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的头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62204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带有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的头枕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带有基础结构的头枕(100),该基础结构用于调节头枕(100)和用于容纳人员的头部(K)。设置成,基础结构包括保持结构(110)和至少一个支架结构(120),其中,支架结构(120)具有弯曲弹性的侧沿(121,122)和处于侧沿(121,122)之间的可偏转的横支撑(123),其经由弹性的连接件(124)布置在侧沿(121,122)处,由此,经由弯曲弹性的侧沿(121)作用到该至少一个支架结构(120)的横支撑(123)上的力冲量在相反的方向(+x)上的另一部位处引起该至少一个支架结构(120)的相平衡的自动反应的变形,该力冲量从一方向(-x)作用到该至少一个支架结构(120)的正面(120V)上。
【专利说明】带有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的头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基础结构的头枕(Kopfstiitze),该基础结构用于调节头枕和 用于容纳人员的头部。
【背景技术】
[0002]由现有技术已知“功能集成的、仿生学的车辆座椅(Fahrzeugsitz) ”。该车辆座椅 的特点在于靠背的设计,其利用鳍线(Flossenstrahl)原理、所谓的“鳍条(Finray)原理”。 该原理的应用和基本结构、所谓的鳍条结构已在文件EP I 040 999 A2中对于构件如座位 靠背(Sitzlehne)和座位面(Sitzfljiche)的结构来说明。
[0003]鳍条原理可在鱼中来观察。其基于鱼的鱼鳍的特别的结构。该原理引起,鱼鳍在 压力作用到一点上时与按压方向相反地运动。鱼鳍对压力反应有反压力。这通过带有两个 灵活的支撑(Strebe)(其在尖部处会聚并且在那里固定地相互长在一起(verwachsen))的 鱼鳍的特殊结构变得可能。在这两个弹性的侧沿(Flanke)之间存在横支撑,其保持侧沿有 间距并且允许弹性运动。如果将尾鳍固定在基部处并且利用手指压到鳍片的中间,则鳍尖 违背预期与手指的按压方向相反地运动。
[0004]技术上,该作用原理在车辆座椅的靠背结构中以如下方式来实现:由热塑性的 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所谓的有机板材(Organoblech))构成的两个灵活的侧沿形成靠 背的正面和背面。其在下面固定在靠背基部处、朝向上尖地会聚,在那里其端部相互连 接。在侧沿处铰接地系住的支撑将正面和背面相互连接并且保持其有间距。这样的靠背 还支撑在腰椎区域中、在肩膀区域中大多向下屈服并且在此同时减小头枕的头垫与就座者 (Aufsitzende)的头部的间距。在偏移较大时,如其例如还可在尾部碰撞时出现,由此借助 于这样的靠背结构可高效地抵抗颈椎损伤(Schleudertrauma)。因此利用靠背的这样的靠 背结构在头部的区域中可获得反鞭抽效应(Ant1-Whiplash-EfTekt)。
[0005]利用鳍条原理的车辆座椅在文件DE 10 2005 054 125 B3中来说明。车辆座椅的 靠背框架框架式地包括基于鳍条原理构建的由刚性的后壁、柔性地构造的板式的前壁和布 置在它们之间的横支撑构成的结构。横支撑在其纵向上沿着车辆座椅宽度方向延伸。而前 壁和后壁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具有纵向膨胀。该文件提供车辆座椅的靠背,其可在利用鳍条 原理的情况下不仅在腰椎区域中而且在肩膀区域中彼此相互依赖地以简单的方式来变形。

【发明内容】

[0006]从已知的应用情况出发,本发明目的在于还将鳍条原理运用于其它构件。
[0007]迄今在汽车领域中仅考虑构造其上部件在碰撞情况中作为头枕起作用的靠背。靠 背的上部件在碰撞情况中向前运动并且防止头部向后落且伸过颈椎。如上面已提及的那 样,因此在碰撞情况中对于车辆的乘客的头部实现所谓的反鞭抽效应。
[0008]本发明的出发点是带有基础结构的单独的头枕,该基础结构用于调节头枕并且用 于容纳人员的头部。[0009]根据本发明设置成将在序言中所说明的鳍条原理运用于头枕。
[0010]根据本发明的带有根据鳍条原理的作用方式和鳍条结构的头枕不仅应应用在乘 用车中,而且还提出应用在所有交通工具、例如还有飞机、公共汽车、火车和船舶等中。
[0011]根据本发明,头枕获得鳍条结构或者换言之智能反应结构,其在利用仿生学附加 件的情况下起作用或者说起反应,如下面来阐述的那样。
[0012]根据本发明,对于头枕的基础结构提出以鳍条结构的形式的自动反应结构和保持 结构,其中,自动反应结构具有根据所阐述的鳍条原理工作的功能。
[0013]提出,基础结构包括保持结构和该至少一个自动反应的支架式的结构(下面仅称 支架结构(Gerueststruktur)),其中,支架结构具有弯曲弹性的侧沿和处于侧沿之间的可 偏转的横支撑,其经由弹性的连接件布置在侧沿处,由此,经由弯曲弹性的侧沿作用到该至 少一个支架结构的横支撑上的力冲量(Kraftimpuls)(其从一方向作用到支架结构的正面 上)在另一部位处在相反的方向上引起该至少一个支架结构的相平衡的自动反应的变形。
[0014]在本发明的优选的设计方案中,作用到一方向上的力产生力冲量,其经由人员的 头部在构造头部的撞击点或头部的撞击面的情况下被传递到支架结构的正面上。在横向于 作用的力的方向的水平面中的另一部位处至少单侧地在力冲量的撞击点或撞击面侧面在 相反的方向上引起头枕的调节。
[0015]支架结构通过在力冲量的撞击点或撞击面侧面的自动反应调节在力冲量的相反 的方向上构造一种侧翼。
[0016]相对于现有技术,尤其设置有支架结构的改变的取向。在本发明的优选的设计方 案中,在头枕中的该至少一个支架结构的弯曲弹性的侧沿在横向上布置在横向于引起力冲 量的力的方向的水平面中。在本发明的另一优选的设计方案中,在头枕中的该至少一个支 架结构的横支撑大致在高度方向(Hochrichtung)上布置在横向于引起力冲量的力的方向 的竖直面中。
[0017]在本发明的另一优选的设计方案中,该至少一个支架结构的弯曲弹性的第二侧沿 至少部分地与保持结构相连接。
[0018]此外为了产生支架结构的不同的所希望的变形设置成,支架结构具有三角形的或 矩形的形状,其中,相同形状或不同形状的多个支架结构可组装成多重支架结构。
[0019]最后在本发明的优选的设计方案中提出,头枕、头枕的与保持结构相连接的该至 少一个支架结构经由与保持结构相连接的保持杆作为单头枕布置在靠背上,或者头枕的该 至少一个支架结构集成到靠背的结构中。
[0020]在本发明的优选的设计方案中,作为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构造有单独的“舒适侧 翼”,其固定在保持结构处。提出,该至少一个支架结构用于构造侧翼,其布置在保持结构的 保持元件处,其中,侧翼可从初始位置在行驶方向上自动反应地带到舒适位置中和带回。
[0021]在支架结构上布置有垫元件,其是设有套子(Bezug)的泡沫件。
[0022]此外设置成,侧翼的支架结构和垫元件构造为单独的可与头枕分离的鳍条-垫元 件。
[0023]此外设置成,在支架结构与垫元件之间构造有滑动平面,其中,滑动平面布置在垫 元件的背面与侧翼的支架结构的正面之间,在滑动平面中垫元件的背面和支架结构的正面 的互相面对的、彼此贴靠的面形成带有较小摩擦系数的摩擦副。[0024]在本发明的优选的设计方案中,泡沫件、头枕由中间泡沫件而各侧翼由边缘泡沫 件和/或角泡沫件来构造。在一优选的设计变体中,中间泡沫件由较软的泡沫而边缘泡沫 件和/或角泡沫件相对于由较软的泡沫构成的中间泡沫件由较硬的泡沫来构造。在另一优 选的设计变体中,中间泡沫件由较软的粘弹性的泡沫而边缘泡沫件和/或角泡沫件相对于 中间泡沫件的较软的粘弹性的泡沫由较硬的粘弹性的泡沫来构造。所属的有利的效果在说 明书中来阐述。
[0025]优选地,保持结构为了容纳侧翼的支架结构具有盆式的成形部(Ausformung)。
[0026]此外设置成,处于弯曲弹性的侧沿之间的可偏转的横支撑靠近弯曲弹性的侧沿构 造铰链部位(Scharnierstelle)或者说链节部位(Gelenkstelle),其弹性以有利的方式受 所进行的材料削弱(Materialschwjichung)影响。
[0027]为了进一步提高舒适性,在一设计方案中提出,侧翼的支架结构在其初始位置中 占据“V姿态(Stellung) ”,在V姿态中侧翼在其下部区域中从一平面在正常安装位置中在 行驶方向上向前至就座者的头部“碗式”地伸出。
[0028]在另一设计方案中,通过使支架结构的侧翼在其初始位置中处于一平面中、然而 至少在侧翼的下部区域中在支架结构上布置有至少一个泡沫件(其向前至就座者的头部 “碗式”地伸出),侧翼的支架结构在其初始位置中以“V姿态”中形成对头部的支承面。
[0029]在头枕的一优选的设计方案中,通过在支架结构上各侧翼布置有至少一个角泡沫 件,由此在头枕的初始位置(在其中侧翼处于一平面中)中可引起头部的支承面成碗形,来 负责成碗形。
[0030]此外,支架结构的一设计证实为有利的,其特征在于,从头枕或侧翼的轴对称的中 轴线出发,在弯曲弹性的侧沿之间在头枕的正常安装状态中竖直取向的横支撑的长度和/ 或间距从内向外减小。
[0031]为了改善支架结构的稳定性提出,侧翼的支架结构的底部区域加强地来实施并且 /或者具有加固部(Aussteifung)。
[0032]此外根据本发明,构造为支架结构的侧翼在支架结构的正面上具有处于中轴线的 区域中的开口,在开口中布置有可从正面接近的阻尼元件,其是尤其以压力伞(Druckpilz) 的形式的泡沫件,其中,尤其使用粘弹性的泡沫。
[0033]可通过使用粘弹性的泡沫来实现的有利的效果在接下来的实施例中详细来阐述。
[0034]此外提出,侧翼的支架结构具有增强元件,其增大侧翼从初始位置到舒适位置中 和返回的调节行程,在所属的实施例中同样还详细地涉及于此。
[0035]最后,头枕在可能的设计变体中在头枕摆动轴线上相对于靠背可摆动 地来布置,其中,头枕相对于靠背的位置和因此支架结构的位置可根据靠背倾角 (Riickenlehnenneigung)手动地或自动地跟踪控制到更理想的位置中。
[0036]在另一可能的设计变体中,支架结构相对于保持元件在支架结构摆动轴线上可摆 动地来布置,其中,支架结构相对于保持元件且因此相对于靠背的位置可根据靠背倾角手 动地或自动地跟踪控制到更理想的位置中。
[0037]本发明的另外的优选的设计方案由剩余的、在从属权利要求中提及的特征得出。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0038]下面根据所属的附图来详细阐述本发明。其中:
图1A显示了在作用有力时三角形的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的变形的示意性图示;
图1B显示了三角形的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的不同的实施变体的示意性图示;
图1C显示了在图1B中示意性地示出的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的变形特性的图示;
图2A显示了在作用有力时矩形的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的变形的示意性图示;
图2B显示了矩形的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的不同的实施变体的示意性图示;
图2C显示了在图2B中示意性地示出的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的变形特性的图示;
图3A显示了在作用有力时不同形状相组合的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的变形的示意性图
示;
图3B显示了带有特别地构造的且相组合的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的不同的实施变体的 示意性图示;
图3C显示了在图3B中示意性地示出的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的变形特性的图示;
图4A、4B、4C、4D显示了头枕的基础结构的一些设计的示例性的示意性的图示;
图5A、5B、5C显示了带有具有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的基础结构的可由通过车辆座位使 用者的头部的力冲量独立激活的睡眠头枕;
图6A、6B、6C显示了带有具有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的基础结构的由通过车辆座位使用 者的头部的力冲量激活的碰撞主动的头枕;
图7A显示了通过根据现有技术的头枕的通过基础结构的剖面;
图7B显示了通过带有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的头枕的剖面;
图8A、8B显示了带有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的头枕的剖示图用于说明在自动反应式支 架结构与垫元件之间的滑动平面和头箱(Kopfkasten);
图9A、9B显示了作为头枕的侧翼的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用于说明侧翼的铰链式结构; 图1OA显示了在构造为侧翼的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的区域中通过头枕的剖面用于说 明用于设计头枕的支承区域的V姿态的第一和第二方式;
图1OB显示了带有构造为侧翼的(多个)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的头枕的透视性的图示 用于说明在用于设计头枕的支承区域的V姿态的两个变体中的第三方式;
图11显示了在构造为侧翼的(多个)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的区域中通过头枕的剖面 用于说明横支撑在(多个)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内的最佳布置;
图12显示了在构造为侧翼的(多个)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的区域中通过头枕的剖面 用于说明(多个)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的底部侧的加固部;
图13显示了构造为侧翼的(多个)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的图示用于说明带有泡沫件 的头枕的结构;
图14A、14B、14C显示了头枕(其包括作为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的侧翼)的剖面和图示 用于说明通过使用粘弹性的泡沫对头枕的功能感觉的影响;
图15A至15E显示了在第一产品设计变体中的带有构造为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的侧翼 的头枕的透视性的外视图;
图16A至16D显示了在第二产品设计变体中的带有构造为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的侧翼 的头枕的透视性的外视图;
图17、18、19显示了在多个不同的设计可能性中的用于构造为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的侧翼的调节运动的效果增强的增强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下面来阐述本发明。为了本说明书的目的,应以“+X” ( “正X”)来表示车辆的通 常的行驶方向,以“-X” ( “负X”)来表示与其通常的行驶方向相反的方向,以“y”来表示在 横向于X方向的水平面中的方向,而以“z”来表示在横向于X方向的竖直面中的方向。在 笛卡尔坐标系中空间方向的这些关系相应于在机动车工业中通常使用的坐标系。
[0040]如果下面提及“自动反应的”结构,则是指由作用的力冲量“自动”改变其形状的 “反应性”的支架结构,其在利用仿生学附加件的情况下遵从前述鳍条原理。
[0041]接下来来说明用于应用在头枕100中的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的不同设计方 案。
[0042]第一设计方案:
图1A显示了在作用有力F时三角形的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的变形的示意性的图 示。在第一设计方案中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在剖面中观察构造成三角形。支架结构120 具有弯曲弹性的第一侧沿121和弯曲弹性的第二侧沿122。在弯曲弹性的侧沿121、122之 间,经由弹性的连接件124可弹性移动地布置有横支撑123。弯曲弹性的侧沿121、122和横 支撑123可实施为面状的、板式的构形。在三角形的设计方案中,支架结构120—端形成尖 部128而另一端形成形成基部的接片129,其由横支撑123形成,横支撑123布置在弯曲弹 性的侧沿121、122的在一侧上分叉的端部之间。
[0043]图1B显示了第一设计方案的不同实施变体的示意性的剖示图,其中,实施变体在 横支撑123在弯曲弹性的侧沿121、122之间的取向上不同。根据在弯曲弹性的侧沿121、 122之间横支撑123的数目和取向,在作用有点状地或面状地作用在弯曲弹性的第一侧沿 121处的力F(其施加力冲量到支架结构120上)时,引起支架结构120的分别不同的变形。 变形的方向与力冲量的方向相反。
[0044]根据图1A和IC可识别三角形的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的变形。在图1A中在 剖面中示出在力F在X方向上作用到弯曲弹性的第一侧沿121上之后变形的支架结构120。 在图1A中示出的支架结构120的初始位置和设计相应于根据图1B的上面的图。当支架结 构120位置固定地固定在接片129的区域中时,得到在图1A中示出的变形。
[0045]如图1C所示,当不是接片129、而是弯曲弹性的第二侧沿122至少部分地位置固 定地来固定时,表现得不同。然后相应出现的变形特性在图1C的图示中示出,其中,支架结 构120的相应在图1B中在左边示出的构造基于图1C的图示的水平序列中的每个。可见的 是,支架结构120的变形特性改变。根据力F在哪里作用在支架结构120处,产生相应的支 架结构120的一定的变形特性。
[0046]第二设计方案:
图2A显示了在作用有力F时矩形的、尤其正方形的支架结构120的变形的示意性的图 示。在第二设计方案中,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在剖面中观察构造成矩形。支架结构120 又具有弯曲弹性的第一侧沿121和弯曲弹性的第二侧沿122,在它们之间借助于弹性的连 接件124可弹性移动地布置有横支撑123。弯曲弹性的侧沿121、122在第二设计方案中也 可实施为面状的、板形的构形。在矩形的设计方案中,支架结构120在两端分别形成形成基部的接片129,其分别由横支撑123形成。相应的横支撑123布置在弯曲弹性的侧沿121、 122的在两侧上分叉的端部之间。
[0047]图2B显示了第一设计方案的不同实施变体的示意性的剖示图,其中,实施变体在 横支撑123在弯曲弹性的侧沿121、122之间的取向上不同。根据在弯曲弹性的侧沿121、 122之间横支撑123的数目和取向,在作用有点状地或面状地作用在弯曲弹性的第一侧沿 121处的力F(其施加力冲量到支架结构120上)时,引起支架结构120的分别不同的变形。 变形的方向与力冲量的方向相反。
[0048]根据图2A和2C可识别矩形的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的变形。在图2A中在剖 面中示出在力F在X方向上作用到弯曲弹性的第一侧沿121上之后变形的支架结构。在图 2A中示出的支架结构120的初始位置和设计相应于根据图2B的上面的图。当支架结构120 位置固定地固定在下部的接片129的区域中时,得到在图2A中示出的变形。
[0049]如图2C所示,当不是接片129、而是弯曲弹性的第二侧沿122至少部分地位置固 定地来固定时,表现得不同。然后相应出现的变形特性在图2C的图示中示出,其中,支架结 构120的相应在图2B中在左边示出的构造基于图示的水平序列中的每个。可见的是,支架 结构120的变形特性改变。根据力F在哪里作用在支架结构120处,产生相应的支架结构 120的一定的变形特性。
[0050]另一设计方案:
图3A显示了在从X方向作用有力F时由两个三角形的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构造 的多重支架结构的变形的示意性的图示。由两个三角形的支架结构120构造的多重支架结 构也被称为双支架结构或“双鳍条”。双支架结构在剖面中观察示出两个三角形结构。双支 架结构为了构造三角形的第一支架结构120具有弯曲弹性的第一侧沿121和弯曲弹性的第 二侧沿122,其同时是用于下一三角形支架结构120的弯曲弹性的第一侧沿121。三角形的 第二支架结构120的弯曲弹性的第二侧沿122面对该弯曲弹性的第一侧沿121。这两个三 角形支架结构120的每个具有横支撑123,其又可实施为面状的、板式的构形。在该设计方 案中,双支架结构在两端处形成基部,其特征不仅在于接片129而且在于尖部128 (其通过 两个支架结构120来构造)。
[0051]根据图3A可识别自动反应的双支架结构120的变形。在图3A中在剖面中示出在 力F在X方向上作用到弯曲弹性的第一侧沿121上之后变形的双支架结构。当支架结构 120位置固定地固定在由尖部128和接片129构成的下面的基部的区域中时,得到在图3A 中示出的变形。
[0052]图3B显示了另外的设计方案的另外的特别的示意性的剖示图,其中,上面的三个 设计在横支撑123在弯曲弹性的侧沿121、122之间的取向上不同。上面的这三个设计不是 双支架结构。根据在弯曲弹性的侧沿121、122之间横支撑123的数目和取向,在作用有点 状地或面状地作用在弯曲弹性的第一侧沿121处的力F (其施加力冲量到支架结构120上) 时,引起支架结构120的分别不同的变形。变形的方向与力冲量的方向相反。
[0053]在图3B中在最上面示出的支架结构120的设计的特点在于,横支撑123斜地布置 在弯曲弹性的侧沿121、122之间。支架结构120的一小部分甚至构造成不带横支撑123。
[0054]支架结构120的位于下面的设计的特点在于,横支撑123在支架结构120的中央 区域中形成〈V〉。[0055]又位于下面的设计(在图3B中作为从上面第三个示出的支架结构120)的特点在 于,横支撑123在支架结构120的中央区域中形成立于头部上的〈V〉。
[0056]图3B显示了另外的设计方案的另外的示意性的剖示图,其中,图3B的下面的两个 设计方案与上面的三个设计方案就此相区别,即涉及多重支架结构。其在利用相应相同的 三角形的情况下被相互组合。根据本发明存在将带有不同的形状的支架结构相互组合的可 能性。
[0057]在图3B中作为从下面观察第二个示出的设计方案是双支架结构,如其已在图3A 中示出并且对于图3A所说明的那样。与根据图3A的设计方案的区别在于,在这两个三角 形的支架结构120中的一个中完全取消横支撑123的布置。
[0058]最后,在图3B中在最下面示出的设计方案是三重支架结构。三重支架结构在剖面 中观察示出三个三角形的支架结构。三重支架结构为了构造三角形的第一支架结构120具 有弯曲弹性的第一侧沿121和弯曲弹性的第二侧沿122,其面对三角形的第二支架结构120 的弯曲弹性的第二侧沿122,它又同时形成第三支架结构120的弯曲弹性的第一侧沿121, 其经由弯曲弹性的第二侧沿122来封闭。三角形的三个支架结构120中的每个具有横支撑 123,其可实施为面状的、板式的构形。在一端处,三重支架结构的基部由两个接片129和尖 部128形成,其中,相面对的端部同样构造由两个尖部128和接片129构成的基部。显然, 以该方式多重支架结构可以以任意数目的不同设计的各个支架结构来构造。多个支架结构 的不同形状可被组合成多重支架结构。
[0059]在图3B的剖示图中从上向下示出的支架结构120的相应的变形特性在图3C的图 示中示出,其中,支架结构120的相应在图3B中在左边示出的且之前所说明的结构基于图 示的水平序列中的每个。当支架结构120以其弯曲弹性的第二侧沿122至少部分地位置固 定地来固定时,得到相应的支架结构120的在图3C的图示中示出的变形。这里也可见,支 架结构120的变形特性改变。根据力F在哪里作用在支架结构120处,产生相应的支架结 构120的一定的变形特性。
[0060]下面来说明头枕100的基础结构120的不同的实施形式,其以自动反应式支架结 构120的之前所说明的设计方案来构造。这些实施形式仅是示例性的。应理解的是,之前 所说明的和还有其它的可多样地构造的设计方案和实施变体及其组合可用于头枕100的 基础结构120的实施形式的构造。
[0061]接下来所说明的实施形式共同地具有以下内容:
当头部K通过力F在-X方向上将力冲量施加到弯曲弹性的第一侧沿121时,在另一部 位处在相反的方向上在+X方向上引起支架结构120的平衡的自动反应的变形。力冲量可 点状地在撞击点P中或者此外在头部运动的继续的走向中经由撞击面A被传递到头枕100 上。支架结构120的侧向区域在构造一种侧翼101的情况下大致在+X方向上偏移,如在图 4A至4D中所示的箭头方向处来说明的那样。通过力冲量即可将头枕100从初始位置I带 到睡眠或碰撞位置II (参见图5A至5C和图6A至6C)中,由此可构造睡眠头枕和/或碰撞 主动的头枕。
[0062]第一实施形式:
图4A显示了第一实施形式。头枕100作为基础结构具有保持结构110。在保持结构 110处固定有支架结构120,如其在图3B中在从上面的第三个图中所示。支架结构120在中间具有立于头部上的〈V〉。在X方向上观察,支架结构120轴对称地来构造。在图3C中在 所属的图示顺序中显而易见该支架结构120具有哪个变形特性。弯曲弹性的第二侧沿122 至少部分地与保持结构110相连接,使得支架结构120位置固定地固定在保持结构110处。 借助于图5A至5C下面还更详细地来说明第一实施形式。
[0063]第二实施形式:
图4B显示了第二实施形式。头枕100又作为基础结构具有保持结构110。在保持结 构110处固定有双支架结构120,如其在图3A中所示且所说明的那样。不同于图3A,弯曲 弹性的第二侧沿122位置固定地固定在保持结构110处。
[0064]第三实施形式:
图4C显示了第三实施形式。头枕100作为基础结构具有保持结构110。在头枕100的 中间在X方向上观察轴对称地布置有垫、尤其泡沫件125。泡沫件125分别邻接到相应支架 结构120的基部(其分别通过接片129来构造)处(在y方向上观察在左边和右边)。优 选地,两个支架结构120经由其弯曲弹性的第二侧沿122至少部分地与保持结构110位置 固定地相连接。在该第三实施形式中使用三角形的支架结构作为支架结构120,如其在根据 图1B的上面的图示中所示。该第三实施形式的特点在于,力冲量经由泡沫件125被传递到 三角形的支架结构120上。优点在于,人员的头部K不直接与支架结构120相接触。对于 较小的力F和因此较小的力冲量,该传递经由头部K的后侧点状地或者在头部运动的进一 步的走向中经由较小的撞击面A实现,从而实现力传递始终经由泡沫件125间接地到支架 结构120上。当人员通过其头后部进行作为睡眠头枕的头枕100的调节时,实现该力传递。 对于较强的力F和因此较大的力冲量,该传递经由头部K的后侧在较大的撞击面A上实现, 使得该传递间接地经由泡沫件125而直接经由支架结构120实现,由此调节过程加速地实 现。当在碰撞情况中人员的头后部突然撞击到头枕100上时,实现这样的力传递。该功能 使能够构造撞击主动的头枕100,在其中应在较短的时间中实现人员的头部K在头枕100中 的可靠容纳。
[0065]第四实施形式:
图4D显示了第四实施形式。头枕100作为基础结构又具有保持结构110。在保持结构 110处固定有支架结构120,如其已在图4C中所示且在根据图1B的上面的图示中所示且所 说明的那样。不同于图4C,未布置有泡沫件125,而是这两个三角形的支架结构120经由弯 曲弹性的第一侧沿121相互连接。在头枕100的中间在X方向上观察,轴对称地构造有自 由腔,其在支架结构120的相应的基部之间通过支架结构120和保持结构110的相应的接 片129来形成。通过该措施来形成特别灵活的双支架结构,因为在支架结构的中央区域中 未布置有横支撑123。如在图4A和4B中那样,一旦头后部点状地或在头部运动的进一步的 走向中面状地撞击到支架结构120的弯曲弹性的第一侧沿121上,立即实现对力冲量的反 应。
[0066]睡眠头枕:
图5A显示了在靠背200上的头枕100。例如使用支架结构120,如其已在图4A中所示 且对4A所说明的那样。支架结构120的正面120V通过弯曲弹性的第一侧沿121的板状的 构造来构造。支架结构120的背面120R通过弯曲弹性的第二侧沿122的板状的构造来构 造。横支撑123是可弹性移动的、同样作为板状的元件布置在板状地构造的弯曲弹性的侧沿121、122之间。横支撑123在z方向上伸延而弯曲弹性的侧沿121、122在y方向上伸延。 支架结构120固定在未示出的保持结构110处。围绕支架结构120可选择性地布置有套子 或在内部粘合的套子127。还存在在头枕120的泡沫内设置以插入件(Einleger)形式的支 架结构120的可能性。在这样的情况中泡沫那么设有套子127。在图5A中借助于箭头来说 明当力F从X方向轴对称地撞击到支架结构120上时支架结构120的反应。
[0067]在图5B中示出人员的头部K,其中,设有套子127的头枕100位于初始位置I中。 在出现力F时,根据在图5B中在左边示出的示意性的剖示图,实现变形到睡眠位置II中。
[0068]图5C显示了该结果。人员的头部K被支架结构120的正面120V包围。头枕100 形成后面的和分别侧面的支承面126,头部K贴靠在其处,使得头部K可靠地被头枕100容 纳且保持在睡眠位置中。图5C的左边的图示再次显示了在套子127内在睡眠位置II中的 变形的支架结构120,然而没有保持结构110。
[0069]碰撞主动的头枕:
图6A至6C的上面的和下面的图示合起来分别显示了上身的位置且借助于测量点130 显示了坐在车辆座椅上的人员的头部K的位置,其中,人员在碰撞情况之前在根据图6A的 图示中还位于直立的正常位置中。
[0070]根据图6B,在碰撞情况中使人员在X方向上运动。头部K的后侧点状地经由撞击 点P撞击到头枕100的正面上且因此到支架结构120的正面120V(其在附图中未详细示 出)上。在碰撞情况中力F的传递导致,在头部运动的进一步的走向中在短时间中在头部 K的后侧与支架结构120的正面120V之间形成较大的撞击面A,由此,支架结构120的变形 的反应在相反的+X方向上加速实现。
[0071]图6C显示了作用方式,其中,根据图示显而易见,头部K被头枕100的在y方向上 观察侧向构造的侧翼101容纳。侧翼101在碰撞位置II中大致在X方向上取向。图6C通 过这两个图示的下面那个使明显的是,当头部K不轴对称地在-X方向上撞击到头枕100上 时侧翼101反应不同。如果头部K更侧向地在y方向上贴靠,则侧翼101在该侧面上将相应 更强地在+X方向上变形,从而与在相对的侧面上构造的侧翼101相比使侧向的支承面126 一方面更快地来构造而另一方面更强地在+X方向上摆动。
[0072]对于关于X方向对称地作用到头枕120的正面120V上的力冲量构造单侧更强地 构造的支承面126的该功能还适用于之前在图5A至5C中所说明的睡眠头枕。到睡眠头枕 上的头后部的对称取向的、侧向的负载导致,与在相对的侧面上相比使头枕100的侧翼101 在负载的侧面上更远地在+X方向上摆动。
[0073]所说明的可能的头枕100因此以有利的方式在作为碰撞主动的头枕或睡眠头枕 的构造中具有安全和舒适功能。
[0074]对于所说明的头枕100需要较小的技术耗费,因为不需要执行器(Aktorik)、例如 机械的或气动的或电气的操控部。与用于头枕调节的其它执行系统相比,在这些自动反应 式头枕中在没有附加的执行器的情况下实现自动反应。自动反应式头枕构造简单、价格便 宜且尤其非常轻,使得以另一有利的方式实现头枕100的重量减小。
[0075]通过安全功能可能在技术耗费较小的情况下获得安全性,其中,以有利的方式实 现头枕轮廓的从人员出发的、可经由头部K传递到头枕K上的自动的且取决于负荷的自动 反应的匹配,其可有利地被用于避免人员的头部K的鞭抽效应。[0076]最后指出,带有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的头枕100不仅可作为单头枕经由保持 杆400被布置在靠背200处,而且也可将头枕100集成到靠背200的结构中。就此而言那 么得到具有带有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的头枕100的靠背200,其中,靠背200自己可构 造有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
[0077]在接下来的附图中来说明用于构造带有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的头枕100的另外 的创新的细节。这些细节补充之前所说明的基本原理。
[0078]头枕的自动反应式操纵:
图7A在x/y平面中的剖面中显示了带有侧翼101的传统的头枕100,侧翼101可移动 地固定在保持结构110的保持元件IlOA处。设置为舒适功能的侧翼101的调节(在其中 侧翼101从初始位置出发靠近就座者的头部K被引到舒适位置中)的可能性以本身已知的 方式手动地或借助于大多安装在头枕100的现有的结构空间中的驱动器实现。
[0079]通过应用在图7B中应用为头枕100的侧翼101的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 (其利 用鳍条原理),以有利的方式取消必须手动地或借助于驱动器来操纵侧翼101的必要性。该 优点在另一同样处于x/y平面中的剖面中根据图7B来说明。
[0080]在图7B中在头枕100的上部区域中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作为侧翼101来示 出,侧翼101在其底部区域122A中同样布置在保持结构的保持元件IlOA处,其中,侧翼101 位于初始位置中并且因此还未占据舒适位置。在图7B的头枕100的下部区域中支架结构 120作为侧翼101相对地在舒适位置中示出。
[0081]侧翼101根据示出的箭头更靠近地接近未进一步示出的头部K的侧面区域。当在 头部K在-X方向上运动时头部K的后侧以力F撞击到撞击面A上时,在利用鳍条原理的情 况下引起该舒适位置。
[0082]引起头枕100的侧翼101的自动反应式操纵。换言之,在侧翼101从初始位置与 作用在-X方向上的力方向相反地在+X方向上运动到舒适位置中的意义中实现侧翼101的 头部重量激活的自动竖起。
[0083]当力F还未或不再作用到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上时,侧翼101不受负载并且 仍在初始位置中,或者当其又不受负载时那么又自动地占据初始位置。
[0084]以有利的方式由此引起侧翼101自动调节到舒适位置中并且引起自动返回到初 始位置中。根据作用到侧翼101上的力F有多大,引起侧翼101对就座者的头部K的侧面 区域或头后部的优化的、自动的轮廓匹配。
[0085]图7A与7B之间的比较表明,可取消使用牵引件(Zug)、缆线、驱动器(如马达和 泵)以及摩擦铰链(Reibscharnier)和控制仪。在图7B中这样的结构部件不再存在并且 以有利的方式不再需要其来调节头枕100的侧翼101。
[0086]滑动平面的构造以及头箱的成形:
图8A和图SB在x/y平面中的另外的剖面中显示了带有保持结构110的头枕100。保持 结构110在图8A中设有套子127,而保持结构110在图8B中仅示意性地示出。套子127在 优选的设计方案中在其内侧上以泡沫来粘合。在这样的设计方案中,保持结构110是所谓 的头箱111,其箱式地来构造并且其大多在其外侧上至少部分地垫有泡沫且设有套子127, 对此以后还详细地来探讨。联系附图15A至15E和16A至16D来探讨头箱的设计的细节。
[0087]在头箱111处固定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其构造侧翼101。在头枕100的正面120V上同样布置有套子127。提出,该套子127在它的面向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的侧 面上同样具有泡沫粘合物(Schaumkaschierung),使得头部K的支承面126构造在头部侧的 垫元件131处,垫元件131布置在构造为侧翼的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之上。该垫元件 131可独立于之前所说明的头箱111的垫填(Polsterung)来构造。
[0088]为了将垫元件131 (其不同于所示围绕侧翼101被引导直至头箱111)之间的摩擦 保持得尽可能小,提出在垫元件131之间在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下面在z方向上伸延 的滑动平面140中采取措施,以将在垫元件131的内侧与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的外侧 之间的摩擦系数保持得尽可能小。
[0089]在第一设计变体中提出在垫元件131之间在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下面布置以 减小摩擦的薄膜、尤其PE薄膜的形式的附加的构件。
[0090]在第二设计变体中提出减小摩擦的覆层。
[0091]在第三设计变体中提出使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或垫元件131的彼此面对的面 中的至少一个设有润湿部(Benetzung),其中,尤其提出分离腊(Trennwachs)。
[0092]为了该功能、也就是说尽可能少地妨碍垫元件131相对于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 120的相对运动,重要的是垫元件131和支架结构120的互相面对的彼此贴靠的面形成摩擦副。
[0093]图8A和图8B此外在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中分别显示了在侧翼101之间以在 z方向上伸延的缝隙的形式的开口 160。缝隙在X方向上观察轴对称地来布置。开口 160、 缝隙形成至阻尼元件150的通道,之后还详细地来研究阻尼元件150。
[0094]在图8A和图8B中示出的实施例中,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根据示出的剖面在 x/y平面中盆式地来构造。
[0095]阻尼元件150布置在盆的底部上,而盆的上升的侧面区域构造侧翼101的背面。自 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因此在它的面向头箱111的侧面上具有成形部111C,其构造为盆式 的轮廓。
[0096]已证实,如果头箱111在它的面向支架结构120的侧面上具有类似的成形部111C, 有助于在侧翼101从初始位置调节到舒适位置中和返回时支架结构120的自动反应性功能 的有效性。根据该实施例,头箱111因此同样具有盆式的轮廓。
[0097]支架结构的铰链结构:
图9A和9B概括地说明了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的优选的铰链式结构。如在基本原 理的说明中已阐述的那样,在弯曲弹性的侧沿121、122之间可移动地布置有以弹性的横支 撑123的形式的弹性的连接件124。
[0098]图9A显示了头枕100的侧翼101,其中,根据图9A中的细节的铰链式连接中的一 个放大地在图9B的右边的图示中示出。
[0099]弯曲弹性的侧沿121、122也被称为带子(Gurt)而横支撑123也被称为横架 (Querspant)。
[0100]单件或多件地来实施的链节或铰链被构造为在带子121、122与横架123之间的连 接件124。
[0101 ] 单件的实施方案以有利的方式使能够在一工序中由冋一材料制制造自动反应式 支架结构。[0102]两件的实施方案以有利的方式使能够在多个工序中由不同的材料制造自动反应 式支架结构120。
[0103]铰链或链节的设计可在优选的第一设计方案中这样实现,即铰链部位或链节 部位例如在带子121与横架123之间通过两侧的向内引导的在横架123中的伸出部 (Auskragung) 123A实现,由此可来影响铰链部位或链节部位的弹性。
[0104]在图9B中左边的图示显示了带有两侧的向内引导的伸出部123A(其引起两侧的 材料削弱)的优选的第一设计方案,从而根据两个在相反方向上布置的箭头表明有利于横 架123相对于带子121在两个运动方向上的运动。
[0105]在图9B中右边的图示显示了带有仅仅一个单侧的向内引导的根据图9A的伸出部 123A的优选的第二设计方案。在该单侧的伸出部123A中,根据仅在一方向上布置的箭头表 明由于在铰链部位或链节部位处横架123的单侧的材料削弱仅一运动方向受横架123的材 料削弱影响。
[0106]优选的该第二设计方案就此而言是有利的,因为在侧翼101从初始位置运动到舒 适位置中时在与带子121的连接部位处在横架123的材料削弱的地点处的阻力最小。
[0107]横架123或多个横架123因此可容易地且无较大阻力地在带子121、122内移置 (umlegen),使得从初始位置到舒适位置中的调节已在仅较小的力施加(Krafteintrag)F 的情况下实现。
[0108]单侧的伸出部123A的另一优点此外在于,横架123的材料强度完全可被用于在横 架123的侧面上设置材料削弱,在其上当侧翼101被从其初始位置调节到舒适位置中时实 现横架123相对于带子121的弯折。
[0109]另一方面支持侧翼101从舒适位置复位到初始位置中,因为在单侧的伸出部123A 中相对的区域在材料方面未削弱,因为横架123相对于带子121在从初始位置运动到舒适 位置中期间被张紧。在复位时横架123挤回到其初始位置中,由此通过在相应的横架123 中在从初始位置运动到舒适位置中时产生的预紧来支持侧翼101的复位。
[0110]如图9A表明的那样,对于单侧的伸出部123A提出交替地布置横架123的相对的 连接部位。
[0111]在弯曲弹性的侧沿121 (带子)与横支撑123(横架)之间的连接部位处伸出部 123A实施在右边而在弯曲弹性的侧沿122 (带子)与横支撑123 (横架)之间的相对的连接 部位处伸出部123A实施在左边。通过伸出部的该交替的布置,有利于侧翼101的自动反应 式支架结构120从初始位置到舒适位置中和返回的弯折运动。
[0112]头枕的支承区域的V姿态的设计:
已证实,侧翼101的轻微的V姿态在舒适性方面被感觉为令人愉悦的。这样的V姿态 还被称为支承面的“碗部(Schuesselung) ”。
[0113]在V姿态内,此外侧翼101在头枕100的下部区域中相对于头枕100的上部区域 更强的“碗部”被感觉为令人愉悦的。也就是说,在头枕100的上部区域中侧翼100根据图1OA和IOB大致处于z/y平面中,而侧翼101在头枕100的下部区域中碗式地从z/y平面向 前伸出至就座者的头部K。
[0114]“碗部”在技术上如下来实现。
[0115]为了构造头枕100的支承面126的所追求的“碗部”,提出第一方式,其基于在几何上将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构造成使得该“碗部”在单件的构件内产生。提出改变支架 结构120的材料厚度或改变必要时具有不同材料厚度的横架123和带子121、122的构造和 数目,从而通过不同的材料厚度引起“碗部”。
[0116]在图1OA中示出的解决方案原则上也属于该第一方式。在支架结构120的下部区 域中布置有垫子、尤其泡沫垫子,其优选地由硬的泡沫构成。
[0117]这些垫子可构造成角泡沫件125A且固定尤其粘贴在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上。 通过布置在头枕100的支承面的下面的角中(在y方向上观察左边和右边),下面的角区域 相对于在初始位置I中大致处于z/y平面中的支承面126被抬起。角泡沫件125A可被布 置在单件式支架结构120或多件式支架结构120处,如下面来阐述的那样。
[0118]在较复杂的第二方式中即提出根据图1OA将带有不同的、与头枕100的外轮廓的 设想的线相匹配的几何形状的多个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在z方向上观察相叠地布置。 由此可将第一支架结构120布置在头枕100的上部区域中,其处于z/y平面中,而处于其下 的第二支架结构120在头枕100的中间区域中略微并且第三支架结构120在头枕100的下 部区域中最强地在几何上在+X方向上“预成碗形(vorgeschiisselt) ”。应理解的是,可使用 多于三个或者还少于三个支架结构120来构造头枕100的支承面126的成碗形的V姿态。
[0119]第二方式可与第一方式结合,如在图1OA中所示。由多个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形 成的支架结构120在下部的支架结构的区域中在两侧设有角泡沫件125A,使得头枕100的 支承面126已在初始位置I中在+X方向上“预成碗形”。此外,第三支架结构120可在头枕 100的下部区域中在支架结构的初始位置I中附加地最强地在几何上在+X方向上“预成碗 形”,从而相结合地应用这些方式。
[0120]提出第三方式,其在图1OB中在左边的和右边的图示中示出。“碗部”在此不经由 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的几何特性或通过布置角泡沫件125A来建立,而是垫元件131的 上外角在第一变体中大约在头枕100的支承面126的上端的区域中获得在头箱111处的固 定部170 (图1OB的左边的图示)。
[0121]在第三方式的第二变体中未设置有固定部170,而是在头箱111上来围绕引导垫 元件131。该包裹部(Umlegung) 180 (图1OB的右边的图示)同样引起,垫元件131的上外 角被固定在头箱111处。
[0122]在第三方式的第三变体中提出将垫元件131的固定部170和包裹部180相组合。
[0123]应理解的是,用于产生“碗部”的第三方式的变体同样可与第一或第二方式相组合 地来实施,如图1OB根据附图标记在左边的和右边的图示中表明的那样。
[0124]通过固定部170 (图1OB的左边的图示)或包裹部180 (图1OB的右边的图示),单 件式或多件式自动反应支架结构120在z/y平面中通过垫元件131被保持在上部区域中, 而相对头箱111的中间的和下部的区域在初始位置I中构造在预成碗形的位置中并且由此 已在初始位置I中形成碗形的轮廓。
[0125]为了预成碗形来预设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的几何结构并且/或者提出在侧翼 101的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的下部的角区域中应用角泡沫件125A。角泡沫件125A在 图1OA和IOB中借助附图标记125A来表示。其在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上处于垫元件 131后面。
[0126]横支撑(横架)的长度和间距的协调:此外已证实,通过在横架123之间的间距230的协调和通过在带子121、122之间的横 架123的长度240的选择来产生有利的效果,其根据图11来说明。
[0127]在图11中又在x/y平面中的示意性的剖面中示出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其中, 支架结构120的左边部分示出在初始位置中而支架结构120的右边部分为了比较且为了说 明效果示出在舒适位置中。
[0128]在初始位置(左边)中示出,横架123的长度240从轴对称的中轴线xl出发从内 向外减小。此外,从轴对称的中轴线xl出发,在横架123之间的间距230从内向外越来越 小。
[0129]如在示出的舒适位置(右边)中显而易见,横支架123在中间区域210中在调节力 F在-X方向上作用时“锁住(auf Block)”,也就是说,横架123大致平行于带子121、122。
[0130]优点在于支架结构120的最大的结构利用,也就是说,现有的结构空间被最佳地 利用,因为由于横架123在中间区域210中“锁住”,在-X方向上实现较大的优化的调节行 程 250。
[0131]此外,以有利的方式尤其在中间区域210中防止压力峰值。
[0132]通过在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的外部区域220中较小的间距230和较小的长度 240,最佳地加固侧翼101,使得侧翼101在有力F从y方向作用到侧翼101上时提供最佳的 改善的侧向保持(Seitenhalt)。
[0133]支架结构的底部区域的加固:
在图12中说明另一有利的结构特征。构造在支架结构120的背面120R上的弯曲弹性 的侧沿122具有材料增强的底部区域122A。底部区域122A的材料的增强总体上用于支架 结构的稳定性。
[0134]为了还进一步提高背面120R的稳定性,使增强的区域附加地设有加固部260。加 固部260包括底部区域122A并且在实施例中在侧翼101的端部的方向上被引导超过第一 横架123。
[0135]通过加固部260以有利的方式实现,支架结构120不会无意地由于套子127的套 张紧(Bezugsspannung)被“预成碗形”。绷紧地布置的套子127否则导致侧翼101向前在就 座者的头部方向上无意的调节运动。通过加固部260有利地抵抗这样的无意的调节运动。
[0136]借助于泡沫层(Schaumauflage)的头枕的结构:
图13A显示了用于构造头枕100的设计变体。如所说明的那样,头部K的支承面126通 过设有套子的垫元件131来形成,垫元件131优选地被滑动平面140分离地(见图8A)位 于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上。
[0137]在图13A中以透视性的视图侧向地从斜上方示出(不带垫元件131的)自动反应 式支架结构120的头枕100的正面120V,其中,在头枕100的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的左 下角区域中布置且固定有角泡沫件125A、尤其粘贴到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上。
[0138]图13A补充图1OA的图示,其中,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在图13A中构造且示出 为单件式支架结构120。图1OA不同于图13A显示了带有优选地粘贴的角泡沫件125A的多 件式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
[0139]角泡沫件125A在侧翼101的下部区域中的应用用于带有突出的角区域的头枕 100的舒适性设计,由此改变了头枕100的支承面126,因为支承面现在形成所谓的垫轮缘(Polsterkragen),类似于牛角垫。
[0140]在图13A中类似于图1OA滑动平面140构造在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和角泡沫 件125A上。单件的垫元件131因此被安放到单件式支架结构(图13A)或者多件式自动反 应式支架结构120 (图10A)和角泡沫件125A上,其中,垫元件131通过角泡沫件125A构造 期望的垫轮缘。在滑动平面140上,当侧翼101运动时,垫元件131相对于自动反应式支架 结构120和角泡沫件125A可移动。
[0141]在图13A中,如在图8A中已示出的那样,垫元件131在一平面中在X方向上观察 处于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之前,不同之处在于垫元件131现在通过角泡沫件125A在下 部的角中轻微地从z/y平面中伸出、因此轻微地抬起。
[0142]在图13B中以从前面对头枕100的正面120V的透视性的俯视图同样来介绍垫元 件131,其如在图8A中已示出的那样在一平面中在X方向上观察布置在自动反应式支架结 构120之前。垫元件131在图13B中透视性地而在图8A和下面的图14A中作为通过头枕 100的剖面示出。
[0143]图13B说明了一设计变体,在其中垫元件131包括多个泡沫件125C和125B或125V 和 125A。
[0144]在示出的实施形式中,泡沫件125CU25B或125CU25A处于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 120上。滑动平面140处于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与多件式垫元件131之间。
[0145]垫元件131是由多个泡沫件构造的切割泡沫件(Schnittschaumteil)。泡沫件 125CU25B或125CU25A在平面中(根据图13B在z/y平面中)相互粘接并且共同由在图 13B中未详细示出的套子来保持,其中,套子优选地同时围绕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
[0146]在示出的实施例中,垫元件131构造为中央的中间泡沫件125C,其被边缘泡沫件 125B(其分别形成垫元件131的侧缘和下角)围绕。
[0147]选择性地(未示出)设置有共同地带有布置在两侧的角泡沫件125A的中央的中 间泡沫件125C,使得中间泡沫件125C引导直至边缘并且仅在下角中通过角泡沫件125A来 补充。
[0148]在初始位置I中,中间泡沫件125C和边缘泡沫件125B处于相同的z/y平面中或 者边缘泡沫件125B轻微地从z/y平面伸出(突出)。
[0149]在角泡沫件125A的选择性的布置中,下角同样处于z/y平面中或者类似于边缘泡 沫件125B突出地来构造并且已在支架结构120的初始位置I中从z/y平面伸出。
[0150]由此已在初始位置I中构造有头枕100的支承面126,在其中边缘区域和下角或仅 下角轻微伸出。该效果在头枕100的侧翼101从初始位置I运动到所调节的睡眠或碰撞位 置II中时维持。
[0151]带有突出的区域的该舒适的设计在使用者中受欢迎。在这样的设计中头枕100如 已提及的那样被称为牛角头枕。边缘泡沫件125B或角泡沫件125A在边缘和/或下角处形 成垫轮缘,类似于牛角垫。
[0152]此外设置成由柔软的泡沫构造中间泡沫件125C而由较硬的泡沫构造边缘泡沫件 125B或角泡沫件125A。效果是,较软的泡沫更容易地贴靠到头部K的后侧的头形处,其中, 较硬的不那么柔韧的泡沫确保头部K的侧向保持、以及改善舒适感觉并且使在垫元件131 的边缘和/或角区域中折皱最少的套结构成为可能。[0153]此外使用较软的和较硬的粘弹性的泡沫作为泡沫。中间泡沫件125C由较软的粘 弹性的泡沫而边缘泡沫件125B或角泡沫件125A由较硬的粘弹性的泡沫来构造。粘弹性的 泡沫以有利的方式比非粘弹性的泡沫还更好地对个人的头形状进行反应且以有利的方式 完美地贴靠到头形状处。粘弹性的泡沫不仅对于较小的而且对于较高的重量负荷提供可证 明的高的卸压。较软的和较硬的粘弹性的泡沫在正常使用时或在碰撞情况中最佳地进行反 应且根据作用的力在防止在垫元件131内的压力点的情况下分配压力。
[0154]功能感觉的影响:
图14A至14C说明一实施变体,其以有利的方式影响车辆座位的头枕100的使用者的 功能感觉。图14A相应于图8A。在对图8A的说明中已介绍了阻尼元件150。
[0155]为了尽可能均匀地设计侧翼101的调节运动,提出将布置或粘合在垫元件131的 套子127的内侧上的泡沫构造为粘弹性的泡沫。
[0156]泡沫可粘合到套子127的背面处或者与套子127的背面缝合。泡沫也可在支架结 构120上松动地置于套子127之下。
[0157]粘弹性的泡沫的使用提供该优点,即粘弹性的泡沫在快速的较大的力作用F下对 头枕在-X方向上产生高阻力。另一方面,在缓慢的较小的力作用F下粘弹性的泡沫几乎感 觉不到。粘弹性的泡沫那么仅形成较小的阻力。
[0158]在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的侧翼101从初始位置到舒适位置中的调节运动中, 通过粘弹性的泡沫原则上引起调节运动的均勻化(Vergleichmjifiigung)。舒适位置在力F 撞击时不突然地出现,因为粘弹性的泡沫根据作用的力F使调节运动均匀化。
[0159]在就座者的头部K在头枕100的方向上的运动中,头部K的后侧形成在头枕100 处的支承面126。在基本原理的说明中已定义了撞击点P和撞击面A。在该区域中至少来 布置已提及的一阻尼元件150。
[0160]在实施例中布置有三个阻尼元件150,其构造为所谓的压力伞。这些阻尼元件150 同样由泡沫构造,其中,以有利的方式同样提出使用粘弹性的泡沫,由此之前所说明的优点 还在头部K对头枕100的撞击面A或撞击点P的区域中变得有效。图14A至14C分别显示 了布置在支架结构120中的阻尼元件150。支架结构120在前部区域中形成缝隙160,经由 其可接近阻尼元件150,使得头部K的后侧除了垫元件131的缓冲特性之外碰到发挥另外的 缓冲效果的阻尼元件150上。
[0161]在头部K撞击到头枕上时建立令人愉悦的缓冲效应。头部K至阻尼元件150的可 接近性通过已说明的、设置在支架结构中的开口、尤其缝隙160来确保。
[0162]广品设计:
图15A至15E以不同的视图显示了在第一产品设计变体中的头枕100。图15A显示了 正视图,而图15B显示了头枕100的底视图。图15C至15E显示了侧视图,其中,相应的正 面设有附图标记120V。头枕100包括头箱111,其是用于支架结构120的保持结构110或 者在其空腔中构造有保持结构110。头箱111在此同时用于头枕100的保持杆400的固定。
[0163]头箱111具有基础部件IllA和中间部件111B。在所示的设计方案中,基 础部件IllA是塑料件,其未设有套子。中间部件IllB是泡沫件,其设有第二覆盖件 (Bezugteil) 127B或者它同样被设计为固定的头箱(其仅设有套子127B或设有粘合在套子 127B的内侧上的泡沫)。中间部件IllB部分地处于基础部件IllA之内并且以合适的方式与基础部件IllA相连接。
[0164]带有可调节的侧翼101的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布置在头枕100的正面120A 处。已详细说明的垫元件131布置在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120上。
[0165]支架结构120和垫元件131在根据图1OB的左边的图示的优选的设计方案中构造 单独的“鳍条-垫元件”120、131,其设有第一覆盖件127A。“鳍条-垫元件”120、131的分 离的设计使之成为可能,即“鳍条-垫元件” 120、131能够可选地可取出地来构造。所说明 的在头枕100处的固定部170为了确保取出可松开地来设计。“鳍条-垫元件”120、131可 被头箱111在该设计方案中与中间部件IllB分离并且被用作头垫。用于固定或用于取下 “鳍条-垫元件”120、131的相应的悬挂部在头箱111中被设置在中间部件IllB处和/或 在基础部件IllA处。
[0166]图16A至16D以不同的视图显示了在第二产品设计变体中的头枕100。图16A显 示了正视图,而图16B显示了头枕100的底视图。图16C显示了后视图而图16D显示了侧 视图,其中,相应的正面设有附图标记120V。
[0167]头枕100同样包括头箱111,其是用于支架结构120的保持结构110。头箱111在 此同时用于头枕100的保持杆400的固定。头箱111同样具有基础部件IllA(不带套子) 和带有第二覆盖件127B的中间部件111B。中间部件IllB在该设计变体中也部分地处在基 础部件IllA之内并且以合适的方式与基础部件IllA相连接。
[0168]与第一产品设计变体的区别在于,带有第一覆盖件127A的垫元件120、131类似于 根据图1OB的右边的图示围绕头箱111的中间部件IllB的上部来放置。该经由中间部件 IllB引导的、置于中间部件IllB上的垫元件120、131能够可选地同样可取出地来设计并且 被用作头垫。
[0169]效果增强:
为了侧翼101从初始位置到舒适位置中的调节行程的增强,接下来在图17、18和19中 来展示有利的解决方案。
[0170]在图17、18和19中示意性地示出支架结构120的侧翼101。
[0171]第一设计可能性(其根据在图17中的上面的两个图示来说明)在于在底部区域 122A中将以菱形结构310的形式的增强结构300集成到支架结构120中。对于在_x方向 上的力作用F,根据从上面第二个图示,菱形结构310侧向偏移并且将布置在菱形结构310 处的侧翼101相对于直到现在所说明的支架结构120更强地安置在舒适位置中。
[0172]根据图17从上面第三个图示,第二设计可能性在于以多个菱形结构110的变体构 造增强结构300。
[0173]第三设计可能性在于将增强结构300构造为六面体结构320,其中,借助于六面体 结构320可实现相同的之前所说明的效果。
[0174]图18显示了将侧翼101的调节行程增大到舒适位置中的另外的设计可能性。根 据图18的上面的图示,又布置在底部区域122A中的增强结构300被构造有预弯曲的接片 330。对于在-X方向上的力作用F,根据图18的中间的图示,在该第四设计可能性中首先预 弯曲的接片330立起,由此,与没有这样的带有预弯曲的接片330或多个预弯曲的接片330 的增强结构300相比,接下来可使支架结构120的侧翼101更强地立起。
[0175]第五设计可能性通过图18的下面的图示来说明。在该情况中,使横支撑123(横架)在弯曲弹性的侧沿121、122(带子)之间预弯曲。在-X方向上的力作用F的情况中, 首先横支撑123发出其预紧力并且如结合图11所说明的那样贴靠在弯曲弹性的侧沿121、 122处,此后未预弯曲的横支撑123同样实施支架结构120到舒适位置中的自动反应的调节 运动,其中,调节行程相对于不带预弯曲的横支撑123的实施方案增大。
[0176]第六设计可能性通过图19的上面的两个图示来说明。第六设计可能性在此, 作为增强结构300将四链节结构350布置在支架结构的底部区域122A中。在该第六 设计可能性中同样得到有利的效果,即在-X方向上的力作用F下侧翼101的钝角击打 (durchschlagen)到四链节结构350中,由此一个/多个侧翼101总地来说被更强地安置到 舒适位置中。
[0177]第七设计可能性在图19中从上面第三个图示中示出。增强结构300在该设计可 能性中由两个四链节结构350来构造。
[0178]最后,在图19的下面的图示中提出一种增强结构300,其是由菱形结构310和四链 节结构构成的组合。在图19的下面的图示中显而易见,在-X方向上的力作用F下导致菱 形结构310侵入四链节结构350中,其中,如对图17所说明的那样,菱形结构310侧向偏移 并且同时击打到四链节结构350中,由此通过所说明的借助于菱形结构310和四链节结构 350所引起的作用的叠加来引起调节行程的增强的有利效果。
[0179]图15E和16D此外说明了,头枕100在第一设计方案中在头枕摆动轴线Y上相对 于靠背根据在图15E和16D中的箭头可摆动地来布置,使得头枕100相对于靠背的位置和 因此支架结构120的位置可根据靠背倾角手动地或自动地跟踪控制。
[0180]在另一未示出的第二设计方案中设置成,支架结构120相对于保持元件IIOA在支 架结构摆动轴线上可摆动地来布置,其中,支架结构120相对于保持元件IlOA且因此相对 于靠背的位置同样可根据靠背倾角手动地或自动地跟踪控制。在两个设计方案中以有利的 方式负责使支架结构120始终布置在相对于根据靠背倾角的头部位置更理想的位置中。也 就是说,在没有头部K的后侧的撞击时根据靠背倾角使支承面126在其取向上改变,使得在 头部K的后侧的撞击之前已预备头枕100的支承面126的优化的取向。
[0181]附图标记清单表 100头枕
101侧翼 110保持结构 IlOA保持元件 111头箱 IllA基础部件 IllB中间部件 IllC成形部 120支架结构 120V正面 120R背面
121弯曲弹性的侧沿 122弯曲弹性的侧沿122A底部区域 123横支撑 123A伸出部 124弹性的连接件 125泡沫件(垫元件) 125A角泡沫件 125B边缘泡沫件 125C中间泡沫件 126头部的支承面 127套子(粘合)
127A第一覆盖件
127B第二覆盖件
128尖部
129接片
130测量点
131垫元件
140滑动平面
150阻尼元件
160开口、缝隙
170固定部
180包裹部
190碗部
200靠背
210中间区域
220外部区域
230横支撑123的间距
240横支撑123的长度
250调节行程
260加固部
300增强结构
310菱形结构
320六面体结构
330预紧的支撑
340预紧的横支撑
350四链节结构
400保持杆
K头部
P撞击点
A撞击面F力
+x在车辆的通常的行驶方向上的方向 -X与车辆的通常的行驶方向相反的方向 y在横向于X方向的水平面中的方向 Z在横向于X方向的竖直面中的方向 Xl中轴线 I初始位置
II睡眠或碰撞位置 Y头枕摆动轴线。
【权利要求】
1.一种头枕(100),其带有基础结构,所述基础结构用于调节所述头枕(100)和用于容纳人员的头部(K),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结构包括保持结构(110)和至少一个支架结构 (120),其中,所述支架结构(120)具有弯曲弹性的侧沿(121,122)和处于所述侧沿(121, 122)之间的可偏转的横支撑(123),所述横支撑(123)经由弹性的连接件(124)布置在所述侧沿(121,122)处,由此经由弯曲弹性的侧沿(121)作用到至少一个所述支架结构(120)的横支撑(123)上的力冲量在另一部位处在相反的方向(+X)上引起至少一个所述支架结构(120)的相平衡的自动反应的变形,所述力冲量从一方向(-X)作用到至少一个所述支架结构(120)的正面(120V)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枕(100),其特征在于,作用到一方向(-X)上的力(F)产生力冲量,所述力冲量经由人员的头部(K)在构造所述头部(K)的撞击点(P)或所述头部 (K)的撞击面(A)的情况下被传递到所述支架结构(120)的正面(120V)上,在横向于作用的所述力(F)的方向(X)的水平面(y)中的另一部位处至少单侧地在所述力冲量的撞击点 (P)或撞击面(A)侧面在相反的方向(+X)上引起所述头枕(100)的调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枕(1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头枕(100)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支架结构(120)的弯曲弹性的侧沿(121,122)在横向(y)上布置在横向于引起所述力冲量的所述力(F)的方向(-X)的水平面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枕(1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头枕(100)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支架结构(120)的横支撑(123)在高度方向(z)上大致布置在横向于引起所述力冲量的所述力(F)的方向(-X)的竖直面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枕(100),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支架结构(120)的弯曲弹性的第二侧沿(122)至少部分地与所述保持结构(110)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枕(100),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支架结构(120)具有三角形的或矩形的形状,其中,相同形状或不同形状的多个支架结构(120)能够组装成多重支架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枕(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枕(100)的与所述保持结构(Iio)相连接的至少一个支架结构(120)经由与所述保持结构(110)相连接的保持杆 (400)作为单头枕(100)布置在靠背(200)上,或者至少一个所述支架结构(120)集成到靠背(200)的结构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枕(100),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支架结构(120)用于构造侧翼(101),其布置在所述保持结构(110)的保持元件(110A)处,其中,所述侧翼 (101)从初始位置在行驶方向(+X方向)上能够自动反应地带到舒适位置中且带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枕(1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头枕(100)的正面(120V) 上在形成所述侧翼(101)的所述支架结构(120)上布置有垫元件(131),其中,在所述垫元件(131)的背面与所述侧翼(101)的支架结构(120)的正面之间构造有滑动平面(140),在所述滑动平面(140)中互相面对的、彼此贴靠的面形成带有较小摩擦系数的摩擦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头枕(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翼(101)的支架结构(120) 和所述垫元件(131)构造为单独的能够与所述头枕(100)分离的鳍条-垫元件(120, 131)。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枕(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结构(110)为了容纳所述侧翼(101)的支架结构(120)具有盆式的成形部(IllC)。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头枕(100),其特征在于,处于弯曲弹性的所述侧沿 (121,122)之间的可偏转的所述横支撑(123)靠近弯曲弹性的所述侧沿(121,122)构造铰链部位或者说链节部位,其弹性受所进行的材料削弱影响。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枕(100),其特征在于,通过使所述支架结构(120)的侧翼(101)已在其初始位置中至少在下部区域中从一平面(z/y平面)向前(在+X方向上) 至就座者的头部(K) “碗式”地伸出,所述侧翼(101)的支架结构(120)在其初始位置中以 “V姿态”形成对所述头部(K)的支承面(126)。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枕(100),其特征在于,通过使所述支架结构(120)的侧翼(101)在其初始位置中处于一平面(z/y平面)中、然而至少在所述侧翼(101)的下部区域中在所述支架结构(120)上布置有向前(在+X方向上)至就座者的头部(K) “碗式”地伸出的至少一个泡沫件(125A),所述侧翼(101)的支架结构(120)在其初始位置中以“V姿态”形成对所述头部(K)的支承面(126)。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头枕(100),其特征在于,从轴对称的中轴线(Xl)出发,在弯曲弹性的所述侧沿(121,122)之间在所述头枕(100)的正常安装状态中竖直(z 方向)取向的所述横支撑(123)的长度(240)和/或间距(230)从内向外减小。
16.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枕(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翼(101)的支架结构(120) 的底部区域(122A)加强地来实施并且/或者具有加固部(260)。
17.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枕(1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架结构(120)上各侧翼(101)布置有至少一个角泡沫件(125A),由此在初始位置中能够引起所述头部(K)的支承面(126)成碗形,在所述初始位置中所述侧翼(101)处于一平面(z/y平面)中。
18.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头枕(1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架结构上布置有垫元件 (131),其是设有套子(127,127A)的泡沫件(125)。
19.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头枕(1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架结构(120)与所述垫元件(131)之间构造有滑动平面(140),其中,所述滑动平面布置在所述垫元件(131)的背面与所述侧翼(101)的支架结构(120)的正面(120V)之间,在所述滑动平面中所述垫元件(131)的背面和所述支架结构(120)的正面(120V)的互相面对的、彼此贴靠的面形成带有较小摩擦系数的摩擦副。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头枕(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泡沫件(125)包括中间泡沫件(125C)并且各侧翼(101)包括边缘泡沫件(125B)和/或角泡沫件(125A)。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头枕(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泡沫件(125C)由较软的泡沫来构造而所述边缘泡沫件(125B)和/或所述角泡沫件(125A)相对于较软的所述泡沫由较硬的泡沫来构造。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头枕(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泡沫件(125C)由较软的粘弹性的泡沫来构造而所述边缘泡沫件(125B)和/或所述角泡沫件(125A)相对于较软的粘弹性的所述泡沫由较硬的粘弹性的泡沫来构造。
2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枕(100),其特征在于,构造为支架结构(120)的所述侧翼(101)在所述支架结构(120)的正面(120V)上具有处于所述中轴线(xl)的区域中的开口(160),在所述开口(160)中布置有能够从正面(120V)接近的阻尼元件(150),其是尤其以压力伞的形式的泡沫件,其中,尤其使用粘弹性的泡沫。
2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枕(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翼(101)的支架结构(120) 具有增强元件(300; 310,320,330,340,350),其增大所述侧翼(101)从所述初始位置到所述舒适位置中和返回的调节行程。
25.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头枕(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枕(100)在头枕摆动轴线(Y)上相对于靠背能够摆动地来布置,其中,所述头枕(100)相对于所述靠背的位置和因此所述支架结构(120)的位置能够根据靠背倾角手动地或自动地跟踪控制。
26.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头枕(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结构(120)相对于所述保持元件(110A)在支架结构摆动轴线上能够摆动地来布置,其中,所述支架结构(120) 相对于所述保持元件(110A)且因此相对于所述靠背的位置能够根据靠背倾角手动地或自动地跟`踪控制。
【文档编号】B60N2/48GK103459199SQ201280017868
【公开日】2013年12月18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2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13日
【发明者】J.鲍姆加滕, M.布亨贝格尔, D.德福尔德, T.巴科夫, A.科德斯, M.菲舍尔, T.尼切 申请人:西德科汽车座椅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