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防撞发明联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36924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机动车防撞发明联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道路行驶的机动车发生不可避免碰撞时能有效吸收动能、缓冲巨大惯性冲击能量、化“硬对硬的刚性对撞”为“软对软的阻隔撞击”,即时防护生命及财产安全的装置,尤其是能及时采取多项制动措施使得机动车自身瞬时减速、驶停、最大程度减少伤害事故的联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机动车防撞杠是由钢板外连接美化车辆外观的塑料制品等类似结构组合而成,可想而知一旦发生大的撞击只能靠车身钢构弯曲吸收能量,无法防护发动机和驾乘人员的安全,该机动车防撞发明联动装置由两块里侧粘附高弹力塑胶的钢板内夹紧凑并排数个皮质气球(类似足球、篮球)用多组高受力弹簧将两钢板焊接而成的新型保险杠安装机动车前后,置于车前的顶端钢板可根据机动车的需要打眼用作吸气格栅;前后顶端钢板上安装红外探头用于检测障碍物间距连动感应器和刹车系统;机动车的各主要车轮前上方安装电气装置,用于高速公路行驶中紧急刹车时连动释放垂直下落的气囊(车辆行进中的风阻致其贴附车轮外胎)供车轮碾压释放动能;车顶后端隐藏风帆配置(由帆布、钢索制作),在高速行驶急刹时冲出,随风扩展形同空降跳伞后的风帆瞬时增加风阻;该联动装置充分运用物理学原理全方位多角度实施,切实有效防止机动车碰撞的恶劣后果发生。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机动车只是单纯被动预防且不能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扼制重大交通事故中人、财伤亡、损失的现实,本机动车防撞发明联动装置采取主动防止和具前瞻性化解碰撞的破坏性,使各种不可避免的机动车发生撞击实现“软着陆”,大大增加安全性。 技术方案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1,在机动车前、后部除车灯外固定安装的取代现有的新型防撞杠系由与车身形状相匹配的双层里侧粘附高弹力塑胶的钢板内夹紧凑并排数个皮质气球(类似足球、篮球,球体的大小、球皮的选择、充气量的多少依据各机动车型科学测定)用多组高受力弹簧将两钢板焊接而成,因填充于双层钢板间的皮球并排之间自然存在不小间隙,正好可以在最前端钢板上打眼用于进气,根据机动车型的自重、最高车速、最大撞击力的不同,其充气皮球还可有选择性地在环绕充气口处特制较薄弱皮质小块,使机动车发生剧烈撞击时皮球内的气体吸收能量被急剧压缩后在皮质薄弱处冲破释放,抑制有的较轻质机动车因剧烈撞击产生的反作用力弹起后退,同时减缓车内驾乘人员被急速行驶的惯性和巨大冲击力带来的影响、伤害;2,前后顶端钢板上安装的红外探头检测障碍物间距连动感应器和刹车系统应用于驾驶人员操作不当或未能及时采取措施时的制动保障;3,机动车前后两侧主要车轮前上方安装的电气装置,用于高速公路行驶中紧急刹车时连动制作,功能为即时充气并压封生成不规则的气囊在车轮正前方掉落,因急速行驶中遇风力影响吹落致其贴附车轮外胎供车轮碾压释放动能;4,车辆后视窗玻璃上方及两侧边沿与车身钢板连接处隐藏风帆配置(由帆布、钢索制作),亦运用电气学原理在高速行驶急刹时连动冲出,随风扩展形同空降跳伞后的风帆,瞬时大大增加车辆风阻,以有效减小车辆惯性和冲击力。该联动装置充分运用物理学原理全方位多角度切实有效防止机动车碰撞的恶劣后果发生。发明的目的及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运用物理学方法集合所能利用的多方面反制力实现最大可能避免机动车因失控撞击、被撞、高速行驶时急刹而刹不住车等情形下发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事故。结构较为简单、易行、可施,成本也比较低廉,相对于公益事业值得推广普及。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发明位于汽车前面的保险杠原理图。图2是位于汽车后部保险杠的横向剖面构造简图。图3是本说明书中所述技术方案3的补充说明图。图4是本说明书中所述技术方案4的补充说明图。图中1外层钢板,2里层钢板,3高弹力塑胶,4高受力弹簧组,5充气皮球,A进气格栅,B红外线探头,6车轮,7制造气囊的电气设施,8释放出的气囊,9牵拉、固定钢索的点(螺丝),10隐藏、放置连接帆布的钢索腔道,11夹藏、安置帆布的电气设施。

图1系根据各个机动车最前端着力点的不同形状特征制作的防撞保险杠,图2为根据每辆机动车最后端着力点的形状特征制作的防撞保险杠,图3是汽车车架底部位于各主要车轮前正上方制造释放气囊的电气设施示意图,图4是位于汽车后视窗上方及两侧隐藏安置连接释放帆布气垫设施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外层钢板可根据根据各种机动车前部形状特征需要打眼制作进气格栅和安置红外线探头,外层钢板和里层钢板由多组高受力弹簧焊接,两层钢板的内侧分别粘贴不阻碍进气格栅孔和红外探头的高弹力塑胶,两钢板内夹紧凑并排数个皮质气球(类似足球、篮球),球体的大小、制球的皮质、充气饱满的程度依据各种车型的具体参数而定。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与图1实施原理相同(只是最后面的钢板上无需打眼作进气格栅),根据不同机动车之间前、后部可能发生碰撞的受力特征及被追尾的高度(如机动车辆中的轿车追尾货车后面、货车追尾轿车等类似情形),该防撞装置应周全考虑到合适高度以确保能正面受力接触而非交错导致失去最佳防撞效果。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位于机动车架底部各主要车轮前正上方制造释放气囊的电气设施系连动急刹车时的合并反应,其即时向下垂直释放出的气囊大小、形状、充气量、 速度须均衡,供各主要轮胎同时碾压。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位于汽车后视窗上方及两侧隐藏安置连接释放帆布气垫的设施同样是高速行驶遇紧急情况急刹时的合并反应,其电动冲出的风帆固定在两侧的钢索数量、粗细、长度应与风帆气垫展出后能切实发挥最大风阻相适应。
权利要求
1.一种机动车防撞发明联动装置由(1)与现有汽车前后保险杠相近似的外形特征但实质内含材料有较大差异成分的构件组合而成的新型保险杠、(2)位于机动车前后端保险杠外侧感应障碍物的红外线探头连动测距_报警_刹车配置、(3)车辆各主要轮胎前上方的电气设施、(4)车辆后视窗玻璃上方及两侧边沿与车身钢板连结处安置的电动风帆等装备组成,该联动装备在机动车发生不可避免的碰撞时联合作用以达到最大限度减小机动车发生碰撞风险而设计的方案、技术、产品。
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新型保险杠其技术特征在于分别置于机动车前后的两组保险杠是由两块里侧粘附高弹力塑胶的钢板内夹紧凑并排数个皮质气球(类似足球、篮球) 用多组高受力弹簧将两钢板焊接而成的新型保险杠安装机动车前后,置于车前的顶端钢板可根据机动车的需要打眼用作吸气格栅,与现有功能简单的保险杠相比明显增加弹性、吸收动能、释放能量、化解强烈碰撞后的破坏力。
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位于机动车前后端保险杠外侧感应障碍物的红外线探头连动测距_报警_刹车的配置其技术特征是用于检测障碍物间距连动感应器和刹车系统, 与现有单纯感应报警无自动连接刹车系统相比更加确保及时准确无误地采取车辆紧急制动措施。
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位于车辆各主要轮胎前上方的电气设施其技术特征用于机动车高速行驶中紧急刹车时连动释放垂直下落的气囊,气囊随风阻吹致其贴附车轮外胎供车轮碾压释放动能,与现有的机动车无此相关措施相比,能有效减缓车辆冲击力和惯性。
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车顶后端隐藏风帆配置(由电气、帆布、钢索制作),其技术特征是机动车在高速行驶中突然遇紧急情况需要急刹时冲出,随车辆疾驰所形成的自然风力扩展形同空降跳伞后的风帆瞬时增加风阻,有效减速,缓冲惯性;该联动装置充分运用物理学原理切实有效防止机动车碰撞的恶劣后果发生。
6.请求保护该机动车防撞发明联动装置的范围是a,防撞发明联动装置的原理;b,防撞发明联动装置的构造;c,防撞发明联动装置结构的内容物。
全文摘要
机动车防撞发明联动装置综合运用1.机动车前后带红外遥控感应器联动刹车系统的新型多功能保险杠(由两块里侧粘附高弹力塑胶的钢板内夹紧凑并排数个皮质气球用多组高受力弹簧将两钢板焊接组合而成)以使机动车在紧急情况下采取即时制动、减小惯性、增加缓冲、吸收动能;2.各主要车轮前上方安装的电气装置用于机动车在行驶中紧急制动时连动释放垂直下落的气囊供车轮碾压释放能量、降低冲击力;3.车身后端安置的风帆装备由帆布、钢索制作,在机动车高速行驶急刹时冲出,风帆随风扩展瞬时增加风阻;全方位利用物理学原理使机动车在发生碰撞时化硬为软、阻隔撞击,最大程度减少伤害事故发生。
文档编号B60T1/12GK102303577SQ20111020517
公开日2012年1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1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1日
发明者汪鹏 申请人:汪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