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锁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67708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锁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锁定结构,其能够提高撞闩主体的耐久性并且能够实现轻量化和部件数量减少。撞闩(10)设置于车体侧,在能够向车辆前后方向倾斜移动的座椅靠背(3)设置有接合部,接合部能够与多个被接合部(K1,K2)中的任一个被接合部进行选择性地接合以将座椅靠背(3)锁定为倾斜姿势,处于倾斜姿势的座椅靠背(3)的倾斜角度根据选择的被接合部(K1,K2)而不同,撞闩(10)包括固定至车体的基部(11)和从基部向车辆前方侧突出的撞闩主体(15),多个被接合部(K1,K2)布置在撞闩主体(15)的车辆前方侧(Fr)的端部(13M,14M)并设置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具有间隔。
【专利说明】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锁定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锁定结构,其具有:撞闩,其包括多个被接合部并且设置于车体侧;和接合部,其设置于能够向车辆前后方向倾斜移动的座椅靠背,所述接合部构造成为能够与所述多个被接合部中的任一个被接合部进行选择性地接合,以将所述座椅靠背锁定为倾斜姿势,处于所述倾斜姿势的所述座椅靠背的倾斜角度根据所选择的被接合部而不同。
【背景技术】
[0002]传统上,撞闩包括:基部,其固定至车体的侧部;和撞闩主体,其从基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突出(见专利文献I)。
[0003]撞闩主体由环状杆形成。环状杆以能够绕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轴转动的方式支撑在车体的侧部。此外,环状杆设置有彼此垂直的成对的杆部,在成对的杆部中分别独立地形成有第一被接合部和第二被接合部。此外,环状杆绕轴转动以在座椅靠背的接合部与第一被接合部接合的第一锁定状态和接合部与第二被接合部接合的第二锁定状态之间切换。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2-282076号公报
【发明内容】

_7]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8]在上述传统结构中,作为撞闩主体的环状杆从固定至车体的侧部的基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突出。因此,当朝向车辆前方侧的力施加至座椅靠背时,弯曲载荷从座椅靠背的接合部施加至环状杆。因此,环状杆的强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状杆的直径。
[0009]当环状杆的直径增加时,撞闩的重量增大。虽然存在不增加环状杆的直径而是将增强件添加至撞闩的技术,但是在该技术中也增大了重量。另外,增加了部件的数量。
[0010]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锁定结构:其中,撞闩主体能够充分地承受从座椅靠背的接合部施加的力,因此该锁定结构能够防止撞闩主体变形并且能够在实现轻量化和部件数量减少的情况下提高撞闩主体的耐久性。
[0011]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2]本发明的特征如下。提供了一种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锁定结构,其包括:撞闩,其包括多个被接合部并且设置于车体侧;和接合部,其设置于能够向车辆前后方向倾斜移动的座椅靠背,所述接合部构造成为能够与所述多个被接合部中的任一个被接合部进行选择性地接合,以将所述座椅靠背锁定为倾斜姿势,处于所述倾斜姿势的所述座椅靠背的倾斜角度根据所选择的被接合部而不同,其中,所述撞闩包括:基部,其固定至所述车体;和撞闩主体,其从所述基部向车辆前方侧突出,并且所述多个被接合部布置在所述撞闩主体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并设置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具有间隔。[0013]在上述构造中,撞闩主体从固定至车体的基部向车辆前方侧突出。因此,当朝向车辆前方侧的力施加至座椅靠背时,拉伸载荷从座椅靠背的接合部施加至撞闩主体。
[0014]在这种结构中,撞闩主体的强度较少地取决于构成撞闩主体的构件(例如杆)的直径。结果,该结构在强度上有利的,能够避免构成撞闩主体的构件的直径增加并且能够避免由于添加增强件而引起的重量增加。此外,能够抑制部件的数量增加。
[0015]因此,撞闩主体能够充分地承受从座椅靠背的接合部施加的力,锁定结构由此能够防止撞闩主体的变形并且能够在实现轻量化和部件数量减少的情况下提高撞闩主体的耐久性。
[0016]在本发明中,在如下的情况中:所述撞闩主体包括:内侧杆,其在俯视图中具有半环形状,所述内侧杆从所述基部向车辆前方侧突出;和外侧杆,其在俯视图中具有半环形状,所述外侧杆从所述基部向车辆前方侧突出并且包围所述内侧杆,所述内侧杆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和所述外侧杆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配置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间隔开,并且所述多个被接合部被分别独立地设置在所述内侧杆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和所述外侧杆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能够获得以下效果。
[0017]撞闩主体包括内侧杆和外侧杆。因此,当朝向车辆前方侧的力施加至座椅靠背时,拉伸载荷从座椅靠背的接合部施加至内侧杆和外侧杆。
[0018]在这种结构中,撞闩主体的强度较少地取决于内侧杆的和外侧杆的直径。结果,该结构在强度上是有利的,能够避免内侧杆的和外侧杆的直径增加并且能够防止由于添加增强件而引起的重量增加。此外,能够抑制部件的数量增加。
[0019]因此,撞闩主体能够充分地承受从座椅靠背的接合部施加的力,锁定结构由此能够防止撞闩主体的变形(内侧杆和外侧杆的弯曲)并且能够在实现轻量化和部件数量减少的情况下提高撞闩主体的耐久性。
[0020]在本发明中,在如下情况中:所述外侧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部套装于所述内侧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部,能够获得以下效果。
[0021]由于外侧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部套装于内侧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部,所以,内侧杆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一个侧部和外侧杆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一个侧部能够彼此支撑,而内侧杆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另一侧部和外侧杆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另一侧部能够彼此支撑。
[0022]结果,能够提高内侧杆和外侧杆(撞闩主体)抵抗朝向车辆前方侧和车辆下侧的载荷的强度。
[0023]在本发明中,在如下情况中:所述基部的一个侧部固定至车体的侧部,并且所述基部从所述车体的侧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突出,所述内侧杆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一个侧部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和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另一侧部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固定安装至所述基部,所述外侧杆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一个侧部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通过焊接固定安装至所述基部并且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另一侧部通过焊接固定安装至所述内侧杆的另一侧部,并且所述外侧杆的另一侧部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布置在所述基部的车辆前方侧离开所述基部的位置,能够获得以下效果。
[0024]由于,内侧杆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一个侧部和外侧杆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一个侧部定位成比内侧杆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另一侧部和外侧杆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另一侧部远离车体的侧部并且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所以内侧杆的该一个侧部和外侧杆的该一个侧部更容易弯曲和变形。
[0025]在上述构造中,在这种结构中,撞闩主体(内侧杆和外侧杆)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一个侧部的通过焊接而固定安装至基部的区域大于撞闩主体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另一侧部的通过焊接而固定安装至基部的区域。因此,能够提高撞闩主体(内侧杆和外侧杆)抵抗弯曲载荷的耐性。
[0026]此外,由于外侧杆的另一侧部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布置在基部的车辆前方侧离开基部的位置,所以与例如外侧杆的另一侧部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通过焊接而固定安装至基部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少外侧杆材料的长度。因此,能够降低材料成本并且减轻重量。
[0027]在本发明中,在如下情况中:所述基部的一个侧部固定至车体的侧部,并且所述基部从所述车体的侧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突出,所述内侧杆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一个侧部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和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另一侧部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通过焊接固定安装至所述基部,所述外侧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部通过焊接分别独立地固定安装至所述内侧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部,并且所述外侧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部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布置在所述基部的车辆前方侧离开所述基部的位置,能够获得以下效果O
[0028]由于外侧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部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布置在基部的车辆前方侧离开基部的位置,所以与例如外侧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部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通过焊接固定安装至基部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少外侧杆材料的长度。因此,能够降低材料成本并且减轻重量。
[0029]如上所述,外侧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部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布置在基部的车辆前方侧离开基部的位置。然而,由于外侧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分别独立地固定安装至内侧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部,所以能够使内侧杆和外侧杆牢固地一体化并且能够提高内侧杆和外侧杆的强度。
[0030]发明的有利效果
[0031]本发明能够提供如下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锁定结构:其中,撞闩主体能够充分地承受从座椅靠背的接合部施加的力,因此该锁定结构能够防止撞闩主体变形并且能够在实现轻量化和部件数量减少的情况下提高撞闩主体的耐久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2]图1是车辆用座椅(后座)的侧视图。
[0033]图2是撞闩的立体图。
[0034]图3是车辆用座椅(后座)的俯视图。
[0035]图4是撞闩的俯视图。
[0036]图5是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观察撞円的图。
[0037]图6是另一实施方式的撞闩的俯视图。
[0038]附图标记说明
[0039]3 座椅靠背
[0040]6 车体(增强件)[0041]10撞闩
[0042]11基部
[0043]13内侧杆
[0044]13M内侧杆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撞闩主体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
[0045]13S1内侧杆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一个侧部
[0046]13S2内侧杆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另一侧部
[0047]14外侧杆
[0048]14M外侧杆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撞闩主体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
[0049]14S1外侧杆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一个侧部
[0050]14S2外侧杆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另一侧部
[0051]15撞闩主体
[0052]30接合部
[0053]Fr车 辆前方侧
[0054]Rr车辆后方侧
[0055]K1、K2被接合部
[0056]Wl车辆宽度方向内侧
[0057]W2车辆宽度方向外侧
【具体实施方式】
[0058]下面基于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59]图1示出设置在汽车的车厢内的后座I (对应于车辆用座椅)。后座I由坐垫2和座椅靠背3形成。
[0060]座椅靠背3包括座椅靠背骨架、由座椅靠背骨架支撑的座椅靠背软垫和覆盖座椅靠背软垫的表皮材料。此外,头枕4连接至座椅靠背骨架的上端部。座椅靠背3构造成能够绕下侧的横向轴(即,以下侧的横向轴为中心)向车辆前后方向倾斜移动。
[0061]座椅靠背软垫由聚氨酯泡沫制成。如图3所示,座椅靠背3的两个侧部3S构造成向车辆前方侧Fr (座椅前侧)膨出并且沿座椅靠背3的宽度方向保持乘员(就座者)的上半身。
[0062][座椅靠背3的锁定结构]
[0063]如图1至图3所不,包括多个被接合部KU Κ2的撞円10设置于车体侧,座椅靠背3设置有接合部30。此外,接合部30构造成为能够与多个被接合部Κ1、Κ2中的任一个被接合部进行选择性地接合以将座椅靠背3锁定为倾斜姿势。处于倾斜姿势的座椅靠背3的倾斜角度根据所选择的被接合部Κ1、Κ2而不同。
[0064][撞闩10的结构]
[0065]如图2至图5所示,撞H 10包括:基部11,其固定至车体侧部的增强件6 (对应于车体,见图1);和撞闩主体15,其从基部11向车辆前方侧Fr突出。增强件6由后侧装饰件5 (见图1)覆盖。
[0066][基部11的结构]
[0067]基部11通过冲压单片金属板材而形成,并且基部11形成为在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的纵截面中车辆宽度方向外侧W2 (车体侧部一侧)开口的U字形状(见图2)。此外,基部11的上片Il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W2的端部向上弯折以形成安装凸缘11A1,而基部11的下片IlB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W2的端部向下弯折以形成安装凸缘11B1。
[0068]此外,如图2所示,螺栓12插入到形成于两个安装凸缘11A1U1B1的螺栓插入孔中,从而将两个安装凸缘I IAl、11B1固定至增强件6。基部11的一个侧部由此固定至车体的侧部,并且基部11从车体的该侧部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Wl突出。
[0069]上下片IlAUlB的车辆前方侧Fr的各端缘均形成为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形状。此外,在上下片IlAUlB的车辆后方侧Rr的各端缘中,基端部以外的部分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基端部随着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W2延伸而朝向车辆后方侧Rr平缓地弯曲。结果,在基部11具有小型结构的同时,也提高了基部11的强度。在两上下片IlAUlB中形成有用于将撞闩主体15焊接至基部11的多个贯通孔11H。
[0070][撞闩主体15的结构]
[0071]撞闩主体15包括:内侧杆13,其在俯视图中具有半环形状,内侧杆13从基部11向车辆前方侧Fr突出;和外侧杆14,其在俯视图中具有半环形状,外侧杆14从基部11向车辆前方侧Fr突出并且包围内侧杆13。内侧杆13和外侧杆14均通过弯折具有圆形截面的实心棒而形成。内侧杆13的外径和外侧杆14的外径相同。
[0072][内侧杆13的结构]
[0073]内侧杆13由如下部分形成: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前端部13M(车辆前方侧Fr的端部);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Wl的一个侧部13S1,该一个侧部13S1从前端部13M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Wl的端部向车辆后方侧Rr延伸;和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W2的另一侧部13S2,该另一侧部13S2从前端部13M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W2的端部向车辆后方侧Rr延伸。
[0074]内侧杆13的一个侧部13S1的前半部(车辆前方侧Fr的部分)随着朝向车辆后方侧Rr直线延伸而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W2倾斜。内侧杆13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个侧部13S1、13S2的车辆后方侧Rr的端部夹在基部11的上片IlA与下片IlB之间,并且通过焊接而固定安装至上下片11A、11B。图4中的附图标记W表示焊接部。
[0075][外侧杆14的结构]
[0076]外侧杆14由以下部分形成: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前端部14 (车辆前方侧Fr的端部);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Wl的一个侧部14S1,该一个侧部14S1从前端部14M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Wl的端部向车辆后方侧Rr延伸;和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W2的另一侧部14S2,该另一侧部14S2从前端部14M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W2的端部向车辆后方侧Rr延伸。
[0077]外侧杆14的一个侧部14S1形成为向车辆后方侧Rr延伸超过另一侧部14S2,并且该一个侧部14S1的长度方向中间部随着向车辆后方侧Rr直线延伸而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W2倾斜。长度方向中间部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倾斜角度与内侧杆13的一个侧部13S1的前半部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倾斜角度相同。
[0078]外侧杆14的一个侧部14S1的后端部(车辆后方侧Rr的端部)从倾斜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向车辆后方侧Rr直线延伸。该后端部夹在基部11的上片IlA和下片IlB之间并且通过焊接而固定安装至上下片11A、11B。图4示出焊接部W。
[0079]外侧杆14的另一侧部14S2的车辆后方侧Rr的端部布置在基部11的车辆前方侧Fr离开基部11的位置。[0080][内侧杆13和外侧杆14之间的连接结构]
[0081]内侧杆13的前端部13M和外侧杆14的前端部14M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间隔而彼此平行地配置。此外,多个被接合部K1、K2分别独立地设置在内侧杆13的前端部13Μ和外侧杆14的前端部14Μ。多个被接合部Κ1、Κ2因此布置在撞闩主体15的前端部并设置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具有间隔。
[0082]此外,外侧杆14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个侧部14S1、14S2套装于内侧杆13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个侧部13S1U3S2,并且外侧杆14的另一侧部14S2通过焊接而固定安装至内侧杆13的另一侧部13S2。图4示出焊接部W。
[0083][接合部30的结构]
[0084]如图1所示,接合部30形成为钩状。接合部30是可动的,在后座I中设置有用于接合部30的接合和解除接合的操作部。此外,接合部30和操作部配合工作,使得接合部30与多个被接合部Κ1、Κ2中的任一个被接合部接合。
[0085]接合部30构造成能够沿上下方向和座椅前后方向改变位置,并且还构造成能够绕横向轴转动。接合部30由此能够与多个被接合部Κ1、Κ2中的任一个被接合部进行选择性地接合。附图标记X表示在接合部30与被接合部Κ2接合的情况下接合部30的转动方向。接合部30可以由上述可动部件以外的可动部件形成,从而能够与多个被接合部Κ1、Κ2中的任一个被接合部选择性地接合。
[0086]根据上述构造:
[0087](I)撞闩主体15包括内侧杆13和外侧杆14。因此,当朝向车辆前方侧Fr的力施加至座椅靠背3时,拉伸载荷从座椅靠背3的接合部30施加至内侧杆13和外侧杆14。
[0088]在这种结构中,撞闩主体15的强度较少地取决于内侧杆13的和外侧杆14的直径。结果,该结构在强度上是有利的,能够避免内侧杆13的和外侧杆14的直径增加并且能够避免由于添加增强件而弓I起的重量增加。此外,能够抑制部件数量增加。
[0089]因此,撞闩主体15能够充分地承受从座椅靠背3的接合部30施加的力,锁定结构由此能够抑制撞闩主体15的变形(内侧杆13和外侧杆14的弯曲)并能够在实现轻量化和部件数量减少的情况下提高撞闩主体15的耐久性。
[0090](2)由于外侧杆14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个侧部14S1U4S2套装于内侧杆13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个侧部13S1U3S2,所以,内侧杆13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Wl的一个侧部13S1和外侧杆14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Wl的一个侧部14S1能够彼此支撑,而内侧杆13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W2的另一侧部13S2和外侧杆14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W2的另一侧部14S2能够彼此支撑。
[0091]结果,能够提高内侧杆13和外侧杆14 (撞闩主体15)抵抗朝向车辆前方侧Fr和车辆下侧的载荷的强度。
[0092](3)由于内侧杆13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Wl的一个侧部13S1和外侧杆14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Wl的一个侧部14S1定位成比内侧杆13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W2的另一侧部13S2和外侧杆14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W2的另一侧部14S2远离车体的侧部并且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W1,所以该一个侧部13S1和该一个侧部14S1更容易弯曲和变形。
[0093]在上述构造中,在这种结构中,撞闩主体15 (内侧杆13和外侧杆14)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Wl的一个侧部的通过焊接而固定安装至基部11的区域大于撞闩主体15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W2的另一侧部的通过焊接而固定安装至基部11的区域。因此,能够提高撞闩主体15 (内侧杆13和外侧杆14)抵抗弯曲载荷的耐性。
[0094]此外,由于外侧杆14的另一侧部14S2的车辆后方侧Rr的端部布置在基部11的车辆前方侧Fr离开基部11的位置,所以与例如外侧杆14的另一侧部14S2的车辆后方侧Rr的端部通过焊接而固定安装至基部11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少外侧杆材料的长度。因此,能够降低材料成本并且减轻重量。
[0095][其他实施方式]
[0096]可以采用图6中示出的如下结构:其中,内侧杆13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Wl的一个侧部13S1的车辆后方侧Rr的端部和车辆宽度方向外侧W2的另一侧部13S2的车辆后方侧Rr的端部通过焊接而固定安装至基部11 ;外侧杆14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部14S1、14S2通过焊接分别独立地固定安装至内侧杆13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部13S1U3S2 ;夕卜侧杆14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部14S1U4S2的车辆后方侧Rr的端部布置在基部11的车辆前方侧Fr离开基部11的位置。附图标记W表示焊接部。
[0097]在该构造中,由于外侧杆14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部14S1U4S2的车辆后方侧Rr的端部布置在基部11的车辆前方侧Fr离开基部11的位置,所以与例如外侧杆14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部14S1、14S2的车辆后方侧Rr的端部固定安装至基部11的结构相t匕,能够减少外侧杆材料的长度。因此,能够降低材料成本并且减轻重量。
[0098]如上所述,外侧杆11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部14S1U4S2的车辆后方侧Rr的端部布置在基部11的车辆前方侧Fr离开基部11的位置。然而,由于外侧杆14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部14S1U4S2通过焊接分别独立地固定安装至内侧杆13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侧部13S1、13S2,所以能够使内侧杆13和外侧杆14牢固地一体化并且能够提高内侧杆13和外侧杆14的强度。
[0099]撞闩主体15的车辆前方侧Fr的端部可以沿车辆前后方向间隔开地设置三个以上的被接合部。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锁定结构,其包括: 撞闩,其包括多个被接合部并且设置于车体侧;和 接合部,其设置于能够向车辆前后方向倾斜移动的座椅靠背, 所述接合部构造成为能够与所述多个被接合部中的任一个被接合部进行选择性地接合,以将所述座椅靠背锁定为倾斜姿势, 处于所述倾斜姿势的所述座椅靠背的倾斜角度根据所选择的被接合部而不同,其中, 所述撞闩包括:基部,其固定至所述车体;和 撞闩主体,其从所述基部向车辆前方侧突出,并且 所述多个被接合部布置在所述撞闩主体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并设置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具有间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锁定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撞闩主体包括:内侧杆,其在俯视图中具有半环形状,所述内侧杆从所述基部向车辆iu方侧关出;和 外侧杆,其在俯视图中具有半环形状,所述外侧杆从所述基部向车辆前方侧突出并且包围所述内侧杆, 所述内侧杆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和所述外侧杆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配置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间隔开,并且 所述多个被接合部被分别独立地设置在所述内侧杆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和所述外侧杆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锁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部套装于所述内侧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锁定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部的一个侧部固定至车体的侧部,并且所述基部从所述车体的侧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突出, 所述内侧杆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一个侧部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和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另一侧部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固定安装至所述基部, 所述外侧杆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一个侧部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固定安装至所述基部并且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另一侧部固定安装至所述内侧杆的另一侧部,并且 所述外侧杆的另一侧部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布置在所述基部的车辆前方侧离开所述基部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锁定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部的一个侧部固定至车体的侧部,并且所述基部从所述车体的侧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突出, 所述内侧杆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一个侧部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和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另一侧部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固定安装至所述基部, 所述外侧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部分别独立地固定安装至所述内侧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部,并且 所述外侧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部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布置在所述基部的车辆前方侧离开所述基部的位置。
【文档编号】B60N2/22GK103818274SQ201310473183
【公开日】2014年5月28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19日
【发明者】田中贤德, 清水达朗 申请人:铃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