13上部的“ 二 ”字状部13c上,以从后方覆盖该“ 二 ”字状部13c 的方式接合固定有后台构件M,在后隔板13与后台构件M之间形成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 后台闭合剖面25,以求实现车身的后台部沈的刚性的提高。此处,上述的后台构件对形成 为具有前方敞开的横向“U”字状或“V”字状剖面。
S卩,在车身的后台部沈设置有作为强度部件且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后台构件M。
图2是图1的要部俯视图,上述的后台构件M如图2所示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并 且其车宽方向两端部向车辆的前方侧迂回而一体形成有迂回部MRJ4R,在这些左右各迂 回部MRJ4R的上部安装有翻滚保护部件27、27。如图6所示,该翻滚保护部件27由内部 中空的刚性部件形成,且形成为在前后两部分的车顶4、5敞开为打开状态下车辆倾覆时通 过该翻滚保护部件27与前顶梁3支撑车辆来确保乘员的安全性。
因此,如图1所示,以连接翻滚保护部件27的上端与前顶梁3的上端的线L可保 护车室1内的乘员X的方式设定该翻滚保护部件27的高度。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以在前后方向上连接翻滚保护部件27的上端与前顶梁3 的上端的线L高于车室1内的座椅19的座椅靠背19B的上端(头枕部19H的上端)的方 式设定该翻滚保护部件27的高度。
而且,该翻滚保护部件27在上述车顶收纳空间14的后方,在车宽方向上间隔设置 有多个(图2的实施例中为两个),并且这些各翻滚保护部件27、27对应于后台构件M安 装于其迂回部MRJ4R。
图2中,在底板6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一体形成有向车室1内突出并在车辆的前后 方向上延伸的隧道部观。此外,在底板6的左右两侧一体地接合固定有闭合剖面结构的下 纵梁29、29。
该下纵梁四是将下纵梁内件与下纵梁外件接合固定而成的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 延伸的车身刚性部件,下纵梁内件与下纵梁外件形成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下纵梁闭合 剖面。
此外,在后地板8的左右两侧下部接合固定有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作为强 度部件的后纵梁30、30,在后地板8与后纵梁30之间形成有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后 侧闭合剖面31 (参照图3),通过该后纵梁30实现下部车身刚性的提高。
如图2所示,在上述的后纵梁30的车宽方向外侧设置有左右后轮室罩32、32。这 些左右各后轮室罩32、32通过轮室罩外件33与轮室罩内件34接合而形成。
如图1、图2所示,上述的翻滚保护部件27设置于车室1后方的后轮室罩32上方 的后台部沈,该翻滚保护部件27设置在与上述的后轮室罩32对应的位置。
此外,在上述的后轮室罩32上设置有加强该后轮室罩32的轮室罩加强件35,在与 该轮室罩加强件35对应的位置设置上述的翻滚保护部件27,下面,参照图3、图4对轮室罩 加强件35及其周边的结构进行详述。
如图3所示,围绕后轮36的后轮室罩32通过轮室罩内件34与轮室罩外件33接 合而形成,后轮室罩32的外侧部分由在后侧板内件(rear quarter panel inner) 37与轮 室罩外件33之间延伸的后翼子板加强件38、及位于其外侧的后翼子板39形成。
此外,如图3所示,在后纵梁30的车辆外侧,形成有支撑后悬架机构的减振器SD 的悬架罩40。
在该悬架罩40的裙部,以包围该裙部的外周的方式接合有从俯视方向看大致呈 圆弧状的悬架罩角板41,悬架罩角板41向上方延伸并接合于轮室罩内件34。
此外,悬架罩角板41如图4所示,接合于前后分离的一对封装接合板(package jucti0n)42、43,此外,在这些前后封装接合板42与43之间配置有上下延伸的悬架罩加强 件44,该悬架罩加强件44接合于前后封装接合板42与43。
这些要素构成悬架支撑结构体,前后封装接合板42、43沿下端缘具有接合凸缘 42a,前后封装接合板42、43经由这些接合凸缘4 接合于轮室罩内件34及作为车身侧壁 的后侧板内件37的车内侧面。此外,配置在前后封装接合板42与43之间的上述悬架罩加 强件44接合于前后封装接合板42、43。
此外,如图4所示,在前后封装接合板42与43之间,于其上下方向中间部配置有 封装接合板下构件45,该封装接合板下构件45接合于后隔板13。
如图3所示,在悬架罩加强件44的上端缘,配置有位于前后封装接合板42与43 之间的封装接合板上构件46,该封装接合板上构件46分别接合于悬架罩加强件44、封装接 合板42、43、后侧板内件37。封装接合板上构件46具有开口 46a,安全带(未图示)经由该 开口 46a从安全带卷收器(未图示)向车室内引出。
此外,位于构成车身侧壁的轮室罩内件34及后侧板内件37的车身内侧的悬架罩 加强件44,其下端接合于轮室罩内件34,此外,其上端接合于在水平方向延伸的封装接合 板上构件46的车身内侧部,而且,该封装接合板上构件46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接合于后侧板内件37,在这些各要素46、37、34、44之间形成闭合剖面47。
而且,由上述的封装接合板42、43、悬架罩加强件44、封装接合板下构件45及封装 接合板上构件46的各要素构成加强后轮室罩32的上述的轮室罩加强件35。
如图3所示,后隔板13的上部的弯曲部1 接合固定于构成轮室罩加强件35的 封装接合板上构件46。此外,在该后隔板13的“ 二 ”字状部13c上,沿上下方向安装有固定 加强件48。
另一方面,与后轮36连结的减振器SD构成后悬架机构,作为包含该减振器SD的 后悬架机构,也可采用包含未图示的上臂、下臂、转向节等的多联杆式的悬架结构。
上述减振器SD如图3所示,具有圆筒状的减振器支撑件49、接合于该减振器支撑 件49下端的上侧弹簧座50、及位于其下方的下侧弹簧座51,在上下弹簧座50与51之间设 置有螺旋弹簧52。
此外,在悬架罩加强件44中,作为支撑从悬架罩40向上方突出的减振器支撑件49 的角板部件而设置有第一角板61、第二角板62、第三角板63。
参照图5对这些各角板61、62、63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上述的第一角板61是在上下具有水平板状部61a、61b的剖面“ 二 ” 字状的部件,在这些上下水平板状部61a、61b的中间形成有减振器支撑件49的进入部61c、 61d,并且,在各水平板状部61a、61b上一体形成有接合于悬架罩加强件44的多个凸缘部 61e0
此外,在第一角板61的与车顶收纳空间14相向的部分,在车身前后方向上一体 地形成有安装面61f、61f,在这些前后安装面61f、61f之间形成有凹部61g,并且在安装面 61f、61f的背面侧预先焊接固定有螺母64、64。该第一角板61如图3所示安装在悬架罩加 强件44上。
第二角板62如图5、图3所示从第一角板61向上方延伸,并经由封装接合板下构 件45接合于后隔板13及后台构件M,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该第二角板62如图5所示包 括角板主板62a ;形成于该角板主板62a的与减振器支撑件49对应的部分且向车顶收纳 空间14侧凸出的凸出部62b ;设置在该凸出部6 下部的凹部62c ;及从上述角板主板62a的上部向上方一体地弯折形成的凸缘部62d......;其中,在上述凹部62c的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离开的安装面6加、6加上形成有螺栓插通孔65、65。
上述的第三角板63设置在第二角板62的车顶收纳空间14侧,该第三角板63如 图5所示,形成为前部6 及后部63c相对于车身前后方向中间部63a而位于稍上方且车 宽方向外侧的大致“V”字状。”此外,在第三角板63的中间部63a中形成有两个螺栓插通孔 66,66,并且在前部6 及后部63c分别形成有一个螺栓插通孔67、67。
如图3所示,上述的第一角板61及第二角板62预先焊接在车身上,第三角板63 是在安装减振器SD之后,将螺栓68、68紧固于螺母64、64,由此固定在各角板61、62上,此 外使用螺栓69、69固定在减振器支撑件49的支架70上。
如图3所示,与后轮36连结的减振器SD的上端被支撑于后轮室罩32的上部,在 与由第一 第三角板61、62、63的各个及悬架罩加强件44形成的减振器支撑部71对应的 位置设置上述的翻滚保护部件27。
图6是图3的局部放大剖视图,翻滚保护部件27包括凸缘部27a与圆锥部27b,其内部形成为中空状。此外,在封装接合板上构件46的下表面及后隔板13上部的弯曲部 13b下表面预先焊接固定有多个螺母53,将螺栓M从上方拧紧到这些多个螺母53中,由此 将翻滚保护部件27安装在后台部沈上。
此处,上述的螺栓M、螺母53的上下关系也可颠倒过来。即也可形成为如下穿 过封装接合板上构件46及后隔板13指向上方地固定焊接螺栓,将六角帽螺母从上方拧紧 在该焊接螺栓上来将翻滚保护部件27安装在后台部沈上。
此外,如图1、图2、图4所示,在左右的后侧板内件37、37之间横架有在车宽方向 上延伸的闭合剖面结构的杆阳,在该杆阳上安装有锁定收纳状态的前部车顶4的前端下部 的插销56。另外,通过设置在底板6上的控制台57侧的手柄58的操作,经由拉索59对插 销56进行解锁操作。
继而,参照图7 图14对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进行详述。
图7是车顶闭合(关合)时的侧视图,图8是车顶开闭中途时的侧视图,图9是车 顶敞开(打开)时的侧视图,图10是沿图9的A-A线的局部剖视图,图11是沿图9的B-B 线的局部剖视图,图12是表示前部车顶的位置保持机构的局部放大侧视图,图13是从图12 的C-C线箭头方向看的剖视图,图14是表示活动车顶结构的概略立体图。
上述的车顶部件RO通过连结二分割成前部车顶4与后部车顶5这两个子车顶部 件而形成。该实施例1中,前部车顶4与后部车顶5这两者均由板状的硬车顶部件形成,并 且该实施例中在子车顶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上设置向车室1内引入外部光的采光单元Z,这 里,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形成作为子车顶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的上述前部车顶4。
此时,由于前部车顶4由板状的硬车顶部件形成,因此作为具有透光性的材料而 选定半透明的合成树脂。即,由半透明的合成树脂构成前部车顶4,以便向车室1内引入外 部光。总之,前部车顶4由具有透光性的硬车顶部件形成。
此外,上述的车顶部件RO具有车顶打开机构73,其在从该图7到图9的敞开方向 的敞开操作、与从图9到图7的关闭方向的关闭操作这两方面均允许基于手动的手动操作。
此外,该实施例1中,如图9所示,在车顶部件RO敞开时,上述的后部车顶5收纳 在车顶收纳空间14内,前部车顶4位于后部车顶5的上方且大致水平地覆盖上述的车顶收 纳空间14。
为此,上述的车顶打开机构73包括一联杆73A与另一联杆73B,如图14所示,一联 杆73A的基部经由支轴74及支架75可转动地支撑于车身侧的后侧板内件37 (参照图4), 该联杆73A的自由端部以销77连结于后部车顶5下表面的支架76。
此外,另一联杆73B固定在后部车顶5的前侧下表面,如图7所示,该联杆7 包 括从后部车顶5向前部车顶4侧延伸的延长部73a,该延长部73a的端部以销79连结于前 部车顶4的后部下表面的支架78。
如图14所示,由各联杆73A、7!3B形成的车顶打开机构73在车顶部件RO的车室侧 两侧部设置有左右一对,但附图中仅图示了车辆右侧的车顶打开机构73。
如图11所示,在一联杆73A的基部的支轴74上卷绕有弹簧80,该弹簧80的一端 卡入支架75的卡止孔75a,另一方面,弹簧80的另一端抵接于该联杆73A,由此对图9所示 的收纳状态的后部车顶5赋予使该后部车顶5向车顶关合方向的弹簧势能。S卩,上述的弹 簧80是辅助车顶部件RO的关闭方向的手动操作的操作力的辅助机构。
由于如此对收纳状态的车顶部件RO施加指向关闭方向的压靠力,因此在包括外 侧板如与内侧板4b的前部车顶4的内侧板4b的前侧下部,设置有在收纳车顶部件RO时 卡合于前述插销56的锁扣如。
而且,在图9所示的车顶部件RO收纳时,通过使该锁扣如卡合于设置在杆55侧 的插销56以保持前部车顶4与后部车顶5的收纳状态。
在图9所示的车顶部件RO中,如果对控制台57(参照图1)侧的手柄58进行解锁 操作,从而经由拉索59解除插销56与锁扣如的卡合,则图9的收纳位置的车顶部件RO基 于弹簧80的压靠力上升(弹起)到图8所示的位置,如该图所示,前部车顶4上升到容易 执行乘员的手动关闭操作的指定高度位置。
如图10中以正视图表示沿图9的A-A线的前部车顶4的要部剖面,在该前部车顶 4的内侧板4b的车宽方向中间部形成有足够乘员的手伸入的凹部4d,在该凹部4d的左右 两壁间设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导轴81,并且在该导轴81上安装有乘员持握的把手82,此 外,在把手82的左右两端部与凹部4d的左右两壁之间分别插入设置有弹簧83、83。
上述把手82形成为可沿着导轴81相对于车顶部件RO在车宽方向上移动(即,该 结构相当于权利要求书的“位移机构”)。
由此,当乘员对车顶部件RO进行开闭时,从与身体的扭曲状态或存在个人差异的 关节角度等有关的观点来看,乘员能够容易地持握、操作可在车宽方向上移动的上述把手 82,从而可提高前部车顶4的开闭操作性。
图12表示另一联杆7 与前部车顶4的后侧下部的门状支架78之间的锁定机构 84,图12所示的实线的联杆7 与图8所示的联杆73B的位置一致,图12所示的虚线的联 杆73B与图7所示的联杆73B的位置一致。
在该联杆7 上对应于图8的联杆位置与图7的联杆位置的移动角度而形成有两 个凹部73b、73c,在支架78侧,如图12、图13所示,设置有通过紧固在筒状外壳85的螺丝 孔中的螺栓86而由弹簧87压靠并选择性地压入上述凹部73b、73c中的一者的球状锁定部 件88。
因此,在图8所示的车顶部件RO的弹起位置,锁定部件88压入凹部7 并保持该 位置,此外在图7所示的车顶部件RO的关闭位置,锁定部件88压入凹部73c并保持该位置。
另外,图14中,89是用以将车顶部件RO可装卸地安装于前顶梁3上的顶锁,90是 后车窗。此外,图中箭头F表示车辆前方,箭头R表示车辆后方,箭头IN表示车辆内侧,箭 头OUT表示车辆外侧,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
图示的实施例为上述结构,以下对其作用进行说明。
若如图9所示那样敞开(打开)图7所示的关合状态的车顶部件R0,首先,解除顶 锁89(参照图14)对车顶部件RO的锁定,之后,当乘员手动使前部车顶4向后方移动时,该 向后移动力便经由联杆73B、后部车顶5传递到联杆73A,因而该联杆73A以支轴74为支点 向图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后部车顶5从图7的状态起如图8所示向后方移动。
当使前部车顶4从图8所示的开闭中途状态进一步向后方移动时,该向后移动力 将经由联杆73B、后部车顶5传递到联杆73A,因此该联杆73A以支轴74为支点向图示的顺 时针方向进一步转动,后部车顶5从图8的大致立起状态成为图9所示的翻转状态,前部车 顶4向后方移动到翻转的后部车顶5的上方,由该前部车顶4大致水平地覆盖车顶收纳空间14,此时,前部车顶4的锁扣如与车身侧的插销56卡合。
反之,若如图7所示那样关闭(关合)图9所示的收纳状态的车顶部件RO时,对 控制台57侧的手柄58 (参照图1)进行解锁操作后,经由拉索59解除插销56与锁扣如的 卡合,车顶部件RO受到弹簧80 (参照图11)的压靠力而上升到图8所示的弹起位置,并由 锁定机构84(参照图12、图13)保持该位置。
与图9所示的前部车顶4的位置相比,图8的弹起位置为乘员容易操作的高度位 置,因此当乘员持握图8所示的前部车顶4的把手82向关闭方向手动操作车顶部件RO时, 车顶部件RO转变为图7所示的关闭状态。
另一方面,在图9所示的敞开车顶部件RO的状态下,如果车辆倾覆,则会由前顶梁 3与翻滚保护部件27支撑该倾覆的车辆,且由于以连接翻滚保护部件27的上端与前顶梁3 的上端的线L高于具有头枕部19H的座椅靠背19B的上端的方式设定上述翻滚保护部件27 的高度,因此在车辆倾覆时可通过该翻滚保护部件27确实地保护乘员X。
如此,图1 图14所示的实施例1的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是具有可实现覆盖车室 上方的关闭状态与敞开该车室上方的敞开状态的车顶部件RO的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上 述车顶部件RO由多个子车顶部件(参照前部车顶4、后部车顶幻连结而形成,该多个子车 顶部件中至少一个由板状的硬车顶部件形成,上述车顶部件RO在敞开状态下以上述子车 顶部件(前部车顶4、后部车顶5)折叠的状态收纳于上述车室1后方的收纳部(空间)14, 在该子车顶部件的车室内表面侧前部中乘员可手动操作的位置上设置有操作部(把手 82),该操作部将乘员的使该车顶部件RO从关闭状态转变为敞开状态的敞开操作力或使该 车顶部件从敞开状态转变为关闭状态的关闭操作力传递给上述各子车顶部件,另外,还具 有可使该操作部(把手82)相对于该车顶部件RO进行相对位移的位移机构(参照导轴81)。
此处,在上述子车顶部件(参照前部车顶4、后部车顶…的至少一部分(该实施例 中为前部车顶4)上设置有向车室1内引入外部光的采光单元Z(参照图7)。上述采光单 元Z在子车顶部件(参照前部车顶4)为硬车顶部件的本实施例1的情况下可由半透明的 合成树脂形成。
根据该结构,设置有由被分割后的多个子车顶部件(参照前部车顶4、后部车顶5) 连结而形成的车顶部件R0,因此可通过手动操作来进行该车顶部件RO的指向敞开方向的 敞开操作或/及指向关闭方向的关闭操作。另外,操作部(把手82)设置为可相对于车顶 部件RO相对位移,因此可实现操作性及便用性的进一步提高。即,把手82可沿导轴81相 对于车顶部件RO在车宽方向上移动,因此在乘员开闭车顶部件RO时,从与身体的扭曲状态 或存在个人差异的关节角度等有关的观点来看,乘员可容易持握、操作能够在车宽方向上 移动的上述把手82。
此外,上述车顶部件RO是由两个子车顶部件(参照前部车顶4、后部车顶5)连结 而形成的部件(参照图7)。
根据该结构,将车顶部件RO形成为二分割结构,因此可将车顶部件RO的结构及车 顶打开机构73的结构均形成得更简单且轻量,此外还可实现收纳空间的简化。
此外,上述车顶部件RO至少由前部车顶部件(参照前部车顶4)与后部车顶部件 (参照后部车顶幻连结而形成,上述前部车顶部件(前部车顶4)与后部车顶部件(后部车 顶5)这两者均由硬车顶部件形成(参照图7)。
根据该结构,由硬车顶部件形成前部车顶部件(前部车顶4)与后部车顶部(后部 车顶5)这两者,因此防盗性优异,并且安全性提高,可确保美观性。
另外,上述子车顶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该实施例中为前部车顶4)上设置有向车室 1内引入外部光的采光单元Z,因此可采光,可实现车室1的舒适性的提高。
此外,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参照半透明合成树脂)形成上述子车顶部件的至少 一部分(参照前部车顶4)(参照图7)。
根据该结构,在子车顶部件(参照前部车顶74)无需设置窗口或无需变更该子车 顶部件(参照前部车顶4)的设计便可用简单的结构实现采光。
此外,上述车顶部件RO至少由前部车顶4与后部车顶5连结而形成,上述前部车 顶4由具有透光性的硬车顶部件形成(参照图7)。
根据该结构,由硬车顶部件形成与安全性关系最密切的前部车顶4,因此防盗性优 异,而且由于该前部车顶4具有透光性,所以可采光,可实现车室1的舒适性的提高。
此外,具有辅助上述手动操作的操作力的辅助机构(参照弹簧80)。
根据该结构,由辅助机构(参照弹簧80)辅助车顶部件RO的手动操作的操作力, 因此可实现车顶部件RO的手动操作所需的操作力的减轻,实现便用性的进一步提高。
此时,上述辅助机构(参照弹簧80)辅助车顶部件RO的关闭方向的操作。
根据该结构,可实现车顶部件RO关闭时的操作力的减轻,便用性更佳。
此外,如果由弹簧80形成辅助机构,则在从收纳位置向关闭方向操作车顶部件RO 时,该车顶部件RO如图8所示移动到容易操作的指定的高度位置,因而可实现便用性的提 尚ο
实施例2
图15 图21表示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的实施例2。
图15是车顶部件关闭时的侧视图,图16是车顶部件弹起时的侧视图,图17是车 顶部件敞开时的侧视图,图18是图15的要部放大侧视图,图19是从沿图18的D-D线的箭 头方向看的局部图,图20是表示前部车顶局部敞开状态的侧视图,图21是进一步加大前部 车顶的开度的状态的侧视图,图中对与前图相同的部分附上相同符号。
上述实施例1中,由板状的硬车顶部件形成前部车顶4与后部车顶5这两者,但在 图15 图21所示的该实施例2中,由板状的硬车顶部件形成后部车顶5,另一方面由具有 柔韧性的柔性车顶部件形成前部车顶4,从而形成所谓的软车顶。
该实施例2中,也在作为子车顶部件的一部分的前部车顶4上设置向车室1内引 入外部光的采光单元Z。但是,该实施例2中,前部车顶4由具有柔韧性的柔性车顶部件形 成,因此形成该柔性车顶部件的后述的车篷部件94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形成。作为上述的 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在该实施例2中可使用白帆布。
由于如此使前部车顶4具有柔韧性,因此如图18的放大图所示,该前部车顶4包 括将板部件弯曲形成为弓形而构成的前成型部件91 ;将管部件弯曲形成为弓形而构成的 中间成型部件92 ;将板部件弯曲形成为弓形而构成的后成型部件93 ;及铺设在这些各成型 部件91、92、93之间的布制(白帆布制)的车篷部件94。
为了可开闭该车篷部件94,在前部车顶4的下部两侧设置有可在车辆的前后方向 上伸缩的轨道机构95。
该轨道机构95如图18、图19所示,具有前轨道96、中间轨道97及后轨道98,后轨 道98可前后滑动地保持中间轨道97,中间轨道97可前后滑动地保持前轨道96。
在前轨道96的前部一体形成有安装片96a,该安装片96a固定在前成型部件91的 弯曲下部。
在中间轨道97的中间部一体形成有安装片97a,该安装片97a固定在中间成型部 件92的弯曲下部。
在后轨道98的后部一体形成有安装片98a,该安装片98a固定在后成型部件93的 弯曲下部。
上述的轨道机构95在前部车顶4的下部设置有左右一对,但附图中仅图示了右侧 的轨道机构95。
此处,上述的后轨道98为固定轨道,其他两个轨道96、97为活动轨道。因此,由具 有柔韧性的柔性部件构成的前部车顶4可通过乘员的手动操作局部敞开到图20所示的状 态或图21所示的状态等任意位置。即,本实施例具有将车顶部件RO局部敞开并加以保持 的局部敞开模式。
另一方面,前述的锁扣如如图18、图20、图21所示,经由支架99安装在前成型部 件91的下部。
另外,该实施例2也与实施例1相同,采用图10、11所示的把手82、弹簧80 (辅助 机构)、及图12、图13所示的锁定机构84。
如此,图15 图21所示的实施例2的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中,上述车顶部件RO 通过至少将前部车顶4与后部车顶5加以连结而形成,上述后部车顶5由硬车顶部件形成 (参照图15)。
换言之,由硬车顶部件形成后部车顶5,另一方面由具有柔韧性的柔性且透光性部 件形成前部车顶4,从而形成所谓的软车顶。
根据该结构,由硬车顶部件形成后部车顶5,因此当在该后部车顶5上安装后车窗 (参照后车窗90)时外观良好,并且在结构上也有利。
此外,与由硬车顶部件构成整个车顶部件RO的结构相比,可实现轻量化。
此外,与由硬车顶部件构成整个车顶部件RO的结构相比,可实现轻量化,而且由 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参照白帆布)形成前部车顶4,因而可进行按照乘员意愿的采光,车室 1的舒适性进一步提高。
此外,由于具有敞开上述车顶部件RO的一部分并加以保持的局部敞开模式,因此 可选择车顶部件RO的敞开位置,从而可实现乘员的舒适性的提高。此外,上述车顶打开机 构可在上述车顶部件RO的开闭操作的中途使该车顶部件RO停止移动,从而乘员的舒适性 进一步提高。此处,形成为可在车顶部件RO的开闭操作的中途使该车顶部件RO停止在任 意位置,因此可根据乘员的喜好来调整外部气体导入量及明亮度。此外,前部车顶4可在前 后方向上移动地被支撑,可在该前部车顶4移动时确保局部敞开模式,从而可兼顾外部气 体导入或车室1的换气和明亮度的调整。
在图15 图21所示的该实施例2中,其他结构、作用、效果也与上述实施例1相 同,因此在图15 图21中,对与前图相同的部分附上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但也可 代替实施例2的结构而采用由硬车顶部件形成前部车顶4并由柔性部件形成后部车顶5的15结构。此外,当在硬车顶部件上设置有采光单元Z时,也可形成为使用液晶式调光玻璃来调 整采光量。
以下,对作为如上述实施例2那样提供局部敞开模式的实施例的其他例的实施例 3、4进行说明。
实施例3
以下基于图22-27对本发明的实施例3进行详述。
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要素用相同符号表示,并省略其详细说明。上述实施例1 中采用的图10所示的把手82等、图11所示的弹簧80(辅助机构)、图13所示的锁定机构 84也用于该实施例3,此处省去这些构件的详细图示、说明。
另外,图22中,用实线图示闭合(关合)前后各车顶4、5的状态,用虚线A图示敞 开车顶部件RO的一部分并加以保持的局部敞开模式,用虚线B图示各车顶4、5的开闭中途 状态(弹起状态),用虚线C图示敞开(打开)各车顶4、5并收纳在后述的车顶收纳空间 14中的状态。
该实施例3中,前部车顶4与后部车顶5这两者均由板状的硬车顶部件形成,并且 具有车顶打开机构153,其在车顶部件RO的从图23向图沈的敞开方向的敞开操作、与从图 26向图23的关闭方向的关闭操作这两操作均允许基于手动的手动操作。
该车顶打开机构153如图M所示,具有敞开上述车顶部件RO的一部分并加以保 持的局部敞开模式。
为此,上述的车顶打开机构153包括一联杆Li、另一联杆L2、及子联杆L3,如图27 所示,一联杆Ll的基部经由支轴74及支架75而可转动地支撑于车身侧的后侧板内件37, 该联杆Ll的自由端部以销77连结于后部车顶5下表面的支架76。
此外,另一联杆L2固定在后部车顶5的前侧下表面,如图23所示,该联杆L2具有 从后部车顶5向前部车顶4侧延伸的延长部L2a,在该延长部Lh中形成有在车辆的大致前 后方向上延伸的长孔158。
此外,在前部车顶4的后侧下表面,经由支架159而以销160连结有上述的子联杆 L3,并且在该子联杆L3的后部设置有插通上述长孔158内的销161。
此外,在该销161的附近下部,在子联杆L3上一体形成有突片L3a,并且在前部车 顶4的中间部下表面,通过拉索w2将经由支架162设置的棒163的后端与上述的突片L3a 予以连接,构成作为敞开机构的上倾机构164。
此处,上述棒163上,在侧视呈门状的支架162内,与该棒163 —体地设置有弹簧 卡环163a,在支架162的前片与弹簧卡环163a之间架设有弹簧sp2。
此外,上述棒163的前部如图M所示形成为环状的持握部163b,另一方面,在由车 顶外侧板与车顶内侧板形成的前部车顶4中,在车顶内侧板的指定部形成有卡止上述持握 部16 的凹状卡止部165。
而且,在从图23所示的车顶部件RO的全闭状态抵抗弹簧sp2的压靠力向车辆前 方侧牵拉棒163之后,使该棒163旋转90度而将该持握部16 卡止于卡止部165,此时如 图M所示,子联杆L3的销161沿着联杆L2的长孔158向前方移动,从而子联杆L3成为立 起状态,由此前部车顶4的后部向上方活动而被敞开。
即,上述的上倾机构164是可使作为车顶部件RO的至少一部分的前部车顶4在上下方向上活动而敞开的机构(敞开机构)。
另外,在上述的支架159与子联杆L3之间,设置有始终使该子联杆L3恢复至图7 的状态的复位弹簧(未图示)。
图示的实施例为上述结构,以下对其作用进行说明。
若如图沈所示那样敞开(打开)图23所示的关合状态的车顶部件RO时,首先解 除顶锁89(参照图27)对车顶部件RO的锁定,之后,乘员通过手动使前部车顶4向后方移 动,此时该向后移动力便经由联杆L3、L2、后部车顶5传递到联杆Li,因此该联杆Ll以支轴 74为支点,向图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后部车顶5从图23的状态起如图25所示向后方移动。
如果使前部车顶4从图25所示的开闭中途状态进一步向后方移动,则该向后移动 力经由联杆L3、L2、后部车顶5传递到联杆Li,因此该联杆Ll以支轴74为支点,进一步向 图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后部车顶5从图25的大致立起状态转变为图沈所示的翻转状态, 前部车顶4向后方移动到翻转的后部车顶5的上方,由该前部车顶4大致水平地覆盖车顶 收纳空间14,此时,前部车顶4的锁扣如与车身侧的插销56卡合。
反之,若如图23所示那样关闭(关合)图沈所示的收纳状态的车顶部件RO时, 对控制台57侧的手柄58 (参照图22)进行解锁操作后,经由拉索59解除插销56与锁扣如 的卡合,车顶部件RO受到弹簧80的压靠力而上升到图25所示的弹起位置,并由锁定机构 84保持该位置。
与图沈所示的前部车顶4的位置相比,图25的弹起位置为乘员容易操作的高度 位置,因此当向关闭方向手动操作图25所示的前部车顶4时,车顶部件RO转变为图23所 示的关闭状态。
另一方面,在从图23所示的车顶部件RO的全闭状态抵抗弹簧sp2的压靠力向车 辆前方侧牵拉棒163之后,使该棒163旋转90度而使其持握部16 卡止于卡止部165,此 时如图M所示,子联杆L3的销161沿着联杆L2的长孔158向前方移动,子联杆L3成为立 起状态,因此前部车顶4以被顶锁89 (参照图27)卡止的前部为支点使该前部车顶4的后 部向上方上倾而敞开。总之,包含上倾机构164的车顶打开机构153在车顶部件RO的开闭 操作的中途可使该车顶部件RO停止移动,该实施例3中,可在前部车顶4的后部向上方成 为半开状态的局部敞开模式(参照图24)下停止。
如此,图22 图27所示的实施例3的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具备车顶打开机构 153(参照图23、图,该车顶打开机构153具有敞开上述车顶部件RO的一部分(该实施 例中为前部车顶4)并加以保持的局部敞开模式(参照图24)。
根据该结构,可选择车顶部件RO的敞开位置,从而可实现乘员的舒适性的提高。
此外,上述车顶部件RO可实现全闭位置(参照图23)、局部敞开位置(参照图对)、 全开位置(参照图沈)。
此外,上述车顶打开机构153形成为在上述车顶部件RO的开闭操作的中途能够以 图M的状态停止该车顶部件RO的移动(参照图8)。
根据该结构,乘员的舒适性进一步提高。
另外,还具有可使上述车顶部件RO的至少一部分(该实施例中为前部车顶4)在 上下方向上活动而敞开的敞开机构(参照上倾机构164)(参照图24)。
根据该结构,可实现车室1的换气性能的提高。
实施例4
图观 图32表示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的实施例4,图28是车顶闭合(关合)时 的侧视图,图四是图观的要部放大侧视图,图30是表示敞开车顶部件RO的一部分并加以 保持的局部敞开模式的状态的侧视图,图31是车顶开闭中途时(弹起时)的侧视图,图32 是车顶敞开(打开)时的侧视图。另外,图观 图32中对与前图相同的部分附上相同符号。
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要素用相同符号表示,并省略其详细说明。此外,上述实施 例1中采用的图10所示的把手82等、图11所示的弹簧80 (辅助机构)、图13所示的锁定 机构84也用于该实施例4,此处省去这些构件的详细图示、说明。
所述实施例3中,通过上述上倾机构164形成局部敞开模式,但该实施例4中形成 为如下作为子车顶部件中的一个的前部车顶4可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移动地被支撑着, 在使该前部车顶4从全闭状态向车辆后方移动时,如图30所示,该前部车顶4的后侧潜入 后部车顶5的前侧下部,从而获得局部敞开模式(所谓的半开模式)。
因此,实施例4中,如图观、图四所示,在后部车顶5侧的联杆L2的延长部Lh上 设置有允许前部车顶4向前后方向移动的钩状长孔173,另一方面,将设置在前部车顶4的 后侧下表面的支架159形成为从前视方向看倒“L”字状,且将该支架159配置为与联杆L2 的车宽方向内侧相对应,且使设置于该支架159的销160贯穿上述的钩状长孔173。
此外,在上述的联杆L2的延长部L2a的车宽方向外侧设置有板簧174(压靠单 元),以在销160从位置X、Y移动到行程终点的位置E之后使前部车顶4返回到原来的全 闭位置时,使销160从行程终点的位置E经由位置Y恢复到原位置X。
该板簧174是始终将从钩状长孔173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销160压靠在图四 的实线位置X的压靠单元。通过形成上述结构,可使前部车顶4向车辆后方侧移动指定量。 设置在后部车顶5上的联杆L2 (及长孔17 、前部车顶4的后端侧的支架159及销160构 成“前后方向移动单元”。
此外,在前部车顶4的下侧中间部,如图观所示经由支架175而安装有从前视方 向看呈凹形状的把手176。该把手176始终由弹簧压靠向贴着前部车顶4的下表面的方向, 在使用把手176时,抵抗压靠力而转动到图观的虚线位置α。
图观表示车顶部件RO的全闭状态,为了从该状态获得图30所示的局部敞开模式 (所谓的半开模式),首先,解除顶锁89 (参照图27),然后使把手176从图观的实线位置向 该图的虚线位置α转动。
接下来,持握上述把手176并使前部车顶4及销160向图四的箭头a方向朝下移 动后再向箭头b方向朝后方移动时,销160沿着钩状长孔173从原位置X经过中间位置Y移 动到行程终点的位置E,因此前部车顶4的后部以潜入后部车顶5的前侧下方的状态移动, 从而可确保图30所示的局部敞开模式、即所谓的半开模式。
另一方面,使图30所示的局部敞开模式的前部车顶4返回到图观的全闭状态时, 销160向与上述相反的方向移动,在销160从行程终点的位置E移动到中间位置Y时,板簧 174位移到虚线位置β,随着销160向前方移动,可通过板簧174的压靠力使销160恢复到 原位置X。
因此,在车顶部件RO全闭时,如图观、图四所示,不会在前部车顶4的后端与后部 车顶5的前端之间产生阶差,从而可实现外观性、密封性的确保及提高。
如此,在图28 图32所示的实施例4中,上述子车顶部件中的一个(参照前部车 顶4)可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地被支撑(参照图观 图30)。
根据该结构,在该子车顶(前部车顶4)移动时可确保局部敞开模式(参照图30), 从而可兼顾外部气体导入或车室1的换气和明亮度调整。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能够实现覆盖车室上方的关闭状态和敞开该车室上方的敞开状态的车顶部件,所述车顶部件由多个子车顶部件连结而形成,所述多个子车顶部件中至少一个由板状 的硬车顶部件形成,所述车顶部件在所述敞开状态下以所述子车顶部件折叠的状态收纳于所述车室后方 的收纳部,在所述子车顶部件的车室内表面侧前部中乘员能够手动操作的位置上设置有操作部, 该操作部将乘员的使所述车顶部件从所述关闭状态转变为所述敞开状态的敞开操作力或 使所述车顶部件从所述敞开状态转变为所述关闭状态的关闭操作力传递给各所述子车顶 部件,还包括能够使所述操作部相对于所述车顶部件进行相对位移的位移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机构能够使所述操作部相对于车顶部件在车宽方向上相对位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由圆筒部件形成,所述位移机构由以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状态固定在所述子车顶部件的前方侧的部件上 的轴部件形成,该轴部件插入所述圆筒部件的中心孔内以引导该圆筒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部件由两个所述子车顶部件连结而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部件至少由前部车顶部件与后部车顶部件连结而形成,所述前部车顶部件与 所述后部车顶部件这两者由硬车顶部件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部件至少由前部车顶部件与后部车顶部件连结而形成,所述前部车顶部件由 硬车顶部件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部件至少由前部车顶部件与后部车顶部件连结而形成,所述后部车顶部件由 硬车顶部件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子车顶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上设置有将外部光引入车室内的采光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子车顶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部件至少由前部车顶部件与后部车顶部件连结而形成,所述前部车顶部件由 具有柔韧性的柔性车顶部件形成,该柔性车顶部件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部件至少由前部车顶部件与后部车顶部件连结而形成,所述前部车顶部件由 具有透光性的硬车顶部件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辅助所述手动操作的操作力的辅助机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机构辅助所述车顶部件的关闭方向的操作。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机构由辅助所述车顶部件的关闭方向的手动操作力的压靠单元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具有使所述车顶部件的一部分敞开并加以保持的局部敞开模式的车顶打开机构。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打开机构在所述车顶部件的开闭操作的中途能够停止该车顶部件的移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所述车顶部件的开闭操作的中途能够将该车顶部件停止在任意位置的锁定机构。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能够使所述车顶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活动而敞开的敞开机构。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所述子车顶部件中的一个在前后方向上能够移动地予以支撑的前后方向移动单元。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车辆的活动车顶结构,其中,车顶部件(RO)由多个子车顶部件(4、5)连结而形成,所述多个子车顶部件中至少一个由板状的硬车顶部件形成,设置有将乘员的使车顶部件(RO)从关闭状态转变为敞开状态的敞开操作力或使车顶部件(RO)从敞开状态转变为关闭状态的关闭操作力传递给车顶部件(RO)的把手(82)(操作部),包括能够使该把手相对于车顶部件(RO)相对位移的导轴(81)(位移机构)。由此,可使车顶打开机构结构简单且轻量,可实现操作性的提高、便用性的提高及操作力的降低。
文档编号B60J7/04GK102039799SQ20101053054
公开日2011年5月4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20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22日
发明者中村幸雄, 任田功, 桥本悟, 森茂之 申请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