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架及其轮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78215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转向架及其轮轴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转向架及其轮轴系统,轮轴系统包括轮对及车轴(2),所述轮对中的两个车轮(1)的静态不平衡位置在同一个径向平面内且位于所述车轴(2)的同一侧;所述径向平面经过所述车轴(2)的轴线的平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轮轴系统,在车轮向车轴的安装过程中,将轮对中的两个车轮的静态不平衡位置设置于穿过车轴的同一个径向平面上,并且位于车轴的同一侧,即两个车轮的静态不平衡位置设置于同一方向,使得两个车轮因静态不平衡而造成的颠簸和跳动现象同步进行,有效地提高了两个车轮在转动过程中的相对稳定性,进而提高了车辆运行的稳定性。
【专利说明】转向架及其轮轴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转向架及其轮轴系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动力分散电动车组中,驱动装置分散布置,以达到动力分散的效果。
[0003]在动力分散电动车组的轮对组装过程中,并无相关标准对轮对中车轮的相对位置作要求。而车轮由于制造上的原因,使整体各部分的质量分布不可能非常均匀,因此,在单个车轮上存在静态不平衡位置,即车轮上的较重点所在的位置。静态不平衡会使车轮产生颠簸和跳动现象,由于对轮对中车轮的相对位置没有做限制,使得对轮中的车轮的跳动方向不一致,严重影响车辆的稳定运行。
[0004]因此,如何提高车辆运行稳定性,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轮轴系统,提高车辆运行稳定性。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轮轴系统的转向架。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轮轴系统,包括轮对及车轴,所述轮对中的两个车轮的静态不平衡位置在同一个径向平面内且位于所述车轴的同一侧;
[0008]所述径向平面经过所述车轴的轴线的平面。
[0009]优选地,上述轮轴系统中,所述车轮的轮毂孔与所述车轴的车座过盈配合;
[0010]所述轮毂孔与所述车座的过盈量为0.l%dm-0.14%dm ;dm为所述车座的平均直径。
[0011]优选地,上述轮轴系统中,所述轮轴系统为动车轮轴系统;
[0012]所述车轴上设置有齿轮箱。
[0013]优选地,上述轮轴系统中,所述轮轴系统为拖车轮轴系统;
[0014]所述车轴上设置有制动盘。
[0015]优选地,上述轮轴系统中,所述制动盘的数量为两个且均布于所述车轴上。
[0016]优选地,上述轮轴系统中,两个所述制动盘的静态不平衡位置在同一个径向平面内且位于所述车轴的同一侧。
[0017]优选地,上述轮轴系统中,所述制动盘的静态不平衡位置与所述车轮的静态不平衡位置在同一个径向平面内且分别置于所述车轴的两侧。
[0018]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转向架,具有轮轴系统,所述轮轴系统为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轮轴系统。
[0019]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轮轴系统,在车轮向车轴的安装过程中,将轮对中的两个车轮的静态不平衡位置设置于穿过车轴的同一个径向平面上,并且位于车轴的同一侧,即两个车轮的静态不平衡位置设置于同一方向,使得两个车轮因静态不平衡而造成的颠簸和跳动现象同步进行,有效地提高了两个车轮在转动过程中的相对稳定性,进而提高了车辆运行的稳定性。
[002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转向架,具有如上述任一种的轮轴系统。由于上述轮轴系统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上述轮轴系统的转向架也应具有同样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详细介绍。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轴系统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轴系统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0024]其中,
[0025]车轮一I,车轴一2,齿轮箱一3,制动盘一4。
【具体实施方式】
[0026]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轮轴系统,提高车辆运行稳定性。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轮轴系统的转向架。
[00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8]请参考图1和图2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轴系统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轴系统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0029]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轴系统,包括轮对及车轴2,轮对中的两个车轮I的静态不平衡位置在同一个径向平面内且位于车轴2的同一侧。
[0030]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径向平面经过车轴2的轴线的平面。
[003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轴系统,在车轮I向车轴2的安装过程中,将轮对中的两个车轮I的静态不平衡位置设置于穿过车轴2的同一个径向平面上,并且位于车轴2的同一侧,即两个车轮I的静态不平衡位置设置于同一方向,使得两个车轮I因静态不平衡而造成的颠簸和跳动现象同步进行,有效地提高了两个车轮I在转动过程中的相对稳定性,进而提高了车辆运行的稳定性。
[0032]在本实施例中,车轮I的轮毂孔与车轴2的车座过盈配合。其中,轮毂孔与车座的过盈量为0.l%dm-0.14%dm ;其中,dm为车座的平均直径。
[0033]而对于车轮I与车轴2的压装力P为(3.92dm-5.8dm) kN,即压装力与车座的平均直径为3.92dm < P < 5.8dm,其中,压装力与过盈量呈正比,即随着过盈量提高,相应的压装力也升闻。
[0034]如图1所示,图1中的轮轴系统为动车轮轴系统;其车轴2上设置有齿轮箱3。通过设置齿轮箱3,带动车轴2转动,进而带动车轮I转动。[0035]如图2所示,图2中的轮轴系统为拖车轮轴系统;其车轴2向设置有制动盘4。
[0036]进一步地,制动盘4的数量为两个,且制动盘4均匀分布于车轴2上。通过设置两个制动盘4,有效地提高了制动效果,并且,通过将两个制动盘4均匀设置于车轴2上,使得两边的车轮I受力均匀,使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轴系统稳定性较高,并且,提高了制动盘4对车轴2制动的均匀性。
[0037]如图2所示,优选将两个制动盘4的静态不平衡位置设置在同一个径向平面内且位于车轴2的同一侧。通过将两个制动盘4的静态不平衡位置设置在同一方向,进一步确保了轮轴系统的运行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径向平面经过车轴2的轴线的平面。
[0038]进一步地,将制动盘4的静态不平衡位置与车轮I的静态不平衡位置在同一个径向平面内且分别置于车轴2的两侧。使其以车轴2为轴心形成对称布置,制动盘4的静态不平衡位置的重量相当于对车轮I增加的配重块,而车轮I的静态不平衡位置的重量相当于对制动盘4增加的配重块,使车轮I平稳性提高,进一步地提高了轮轴系统的运行稳定性。
[0039]也可以使制动盘4的静态不平衡位置所在的径向平面与车轮I的静态不平衡位置所在的径向平面呈一定夹角布置,使得在制动盘4与车轮I的共同作用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轴系统的静态不平衡位置位于夹角之间。具体结构不做限制且均在保护范围之内。
[004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转向架,具有如上述任一种的轮轴系统。由于上述轮轴系统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上述轮轴系统的转向架也应具有同样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详细介绍。
[0041]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0042]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轮轴系统,包括轮对及车轴(2),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对中的两个车轮(I)的静态不平衡位置在同一个径向平面内且位于所述车轴(2)的同一侧; 所述径向平面经过所述车轴(2)的轴线的平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I)的轮毂孔与所述车轴(2)的车座过盈配合; 所述轮毂孔与所述车座的过盈量为0.l%dm-0.14%dm ;dm为所述车座的平均直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轴系统为动车轮轴系统; 所述车轴(2 )上设置有齿轮箱(3 )。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轴系统为拖车轮轴系统; 所述车轴(2 )上设置有制动盘(4 )。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盘(4)的数量为两个且均布于所述车轴(2)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轴系统,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制动盘(4)的静态不平衡位置在同一个径向平面内且位于所述车轴(2)的同一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轮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盘(4)的静态不平衡位置与所述车轮(I)的静态不平衡位置在同一个径向平面内且分别置于所述车轴(2)的两侧。
8.一种转向架,具有轮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轴系统为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轮轴系统。
【文档编号】B60B37/10GK203611656SQ201320797206
【公开日】2014年5月28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5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5日
【发明者】冯永华, 李英明, 王大强, 马利军, 王军, 周平宇, 梁建英, 丁叁叁, 梁君海, 王学亮, 徐宏伟 申请人: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