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885170阅读:83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当利用连杆搅起的润滑油对无级变速器的壳体的内部进行飞沫润滑时,能够在将连杆受到的阻力抑制为最小限度的同时提高润滑效果。设置在连杆(33)上的板状部件(33c)在突入油面(OL)的过程中沿着该板状部件(33c)的移动方向(A1),因此能够使板状部件(33c)以最小的阻力突入油面(OL),而且,由于在从油面(OL)脱离的过程中向相对于该板状部件(33c)的移动方向(A2)倒伏的方向倾斜,因此还能够利用板状部件(33c)的上表面高效地将润滑油搅起而使其在壳体(11)的内部飞散,从而对露出至油面(OL)的上方的无级变速器(T)的各被润滑部进行飞沫润滑,能够在将能量损失抑制为最小限度的同时提高润滑效果。
【专利说明】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中,将与驱动源连接的输入轴的旋转变速后传递至输出轴的车辆用的无级变速器在底部贮存有润滑油的壳体的内部具备:偏心部件,所述偏心部件偏尚所述输入轴的轴线的偏心量可变,且所述偏心部件与该输入轴一起旋转;变速致动器,所述变速致动器使所述偏心量变化;单向离合器,所述单向离合器与所述输出轴连接;以及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侧与所述偏心部件连接,另一端侧通过连结销与所述单向离合器的外部件的下部连接,进行往复运动。

【背景技术】
[0002]根据下述专利文献1,公知这样的技术:在将与发动机连接的输入轴的旋转转换为连杆的往复运动、并利用单向离合器将连杆的往复运动转换为输出轴的旋转运动的曲柄式的无级变速器中,为了对连接连杆和单向离合器的外部件的连结销进行润滑,从油管向连结销喷射润滑油。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51611号公报
[0004]另外,为了可靠地对所述曲柄式的无级变速器的连结销进行润滑,本发明的 申请人:在日本特愿2013-020813号中提出了这样的技术:将连结销设在单向离合器的外部件的下部,并使连结销淹没于贮存在壳体的内部的润滑油中。
[0005]可是,在曲柄式的无级变速器中,即使仅使连结销淹没在油中,但由于在输入轴的周围配置的偏心盘的大部分、和在输出轴的周围配置的单向离合器的大部分在油面的上方露出,因此,需要利用往复运动的连杆将贮存在壳体的底部的润滑油搅起来进行飞沫润滑,此时,要求在将连杆受到的阻力抑制为最小限度来降低能量损失的同时提高润滑效果。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是鉴于前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当利用连杆搅起的润滑油对无级变速器的壳体的内部进行飞沫润滑时,能够在将连杆受到的阻力抑制为最小限度的同时提闻润滑效果。
[0007]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根据技术方案I所述的发明,提出了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中,将与驱动源连接的输入轴的旋转变速后传递至输出轴的车辆用的无级变速器在底部贮存有润滑油的壳体的内部具备:偏心部件,所述偏心部件偏离所述输入轴的轴线的偏心量可变,且所述偏心部件与该输入轴一起旋转;变速致动器,所述变速致动器使所述偏心量变化;单向离合器,所述单向离合器与所述输出轴连接;以及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侧与所述偏心部件连接,另一端侧通过连结销与所述单向离合器的外部件的下部连接,进行往复运动,所述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连杆具备板状部件,所述板状部件随着该连杆的往复运动而突入所述润滑油的油面并从该油面脱离,当所述偏心部件的偏心量为规定的值时,所述板状部件在突入所述油面的过程中沿着该板状部件的移动方向,并且,所述板状部件在从所述油面脱离的过程中向相对于该板状部件的移动方向倒伏的方向倾斜。
[0008]另外,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提出了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板状部件从所述油面脱离的过程中的移动方向与所述油面所成的角度比所述板状部件突入所述油面的过程中的移动方向与所述油面所成的角度大。
[0009]另外,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或技术方案2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板状部件突入所述油面的过程中的该板状部件的移动轨迹是弧状,所述板状部件以沿着所述弧状的移动轨迹的方式呈弧状弯曲。
[0010]另外,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技术方案3中的任意一项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规定的值的偏心量是车辆在平坦道路上以最高速度行驶时的偏心量。
[0011]并且,实施方式的发动机E对应于本发明的驱动源,实施方式的变速器壳体11对应于本发明的壳体,实施方式的偏心盘19对应于本发明的偏心部件。
[0012]根据技术方案I的结构,当与驱动源连接的输入轴旋转时,偏心部件进行偏心旋转,一端侧与偏心部件连接的连杆进行往复运动,由此,输出轴经由与连杆的另一端侧连接的单向离合器间歇旋转。当利用变速致动器使偏心部件相对于输入轴的偏心量变化时,连杆的往复运动的行程发生变化,输出轴的间歇旋转角发生变化从而使得无级变速器的变速比得到变更。
[0013]连杆具备板状部件,该板状部件随着该连杆的往复运动而突入润滑油的油面并从该油面脱离,当偏心部件的偏心量为规定的值时,板状部件在突入油面的过程中沿着该板状部件的移动方向,因此能够使板状部件以最小的阻力突入油面,而且,由于板状部件在从油面脱离的过程中向相对于该板状部件的移动方向倒伏的方向倾斜,因此能够通过板状部件的上表面高效地将润滑油搅起而使其在壳体的内部飞散,从而能够对在油面的上方露出的无级变速器的各被润滑部进行飞沫润滑,并且能够在将能量损失抑制为最小限度的同时提闻润滑效果。
[0014]另外,根据技术方案2的结构,板状部件从油面脱离的过程中的移动方向与油面所成的角度比板状部件突入油面的过程中的移动方向与油面所成的角度大,因此,能够在板状部件从油面脱离的过程中将润滑油向上搅起,使其更加高效地飞散。
[0015]另外,根据技术方案3的结构,板状部件突入油面的过程中的该板状部件的移动轨迹是弧状,且板状部件以沿着弧状的移动轨迹的方式呈弧状弯曲,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降低板状部件突入油面时的阻力。
[0016]另外,根据技术方案4的结构,所述规定的值的偏心量是车辆在平坦道路上以最高速度行驶时的偏心量,因此,在输入轴的转速增加而使得各被润滑部需要大量的润滑油时,能够将能量损失抑制为最小限度,同时使充分的量的润滑油飞散。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整体视图。(第I实施方式)
[0018]图2是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主要部位的局部剖视立体图。(第I实施方式)
[0019]图3是沿图1中的3-3线的剖视图。(第I实施方式)
[0020]图4是图3的4部放大图。(第I实施方式)
[0021]图5是沿图3的5-5线的剖视图(0D状态)。(第I实施方式)
[0022]图6是示出偏心盘的形状的图。(第I实施方式)
[0023]图7是示出偏心盘的偏心量和变速比之间的关系的图。(第I实施方式)
[0024]图8是示出OD变速比和GN变速比中的偏心盘的状态的图。(第I实施方式)
[0025]图9是示出连杆的形状的图。(第I实施方式)
[0026]图10是示出板状部件的移动轨迹的图。(第I实施方式)
[0027]图11是示出突入过程和脱离过程中的板状部件的移动轨迹的图。(第I实施方式)
[0028]图12是图11的重要部位放大图。(第I实施方式)
[0029]图13是与图9对应的图。(第2实施方式)
[0030]图14是示出突入过程和脱离过程中的板状部件的移动轨迹的图。(比较例)
[0031]图15是图14的重要部位放大图。(比较例)
[0032]标号说明
[0033]11:变速器壳体(壳体);
[0034]12:输入轴;
[0035]13:输出轴;
[0036]19:偏心盘(偏心部件);
[0037]23:变速致动器;
[0038]33:连杆;
[0039]33c:板状部件;
[0040]36:单向离合器;
[0041]37:连结销;
[0042]38:外部件;
[0043]Al:突入过程中的板状部件的移动方向;
[0044]A2:脱离过程中的板状部件的移动方向;
[0045]E:发动机(驱动源);
[0046]0L:油面;
[0047]T:无级变速器;
[0048]α 1:在突入过程中板状部件的移动方向与油面所成的角度;
[0049]α 2:在脱离过程中板状部件的移动方向与油面所成的角度;
[0050]ε:偏心量。

【具体实施方式】
[0051]第I实施方式
[0052]以下,基于图1?图12对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53]如图1?图5所示,输入轴12和输出轴13相互平行地支承于机动车用的无级变速器T的变速器壳体11的一对侧壁11a、11b,与发动机E连接的输入轴12的旋转经6个传递单元14…、输出轴13和差速器D传递至驱动轮。与输入轴12共有轴线L的变速轴15经7个滚针轴承16…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嵌合于形成为中空的输入轴12的内部。6个传递单元14…的结构实际上是相同的结构,因此,下面以一个传递单元14为代表对结构进行说明。
[0054]传递单元14具备在变速轴15的外周面设置的小齿轮17,该小齿轮17从形成于输入轴12的开口 12a露出。沿轴线L方向分割成两部分的圆板状的偏心凸轮18以夹住小齿轮17的方式花键结合于输入轴12的外周。偏心凸轮18的中心01相对于输入轴12的轴线L以距离d的量偏心。另外,6个传递单元14…的6个偏心凸轮18…的偏心方向的相位彼此错开60°。
[0055]在圆板状的偏心盘19的轴线L方向两端面形成的一对偏心凹部19a、19a经一对滚针轴承20、20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偏心凸轮18的外周面。偏心凹部19a、19a的中心01 (即偏心凸轮18的中心01)相对于偏心盘19的中心02以距离d的量偏移。即,输入轴12的轴线L和偏心凸轮18的中心01之间的距离d、与偏心凸轮18的中心01和偏心盘19的中心02之间的距离d相同。
[0056]在沿轴线L方向分割成两部分的偏心凸轮18的分割面上,与该偏心凸轮18的中心01同轴地设有一对新月状的引导部18a、18a,形成为将偏心盘19的一对偏心凹部19a、19a的底部之间连通的齿圈19b的齿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偏心凸轮18的引导部18a、18a的外周面抵接。并且,变速轴15的小齿轮17通过输入轴12的开口 12a与偏心盘19的齿圈19b啮合。
[0057]输入轴12的一端侧经球轴承21被直接支承于变速器壳体11的一个侧壁11a。另夕卜,一体地设置在位于输入轴12的另一端侧的I个偏心凸轮18上的筒状部18b经球轴承22支承于变速器壳体11的另一端侧的侧壁11b,与该偏心凸轮18的内周花键结合的输入轴12的另一端侧被间接地支承于变速器壳体11。
[0058]变速致动器23使变速轴15相对于输入轴12相对旋转来变更无级变速器T的变速比,变速致动器23具备:电动马达24,其以马达轴24a与轴线L同轴的方式支承于变速器壳体11 ;和行星齿轮机构25,其与电动马达24连接。行星齿轮机构25具备:经滚针轴承26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电动马达24的行星架27 ;固定于马达轴24a的太阳齿轮28 ;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行星架27的多个双联小齿轮29…;与中空的输入轴12的轴端(严格来说,是所述I个偏心凸轮18的筒状部18b的轴端)花键结合的第I齿圈30 ;以及与变速轴15花键结合的第2齿圈31。各双联小齿轮29具备大径的第I小齿轮29a和小径的第2小齿轮29b,第I小齿轮29a与太阳齿轮28和第I齿圈30啮合,第2小齿轮29b与第2齿圈31啮八口 ο
[0059]连杆33的一端侧的环状部33a经滚柱轴承32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偏心盘19的外周。
[0060]输出轴13通过一对球轴承34、35被支承于变速器壳体11的一对侧壁11a、11b,在输出轴13的外周设有单向离合器36。单向离合器36具备:环状的外部件38,其通过连结销37被枢轴支承于连杆33的杆部33b ;内部件39,其配置于外部件38的内部,且固定于输出轴13 ;以及多个辊41...,它们配置于在外部件38的内周的圆弧面与内部件39的外周的平面之间形成的楔状的空间内,且被多个弹簧40…施力。
[0061]如图6和图8所示,由于偏心凹部19a、19a的中心01(即偏心凸轮18的中心01)相对于偏心盘19的中心02以距离d的量偏移,因此,偏心盘19的外周和偏心凹部19a、19a的内周之间的间隔在圆周方向上变得不均匀,在该间隔较大的部分形成有新月状的减重凹部 19c、19c。
[0062]如图5和图9所示,在连杆33的接近连结销37的端部的轴向两个面上,以向轴向突出的方式分别设置有3个板状部件33c...。当连杆33以在平坦道路上能够获得最大车速的变速比(最高传动:TD)进行往复运动时,在连杆33向输出轴13侧移动的过程中,板状部件33c…从上向下通过油面OL而突入油中,在连杆33向输入轴12侧移动的过程中,板状部件33c…从下向上通过油面OL而从油中脱离。
[0063]接下来,对无级变速器T的一个传递单元14的作用进行说明。
[0064]如图5和图7的⑷?图7的⑶可知,当偏心盘19的中心02相对于输入轴12的轴线L偏心时,如果输入轴12通过发动机E而旋转,则连杆33的环状部33a绕轴线L进行偏心旋转,由此,连杆33的杆部33b进行往复运动。
[0065]其结果是,在图5中,当连杆33在往复运动的过程中被向图中右侧按压时,被弹簧40…施力的辊41…啮入外部件38和内部件39之间的楔状的空间,从而外部件38和内部件39经辊41…结合,由此,单向离合器36接合,连杆33的移动被传递至输出轴13。相反,当连杆33在往复运动的过程中被向图中左侧牵引时,棍41----边压缩弹簧40----边被从外部件38和内部件39之间的楔状的空间挤出,外部件38和内部件39相互打滑,由此,单向离合器36解除接合,连杆33的移动没有被传递至输出轴13。
[0066]这样,在输入轴12旋转一圈的期间,输入轴12的旋转被向输出轴13传递预定时间,因此,当输入轴12连续旋转时,输出轴13间歇旋转。6个传递单元14…的偏心盘1士..的偏心方向的相位互相错开60°,因此6个传递单元14…交替地将输入轴12的旋转传递至输出轴13,由此使输出轴13连续地旋转。
[0067]此时,偏心盘19的偏心量ε越大,则连杆33的往复行程越大,输出轴13的I次的旋转角增大,无级变速器T的变速比变小。相反,偏心盘19的偏心量ε越小,则连杆33的往复行程越小,输出轴13的I次的旋转角减小,无级变速器T的变速比变大。并且,当偏心盘19的偏心量ε为零时,即使输入轴12旋转,连杆33也停止移动,因此,输出轴13不旋转,无级变速器T的变速比成为最大(无限大)。
[0068]当变速轴15相对于输入轴12不进行相对旋转时,即输入轴12和变速轴15以同一速度旋转时,无级变速器T的变速比维持固定。为了使输入轴12和变速轴15以同一速度旋转,只要以与输入轴12相同的速度驱动电动马达24旋转即可。其理由在于,虽然行星齿轮机构25的第I齿圈30与输入轴12连接而以与该输入轴12相同的速度旋转,但是,如果以与此相同的速度驱动电动马达24,则太阳齿轮28和第I齿圈30以同一速度旋转,因此行星齿轮机构25成为锁定状态,整体上一体地旋转。其结果是,与一体地旋转的第I齿圈30及第2齿圈31连接的输入轴12和变速轴15实现一体化,以相同的速度旋转,而不进行相对旋转。
[0069]如果相对于输入轴12的转速使电动马达24的转速增速或减速,则与输入轴12结合的第I齿圈30和与电动马达24连接的太阳齿轮28相对旋转,因此,行星架27相对于第I齿圈30相对旋转。此时,相互啮合的第I齿圈30与第I小齿轮29a的齿数比、和相互啮合的第2齿圈31与第2小齿轮29b的齿数比稍微不同,因此,与第I齿圈30连接的输入轴12和与第2齿圈31连接的变速轴15相对旋转。
[0070]这样,当变速轴15相对于输入轴12相对旋转时,齿圈19b与各传递单元14的小齿轮17啮合的偏心盘19的偏心凹部19a、19a被与输入轴12成一体的偏心凸轮18的引导部18a、18a引导而旋转,从而使得偏心盘19的中心02相对于输入轴12的轴线L的偏心量ε变化。
[0071]图7的(A)是示出偏心量ε为最大且变速比为最小的状态(超速传动:0D)的图,此时,偏心盘19的中心02相对于输入轴12的轴线L的偏心量ε是与从输入轴12的轴线L至偏心凸轮18的中心01为止的距离d和从偏心凸轮18的中心01至偏心盘19的中心02为止的距离d之和、即2d相等的最大值。当变速轴15相对于输入轴12相对旋转时,偏心盘19相对于与输入轴12成一体的偏心凸轮18相对旋转,由此,如图7的(B)和图7的(C)所示,偏心盘19的中心02相对于输入轴12的轴线L的偏心量ε从最大值的2d逐渐减小,从而使得变速比增加。当变速轴15相对于输入轴12进一步相对旋转时,偏心盘19相对于与输入轴12成一体的偏心凸轮18进一步相对旋转,由此,如图7的(D)所示,最后偏心盘19的中心02与输入轴12的轴线L重合,偏心量ε变为零,变速比成为最大(无限大)的状态(空档:GN),对输出轴13的动力传递被切断。
[0072]接下来,对基于设置在连杆33上的板状部件33c…实现的飞沫润滑进行说明。
[0073]如图10所示,如果在变速比为TD状态时使连杆33往复运动,则其连结销37描画出以输出轴13的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状的轨迹而往复摆动,但是,处于从连结销37向输入轴12侧偏移的位置的板状部件33c…在板状部件33c…突入油面OL的突入过程、和板状部件33c…从油面OL脱离的脱离过程中描画不同的轨迹。其理由是:当输入轴12在图10中绕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在图11的(A)所示的突入过程中,连杆33成为比较立起的姿势,在图11的(B)所示的脱离过程中,连杆33成为比较倒伏的姿势。
[0074]在将TD变速比时的突入过程中的板状部件33c...的状态放大并示出的图12的
(A)中,箭头Al是以直线近似表示板状部件33c…的移动方向的箭头。板状部件33c...以与突入过程中的板状部件33c…的移动方向、即箭头Al平行的方式设置于连杆33。因此,在从板状部件33c…的行进方向前端al到达油面OL起至行进方向后端bl到达油面OL为止的期间,沿箭头Al方向观察的板状部件33c…的投影面积最小,板状部件33c...从润滑油受到的阻力最小。
[0075]在将TD变速比时的脱离过程中的板状部件33c…的状态放大并示出的图12的
(B)中,箭头A2是以直线近似表示板状部件33c…的移动方向的箭头。如图10中所说明,关于板状部件33c…的移动轨迹与油面OL所成的角度,在突入过程中成为比较小的α 1,在脱离过程中成为比较大的α2。另外,在脱离过程中,连杆33与突入过程相比更加倒伏,因此,板状部件33c...与油面OL所成的角度在连杆33成为立起的姿势的突入过程中为比较大的β 1,在连杆33成为倒伏的姿势的脱离过程中为比较小的β 2。
[0076]因此,在脱离过程中的从板状部件33c…的行进方向前端a2到达油面OL起至行进方向后端b2到达油面OL为止的期间,板状部件33(^?倾斜成相对于箭头方向A2以角度Y (= α2-β2)的量倒伏的姿势,因此,沿箭头Α2方向观察的板状部件33c…的投影面积成为比所述最小面积大的规定的面积,利用板状部件33c…的上表面将润滑油搅起,由此在油面OL上产生飞沫,从而能够对从油面OL向上方露出的偏心盘19和单向离合器36进行润滑。
[0077]而且,脱离过程中的板状部件33c…的移动方向A2与油面OL所成的角度α 2比突入过程中的板状部件33c…的移动方向Al与油面OL所成的角度α I大,因此,在脱离过程中,能够利用板状部件33c…的上表面将油更高效地搅起,从而能够使润滑油的飞沫更高效地产生。
[0078]在图10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输入轴12绕顺时针方向旋转,但是,基于图14和图15对输入轴12绕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比较例进行研究。
[0079]由于输入轴12的旋转方向成为反方向,因此,图14的(A)和图15的(A)所示的比较例的突入过程对应于实施方式的脱离过程。板状部件33c...以下述方式设置于连杆33:在突入过程中,在从板状部件33c…的行进方向前端al到达油面OL起至行进方向后端bl到达油面OL为止的期间,板状部件33c…沿箭头Al’方向观察时的投影面积成为最小。
[0080]由于输入轴12的旋转方向成为反方向,因此,图14的⑶和图15的⑶所示的比较例的脱离过程对应于实施方式的突入过程。在脱离过程中,与突入过程相比,连杆33成为立起的姿势,因此,在脱离过程中板状部件33c...与油面OL所成的角度β2’比在突入过程中板状部件33c...与油面OL所成的角度β I’大,板状部件33c...相对于脱离过程中的移动方向即箭头A2’以角度Y’的量立起。其结果是,在脱离过程中,板状部件33c...没有通过上面将润滑油搅起,而是通过下表面将润滑油压下,从而难以有效地产生润滑油的飞沫。
[0081]而且,脱离过程中的板状部件33c…的移动方向A2’与油面OL所成的角度α 2’比突入过程中的板状部件33c…的移动方向Al’与油面OL所成的角度α I’小,因此,在脱离过程中,无法利用板状部件33c…的上表面高效地将油搅起,从而难以产生润滑油的飞沫。
[0082]因此,输入轴12的旋转方向需要是在图10中以箭头表示的方向。
[0083]第2实施方式
[0084]接下来,基于图13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85]第I实施方式的板状部件33c…是平坦的形状,但第2实施方式的板状部件33c...呈弧状弯曲。由于连杆33的端部的连结销37以输出轴13的轴线为中心呈圆弧状摆动运动,因此,位于连结销37附近的板状部件33c…也以弧状的路径往复运动。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板状部件33c…的形状设定为沿着其突入过程中的移动路径这样的弧状,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在突入过程中板状部件33c...所受到的阻力。
[0086]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要点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0087]例如,本发明的驱动源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的发动机E,可以是电动马达等其他驱动源。
[0088]另外,在实施方式中,连杆33具备6个板状部件33c...,但是板状部件33c…的数量是任意的。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中, 将与驱动源(E)连接的输入轴(12)的旋转变速后传递至输出轴(13)的车辆用的无级变速器(T)在底部贮存有润滑油的壳体(11)的内部具备:偏心部件(19),所述偏心部件(19)偏离所述输入轴(12)的轴线(L)的偏心量(ε )可变,且所述偏心部件(19)与该输入轴(12) —起旋转;变速致动器(23),所述变速致动器(23)使所述偏心量(ε )变化;单向离合器(36),所述单向离合器(36)与所述输出轴(13)连接;以及连杆(33),所述连杆(33)的一端侧与所述偏心部件(19)连接,另一端侧通过连结销(37)与所述单向离合器(36)的外部件(38)的下部连接,进行往复运动, 所述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33)具备板状部件(33c),所述板状部件(33c)随着该连杆(33)的往复运动而突入所述润滑油的油面(OL)并从该油面(OL)脱离,当所述偏心部件(19)的偏心量(ε )为规定的值时,所述板状部件(33c)在突入所述油面(OL)的过程中沿着该板状部件(33c)的移动方向(Al),并且,所述板状部件(33c)在从所述油面(OL)脱离的过程中向相对于该板状部件(33c)的移动方向(A2)倒伏的方向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部件(33c)从所述油面(OL)脱离的过程中的移动方向(A2)与所述油面(OL)所成的角度(α2)比所述板状部件(33c)突入所述油面(OL)的过程中的移动方向(Al)与所述油面(OL)所成的角度(α I)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部件(33c)突入所述油面(OL)的过程中的该板状部件(33c)的移动轨迹是弧状,所述板状部件(33c)以沿着所述弧状的移动轨迹的方式呈弧状弯曲。
4.根据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的值的偏心量(ε )是车辆在平坦道路上以最高速度行驶时的偏心量(ε )。
【文档编号】B60K17/08GK104421413SQ201410325529
【公开日】2015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9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4日
【发明者】西村优史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